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乳腺癌外科治疗追求更保守的个体化治疗模式。保乳治疗的规范化有待于进一步推广。保乳术后复发及放疗是影响病人与外科医师选择保乳术式意愿的主要核心问题。前哨淋巴结活检已成为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手段,其具体操作技术和活检后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指征仍缺乏一定的共识。应从美学和肿瘤治疗两个角度考虑乳房重建术,为没有机会保乳的女性提供重塑乳房的可能。近年来,影像学技术与外科的交叉应用逐渐趋于多元化,尤其在乳腺微创活检与病灶定位等方面的应用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乳腺癌分子分型已成为当下决定乳腺癌固有特性和治疗策略的重要系统,尤其在新辅助治疗策略的制定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近召开的第14届St. Gallen国际乳腺癌会议提出“个体化治疗到精准医学”的理念。会议聚焦早期乳腺癌治疗决策的个体化、精准医学和大数据等内容。临床研究优化了治疗方案,推动了治疗指南的制定和修改,带来了新的医学策略的思考。随着近年来个体化诊断及治疗手段的发展,乳腺癌治疗决策已步入了精准医学的新时代。
多基因检测对于乳腺癌的预后判断和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特别是对雌激素受体阳性病人。近年来一些多基因诊断模型被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圣加伦标准、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等多个权威乳腺癌诊疗指南所采用,并开展了临床应用。IHC4评分、MammaPrint、PAM50、Oncotype DX、Genomic grade index、Breast Cancer Index、EndoPredict和同源重组缺陷评分为7个代表性的乳腺癌多基因检测方法,不但可以用于转移复发生存风险的预测,还可以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随着乳腺癌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水平的提高,乳腺癌发病率日趋升高,其病死率虽有所下降,但仍是女性病死率最高的致死性疾病。相同病理类型及相同临床分期的乳腺癌,即使经历相同的治疗过程其预后仍然有较大差异,表明乳腺癌存在高度的异质性。作为分子高度异质性疾病,沿用的解剖学分期和组织学分类已不能满足其目前的临床诊治需求,尤其缺少能够标志肿瘤生物学行为并对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作用的乳腺癌组织学分类方法。分子水平联合组织学分类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标志着乳腺癌的治疗进入到个体化治疗的时代。
新辅助治疗可以为病人带来与辅助治疗相似的临床获益。新辅助治疗能够降低肿瘤负荷,从而使手术范围缩小,手术创伤减小。研究肿瘤对新辅助治疗的反应性可以获得重要的预后信息,更好地了解残余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新辅助治疗后手术及放疗的决策是临床医师应掌握和重视的问题。对乳腺癌病人实施规范化的新辅助治疗将有助于提高生存获益。
综合治疗是Ⅳ期乳腺癌的主体治疗。尽管大多数回顾性研究提示切除原发病灶可以获得生存获益,然而,目前的指南并不推荐原发病灶的手术切除。现有有限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并未发现总生存获益。所以,存在远处转移的原发病灶切除与否目前存在争议。然而,笔者建议应采用个体化治疗策略。对于那些需要缓解症状或即将出现并发症,如皮肤溃疡、出血和疼痛病人,如果手术能够保证肿瘤局部完全获得清除,而其他转移灶不会立即威胁生命,特别是在多学科讨论的基础上,并征询病人本人及家属的意愿,可以考虑行初始原发病灶姑息性手术切除。
乳腺癌总体诊治理念已日臻规范,尤其是早期乳腺癌通过手术、化疗、放疗、靶向药物治疗以及内分泌治疗等系统性治疗后可以获得长期无病生存。但是,转移性乳腺癌(首诊Ⅳ期及复发、转移)多数仍然无法治愈,其5年存活率仅为24%。关于转移性乳腺癌优先选择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药物治疗等系统性全身治疗已有共识,而针对转移性乳腺癌外科干预的适应证、目的和时机仍然存在分歧。
传统乳腺癌手术存在的一些固有缺陷激发了外科医生对微创手术的探索,乳腔镜开创了乳腺癌微创外科新领域。乳腔镜辅助保乳手术,改善了常规保乳手术的功能和美容效果。乳腔镜皮下乳腺腺体切除一期假体植入术治疗乳腺癌已显示明显优势。乳腔镜辅助小切口改良根治术可以避免常规手术中对肿瘤的挤压,摆脱胸壁巨大、丑陋切口瘢痕。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体现了微创和功能效果。乳腔镜手术还解决和改善了乳腺外科的部分临床难题,如内乳淋巴结清扫、注射式隆乳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处理。此外,乳腔镜辅助下乳房切除后的即时乳房重建在技术上已日臻成熟。
前瞻性研究显示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为21.4%,且全球其发生率存在地域差异。乳腺癌病人预防淋巴水肿的理念应贯串始终。预防措施包括规范化手术与放疗、功能锻炼及日常注意事项。淋巴水肿可采取保守治疗、药物及手术治疗。术式可包括降低淋巴系统负荷如病变组织切除术、负压抽吸术等,促进淋巴引流如筋膜条引流、网膜引流及带蒂皮瓣引流术等,重建淋巴通道如淋巴-静脉系统吻合术、淋巴管移植术 、静脉代替淋巴管移植术、淋巴结移植术等。上述治疗虽取得一定疗效,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疗效难以持久且个体差异较大。治疗原则强调早期、长期、综合、个体化。
《2015年 St. Gallen早期乳腺癌国际专家共识》在外科手术领域做出了若干更新,指出最小可接受保乳切缘为“无浸润性肿瘤或导管原位癌(ductu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印染”;只要切缘达到“无浸润性肿瘤或DCIS印染”标准以及有计划行术后放疗,小叶组织来源、广泛导管内成分、年轻病人、多灶或多中心和不良生物学亚型的早期乳腺癌同样可行保乳手术;ACOSOG Z0011的结果在临床实践中推广是可行的。
2015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2版)亮点在于转移性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更新,包括强调对复发转移灶重新检测肿瘤标记物(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既往保乳治疗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局部复发的病人首选的手术方法是乳房切除术和Ⅰ、 Ⅱ水平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在合理的情况下,低毒性的内分泌治疗优选于细胞毒性治疗;如果病人符合RCT的纳入标准,内分泌治疗可以联合mTOR抑制剂作为后续治疗选择,即依西美坦治疗的病人可以考虑加入依维莫司。由于复发性乳腺癌既往治疗背景复杂,NCCN指南强调需重视个体化治疗策略。
目的 分析游离腹部皮瓣乳房重建术后皮瓣血管危象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6年11月至2015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147例接受游离腹部皮瓣乳房重建的病人资料,分析血管危象的发生和解救情况,并通过统计分析寻找血管危象的相关因素。结果 147例乳房重建中,术后共有12例(8.2%)发生血管危象,其中11例为静脉危象,1例为静脉危象合并动脉危象。最终7例(58.3%)解救成功,2例发生部分坏死,3例全部坏死,总皮瓣成功率为98.0%。手术时间与血管危象的相关度较高(OR=5.696)。结论 血管危象的发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手术时间与其紧密相关,术者经验的积累、血管吻合器的应用等均有助于手术时间的缩短。
目的 探讨氟维司群联合曲妥珠单抗对人乳腺癌BT-474细胞株的作用。方法 WST-1、Annexin/PI法分别测氟维司群、曲妥珠单抗单独与联合对BT-474细胞株增殖抑制率及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测药物对p-Akt、p-MAPK蛋白表达影响。结果 各组对BT-474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有浓度依赖性,CIED50=0.466,联合组较单药组凋亡率增高(P<0.05),氟维司群组p-Akt、p-MAPK蛋白表达增高,联合组较氟维司群组明显降低。结论 氟维司群联合曲妥珠单抗对BT-474细胞作用协同,可能与增强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及抑制氟维司群增高p-Akt、p-MAPK蛋白表达有关。
目的 探讨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两种不同穿刺方式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对比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4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897例成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穿刺植入的操作方法,并比较两种植入术式的相关并发症。结果 2897例中经颈内静脉穿刺共2718例(93.82%),其中经左颈内静脉穿刺1222例,经右颈内静脉穿刺1496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179例(6.18%),其中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77例,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102例。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98.68%)明显高于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88.83%)(χ2=80.814,P=0.000)。发生植入时并发症25例(0.86%,25/2897),锁骨下静脉穿刺气胸发生率(4.47%,8/179)明显高于颈内静脉穿刺气胸发生率(0.04%,1/2718)(χ2=106.54,P=0.000)。左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气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9% vs. 1.96%,P=0.077)。左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血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8% vs. 0.07%,P=0.697)。全组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是临床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的常用技术。颈内静脉穿刺植入为一项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的技术。
目的 通过CT动脉造影(CTA)对肠系膜下血管(IMA)分型,研究其对结直肠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间77例接受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手术病人采用容积再现(VR)血管生长技术(AV)进行血管重建,对IMA及其分支的变异进行分型。结果 77 例IMA均发自腹主动脉。根据左结肠动脉(LCA)、乙状结肠动脉(SA)及直肠上动脉(SRA)的起点,IMA的变异可分为4种类型,A型为三分支均发自同一起点;B型为SA发自LCA;C型为SA发自SRA;D型为SA分别发自LCA及SRA。上述分型与年龄、性别、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距肛门距离无统计学相关性,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距肛门距离显著相关(P=0.002)。结论 IMA的变异较大,其中No.242淋巴结转移与SA变异相关。术前行IMA CTA有助于腹腔镜手术下寻找并保留LCA及减少淋巴结清扫不彻底。
目的 研究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时应用负压辅助关腹(VAC)技术的可行性和对腹腔开放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肠瘘治疗中心收治的45例肠瘘导致严重腹腔感染行腹腔开放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采用负压辅助关腹VAC和聚丙烯补片PPM关腹的治疗效果。结果 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时应用VAC技术可以明显缩短从腹腔开放到创面植皮的时间、ICU治疗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提高远期筋膜关腹率。结论 VAC技术是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的有效处理方式。
目的 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胆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4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9医院对10例LC术后胆漏病人行ERCP、ENBD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病人均成功实施ERCP检查,进一步证实为胆漏。其中肝总管漏4例、右肝管漏2例、胆囊管残端漏4例。胆管内结石3例,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所有病人均放置鼻胆管,平均手术时间40(30~60)min。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第1天复查血尿淀粉酶无明显异常,术后第2天病人可进流食。10例全部治愈,平均愈合时间为9(7~10)d 。结论 ERCP、ENBD治疗LC术后胆漏安全、有效,可作为处理术后胆漏的首选方法。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癌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方法 通过PubMed、 EMBASE、OVID、 Medlin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发表的有关腹腔镜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肠梗阻相关随机对照研究文献进行定量分析,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4年3月止,采用ReMan 5.1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按入选纳入标准,共14篇文献纳入研究,总样本量3997例,其中腹腔镜组2196例,术后发生肠梗阻18例,开腹组1801例,术后发生肠梗阻46例,合并RR=0.37,95% CI:0.23~0.62 ,提示腹腔镜组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为开腹组的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相对于开腹胃癌手术,腹腔镜胃癌手术可以降低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发生率
目的 探讨影响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临床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对229例腹股沟疝病人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229例病人术后1年慢性疼痛发生率为8.7%。术后慢性疼痛与术后切口感染(χ2=3.915;P=0.048)、轻质补片应用(χ2=11.223,P=0.001)及术前腹股沟区疼痛(χ2=9.181,P=0.002)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术区疼痛是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腹股沟区疼痛和术后切口感染是术后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术中使用轻质补片可以减少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