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临床诊疗规范
    上海市普通外科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规范(2020版)
    上海市普通外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
    2020, 40(05): 481-48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01
    摘要 ( )  
    指南与共识
    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规范化操作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实用技术分会腹壁修复与重建外科学组
    2020, 40(05): 488-49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02
    摘要 ( )  
    指南(共识)解读
    2020年美国胃肠病学会《慢性胰腺炎临床指南》解读
    孙 备,安宏达
    2020, 40(05): 494-49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03
    摘要 ( )  
    慢性胰腺炎(CP)的诊断依据已逐步从临床病理学转变为早期致病机制,新的诊断思路是一种“追根溯源”的方法,关注疑似病人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从病因入手,更全面地处理并发症,以尽可能改善预后。2020年2月,美国胃肠病学会(ACG)发表了最新的《慢性胰腺炎临床指南》,针对CP诊治过程中的21个临床关键问题提出共识性建议,依次从CP病人的诊断、病因、病史、疼痛管理及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EPI)的处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多角度分析并提出临床实用的建议与概念,为临床医生的诊断与治疗CP提供较全面的指导。
    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
    王治杰,刘 骞
    2020, 40(05): 500-50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04
    摘要 ( )  
    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是盆腔恶性肿瘤行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对其进行规范诊治对改善病人生活质量至关重要。2018年,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发布了第1版《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临床实践指南》,其内容涵盖了慢性放射性直肠炎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策略,重点论述了现有的常见治疗手段,并对其进行分级推荐,为临床医生规范诊治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提供了依据。但其对CRP诊疗方法的应用流程和剂量等描述不够具体,尚需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得出结论,以更好的指导临床。
    述评
    重视普通外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规范化防治
    符伟国,史振宇
    2020, 40(05): 503-50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05
    摘要 ( )  
    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病人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高发人群,近年来国内外已经日益重视普通外科围手术期VTE的预防,但是在开展预防的前提下普通外科围手术期VTE仍时有发生,目前国内围手术期的风险评估和预防实施率仍不高,因此有必要重视普通外科围手术期VTE的规范化防治。规范化预防包括采用Caprini评分进行VTE风险评估以及在此基础上结合出血评估采用相应的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措施。规范化治疗主要是请血管外科和呼吸科专科医师协助根据指南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动脉栓塞(PE)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治疗首选抗凝,其次根据病人病情和危险分层可进行溶栓、腔内治疗。同时植入滤器应严格按照指征。
    专家论坛
    甲状旁腺癌外科治疗难点问题
    胡 亚,廖 泉
    2020, 40(05): 508-51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06
    摘要 ( )  

    甲状旁腺癌虽然发生率不高,但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甲状旁腺的良恶性肿瘤在临床特征和病理学表现方面有重叠,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诊断以及治疗决策中,仍然存在很多疑惑和难点。尽管如此,重视这种恶性内分泌肿瘤,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策略,将会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此外,进一步对甲状旁腺癌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不但有助于鉴别诊断和治疗,同时,还能为临床外科手术决策提供新的辅助手段。

    围手术期外科之家理念及其在炎症性肠病管理中应用
    李 毅,龚剑峰,朱维铭
    2020, 40(05): 511-51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07
    摘要 ( )  
    围手术期外科之家(PSH)是对围手术期处理进行重新设计的创新性管理模式,重点针对存在器官功能障碍及手术并发症风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强调从评估手术指征到术后处理直至出院后管理的长程管理模式,将病人评估、风险分层、术前预康复、手术方案、术后康复结合起来。即将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围术期处理节段有效整合,进行全程管理。需要手术治疗的炎症性肠病(IBD)病人,多在术前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的治疗,常合并低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等风险因素,属于手术并发症高危人群,对这类病人进行术前评估、风险因素的优化以及术后的长程管理十分必要,从而使得PSH理念在IBD外科治疗中的应用和普及尤为重要。作为一种围手术期处理的管理模式,PSH可以为IBD这类具有一定风险因素的特殊病人群体提供一种全新的围手术期管理方式。
    专题笔谈
    普通外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中血管外科干预原则与策略
    刘坚军1,董智慧2,符伟国2
    2020, 40(05): 515-51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08
    摘要 ( )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普通外科围手术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易漏诊、潜在风险高等特点。围手术期对高危人群进行有效预防措施,降低VTE的发生率,以及针对已经并发VTE病人,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对于促进病人术后恢复,降低相应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肢深静脉高负荷血栓评估及处理策略
    郭相江,薛冠华
    2020, 40(05): 519-52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09
    摘要 ( )  
    下肢深静脉血栓根据血栓负荷大小分为高负荷血栓和低负荷血栓。高负荷血栓的中远期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高,单纯抗凝治疗效果较差。对于急性期高负荷血栓,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手术祛栓措施,减少血栓负荷,保护瓣膜功能,降低PTS发生率。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是较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更加迅速降低血栓负荷的手术方案,PMT可以作为下肢深静脉高负荷血栓的首选治疗方案。而CDT可以作为PMT的有效补充。
    普通外科医师如何识别和紧急救治肺动脉栓塞
    蒋进军
    2020, 40(05): 522-52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10
    摘要 ( )  

    肺动脉栓塞(PE)在普通外科病人中并不少见。普通外科医师有必要掌握诊断和治疗的基本知识,提高及时识别PE能力。在紧急抢救时,早期处理和快速启动会诊系统非常重要。发现病人存在PE的可疑临床表现和体征时,监测血D-二聚体,如果阳性启动Wells评分,当评分≥2分时,进行相关确诊检查。高度疑诊和确诊的高危PE的紧急救治需要区别对待,前者难度和风险更大,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快速联合干预。

    疝与腹壁外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要点
    李绍春,李绍杰,唐健雄
    2020, 40(05): 524-52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11
    摘要 ( )  
    疝与腹壁外科作为外科的分支领域,具有高龄病人比重大、住院天数短等特点,使其围手术期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相较其他外科有所区别。疝与腹壁外科围手术期VTE预防应从门诊初诊持续至术后随访的每一个步骤,从术前评估、麻醉方式、手术方式、加速康复理念、减重观察理念的应用,以及建立VTE的应急抢救制度等多个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干预预防,才能尽可能降低疝与腹壁外科围手术期VTE的发生率。
    从重症监护角度思考普通外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
    郑毅隽1,罗 哲1,2
    2020, 40(05): 527-53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12
    摘要 ( )  
    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病人,尤其是重症监护病人存在多种容易导致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因而较之其他病人,具有更高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病风险,在该类人群中切实做好VTE防治工作刻不容缓。准确评估发病风险,是做好VTE的防治工作的关键第一步。目前常用的Caprini模型对于预测围手术期病人的血栓风险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临床上将血浆标记物与该模型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重症监护病人VTE风险的预测价值。重症病人的VTE预防及治疗须强调个体化,综合评价血栓与出血的风险,兼顾有效性及安全性,选择最佳策略和最优剂量,改善病人预后。
    出凝血异常普通外科病人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策略
    冯 莹
    2020, 40(05): 531-53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13
    摘要 ( )  
    易栓症是外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防治重点。对于接受手术的止凝血障碍病人,需要谨慎评估VTE的个体风险,同时兼顾手术和麻醉的性质、出血障碍类型和严重程度、年龄、体重指数(BMI)、血栓形成史、恶性肿瘤和其他高危共患病。VTE风险应与已知出血障碍病人使用抗凝相关的出血风险平衡。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发现和判断血栓与出血的病因,对病人的止凝血代偿能力作出评估,并对抗凝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对上述病人,建议术后不常规使用药物预防血栓,尤其是血友病病人,但围手术期因子替代和止血药物的过度应用仍存在导致血栓的风险。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和直接口服抗凝剂前应评估肾小球滤过率。当血小板计数<50×109/L,LMWH短期减量应用可能相对安全,监测抗Хa水平可用于调整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病人LMWH的剂量。主要消化道出血停止和重新使用华法林应至少相隔7 d。对于高血栓栓塞风险和术后高出血风险病人,术后当晚和术后第1天减量应用直接口服抗凝剂是一种可取的做法。
    院内防控体系在普通外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中的意义
    陆清声
    2020, 40(05): 536-53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14
    摘要 ( )  
    对住院病人进行全面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评估,识别VTE高危病人,及时进行预防,可以显著减少院内VTE的发生。包含医院防治管理组、医院防治专家组和科室防治小组的管理体系,防治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明确性、时效性、可操作性、监督性,质量控制管理的全程化、个性化、精细化等院内防控体系的建立,对普通外科围手术期VTE防治有重要意义。
    血栓弹力图在普通外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中应用及价值
    吴鸿谊
    2020, 40(05): 538-54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15
    摘要 ( )  
    尽管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外科手术病人可防控的潜在并发症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但临床对其认识仍不充分,也缺乏特异性的识别工具,对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的反应也很小。因此,迫切需要特异性更好的工具来评估VTE的风险。此外,监测抗栓药物疗效以达到最优效果也是必须的。或许,血栓弹力图能够提供一些帮助。
    论蓍
    上海市普通外科住院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现状调查分析
    楼文晖,程 健,李聚欣,秦新裕,代表上海市普通外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研究者团队
    2020, 40(05): 542-54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16
    摘要 ( )  
    目的    调研了解上海市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普痛外科有关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院内防控体系建立情况、医生相关知识掌握,住院病人发病情况。方法    2019年9月1—12日以上海市普通外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为平台,设计问卷并以质量控制中心官方邮件及微信平台共同推送二维码形式对上海市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普通外科进行电子问卷调查。问卷内容设计严格按照国内外普通外科领域VTE防治指南为标准。结果    共69家医院普通外科参与调研,回收有效问卷112份,肺动脉栓塞(PE)确诊例数占住院手术例数的0.06%(5/7843),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确诊例数占1.02%(80/7843)。上海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已有88.39%(99/112)的科室建立VTE防控体系;84.82%(95/112)的科室有VTE和PE的联合会诊团队;96.43%(108/112)的科室入院时为病人做VTE风险评估,74.11%(83/112)的科室在病人手术后评估VTE风险,38.39%(43/112)的科室出院前为病人评估VTE风险。有53.57%(60/112)的科室为VTE高风险病人进行术前抗凝,至术前12 h停药。34.61%(18/52)的科室因顾虑出血,以及23.07%(12/52)的科室认为外科手术前无须抗凝,而术前不予抗凝治疗。在术后抗凝治疗中,对良性疾病病人,43.75%(49/112)的科室对予术后抗凝3~5 d,23.21%(26/112)予抗凝至出院前,4.46%(5/112)予抗凝至可自由行走,2.68%(3/112)予抗凝至术后28 d,25.89%(29/112)术后未予常规预防性抗凝;对于恶性疾病病人,47.32%(53/112)科室予抗凝至出院前,23.21%(26/112)予术后抗凝3~5 d,仅有8.04%(9/112)根据规范推荐抗凝至术后28 d。院内预防中有96.43%(108/112)的科室选择低分子肝素;院外预防中有43.75%(49/112)的科室使用阿司匹林,16.07%(18/112)使用低分子肝素,24.11%(27/112)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15.18%(17/112)使用华法林。结论    与2年前对比,上海市普通外科VTE防治的理念和实践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对照先进国家的防治实践,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为病人选择正确用药及恶性肿瘤等VTE高危病人的预防上仍有改善空间。
    腹部外科病人术后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崔超毅1,张 荣2,宋菊民2,汪志刚3,吴成稳4,殷敏毅1,刘晓兵1,陆信武1,黄新天1
    2020, 40(05): 547-55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17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部外科病人术后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4家医院自2015-01-01—2019-06-30期间就诊于普通外科,入院后行腹部外科手术的病人共计24336例相关临床资料,并观察术后14 d内发生VTE事件的情况。 结果    VTE事件发生率为0.89%(216/24336),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0.75%(183/24336),肺动脉栓塞(PE)发生率0.35%(86/24336)。男性VTE事件发生率为0.85%(123/14443),女性为0.94%(93/9893),男女VTE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5 ,P>0.05)。DVT病人常见的症状是下肢肿胀177例(96.72%),疼痛104例(56.83%),浅静脉曲张36例(19.67%)。PE病人常见的症状是呼吸困难和气促77例(89.53%),胸痛55例(63.95%)。DVT易累及左下肢;混合型最多见,左、右下肢分别为61.11%(88/144)和52.11(37/71)。PE病人最常见低危组病人45例(52.32%)。常见的VTE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0岁208例(96.30%),手术时间>45 min 139例(64.35%),恶性肿瘤病史99例(45.83%)。主要的腹部外科手术类型是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105例(48.61%),胆囊切除术73例(33.80%)。腹腔镜手术(1.61%,179/11123)较开放手术(0.28%,37/13213)VTE事件发生率低(χ2=45.56 ,P<0.05)。VTE相关病人的病死率为0.10%(25/24336)。 结论    腹部外科病人术后VTE发生率已经明显降低,医生应当根据其流行病学特点,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预防干预,避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中国结直肠外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现状问卷调查分析
    姚宏伟1,韩加刚2,张忠涛1,代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华结直肠外科学院
    2020, 40(05): 551-55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18
    摘要 ( )  
    目的    了解我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认知程度、相关指南的了解程度以及临床抗凝预防的现状。方法    2019-10-28—2019-12-02采用微信问卷调查方式,从基本信息、VTE防治现状、结直肠围手术期VTE防治、VTE相关知识测试四个方面设计问卷,针对我国29个省、市、直辖市的结直肠外科医师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共收集44份问卷。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338份,90.82%(307/338)被调查者来自三级医院,参与调查者来自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三级医院307名,二级医院31名)。被调查医师中,94.67%(320/338)曾收治VTE病人,99.41%(336/338)认为在临床工作中需要遵循VTE指南和规范,但34.62%(117/338)的医师认为执行难度较大。83.73%(283/338)被调查者对结直肠手术病人进行VTE风险评估,主要的评估工具为Caprini评分。99.11%(335/338)认为规范预防VTE可使病人获益,78.4%(265/338)会常规或经常对结直肠病人进行VTE预防,采取的预防措施依次为:增加自主活动(87.69%,292/333)、抗凝药物(87.09%,290/333)、机械预防(76.28%,254/333)。药物预防主要选择为低分子肝素(96.4%,321/333),主要选择依据为药物安全性(87.99%,293/333),使用抗凝药物的主要顾虑为增加出血事件(74.77%,249/333)。抗凝治疗期间,86.19%(287/333)被调查者选择会对病人进行出血危险评估。95.27%(322/338)选择在出院时对病人或家属进行宣教。但针对VTE的防治知识测试中,问答正确率仅为15.09%~73.96%。结论    我国三级医院的结直肠外科医师能够普遍重视VTE事件,也能够遵循指南进行VTE的预防,但仍有部分医师在临床上根据个人经验治疗,有相当一部分医师对指南和共识的了解程度不够,有必要开展VTE防治的普及宣传,并开展结直肠外科病人VTE防治前瞻性研究。
    腹腔镜辅助保留幽门胃切除术改善早期胃癌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夏 翔a,沈艳莹b,朱纯超a,吕恒宇a,黄 晨a,曹 晖a,赵 刚a,张子臻a
    2020, 40(05): 557-56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19
    摘要 ( )  
    目的  比较腹腔镜辅助保留幽门胃切除术(LAPPG)与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大部切除术(LADG)(Billroth Ⅰ式吻合)对胃体中部早期胃癌病人术后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影响。方法  自2018年2月至2018年12月,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69例早期胃体中部癌(cT1N0M0)病人进行1∶1前瞻性随机化入组,其中LAPPG组(行LAPPG)34例,LADG组(行LADG,BillrothⅠ式吻合)35例,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结果。  结果 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BMI、术前合并症及术后病理诊断的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胃管拔除时间、Ⅱ级以上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BRG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内镜下诊断BRG比例LAPPG组显著低于LAD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例(8.8%) vs. 16例(45.7%),χ2=11.763,P=0.001];LAPPG组中Kellosalofen分级Ⅱ度以上BRG的比例显著低于LAD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例(5.7%) vs. 9例(25.7%),χ2=5.062,P=0.024];组织学活检发现LADG组胃小凹增生1例、腺体萎缩伴肠化3例,LAPPG组未观察到上述病理组织学异常,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APPG治疗早期胃体中部癌安全可行,该术式较LADG可改善术后BRG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其对病人术后长期疗效及残胃癌发生率的影响仍有待大样本RCT研究的长期随访证实。
    完全腹腔镜残胃癌根治术26例临床分析
    杨常顺,杨凤兰,蔡少鑫,周立远,林奕东,沈祈远,李伟华
    2020, 40(05): 563-56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20
    摘要 ( )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近端残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因胃良性病变曾行远端胃大部切除、BillrothⅡ式吻合术后的残胃癌病人,行腹腔镜近端残胃癌根治术,腔内Roux-en-Y吻合术重建消化道的26例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26例病人中肿瘤位于残胃底贲门9例,位于残胃空肠吻合口17例。病人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残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及腔内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重建消化道。手术时间(152.3±21.3)min,重建消化道时间(38.6 ± 12.5)min,术中出血量(55.1±21.8)mL。平均清扫淋巴结(28.1±7.4)枚。上切缘距食道贲门连接线中位距离2.5(2.1,4.6)cm,距肿瘤上界中位距离5.5(4.1,6.2)cm,上切缘均未见阳性。辅助切口平均长度(4.1±0.8)cm。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9.5± 11.2)h,流质进食时间(19.1±8.6)h,术后住院时间(7.8±1.9)d。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 Ⅰ级发生率为3.8%(1/26),辅助切口感染1例。Ⅱ级发生率为7.7%(2/26),其中炎性肠梗阻1例,腹腔感染1例,予保守治疗痊愈。无Ⅲ级以上并发症,无吻合口漏、出血、梗阻及手术相关死亡。26例病人均存活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2个月。食管空肠吻合口大小(4.6±0.5)cm,Roux-en-Y滞留综合征发生率为7.7%(2/26),反流性食管炎11.5%
    (3/26),无吻合口狭窄、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者。结论    应用完全腹腔镜技术行近端残胃癌术根治因胃良性病变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BillrothⅡ式吻合)的病人安全可行,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时间短等优点,并有满意的近期效果。
    医源性胆管损伤行胆管空肠吻合术后近远期疗效分析
    陈江明,颜锡洋,薛 鸿,陈子祥,赵义军,谢 坤,刘付宝,耿小平
    2020, 40(05): 568-57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21
    摘要 ( )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行胆管空肠吻合术近远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诊胆囊切除术医源性胆管损伤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HJ)36例病人临床资料。术后近期并发症采用Clavien-Dindo评分系统进行分级评价,远期疗效按Terblanche分级进行分级评价。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TerblancheⅣ级病人的高危因素。结果    36例病人,8例(22.2%)病人出现Clavien-Dindo Ⅲ级以上的近期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为117个月(IQR 49~156个月)。远期随访疗效Terblanche分级显示:Ⅰ、Ⅱ级 21例(58.3%) ;Ⅲ级6例(16.7%)间断性胆管炎发作保守治疗;Ⅳ级9例(25.0%)吻合口狭窄或结石形成伴胆管炎均接受再次手术治疗。吻合口狭窄或结石形成伴胆管炎的中位时间为24个月(IQR 12~60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存在脓毒症、转诊前修复、围手术期Clavien-Dindo Ⅲ级以上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15 d与术后胆管狭窄或胆管结石形成伴胆管炎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存在脓毒症、转诊前修复和高位损伤(Stresberger分型E3-E5)是术后发生胆管狭窄或胆管结石形成伴胆管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医源性胆管损伤可行HJ进行修复,损伤后由经验丰富的肝胆外科专科医师手术修复及术前感染控制是保证病人近期和远期疗效的重要条件。
    腹腔镜联合同期开放手术与全开放手术治疗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临床对比研究
    黄联盟,张 卫,孟荣贵,郝立强,刘连杰,楼 征,龚海峰,高显华,于冠宇
    2020, 40(05): 572-57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22
    摘要 ( )  
    目的    对比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LCS)联合同期开放肝转移灶切除术与同期全开放切除术(TOS)治疗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sCRLM)的临床疗效,探讨LCS联合同期开放肝转移灶切除术的安全性、短期及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3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行同期切除的sCRLM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84例病人行LCS联合同期开放肝转移灶切除术,108例病人行同期TOS,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对两类病人进行1∶1匹配,最终LCS组(LCS联合同期开放肝转移灶切除术)和TOS组(行同期TOS)两组分别纳入69例病人,对两组病人的临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病人无90 d内死亡病例。LCS组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LCS组与TOS组相比,术后进食流质时间缩短[(3.54±1.43)d vs.(4.74±1.29)d,t=-5.186 P<0.001],术后住院天数减少[(8.58±4.23)d vs.(13.33±5.21)d,t=-5.880 P<0.001],并发症发生率降低[14例(20.3%) vs. 33例(47.8%),χ2=11.648 P=0.01],术中出血量[(433.77±423.45)mL vs.(422.46±292.37)mL,t=0.182 P=0.855]及手术时间[(277.54±81.88)min vs.(265.80±82.56)min,t=0.839 P=0.40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年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0% vs.54.7%,χ2=1.979, P=0.160),术后无瘤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42,P=0.076)。结论    LCS联合同期开放肝转移灶切除术用于治疗sCRLM安全可行,相比传统同期TOS,短期疗效更优,且不影响中长期肿瘤学预后。
    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50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
    张安凯,刘鼎盛,崔明明,丛进春,张 宏
    2020, 40(05): 577-58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23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机制及预防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行腹腔镜辅助taTME的50例低位直肠癌病人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49例顺利完成了手术,1例因术中合并严重的CO2栓塞而行心肺复苏抢救治疗,之后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259(169~435)min,术中出血量50(20~300)mL。42例(84.0%)行机械吻合,8例(16.0%)手工吻合。所有手术均采取了预防性回肠造口。19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3例存在2种并发症,1例存在3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8.0%。术中并发症有尿道损伤 1 例(2.0%)、CO2栓塞1 例(2.0%),直肠穿孔2例(4%),神经血管束出血4例(8.0%),前列腺出血2例(4.0%)。术后并发症有吻合口漏 9 例(18.0%,其中A级漏2例,B级漏7例),炎性肠梗阻1例(2.0%),造口出口梗阻1例(2.0%),尿潴留2例(4.0%),肺部感染1例(2.0%),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 结论    腹腔镜辅助taTME因其特有的单孔操作特点及视角转变后的逆向游离路径,围手术期并发症较高,初期开展需要对其特有并发症及常见并发症有充分的认识和重视。
    日间手术模式下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规范化实践及与开放手术对比分析
    缪传文,陈德键
    2020, 40(05): 582-58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24
    摘要 ( )  
     目的    对比分析日间手术模式下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与开放疝修补术的临床特点,探讨规范化LIHR日间手术的安全性、合理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腹股沟疝日间手术1223例病人临床资料,其中行LIHR573例(腹腔镜组),行开放疝修补术650例(开放手术组)。结果    腹腔镜组病人术后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开放手术组,术后下床时间短于开放组,术后2周及4周恢复非限制活动率高于开放手术组(P均<0.05),两组术后急性尿潴留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时间19(6~36)个月,随访率98.6%。术后并发症为血清肿、伤口感染、慢性疼痛、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相较于开放手术,LIHR日间手术具有疼痛轻,恢复快的优点,是安全、可行的。全面流程设计与规范化运作是LIHR日间手术规模化、标准化建设的根本措施。
    肝泡型包虫病术后并发症与Child-Pugh分级和手术方式关系研究
    阿吉德,柴金萍,王 皓,高 伟,王向前,田青山,赵顺云
    2020, 40(05): 586-59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25
    摘要 ( )  
    目的    探讨肝泡型包虫病术后并发症与手术方式、Child-Pugh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包虫病诊疗中心行手术治疗的104例肝泡型包虫病人的临床资料,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将病人分为A级组(73例)和B级组(31例)两组;按是否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将上述病例分为根治性手术组(52例),准根治性手术组(52例)两组。分别观察以上各组间病人术后并发症及临床客观指标。结果    入院时,B级组病人术后发生切口感染、难治性腹水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A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性手术组病人术后难治性腹水率、肝功能不全、肝功能衰竭、黄疸、腹腔感染、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发生率较准根治性手术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泡型包虫病病人行根治性肝切除手术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行准根治性肝切除术低,Child-Pugh分级B级病人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发生率较Child-Pugh分级A级组显著升高。
    临床新技术
    近红外自体荧光显像技术在甲状腺癌根治性手术中辅助甲状旁腺识别应用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田 文a,陈志达a,郗洪庆a,刘培发a,徐淑娟b,公凤霞a
    2020, 40(05): 591-59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26
    摘要 ( )  
    文献综述
    外科住院病人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及诊治进展
    郭文城1,余 波1,2,史伟浩1
    2020, 40(05): 594-59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27
    摘要 ( )  
    外科住院病人需联合Caprini评分,多因素综合评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高危因素,指导预防围手术期LEDVT。围手术期LEDVT及时诊断依赖于反复动态的观察、评估。抗凝治疗仍是首选基本治疗,但需重视出血风险评估。腔静脉滤器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并重视回收率。经导管接触性溶栓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有明确意义,但会增加各类出血风险。各类经皮血栓机械清除术仍待进一步研究以明确其临床应用价值。
    病案报告
    胆囊十二指肠横结肠多发内瘘合并胆石性肠梗阻1例报告
    王仕琛1,田开亮1,赵成功1,张明金1,任建安2
    2020, 40(05): 599-60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5.28
    摘要 ( )  
    1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5医院)普通外科,安徽合肥230031;2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原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  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