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胃肠间质瘤规范化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肠道间质瘤诊疗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
    2018, 38(09): 965-97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01
    摘要 ( )  
    院士论坛
    医源性胆管损伤治疗理念、模式和技术的革新
    董家鸿,曾建平
    2018, 38(09): 974-97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02
    摘要 ( )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治疗历经百余年,发展和更新了诸多理念、模式和技术。先后制定了多种胆管损伤分型系统,尤其是以损伤临床病理学特征为依据的中国分型,为合理选择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确立了以损伤局部炎症状态为依据的术中修复、早期修复和延迟修复的个体化手术时机;确立了“建立在无炎症、无缺血、无瘢痕的健康胆管”以及“黏膜对黏膜吻合”的胆道重建原则,形成以胆管对端吻合和胆管空肠吻合为基本术式的胆道重建方法,显著提高了医源性胆管损伤确定性手术修复的远期疗效。内镜诊疗技术的应用使得轻微胆管损伤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痊愈,肝切除与肝移植技术的引入为严重肝胆管损伤及损伤继发的终末期胆病提供了可靠的治愈手段。专科治疗和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模式的确立,为合理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全面优化了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治疗效果。未来,针对胆管损伤病理学、临床分型、治疗策略、多元化方法综合应用的系统研究,将推动胆管损伤治疗精准医疗体系的建立,从而进一步提高胆管损伤的治疗效果。

    述评
    重视医源性胆管损伤诊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全志伟,王健东
    2018, 38(09): 978-98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03
    摘要 ( )  

    目前,医源性胆管损伤仍然是胆道外科的难点与热点之一,原因在于其居高不下的发生率及致残、致死率。同时,医源性胆管损伤又是一种“人为因素”为主要病因的疾病,通过外科医生的努力有可能减少其发生,改变其恶性结局,造福病人。每位腹部外科医生终身都将面临胆管损伤的风险,必须主观上提高警惕,熟悉胆管损伤的可能原因,了解胆管损伤的预防方法,合理选择胆管损伤的治疗方法,重视胆管损伤的延迟性损害及远期疗效,重新认识医源性胆管损伤分型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切不可随心所欲地手术,以免造成灾难性后果。坚持“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合理治疗、保护功能”的原则,切实提高我国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治疗效果。

    外科临床实践和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
    楼文晖
    2018, 38(09): 982-98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04
    摘要 ( )  

    伦理学是道德哲学,是定义正确行为的科学。在临床实践中,须遵循医学伦理学原则,保护病人的利益。外科临床实践中常见的伦理学问题有:临床研究的监管、全面知情同意、医生学习曲线中对病人的保护、相对弱势群体的权益、利益冲突和安慰剂或假手术的选择。惟有保护病人利益,方能真正推动外科学的发展。

    专题笔谈
    医源性胆管损伤分型及其意义
    李相成,江王杰
    2018, 38(09): 985-98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05
    摘要 ( )  

    腹腔镜手术的快速发展为病人减轻了痛苦,同时也增加了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胆管损伤是普外科较为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其不良后果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明确胆管损伤的类型和原因,并做到精准分型,是预防以及正确处理胆管损伤、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所在。

    术前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在预防胆管损伤中的作用
    杨永生,张学文
    2018, 38(09): 988-99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06
    摘要 ( )  

    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普及,胆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应增加,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胆管损伤,造成胆管损伤的最主要原因为胆管的解剖变异,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相较于其他检查对胆管变异的判定更加准确,对预防胆管损伤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推荐作为LC术前常规检查。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医源性胆管损伤诊治中的价值
    王 坚
    2018, 38(09): 991-99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07
    摘要 ( )  

    肝门部解剖的复杂性与变异性、损伤形式与类型的多样性和胆管修复手术的困难性决定了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是胆道外科的难点问题。全面的术前评估尤其是影像学评估是成功修复的前提。三维可视化技术能直观、立体、全面评估肝门脉管的汇合方式及空间构象,量化评估胆管狭窄的位置、肝门深度和肝门旋转角度,测量肝脏各段体积以判断是否存在肝脏萎缩等。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够通过旋转、叠加和删除肝内脉管结构进行模拟手术,制定合理的手术路径和手术方案,预估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避免盲目手术导致的次生损伤。

    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时机选择
    梁廷波,马 涛
    2018, 38(09): 995-99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08
    摘要 ( )  

    医源性胆管损伤(BDI)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较常见并发症。手术修复是治疗胆管横断性损伤等严重BDI的最佳选择,但修复的时机目前并无共识。LC术中发现的BDI应即时修复并无较大争议,但应由经验丰富的胆道外科医师主刀进行,若条件不足建议放置引流后转至较大的胆道外科中心治疗。LC术后发现的BDI占大多数,既往认为延迟修复较早期修复更有优势,因此时炎性反应已控制,修复成功率更高;然而近期也有部分研究认为早期修复并不增加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且可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这些截然不同的研究结论可能与BDI的严重程度、局部炎性反应程度、纳入病人的基础情况等的差异有关。故BDI手术修复的时机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病人的全身病情及局部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争取在提高修复成功率的同时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

    高位胆管损伤的手术修复
    段伟东
    2018, 38(09): 999-100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09
    摘要 ( )  

    外科手术修复仍然是高位胆管损伤的主要治疗手段。外科医师术前应对胆管损伤进行准确评估,确定胆管损伤的分型,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胆管损伤的关键修复技术包括近胆管的显露、吻合口胆管的成型和微创化胆肠吻合等。成功的修复依赖于丰富的胆道外科经验和精准的胆道外科技术。

    医源性胆管损伤一期修复术式选择及评价
    程庆保,刘 辰,姜小清
    2018, 38(09): 1003-100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10
    摘要 ( )  

    随着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的逐步开展和普及,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有逐步升高的趋势。外科手术仍然是治疗严重胆管损伤最为确切的治疗手段,然而对于手术时机和修复方案的选择目前国内外争议仍然很大。发现胆管损伤后,应由具备相应技术条件的专科医师详细评估损伤局部和全身情况,尽量一期修复,创伤较小,医患双方也相对容易接受。外科手术修复的目的是恢复胆肠通路的连续性,考虑到损伤大多为横断伤,修复方式主要包括胆管空肠吻合和胆管对端吻合两种方式,根据损伤的局部和全身情况及手术医生的经验和技术选择。胆管损伤目前仍然是胆道外科的一大难题,重点在于预防,术前详细评估,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明确有无易致胆管损伤的解剖变异非常关键,术中仔细操作,避免胆管损伤的发生。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内镜诊疗及其评价
    冯秋实
    2018, 38(09): 1006-100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11
    摘要 ( )  

    医源性胆管损伤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后果,且经各种初期修复手术治疗后,部分病人后期仍可出现胆漏、胆道狭窄、反复胆道感染、形成胆道结石,最终导致胆汁性肝硬化。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内镜治疗主要包括胆道镜和十二指肠镜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是处理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重要手段。正确选择相应的内镜治疗,掌握适应证、禁忌证,才能充分发挥内镜治疗的优势。

    腹腔镜在胆管损伤后胆管狭窄治疗中应用价值及争议
    刘 毅,尹新民
    2018, 38(09): 1009-101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12
    摘要 ( )  

    医源性胆管损伤是胆管外科医师永远都无法避免的议题。医源性胆管损伤后病人会出现胆漏、胆管狭窄、胆汁性肝硬化等并发症,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给医师带来严重精神负担。目前医源性胆管损伤后期胆管狭窄处理仍是以胆肠内引流为主要的治疗方法。随着腹腔镜技术在肝胆外科的广泛发展,腹腔镜下胆肠内引流术为医源性胆管损伤后期的治疗带来新的理念及方法。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特点及防治策略
    郑树国
    2018, 38(09): 1011-101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13
    摘要 ( )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部位多为左、右肝管或以上的肝叶(段)胆管,临床表现为胆管狭窄、梗阻,胆漏及胆道出血等,其病情复杂、处理困难、后果严重。常见原因为切割闭合器使用不当、围肝门区病变肝切除操作不当、重要管道结构误判及肝断面偏移等。防范措施包括术前精确影像评估、正确选择使用切割闭合器、镜下精细操作及断面重要解剖结构的识别和确认等。严密的术后监测管理可尽早发现腹腔镜肝切除术中未能即时发现的胆管损伤,并根据损伤的部位、程度以及是否合并血管损伤等选择介入、再次手术等确定性治疗。

    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要点和修复后再狭窄治疗
    梁力建
    2018, 38(09): 1014-101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14
    摘要 ( )  

    胆管损伤(BDI)的发生率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例数的增多而上升,已成为肝胆外科常见的并发症。外科手术仍是治疗BDI的主要方法。对于BDI的外科处理应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肝胆外科医生完成。BDI修复后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需要随诊观察及时发现,并应由包括介入、内镜、肝胆外科、胃肠外科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进行诊断、治疗。可选择介入、内镜、外科手术合适的治疗方法联合治疗,肝切除和肝移植对部分病人适用,并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医源性胆管损伤再次手术术式选择及手术要点
    张永杰,王 向
    2018, 38(09): 1017-102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15
    摘要 ( )  

    医源性胆管损伤是胆囊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大部分病人须行再手术治疗。再手术主要包括初次修复和多次修复失败后再修复两种情形。术前须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在准确分型的基础上进行术式的合理选择,术中应规范胆肠吻合手术操作,把握分离粘连、显露肝门、胆管成形等主要步骤的技术要点,尽量保证胆管损伤修复的长期疗效。

    指南(共识)解读
    2018年《欧洲肝脏研究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肝细胞癌管理》解读
    张 磊,陈亚进
    2018, 38(09): 1021-102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16
    摘要 ( )  

    2018年4月,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第一版肝细胞癌管理指南进行了更新和完善。新的指南从流行病学、疾病监测、诊断、复查、分期标准、反应评估等方面对肝细胞癌的管理进行了推荐;从肝切除、肝移植、射频消融和放疗、经动脉导管栓塞化疗、全身治疗、姑息和支持治疗等方面对肝细胞癌的治疗提出了建议;最后,对肝细胞癌的临床研究设计和研究方向给出了意见。指南内容丰富,值得我国肝脏病学工作者借鉴。

    论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关医源性胆管损伤多中心临床研究
    田孝东1,张园园2,汤朝晖3,耿智敏4,何 宇5,刘 寒6,田 忠7,左 石8,梁 霄9,等
    2018, 38(09): 1027-103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17
    摘要 ( )  

    目的    对我国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关医源性胆管损伤病例的诊治现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方法    依托医渡云大数据平台,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18年3月我国13个省、直辖市地区的16家三甲医院中收治因胆囊良性疾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造成医源性胆管损伤的105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5例胆管损伤病人占16家医院同期收治腹腔镜胆囊切除病人的0.104%,其中男44例,女61例,年龄50.0(25~76)岁。其中损伤与修复手术在相同医院完成者34例(32.4%),在外院发生胆管损伤后转入者71例(67.6%)。胆管损伤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依次为腹痛、发热和黄疸。所有病人中治愈率为88.5%,其中20%须行多次手术治愈,死亡1例,病死率0.95%。损伤后早期(48 h内)手术效果优于48 h以后修复者。发生损伤后首次修复失败再转入的病人治疗效果最差,均再手术。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关胆管损伤须根据损伤原因、部位与程度等综合因素行个体化胆道修复治疗,一旦发生,及时诊断并由经验丰富的专科医师进行首次确定性修复手术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医源性胆管损伤后狭窄术前评估中应用研究
    闫加艳1,李太锡2,何 敏1,陈 炜1,王 坚1
    2018, 38(09): 1031-103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医源性胆管损伤后狭窄修复手术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选择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胆胰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接受手术治疗的20例医源性胆管损伤后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三维可视化工作站对上腹部增强CT进行三维可视化处理和评估。利用增强CT和三维可视化技术评估脉管变异情况、胆管狭窄的位置、肝脏萎缩情况、有无肝门旋转、有无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并测量肝门深度等,比较依据三维可视化评估制定的手术规划与实际施行的手术方式的一致性,随访远期胆管再狭窄情况、肝功能状况与生活质量。结果    三维可视化技术评估胆管狭窄Bismuth分型与术中评估完全一致,增强CT评估将2例Bismuth Ⅰ型胆管狭窄误认为Bismuth Ⅱ型,1例Ⅱ型误认为Ⅰ型。三维可视化技术可发现增强CT不能发现的肝动脉和门静脉变异,测量20例病人的肝门深度值范围为(-10.1~+21.1)mm,左肝管横部长度为(15.2±4.6)mm。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评估制定的手术规划与实际手术方式完全符合,术中无血管损伤和大出血的发生。结论    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能提高术前评估的准确性,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手术路径与方案,提高手术安全性。

    精准胆道外科技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胆囊癌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李茂岚,朱逸荻,吴向嵩,包润发,束弈俊,张 飞,顾 钧,龚 伟,刘颖斌
    2018, 38(09): 1039-104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精准胆道外科理论和技术在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5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97例胆囊癌病人资料。按照收治的时间将病人分为传统手术组(38例,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与精准手术组(59例,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比较两组病人的围手术期状况及生存期等指标。结果    两组病人在术前年龄、性别、分化程度、TNM分期、白蛋白、CA19-9、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精准手术组行胆囊癌扩大根治术比例为35.5%(21/59),传统手术组为15.6%(6/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3,P<0.05)。精准手术组R0切除率为66.1%,淋巴结清扫数目(26.0±12.1)枚;传统手术组R0切除率为18.4%,淋巴结清扫数目(17.0±9.1)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75,P<0.001;t=3.915,P<0.001)。精准手术组病人的中位生存期19.2个月,1、3年存活率分别为62.7%、28.8%;传统手术组病人的中位生存期9.9个月,1、3年存活率分别为42.1%、7. 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0,6.180,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精准胆道外科理论和技术在胆囊癌病人中的应用,可有效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和术后病人的存活率。

    侵及胰腺段胆管的中段胆管癌行联合部分胰腺切除的扩大肝外胆管切除与胰十二指肠切除疗效对比研究
    尹 磊a,方 征a,袁 波a,俞文隆a,邱应和a,沈宁佳a,姜小清b,张宝华c,张永杰a
    2018, 38(09): 1045-104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20
    摘要 ( )  

    目的    对比联合部分胰腺切除的扩大肝外胆管切除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侵及胰腺段胆管的中段胆管癌(MCIPB)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41例MCIPB病人的临床资料。选择对MCIPB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临床因素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共41例MCIPB病人,其中行联合部分胰腺切除的扩大肝外胆管切除术(APPER)23例(APPER组),全部行扩大肝外胆管切除+部分胰腺切除+No.8、9、12、13淋巴结清扫+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18例(PD组),其中5例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APPER组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1、3、5年存活率分别为69.6%、34.8%及0;PD组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1.5个月,1、3、5年存活率分别为55.5%、33.3%及22.2%。两组总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多因素分析显示,R1切除是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部分MCIPB病人,APPER可实现与PD同等疗效,但须谨慎挑选入选病例,术中多点取材保证阴性切缘是行APPER成功的关键。

    “Ω”形动脉游离路径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胰腺上区淋巴结清扫中应用研究
    王大广,李 伟,张 洋,国瑀辰,陈羽佳,所 剑
    2018, 38(09): 1050-105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21
    摘要 ( )  

    目的    探讨“Ω”形动脉游离路径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胰腺上区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外科2017年4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连续72例接受腹腔镜D2根治术的胃中下部癌病人资料,均采用 “Ω”形动脉游离路径进行胰腺上区的淋巴结清扫,记录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收获淋巴结数量、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通过“Ω”形动脉游离路径进行胰腺上区的淋巴结清扫实现了No.8、No.9、No.11p、No.12a淋巴结的确切清扫,胰腺上区淋巴结清扫完成所需时间为(41.4±11.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56.0±9.2)mL,术中通过“Ω”形动脉游离路径,实现了脾动脉近270?的裸露,门静脉和脾静脉显露良好,无术中副损伤出现。结论    在胰腺上缘通过“Ω”形血管游离路径,可实现静脉头侧端为边界的胰后筋膜和Toldt筋膜突破,有利于获得淋巴结的完整切除。

    胃癌根治术后肺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刘 丹a,陆 明b,李 健b,沈 琳b
    2018, 38(09): 1055-105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22
    摘要 ( )  

    目的    探讨影响胃癌术后肺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1992年7月至2013年4月诊断为胃腺癌并接受胃癌根治术且具有完整临床和随访的1054例病人资料。分析胃癌术后肺转移的发生率,以及胃癌术后肺转移的发生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在纳入分析的1054例病人中,35例(3.3%)病人以肺转移为术后首发转移部位,并多见于进展期胃癌。大部分病人表现为肺多发转移病灶。胃癌术后肺转移的中位发生时间为13.2个月[四分位距(IQR) 6.37,21.33]。发生肺转移后,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8.8个月 (IQR 8.20,36.30)。在单因素分析中,胃癌术后肺转移在年龄>65岁、肿瘤位于上1/3和全胃癌的病人中发生率较高。术后分期N0-1、印戒细胞癌病人术后倾向于出现肺转移(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年龄>65岁、肿瘤位于上1/3和全胃是出现胃癌根治术后肺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肺转移的发生率较低,且预后较其他转移略好。推荐年龄>65岁、肿瘤位于上1/3胃和全胃的胃癌病人在术后3年内行胸部CT进行随访。

    BillrothⅡ式与BillrothⅡ式+Brauns吻合在腹腔镜远侧胃癌根治术中应用对比研究
    李 乐,李洪涛,汪亚辉,韩晓鹏,张绍艳,黄莉莉,刘宏斌
    2018, 38(09): 1060-106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23
    摘要 ( )  

    目的    探讨BillrothⅡ式与BillrothⅡ式+Brauns吻合方式在腹腔镜远侧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总医院普外科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行腹腔镜远侧胃癌根治术的764例临床资料,其中372例消化道重建采用仅BillrothⅡ式结肠前胃空肠吻合,392例在此基础上再行Brauns吻合。观察两组病例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结果    所有病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远侧胃癌根治术,BillrothⅡ式吻合组手术时间为(130.0±32.5)min,住院费用为(66 532.2±10 135.6)元,低于BillrothⅡ+Brauns吻合组的(140.0±36.4)min和(68 945.1±10 514.7)元;但手术后并发症碱性反流性胃炎38例(10.2%)、输入袢梗阻7例(1.9%)、倾倒综合征3例(0.8%),显著高于BillrothⅡ+Brauns吻合组的9例(2.3%)、1例(0.3%)及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吻合口漏、胃瘫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腹腔镜远侧胃癌根治术采用BillrothⅡ式吻合和BillrothⅡ+Brauns吻合手术均安全有效,后者在碱性反流性胃炎、输入袢梗阻、倾倒综合征的发生方面明显优于前者,值得临床推广,但住院费用较高。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应用中间联合头侧入路疗效分析
    骆 洋,俞旻皓,陈建军,秦 骏,秦绍岚,仇伊尔,崔 然,黄轶洲,钟 鸣
    2018, 38(09): 1064-106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24
    摘要 ( )  

    目的    探讨中间联合头侧入路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临床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间132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中间联合头侧组42例,头侧中间组35例,传统中间组55例),比较3组病人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以及随访情况的变化。结果    在手术时间方面,头侧中间组用时最多[(146.90±5.92)min],其次为中间联合头侧组[(127.50±4.18)min],传统中间组花费时间最少[(122.90±3.97)min](P=0.002);在清扫No.253淋巴结所需时间上传统中间组[(11.91±0.38)min]>中间联合头侧组[(12.24±0.29)min]>头侧中间组[(15.76±0.44)min](P<0.001);No.253淋巴结清扫数目方面,头侧中间组[(2.686±0.220)枚]及中间联合头侧组[(2.929±0.190)枚]均大于传统中间组[(1.709±0.09)枚](P<0.001);而在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总数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人随访期间无肿瘤复发和转移,无肿瘤相关死亡。结论    中间联合头侧入路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不仅可获得传统中间入路相同的效果,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手术难度,而且可以获得和头侧中间入路相似的No.253淋巴结清扫效果。

    胰腺转移性肾细胞癌的手术治疗(附3例报告)
    林贤超,黄鹤光,陈燕昌,陆逢春,林荣贵,杨媛媛
    2018, 38(09): 1068-107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25
    摘要 ( )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胰腺转移性肾细胞癌(PMRCC)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8年4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3例手术PMRCC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情况、术后随访情况等。结果    3例PMRCC,2例肿瘤为多发,1例肿瘤为单发。3例病人均无临床症状,原发肿瘤均为肾透明细胞癌,胰腺转移距肾癌手术时间间隔为3~15年,平均7年。2例行腹腔镜胰体尾+脾切除术,1例行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均无胰瘘,2例术后并发腹腔感染。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胰腺转移性透明细胞癌。1例病人胰腺术后生存时间为22个月,另2例分别随访15个月及39个月仍无瘤生存。结论    PMRCC总体预后较好,手术治疗适用于孤立性PMRCC,尤其是胰体尾病例。

    讲座
    医源性胆管损伤病人的预后、生活质量与疗效评定
    赵海鹰,刘金钢
    2018, 38(09): 1071-107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26
    摘要 (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医源性胆管损伤危险因素和防治策略
    邰 升,符 稳,周文佳
    2018, 38(09): 1073-107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27
    摘要 ( )  
    文献综述
    荧光腹腔镜技术在腹部肿瘤手术中应用进展
    杨 周,闵志均,全应军
    2018, 38(09): 1077-108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28
    摘要 ( )  
    谷氨酰胺临床研究进展
    刘 刚,周建平,董 明
    2018, 38(09): 1081-108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29
    摘要 ( )  
    病案报告
    右侧De Garengeot's疝并坏疽性阑尾炎1例报告
    戴伟钢,陈剑辉,余红兰,陈创奇
    2018, 38(09): 1084-108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30
    摘要 ( )  
    胃肠道巨大毛发石致梗阻1例报告
    曹金罡,夏长军,邢 栋,陈 剑,吴 峰,张思腾,安秋冬,王 宙,王 松,牛高华,沈浩伟
    2018, 38(09): 1086-108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9.31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