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院士论坛
    重视胰腺外科术后胰瘘预防及处理
    赵玉沛
    2015, 35(08): 805-80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01
    摘要 ( )   PDF(397KB) ( )  

    胰瘘是胰腺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继发的腹腔感染和出血是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胰瘘定义和分级标准的统一对其预防及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无一种理想的技术方法能够从根本上杜绝胰瘘的发生,充分的术前评估、重视手术质量、根据病人情况选择最熟悉的术式、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和手术团队的专业化将有助于降低胰瘘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述评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危险因素认识及评价
    杨尹默
    2015, 35(08): 808-81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02
    摘要 ( )   PDF(655KB) (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壶腹部肿瘤的经典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中以胰瘘最常见,可致感染、出血甚至死亡。近年来,围绕术后胰瘘问题不断有各种改良术式出现,研究方法也逐步从回顾性研究过渡至前瞻性研究。影响胰瘘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包括病人自身情况、重建方式及术者操作水平等。目前尚无具有显著优越性的吻合方式,术者可根据经验及熟悉程度选择,应强调及注重术者技术性因素对胰瘘发生的影响,提高胰腺消化道重建的质量。

    专家论坛
    从机械连接到生物愈合:对胰肠吻合新理解
    苗 毅,卫积书
    2015, 35(08): 812-81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03
    摘要 ( )   PDF(529KB) ( )  

    胰肠吻合是最具挑战性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如何降低其术后胰瘘发生率一直是胰腺外科临床关注热点,但目前仍没有一种方法能够避免胰瘘发生,其发生率约为20%。对胰肠吻合的理解不应仅限单纯的机械连接层面,而应更多关注吻合口生物愈合层面的内涵,只有选择符合生物学愈合特点的胰肠吻合技术才能降低胰瘘发生率。

    专题笔谈
    胰瘘诊断标准、分级评价及修改建议
    楼文晖
    2015, 35(08): 815-81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04
    摘要 ( )   PDF(374KB) ( )  

    现行的胰瘘诊断和分级标准是依据回顾性指标制定,可反映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但不能预测严重胰瘘的发生及转归,故不能为后续的治疗措施提供指导。而在现有的诊断标准中增加一些客观指标,如C反应蛋白、胰腺质地等,可能有助于前瞻性地预测严重胰瘘的发生及转归,为病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胰瘘发生危险因素及术前预测
    李 非,曹 锋
    2015, 35(08): 817-82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05
    摘要 ( )   PDF(427KB) ( )  

    胰瘘是胰腺切除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对胰瘘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及准确的术前预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并治疗胰瘘。胰腺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与病人基本情况(年龄、体重指数、胰腺质地等),术前治疗措施及术中操作等密切相关。传统方法在防治胰瘘中存在不足,而超声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胰瘘术前预测带来了新希望。鉴于胰瘘对病人临床结局的显著影响,其必将成为长期的研究热点。

    胰腺手术后引流管拔除指征、时机与胰瘘防治
    戴梦华,吴广东
    2015, 35(08): 821-82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06
    摘要 ( )   PDF(397KB) ( )  

    胰瘘是胰腺手术后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为了预防和早期发现术后胰瘘,胰腺手术后通常预防性放置腹腔引流管,但目前其必要性和拔除时机尚有争论,影响因素也较多。临床医师应依据临床情况采取个体化原则具体分析,对于术后胰瘘发生风险较高的病人应留置腹腔引流管,在排除胰瘘发生可能后须早期拔除腹腔引流管,促进病人的快速恢复。

    开放、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特点及对策
    彭承宏,施昱晟
    2015, 35(08): 824-82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07
    摘要 ( )   PDF(452KB) ( )  

    微创手术的发展为胰腺外科手术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然而其术后并发症尤其是胰瘘的发生仍严重影响病人的术后恢复。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系统为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胰瘘发生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根据现有经验,机器人手术并不能明显降低术后胰瘘发生率,但在微创化和精确化方面明显优于开放和腹腔镜手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影响因素及处理
    张太平,熊光冰,杜永星,赵玉沛
    2015, 35(08): 827-83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08
    摘要 ( )   PDF(442KB) ( )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手术疗效和病人预后。认识并了解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防治胰瘘。目前,影响胰瘘发生的较确切的因素主要有: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原发病的病理类型以及术者的个人经验等。尽管消化道重建的具体吻合方式被认为是影响胰瘘的危险因素,但目前的研究表明各种吻合方式的胰瘘发生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而多数研究均认为术者的经验和技术水平是术后胰瘘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吻合质量较吻合方式更重要。选择合适及熟练的方式进行确切吻合才是减少胰瘘发生的有效途径。

    急性胰腺炎并发胰瘘高危因素及治疗
    孙 备,李 乐
    2015, 35(08): 831-83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09
    摘要 ( )   PDF(421KB) ( )  

    胰瘘是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病人常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对于胰瘘的治疗,建议通过多学科协作,由内镜科、介入科和外科医师组成治疗团队,以微创治疗策略为导向,以损伤控制外科理念为原则,通过非手术治疗、内镜及介入治疗等尽最大可能解决并发胰瘘带来的后续问题,但当以上方法无效时,外科手术则成为解决问题的最终途经。

    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预防及处理
    杨 明,王春友
    2015, 35(08): 834-83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10
    摘要 ( )   PDF(460KB) ( )  

    胰体尾切除术术后胰瘘发生率较高,主要与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胰腺残端的处理方式等有关。依据胰腺质地及病理检查结果合理选择胰腺残端处理方式是减少胰瘘发生的关键。胰腺肥厚或水肿质脆者胰瘘发生率较高,推荐残端手工缝合;如近端胰管存在梗阻并伴胰管扩张,建议行胰管-空肠吻合;对于胰腺扁平且质地柔软者,推荐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胰体尾切除术术后胰瘘经非手术治疗多可治愈。通畅引流可有效预防腹腔感染和出血的发生,是促进胰瘘愈合的关键。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胰管支架置入,部分难治性胰瘘病人须行窦道-空肠吻合。

    胃癌根治术相关胰瘘预防及处理
    孙益红,王洪山
    2015, 35(08): 838-84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11
    摘要 ( )   PDF(430KB) ( )  

    胰瘘是胃癌根治术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病人死亡。胃癌根治术术后发生胰瘘与术中胰腺损伤密切相关。因此,外科医师应熟悉其发生的危险因素,重在预防。一旦发生术后胰瘘,应分期施治,采取合理、及时的治疗措施,争取早期治愈。

    指南与共识
    结直肠手术应用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加速康复外科协作组
    2015, 35(08): 841-84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12
    摘要 ( )   PDF(385KB) ( )  
    外科新技术
    完全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未来的方向?
    张忠涛
    2015, 35(08): 844-84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13
    摘要 ( )   PDF(929KB) ( )  

    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显著改善了直肠癌的外科治疗效果。随着腹腔镜技术发展,腹腔镜TME手术亦得到广泛开展。经过20余年的发展和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腹腔镜 TME手术虽然在微创效果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在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并未显示出显著的优势。因此,结合经自然孔道内镜外科手术(NOTES)、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及单孔腹腔镜手术(SILS)衍生发展出的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成为新的关注热点。进一步提出的完全经肛门TME手术(pure taTME)更是凝聚了直肠癌微创外科技术的精华。在确保直肠癌手术根治性效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最大程度降低手术创伤或将成为TME手术未来发展方向。

    直肠癌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解剖层面及盆腔神经保护
    申占龙1,叶颖江1,Sam Atallah2,谢启伟1,姜可伟1,王 杉1
    2015, 35(08): 847-84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14
    摘要 ( )   PDF(775KB) ( )  

    直肠癌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是利用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或经肛门微创手术(TAMIS)中“由下而上”的操作路径并遵守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原则的经肛门腔镜手术。taTME的最大优势之一是解决了既往TME对中下段直肠系膜周围间隙暴露不佳而造成的盆腔神经副损伤。taTME手术路径可以更直接地进入低位直肠系膜周围间隙,并清晰显露终末神经丛而进行保护。taTME在直肠中下段游离的解剖层面及盆腔神经易损伤区域,对增加taTME手术的安全性、降低盆腔神经损伤发生率和器官功能保护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完全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8例报告
    杨盈赤,金 岚,张忠涛
    2015, 35(08): 850-85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15
    摘要 ( )   PDF(2388KB) ( )  

    目的    探讨完全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的手术操作可行性及围手术期安全性。方法    自2015年5-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行完全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治疗中低位直肠癌8例。回顾性分析8例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8例病人均顺利完成完全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无中转腹腔镜辅助或开放手术病例。术后标本质量包括系膜完整程度、切除肠管长度(15~29 cm)、下切缘距离(1.5~3.0 cm),均符合全直肠系膜切除要求。病人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4.8(3~7)d。1例术后发生尿潴留。平均手术时间219(160~300)min。结论    完全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是中低位直肠癌外科治疗的新方向,但远期效果还需更多病例及循证医学证据来验证。

    论蓍
    单层胰空肠吻合胰管外引流在胰腺质地柔软病例应用价值研究(附64例报告)
    杨 峰,金 忱,李 骥,蒋永剑,狄 扬,郝思介,姚 冽,王晓乙,傅德良
    2015, 35(08): 857-85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单层胰空肠吻合胰管外引流在胰腺质地柔软病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2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胰腺外科行PD的64例胰腺质地柔软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单层胰空肠吻合胰管外引流,观察术中情况及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64例病人手术时间6.2(4.0~9.5)h,术中出血量400(50~2900)mL,胰空肠吻合时间15.6(11~25)min,术后住院时间14.2(8~43)d。35例(54.7%)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胰瘘30例(46.9%),分别为A级23例和B级7例;胃排空延迟3例(4.7%);腹腔内脓肿4例(6.3%);腹腔内出血1例(1.6%);切口感染3例(4.7%)。所有并发症均经相应治疗后治愈,无再次手术或围手术期死亡发生。Clavien-Dindo术后并发症分级:Ⅰ级 3例(4.7%),Ⅱ级 27例(42.2%),Ⅲa级 5例(7.8%)。结论    单层胰空肠吻合胰管外引流可减少PD术后有临床意义的胰瘘(B、C级)发生,尤其适用于胰腺质地柔软病人,值得临床推广。

    胰腺术后胰瘘发生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附303例胰腺手术报告)
    刘宝传,葛春林
    2015, 35(08): 860-86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17
    摘要 ( )  

    目的    探讨影响病人胰腺手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5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03例行胰腺手术病人资料,其中术后发生胰瘘50例。对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因素包括性别、病理类型、胰管扩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血红蛋白、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术后血清总胆红素(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性别(OR=12.001,95%CI 3.049~47.230,P<0.05)、病理类型(OR=1.605,95%CI 1.108~2.324,P<0.05)、胰管扩张(OR=1.177,95%CI 0.188~0.468,P<0.05)、手术时间(OR=1.641,95%CI=1.173~2.339,P<0.05)、术中出血量(OR=1.096,95%CI 1.094~1.099,P<0.05)、术前血红蛋白(OR=0.888,95%CI 0.823~0.921,P<0.05)、术前血清总胆红素(OR=1.359,95%CI 1.335~1.381,P=0.010)、术后血清总胆红素(OR=1.030,95%CI 1.064~1.004,P<0.05)。结论    男性、手术前后血清胆红素浓度高、壶腹部癌或十二指肠癌是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胰管扩张则可减少胰腺手术后胰瘘的发生。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研究
    李 民,王新波,王思珍,申荣喜,朱道俊,李 宁,黎介寿
    2015, 35(08): 863-86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策略应用于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病人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9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281例行PD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策略不同将病人分为ERAS组(90例,围手术期采用ERAS策略)和传统组(191例,围手术期按传统方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病人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ERAS组与传统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病人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静脉补液时间、总住院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缩短,术后进食时间和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明显提前,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再手术率以及再住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病人再次入院的原因是C级胰瘘(1例)、胃排空障碍(2例)和切口感染(1例);传统组再次入院的原因为B级胰瘘(1例)、胃排空障碍(2例)、切口感染(1例)和肠梗阻(1例)。除C级胰瘘病人须行CT引导下穿刺引流术外,其余病人均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结论    ERAS策略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行PD病人,明显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且不增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和再住院率。

    低位弧形切口用于甲状腺癌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价值研究
    郭 凯,王卓颖,李端树,吴 毅,嵇庆海,沈 强,王 宇,黄彩平,朱永学,孙团起,孙国华,王玉龙
    2015, 35(08): 867-86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低位弧形切口保留颈丛神经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彻底性、安全性和感官满意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28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伴侧颈淋巴结转移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和峡部切除术+中央区(Ⅵ区)及同侧或双侧颈部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术(Ⅱ~Ⅴ区)。分别比较低位弧形切口(低位组,279例)和传统“L”形切口(传统组,36例)病人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和淋巴结清扫数,并通过量表评价两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低位组病人手术时间短于传统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组与传统组病人侧颈区的总淋巴结清扫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位组病人Ⅱb、Ⅴ区淋巴结清扫数低于传统组病人(P<0.05)。低位弧形切口在瘢痕色泽、血管分布、厚度、柔软度以及病人肩部僵硬、紧缩感、疼痛和麻木感等方面得分均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累及Ⅱa区时,Ⅱb区转移风险增高(r=0.197,P<0.001);多区转移时,Ⅱa和Ⅴ区转移风险均增高(r=0.242、0.243,P<0.001)。结论  低位弧形切口保留颈丛神经的颈淋巴结清扫术能在保证治疗彻底性和安全性的同时改善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但对于Ⅱa区或多区转移的病人,仍推荐采用传统“L”形切口。

    腹腔镜全腹膜外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437例操作体会
    陆景锋1,李华青2,李健文1,郑民华1,王文任1,王 骥1,丁军彬2,刘维燕2
    2015, 35(08): 870-87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20
    摘要 ( )  

    目的    总结腹股沟疝腹腔镜全腹膜外修补术(TEP)的手术操作体会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437例行TEP病人(1783侧疝)的临床资料。随访10~60个月(中位时间47个月)。结果    手术时间为(30.0±12.0)min,单侧(26.2±9.6)min,双侧(42.5±10.7)min。无病人术后须应用镇痛剂,术后第1天疼痛分数为(2.4±1.2)分。术后住院时间为(1.5±1.2)d。2周和4周内恢复非限制性活动病人比例为99.2%和99.9%。共7例(0.4%)复发,复发时间1 d至84个月(中位时间36个月)。仅发生1例严重并发症,为肠管损伤,其他并发症为血清肿76例(4.3%)、尿潴留22例(1.2%)、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9例(0.5%)、麻痹性肠梗阻1例(0.06%)。结论    TE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病人疼痛轻、恢复快,术后复发率低,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适宜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粪菌移植治疗慢传输型便秘20例临床研究
    田宏亮,丁 超,龚剑锋,葛晓龙,解廷斌,顾立立,韦 瑶,李 宁
    2015, 35(08): 873-87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21
    摘要 ( )  

    目的    探讨粪菌移植(FMT)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收治的20例明确有慢传输因素的慢性便秘病人,所有病人均行FMT治疗,记录移植治疗前后病人每周自主排便次数、Wexner便秘评分、胃肠生活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治疗后随访8周。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FMT治疗后第8周病人排便次数明显增加[(1.5±1.3) vs. (4.5±1.5)次/周],Wexner便秘评分明显下降[(15.7±3.5) vs. (7.5±1.6)分],GIQLI评分升高[(84.6±12.5) vs. (116.6±1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疗效稳定,至第8周共12例病人获得临床改善,7例病人获得临床治愈。临床改善所需时间为(10.9±4.9)d。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FMT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安全、有效,短期治疗效果良好。

    胃肿瘤手术病人术前口服糖水临床研究
    陆政昊,张维汉,杨 昆,陈心足,张 波,陈志新,陈佳平,周总光,胡建昆
    2015, 35(08): 876-87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22
    摘要 ( )  

    目的    探讨术前口服糖水用于胃肿瘤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2年1-5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收治的44例胃肿瘤病人作为干预组(术前口服糖水);另以性别、年龄、手术切除方式为基线指标,按照1∶2比例进行配对,从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同一中心收治的胃肿瘤病人中选取88例作为对照组(常规术前准备)。比较两组病人术中、术后情况。结果    干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反流误吸发生。两组在胃管拔出时间、胃管引流总量、尿管拔出时间、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流质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非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病人腹腔引流总量低于对照组[(197.3±118.8)mL vs.(269.2±207.3)mL,P=0.019]。两组病人术后均无30 d内再入院者。结论    胃肿瘤手术病人术前口服糖水较安全,但与常规术前准备相比,其在病人术后早期康复以及减少术后住院时间方面优势并不明显。

    腹腔镜与开放手术行超低位直肠癌肛门括约肌间切除Meta分析
    李昌荣,李伟峰,李红浪
    2015, 35(08): 879-88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23
    摘要 ( )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手术行超低位直肠癌肛门括约肌间切除(IS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检索2014年12月前PubMed、Medline、Ovid、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所有对比腹腔镜和开放手术行超低位直肠癌ISR的文献。将符合文献质量评价标准的文献纳入后,根据研究的异质性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纳入10篇观察性研究共939例病人,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分别为501例和438例。与开放组相比,腹腔镜组手术时间(WMD=36.28,95%CI 4.30~68.26,P<0.05)延长,术中出血量(WMD=-95.84,95%CI -123.64~-68.03,P<0.01)减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WMD=-1.05,95%CI -1.70~-0.41,P<0.01)、正常饮食时间(WMD=-0.95,95%CI -1.34~-0.55,P<0.01)和正常住院时间(WMD=-2.43,95%CI -3.95~-0.92,P<0.01)均缩短,总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60,95%CI 0.44~0.84,P<0.01)、环周切缘阳性率(OR=2.49,95%CI 1.12~5.54,P<0.05)和切口感染发生率(OR=0.20,95%CI 0.07~0.60,P<0.01)均降低;两组在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吻合口漏及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行超低位直肠癌ISR短期及长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微创、安全的保肛手术方法。

    短篇论著
    急性肠系膜缺血18例诊治体会
    方昌文,余朝文,聂中林,陈世远,唐文波,官泽宇,刘春江,高 涌
    2015, 35(08): 884-88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24
    摘要 (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管复发结石86例疗效观察
    李振华,马向明,曹立瀛,付庆江,董 浩,屈顺喜
    2015, 35(08): 886-88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25
    摘要 ( )  
    术式讨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合理选择
    2015, 35(08): 888-89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26
    摘要 ( )  
    讲座
    胰腺手术后胰瘘综合治疗
    廖 泉
    2015, 35(08): 895-89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27
    摘要 ( )  
    腹腔镜、机器人辅助行胰腺消化道重建策略及技术
    洪德飞1,2
    2015, 35(08): 898-90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28
    摘要 ( )  
    神经监测技术在甲状腺及颈部手术中应用及评价
    李 芳,周 乐,刘晓莉,王 铁,赵诣深,张大奇,孙 辉
    2015, 35(08): 901-90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29
    摘要 ( )  
    文献综述
    胰腺手术后胰瘘防治研究进展
    蒋奎荣,钱 栋,苗 毅
    2015, 35(08): 904-90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30
    摘要 (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研究进展
    虞 洪,童一凡,梁岳龙,蔡秀军
    2015, 35(08): 907-91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31
    摘要 ( )  
    细胞内氯离子通道蛋白1与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陆 巍,王许安,刘颖斌
    2015, 35(08): 911-91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32
    摘要 ( )  
    国外见闻
    德国海德堡大学外科医院临床学习见闻
    卫积书
    2015, 35(08): 914-91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33
    摘要 ( )  
    病案报告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并发结肠破裂1例报告
    方艳伟,李新江,魏浩飞,吴卫中,张爱民,李永军,赵建辉
    2015, 35(08): 915-91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8.34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