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中央型肝癌三维可视化精准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数字智能化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2020, 40(04): 361-36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01
    摘要 ( )  
    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甲状腺手术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甲状腺与甲状旁腺专家委员
    2020, 40(04): 369-37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02
    摘要 ( )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
    2020, 40(04): 377-38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03
    摘要 ( )  
    述评
    重视减重及代谢外科手术质量控制
    刘金钢,胡敬尧
    2020, 40(04): 384-38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04
    摘要 ( )  
    近些年,我国减重及代谢外科得到长足的发展,年手术量已达到万例,但是全国范围内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的同质化仍然是一个难题。减重及代谢外科的稳步持续发展离不开手术质量控制。应建立严格的减重及代谢外科准入制度,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同时术前须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模式对病人进行详细的评估。除手术安全性外,还应关注手术的中远期效果,包括体重下降、代谢指标缓解以及后期体重反弹问题,这些均与手术质量息息相关。此外,手术治疗后需要建立病人的详细档案并终生随访。
    专题笔谈
    减重手术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
    张 频
    2020, 40(04): 387-38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05
    摘要 ( )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减重手术后发生并发症和病人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病人因肥胖及相关代谢紊乱导致VTE发病风险高,术中气腹、特殊体位,术后卧床等因素均可能诱发VTE。目前,已发布的指南中尚无预防减重及代谢手术并发VTE的理想方案,因而要求医护人员具有预防意识,与病人共同协作。建议入院后进行VTE风险分级评估,根据病情采取机械性预防(气囊加压或弹力袜)、药物预防等措施,加强多学科合作,深入贯彻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强调术后早期运动。对于术后出现VTE的病人,强调早诊断、早治疗原则,可有效降低VTE的危害。
    加速康复理念在减重及代谢外科的应用和规范化开展
    顾 岩,杨建军,宋志成,胡 敏
    2020, 40(04): 389-39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06
    摘要 ( )  
    随着全球减重手术开展数量的增多,更安全有效地开展手术并促进病人的早期康复成为减重外科医师追求的重要目标。将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应用于减重及代谢外科,通过对减重及代谢手术围手术期各项干预措施及临床路径的优化,可以有效地实现大幅度缩短病人住院时间,促进病人康复,进而提高病人满意度的目的。ERAS理念的实施深刻改变了现有减重及代谢外科的模式,合理、规范地开展ERAS对于减重及代谢外科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代谢手术治疗低体重指数2型糖尿病争议与思考
    朱利勇,嵇光年,朱晒红
    2020, 40(04): 392-39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07
    摘要 ( )  
    2型糖尿病为全球性健康问题。代谢手术的兴起为2型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目前得到全球多个重要学术组织的支持。以BMI作为病人选择的首要手术指征,对于平均BMI低于欧美人群的亚太地区尤其中国人群是否同样适用具有争议。从BMI分级、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不同术式选择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于低BMI的T2DM病人,应更注重从病人年龄、糖尿病病程、BMI、胰岛素抵抗状态、胰岛细胞分泌功能进行综合评估: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可选择胃袖状切除术;对于胰岛分泌功能受损者,建议行胃旁路术。诸多研究已证实,手术治疗低BMI的T2DM病人安全、有效,具有可行性,但仍需要大量高级别临床证据、多中心联合进行临床研究,为手术治疗低BMI的T2DM病人提供良好佐证。
    青少年肥胖病人行减重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探讨
    梁 辉
    2020, 40(04): 395-39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08
    摘要 ( )  
    我国青少年肥胖发病率逐年升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青少年重度肥胖保守治疗效果有限,但由于青少年生理、心理尚不成熟,行减重手术治疗青少年肥胖尚未获得广泛接受。有限的临床证据表明,行减重手术治疗青少年肥胖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主要适用于BMI≥32.5且有合并症的青少年肥胖病人,手术方式推荐胃袖状切除术和胃旁路术,其中胃袖状切除术为首选术式。术前须仔细评估病人的生理及心理成熟度,术后须配合生活方式矫正,并随访治疗手术并发症及营养并发症。虽然减重手术治疗青少年肥胖开展少,接受度低,但随着越来越多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开展,减重手术必将成为治疗青少年肥胖最有效的手段。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后修正手术选择及评价
    姜舒文,董志勇,陈文辉,王存川
    2020, 40(04): 400-40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09
    摘要 ( )  
    我国减重手术例数逐年增加,其中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SG)约占总手术例数的60%,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伴随而来的是面临术后严重并发症和复胖问题处理的挑战。对于术前严重并发症或复胖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人,修正手术是其治疗的最佳方式。目前,国内外修正手术种类繁多,术后治疗效果不一,如何选择修正手术的方式是保证手术效果使病人获益的关键。LSG术后复胖病人的修正手术要求病人在接受内科治疗及饮食运动治疗无效后,在符合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经过MDT讨论后再选择手术方式。相较其他修正手术方式,现阶段LRYGB是符合各类修正手术指征的手术方式,具体操作中手术方式的选择则因病人病情而异。
    以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为基础的衍生手术应用价值评价
    王 勇,沈名扬
    2020, 40(04): 402-40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10
    摘要 ( )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SG)是目前开展最多的减重手术方式,但同样存在各种问题,如部分病人减重效果不理想,血糖改善效果不佳,或出现难治性胃漏、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为了追求减重效果及代谢疾病的缓解,基于LSG产生了各类衍生性手术,如迷你/单吻合口胃旁路术(MGB/OAGB)、腹腔镜胃袖状切除联合空肠旁路术(LSG+JJB)、腹腔镜胃袖状切除联合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LSG+DJB)、腹腔镜胃袖状切除加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术(SADI-S)等。但这些术式的临床疗效尚缺少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的数据支持,其改良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减重及代谢外科医师对疾病的认知,也为临床治疗肥胖及糖尿病提供了新的选择。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后早期出血诊断和治疗
    蒋子剑,杨雁灵,丁 睿,岳树强,陶开山
    2020, 40(04): 405-40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11
    摘要 ( )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SG)是目前主流的减重手术方式。术后早期出血是LSG的重要手术并发症,明确出血原因将有助于减重外科医师选择合适的预防措施和诊疗方案。LSG术后出血的诊断依赖于严密监测病人生命体征、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早期出血且程度较轻的病人可保守治疗或血管介入治疗,若出血严重、血流动力学紊乱则须果断手术干预。
    国际外科动态
    国际减重及代谢外科发展趋势和临床研究热点
    张 鹏,张忠涛
    2020, 40(04): 408-41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12
    摘要 ( )  
    减重及代谢外科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历了从有创向微创的转变,也从单纯的减重外科进化为治疗肥胖及相关代谢紊乱的减重及代谢外科,成为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学科,其治疗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和优化,包括经自然腔道的内镜下减重技术、无创的可吞咽式胃内球囊技术、精准的外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减重药物等,并通过完善的临床数据收集分析,促使整体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持续提升。对一些手术方式也正在进行客观的审视评价,包括单吻合口胃旁路术、单吻合口十二指肠转位手术以及胃袖状切除术等。此外,学科内涵也在高质量临床研究的支撑下不断丰富,治疗焦点从肥胖症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向心脑血管疾病拓展。
    我的观点
    胆胰转流十二指肠转位术及其复合手术是否适合我国肥胖糖尿病病人
    张 频,王 勇,朱孝成,等
    2020, 40(04): 413-41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13
    摘要 ( )  
    腹腔镜减重及代谢手术前进行减重的必要性
    顾 岩,王 勇,沈奇伟,等
    2020, 40(04): 415-41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14
    摘要 ( )  
    特别推荐论著
    大华北减重与代谢手术临床资料数据库2019年度报告
    李梦伊1,刘 洋1,赵象文2,张松海3,刘雁军4,吴良平5,刘少壮6,李 震7,王 兵8,张能维9,等
    2020, 40(04): 418-42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15
    摘要 ( )  
    目的    统计分析我国多地区2019年度减重与代谢手术开展情况。方法    基于大华北减重与代谢手术临床资料数据库数据登记工作,统计分析2019年度各地区开展减重与代谢手术情况,并对病人人口学信息、肥胖相关疾病、手术信息等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结果    2019年度来自19个省市、自治区及直辖市、38家中心提交数据,登记有效病例2259例。病人术前BMI为37.6 (22.0,77.7)。女性病人1655例(73.3%),年龄中位数为31(11,71)岁;男性病人602例(26.7%),年龄中位数为31(14,71)岁。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SG)占82%,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LRYGB)占8%,腹腔镜胃袖状切除联合空肠旁路术 (LSG-JJB) 占7%、单吻合口胃旁路术(OAGB)占2%、腹腔镜胃袖状切除联合袢式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LSG-Loop DJB)占0.2%、腹腔镜胃袖状切除联合Roux-en-Y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LSG-DJB)占0.1%、其他手术方式占0.7%。28.5%的病人在术前合并2型糖尿病,51.4%的病人术前合并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17.8%的病人术前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11.5%的病人术前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结论    大华北减重与代谢手术临床资料数据库的搭建为我国减重与代谢手术的大数据登记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目前数据,尽管手术方式呈现多样性,LSG是2019年度我国多地区减重与代谢手术的主流术式。
    论蓍
    单吻合口胃旁路术治疗病态肥胖症56例疗效分析
    刘 洋,李梦伊,张 萌,刘 佳,边识博,田沛荣,金 岚,张 鹏,张忠涛
    2020, 40(04): 426-42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单吻合口胃旁路术(OAGB)治疗病态肥胖症及其相关合并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通外科中心实施OAGB的56例肥胖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手术时间为78~262(131.7±30.6)min,术中失血量为20~200(45.2±50.9)mL,术后住院时间为3~7(4.4±1.1)d,每台手术所需钉仓数为5~8(6.7±0.7)个。术后6周内12例(21.4%)发生并发症,其中Clavien-Dindo分级Ⅰ级7例、Ⅱ级4例、Ⅲb级1例。术后3、6、12个月的总体重减少百分比(%TWL)分别为20.0%、26.5%及33.5%。完成术后12个月随访的25例病人中,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高尿酸血症的缓解率分别为100%、83.3%、91.7%及44.4%。结论    OAGB治疗病态肥胖症及其相关合并症安全且有效,术后随访应密切关注胆汁反流和营养不良风险。
    日间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手术可行性及安全性研究
    杨建军,宋致成,杨董超,宋 衡,顾 岩
    2020, 40(04): 429-43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17
    摘要 ( )  

    目的    探讨开展日间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SG)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LSG的45例BMI≤40的肥胖合并代谢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日间手术16例(日间LSG组),常规手术29例(常规LSG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多余体重减少百分比(%EWL)等临床数据。结果    日间LSG占同期LSG病人的35.6%。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出院。日间LSG组总住院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LSG组[(1.9±0.3)d vs. (4.5±2.4)d,P<0.01;(0.9±0.2)d vs. (1.5±0.7)d,P<0.05]、总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常规LSG组[(41535.0±2312.9)元vs. (50476.1±5053.5)元,P<0.01];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再入院率、术后第6和12个月%E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严格选择适应证、积极术前准备,日间LSG能够安全有效地开展,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联合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术治疗肥胖症及肥胖相关代谢病17例疗效分析
    姜 涛
    2020, 40(04): 433-43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袖状切除联合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术(SADI-S)治疗肥胖症及肥胖相关性代谢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行腹腔镜SADI-S治疗的17例肥胖症及肥胖相关性代谢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手术对体重、BMI、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尿酸的影响。结果    17例病人均完成腹腔镜SADI-S,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中转开腹及围术期死亡。病人的体重、BMI、腰围、多余体重百分比在术后3、6个月均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2型糖尿病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1.4%(5/7)、85.7%(6/7),高血压缓解率分别为0、6.7%(1/15),高甘油三酯血症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6.4%(4/11)、72.7%(8/11),高胆固醇血症完全缓解率分别为66.7%(4/6)、83.3%(5/6),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完全缓解率分别为42.9%(3/7)、42.9%(3/7),高尿酸血症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8.5%(5/13)、61.5%(8/13)。结论    腹腔镜SADI-S对肥胖症及肥胖相关性代谢病在术后短期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长期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胃袖状切除术治疗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
    皮尔地瓦斯·麦麦提玉素甫1,2,艾克拜尔·艾力2,买买提·依斯热依力2,李义亮2,等
    2020, 40(04): 437-44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胃袖状切除术(LFDSG)治疗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分析自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腹腔镜、腹壁疝外科收治的60例符合减重手术适应证的肥胖病人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LSG组(30例)和LFDSG组(30例)。两组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病人术后减重和抗反流效果。结果    两组术后12个月的BMI和多余体重减少百分比(%EW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SG组相比,LFDSG组GERD症状缓解评分(8~13分及14~18分)分布以及术后12个月酸反流(pH≤4)次数、食管近端酸反流(%)、DeMeester评分、食管下段括约肌残余压、食管远端收缩积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FDSG组治疗后抗反流有效率显著高于LSG组[28例(93.3%) vs. 21例(70.0%),P<0.05]。LFDSG组病人无并发症发生,LSG组病人住院期间1例发生并发症,出院后3例发生并发症。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LFDSG治疗肥胖合并GERD的效果较好,可达到抗反流与减重的双重目的,有效防治GERD的发生与发展。
    减重与代谢手术病人垂体磁共振检查临床适用性评价
    吕 晗1a,刘 洋1b,2,孙 婧1a,赵 磊1a,李梦伊1b,2,张 鹏1b,2,杨正汉1a,王振常1a,张忠涛1b,2
    2020, 40(04): 441-44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20
    摘要 ( )  
    目的    探讨垂体磁共振(MR)检查在减重与代谢手术病人中常规开展的必要性及其应用条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通外科中心减重与代谢外科收治的行垂体MR检查的312例代谢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将MR检查结果根据影响临床决策的程度分为Ⅰ~Ⅴ类。统计垂体MR检查的整体阳性率、检查目的相关阳性率、影响临床决策阳性率。结果    垂体MR检查结果中Ⅰ类263例(84.3%),Ⅱ类15例(4.8%),Ⅲ类21例(6.7%),Ⅳ类3例(1.0%),Ⅴ类10例(3.2%)。整体阳性率为15.7%(49/312);检查目的相关阳性率为7.7%(24/312);影响临床决策阳性率为0.6%(2/312),包括垂体大腺瘤1例、脑肿瘤1例。 结论    对于减重与代谢手术病人,因垂体MR平扫检查阳性率低,为临床提供价值较小,极少影响临床决策,不推荐常规开展;对于临床怀疑垂体病变所致继发性肥胖或病人,推荐垂体MR增强检查;对于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人,推荐颅脑MR增强检查。
    基于NDR评分评估多发性肝癌根治术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效果研究
    谢之豪,张小峰,白石磊,杨平华,夏 勇,李 俊,张宝华,沈 锋
    2020, 40(04): 444-45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21
    摘要 ( )  
    目的    探讨NDR评分与多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行肝切除术的505例多发性肝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行辅助性TACE将病人分为TACE组(n=272)和非TACE组(n=233),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对病人行1∶1配对。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术后无复发存活率(RFS)和总体存活率(OS)的差异,并分析NDR评分与TACE疗效的关系。结果    PSM后,TACE组1、3、5年RFS和OS均高于非TACE组(66.8%、41.2%和27.6%;49.6%、37.2%和27.7%,P=0.031;86.1%、63.7%和42.6%;69.1%、49.0%和37.2%,P=0.002)。NDR评分≤2分时,TACE 组1、3、5年RFS和OS与非 TACE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6%、44.1%、29.0% vs. 58.0%、43.3%、35.2%,P=0.445;88.3%、65.0%、44.4% vs. 76.4%、55.0%、45.7%,P=0.109);NDR评分>2分时,TACE 组1、3、5年RFS和OS均高于非TACE组(60.5%、34.2%、28.5% vs. 20.3%、16.2%、8.1%,P=0.001;78.9%、51.6%、42.8% vs. 43.8%、29.9%、15.9%,P=0.007)。PSM后NDR评分>2分时,多因素分析显示,甲胎蛋白(AFP)和辅助性TACE是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HR=1.90、0.43;P<0.05);AFP、肿瘤最大最小径比值和辅助性TACE是总体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HR=2.23、2.96、0.53;P<0.05)。结论    NDR评分>2分时,肝癌肝切除术后行辅助性TACE可有效减少术后复发,改善远期生存。对NDR评分>2分的多发性肝癌病人,推荐辅助性TACE作为术后抗复发治疗手段。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后临床相关胆瘘危险因素分析
    陈潇远1,毛 谅2,孙士全2,伏 旭2,严笑鹏2,周 铁2,凡银银2,张 静2 仇毓东1,2
    2020, 40(04): 451-45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22
    摘要 ( )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PHCC)病人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发生临床相关胆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9年7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连续73例行根治性手术的PHC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国际肝脏外科研究组(ISGLS)术后胆瘘分级,将B、C级胆瘘定义为临床相关胆瘘。将发生临床相关胆瘘的14例病人作为胆瘘组,未发生胆瘘和发生A级胆瘘的59例病人为无胆瘘组。通过多因素分析确定术后临床相关胆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胆瘘组感染性并发症(85.7% vs. 55.9%)、严重并发症(64.3% vs. 28.8%)及术后住院时间>30 d发生率(64.3% vs. 30.5%)均高于无胆瘘组(P<0.05)。术后第1天γ谷酰转肽酶(GGT)(OR=1.005,95%CI 1.001~1.010,P=0.015,最佳截断值209.4 U/L)、胆肠吻合口数量(OR=3.101,95%CI 1.161~8.288,P=0.024)、术前或术中胆汁培养肺炎克雷伯菌阳性(OR=6.791,95%CI 1.254~36.783,P=0.026)和术前胆管炎(OR=4.662,95%CI 1.045~20.804,P=0.044)是术后发生临床相关胆瘘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0.822(P=0.000,95%CI 0.678~0.967)。结论    PHCC病人行根治性切除术后第1天GGT、胆肠吻合口数量、术前或术中胆汁培养肺炎克雷伯菌阳性和术前胆管炎是术后发生临床相关胆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符合指征的病人应积极行胆道引流并定期监测围手术期胆汁病原学。
    感染性胰腺坏死分区与腹腔镜手术入路选择临床研究
    曹 锋,李 昂,高崇崇,张 超,丁乙轩,卢炯地,王 喆,李 非
    2020, 40(04): 457-46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23
    摘要 ( )  
    目的    分析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分布特点及微创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治疗的IPN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积液区域的分布特点,提出分区分型。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微创手术入路,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共纳入233例IPN病人,其坏死积液区分布为:Ⅰ区45例(19.3%),Ⅱa区21例(9.0%),Ⅰ+Ⅱa区82例(35.2%),Ⅲ区6例(2.6%),Ⅰ+Ⅱa+Ⅱb区51例(21.9%),Ⅰ+Ⅲ区11例(4.7%),Ⅰ+Ⅱa+Ⅱb+Ⅲ区17例(7.3%)。177例病人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其中正中入路手术49例,左侧腹膜后入路77例,正中联合左侧腹膜后入路23例,正中联合右侧腹膜后入路6例,右侧腹膜后入路4例,双侧腹膜后入路8例,正中联合双侧腹膜后入路6例,经胃入路4例。病人总体病死率6.9%。接受手术病人初次手术时间为(73.5±16.2)min,估计出血量为25(10~600)mL,留置引流管数量为(3.2±1.6)个,手术次数(2.0±1.6)次。术后Clavien-Dindo 分级≥Ⅲ级并发症发生率为23.1%,手术后病死率为7.9%。结论    胰周及左侧腹膜后是IPN最常见的分布区域。根据坏死感染分布范围的不同,选择不同入路行腹腔镜辅助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可安全、有效治疗IPN。
    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不留置胃管临床研究
    杨璐霄1,何 亮1,张加鑫1,李 梦2,王 权1
    2020, 40(04): 461-46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24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不留置胃管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结直肠肛门外科收治的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围手术期留置胃管503例和不留置胃管504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方法)进行两组间1∶1匹配, 留置胃管组与不留置胃管组各入组356例。分析比较两组病人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留置胃管组发生咽喉疼痛71例(19.9%)、肺炎27例(7.6%)、胸腔积液28例(7.9%),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9 d,不留置胃管组咽喉疼痛17例(4.8%)、肺炎9例(2.5%)、胸腔积液11例(3.1%),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7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胃管组与不留置胃管组在术后吻合口漏[2例(0.6%)vs. 2例(0.6%),P>0.999]、术后出血[6例(1.7%)vs. 4例(1.1%),P=0.524]以及肠梗阻[2例(0.6%)vs. 6例(1.7%),P=0.155]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不留置胃管能有效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肺部并发症及咽喉疼痛的发生率,促进病人早期康复,与围手术期留置胃管相比更具优势。
    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狭窄影响因素分析
    樊思饶,张 宏,刘鼎盛,崔明明,丛进春,陈春生
    2020, 40(04): 465-46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25
    摘要 ( )  
    目的    探讨直肠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收治并行直肠前切除术的760例直肠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吻合口狭窄的原因。 结果    111例(14.6%)病人发生吻合口狭窄。单因素分析中,性别(χ2=6.978,P=0.008)、术中保护性造口(χ2=4.015,P=0.045)、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t=3.239,P=0.001)和术后是否发生吻合口漏(χ2=9.721,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1.776,95%CI 1.128~2.796,P=0.013)、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OR=0.907,95%CI 0.855~0.961,P=0.001)和术后发生吻合口漏(OR=2.255,95%CI 1.293~3.932,P=0.004)为发生吻合口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性别为男性、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较近及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病人更易发生吻合口狭窄。
    文献综述
    胆道恶性肿瘤药物治疗进展
    吕文杰,刘颖斌
    2020, 40(04): 468-47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26
    摘要 ( )  
    胆道恶性肿瘤(BTC)包括肝内外胆管癌及胆囊癌,发病率低,预后较差。少数病人可获得手术切除,然而术后复发率仍较高。近年的研究报告显示,BTC病人可从药物的辅助治疗中有所获益。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已证实对进展期BTC进行一线化疗的有效性;同时,靶向药物的推陈出新使BTC的药物治疗出现了新的希望,免疫治疗也在不断进行探索。BTC将有可能得到控制,病人预后得以改善。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争议与进展
    李 炜1,2,王敬晗1,姜小清1
    2020, 40(04): 472-47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27
    摘要 ( )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原发于胆囊管开口以上,左、右二级肝管水平以下的肝门区胆管恶性肿瘤,占所有胆道恶性肿瘤的50%~70%。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低,病人预后差,生存期短。近年来,尽管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术前胆道引流、门静脉栓塞、手术切除范围选择、联合血管切除重建、微创手术治疗和肝移植治疗等方面仍存在争议。
    病案报告
    肝脏黏液表皮样癌1例报告
    潘 璇,王小明,杨玉权
    2020, 40(04): 477-47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28
    摘要 ( )  
    原发性精囊囊腺瘤误诊为直肠胃肠间质瘤1例报告
    陈 超,吴品飞
    2020, 40(04): 479-48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4.29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