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胆囊切除的标准术式,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瘢痕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在过去的30年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期发展主要在于完善技术,提高安全性,后期发展则更注重微创,追求更小长度、更少数目的外科切口。然而,新技术的引入不应影响手术的安全性。医源性胆管损伤是手术安全方面最主要关注的问题。胆管损伤重在预防,一旦发生,早期识别和适当治疗对改善病人胆管损伤结局至关重要。因此,病人的适当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技术培训和足够的手术经验仍是保证胆囊切除手术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胆囊切除术是造成医源性胆管损伤最常见的因素,损伤机制复杂多样。损伤最直接的原因多来源于对胆管走行的错误辨识,但学习曲线、不熟练的操作、缺乏经验、盲目自信、疾病的病理状态、胆道的解剖变异、手术器械的限制等均是可能造成此类错误和胆管损伤的潜在因素。预防胆管损伤的发生涉及腹腔镜和胆囊切除术的专业培训,外科医师经验的积累和对胆管损伤的警惕心态,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外科医师对自身手术能力、胆囊切除术复杂程度和当时医疗条件的准确判断,胆囊切除技术的优化和手术器械的改进等。
保胆取石术是近10年来逐步兴起的一项技术。自出现伊始,就引起了学界广泛而激烈的争论。其主要焦点集中在术后结石复发率、手术适应证和结石复发原因等问题上。目前尚无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对“保胆”和“切胆”之争给出明确的答案。须明确,“保胆”不仅是在解剖上保留胆囊,更重要的是在功能上保留胆囊,使保留下来的胆囊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如果胆囊丧失了正常的功能,盲目“保胆”势必为结石复发或发生其他胆囊疾病遗留后患。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浓缩和储存胆汁,由于胆囊结石等疾病的高发病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治疗有症状的胆囊的金标准,但其无法保留胆囊功能,术后也可能导致慢性腹泻及近端结肠癌、 胰腺癌、 肝细胞癌、 食管腺癌发生率升高等问题。 保胆取石从保留胆囊功能的角度治疗胆囊结石,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但需大量更高级别的临床证据来验证其可行性,须用循证医学的证据来验证其优缺点与适应证,既不赞成遇到胆囊疾病就切除胆囊,也不赞成盲目地强调保胆。
近年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尽管已成为一种常规手术,但目前在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和术后处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完美的表现。因此,为更好地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微创外科时代须在精准医学理念、个体化治疗理念和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指导下实施完美胆囊切除术,以安全、有效的方式使行微创胆囊切除的病人迅速康复。
胆囊切除术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手术难易程度个体差异大,胆道变异发生率高,存在胆管损伤等潜在风险。如何在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正确地评估胆囊的功能、解剖和变异,胆囊病变部位、大小、性质以及和周围结构的关系等显得异常重要,以避免不必要的胆囊切除和手术并发症。超声、CT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是最常用的胆囊切除术前影像检查方法,各有优劣。超声检查对胆囊结石和胆囊病变诊断正确性高,简便经济且可重复性强,为胆囊切除术前的必备检查项目。MRCP可排除胆管解剖变异和胆管结石等情况,减少术中胆管损伤和术后结石残余等并发症,可以作为胆囊切除术前的常规检查项目。增强CT主要用于胆囊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尤其是胆囊癌的术前评估。
由于高达50%的胆囊结石或胆总管结石等良性疾病病人合并有不同类型的解剖变异,这些变异区别于普遍认知的常规解剖模式,忽视这些变异将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医源性胆道损伤。因此,系统掌握各种胆道解剖变异的知识是外科医生进行安全的胆囊切除术的关键。
症状性胆囊结石是肝硬化病人胆囊切除的确定性手术适应证。肝硬化病人肝脏储备功能差,伴门静脉高压、凝血功能差,行胆囊切除术的风险大为增加。外科医师应注意术前行完善而准确的肝脏储备功能评估,行全面的影像学检查和规范的保肝治疗,与病人及家属充分沟通,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术中尽可能避免损伤肝脏,遵循“宁伤胆,勿伤肝”原则,避免多余操作,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熟练精细的术中操作,规范的术后护理。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使肝硬化病人行胆囊切除时以最小的风险获得最大收益。
胆囊切除术术中及术后意外胆囊癌是指术前诊断为胆囊良性疾病而行胆囊切除术,在术中或术后病理检查发现胆囊癌者,其发生率为0.25%~3.00%,在胆囊癌高发区更为常见。由于胆囊癌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对胆囊切除术术中及术后意外胆囊癌的处理正确与否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病人的远期疗效。目前对术中及术后意外胆囊癌的处理尚缺乏统一的规范,有些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争议。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临床相对少见,发病人群特殊,具有起病急、进展快,胆囊坏疽、穿孔发生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及时诊断和正确行外科干预与预后密切相关。在该病的诊断中影像学检查特别是CT检查具有重要价值。在治疗中需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遵从损伤控制理论,分别选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或经腹腔镜(开腹)胆囊切除术,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困难胆囊包括Mirrizi综合征、胆囊十二指肠内瘘、萎缩性胆囊炎、门静脉高压症胆囊等。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是导致术中胆管与血管损伤的主要原因,确保手术安全是实施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的重要原则。为此,术前应完善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与增强CT检查,排除胆道血管变异,根据局部炎症与术者经验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术中应选择适宜的解剖路径与解剖技巧,离断胆囊动脉与胆囊管均应在清晰解剖Calot三角的前提下。术后应注意创面的检查与引流,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如胆管损伤、血管损伤、胆漏、胆囊管残余结石、胆囊床积液、胃肠道损伤等。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Oddi括约肌功能认识的深入,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模式正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引导下不断发生着改变。“一期化”微创手术、括约肌功能保护、加速康复等观念正在逐渐成为诊治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主流发展方向。腹腔镜、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以及胆道镜技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优化组合,以达到清除结石、防治并发症发生和加速康复的目的,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取石、T管引流仍是疑难病例及各种微创手术的基础。
目的 探讨二代测序技术在肿瘤疑难病例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于2014-11-18应用传统病理组织学检查手段及二代测序和分子进化遗传分析(MEGA)对1例胃癌术后7年发现睾丸转移性腺癌病人的病理组织及外周血进行检测及诊断。结果 病理学专家一致认为睾丸转移性腺癌来源于胃癌,而基因检测结果提示病人睾丸肿瘤可能并非7年前切除的胃癌转移。结论 新的基因检测技术对传统的病理组织学诊断提出了挑战,有必要在临床研究中积累更多数据以将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目的 研究肝胆管结石三维可视化诊治平台的构建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一科2008年1月至2015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12例肝胆管结石病人临床资料。(1)对肝胆管结石病人进行上腹部增强CT扫描,获取亚毫米CT数据,采用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构建三维可视化图像模型。(2)然后进行三维可视化分析,包括三维可视化脉管分型、三维可视化肝胆管结石临床诊断分型、三维可视化肝分段、虚拟肝切除术和体积计算。(3)术前评估、手术规划,制定合理的手术方式。(4)根据需要进行三维可视化肝脏3D打印,用于指导精准手术治疗。(5)疗效评估。结果 112例病人均构建了忠实于CT图像数据的三维可视化图像模型,能清晰显示结石的部位、分布,胆管狭窄的部位、程度,以及脉管的空间解剖关系;进行了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的三维可视化分型、三维可视化肝胆管结石临床诊断分型、三维可视化肝分段。三维可视化肝脏3D打印模型可以从全方位展示病变与血管相互关系;三维可视化术前规划、三维可视化肝脏3D打印模型与实际手术一致。总手术残石率<3%、并发症发生率<5.6%、术后结石复发率<2.4%。结论 肝胆管结石三维可视化诊治平台的构建,有助于提高结石清除率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肝胆管结石治疗提供一个安全、精准、微创、高效的治疗措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目的 评估经皮微波消融治疗极早期肝癌的疗效并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对收治的102例极早期肝癌病人行微波消融治疗,统计分析其完全消融率、总体存活率、无病存活率。结果 截至随访结束,全组肿瘤完全消融率96.1%,1、3、5年总体存活率和无瘤存活率分别为94.1%、84.3%、72.5%和90.2%、73.5%、59.2%。结论 经皮微波消融是治疗极早期肝癌安全、有效的方式。
目的 探讨暴发性肝脓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预后和转归,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连续住院的500例肝脓肿病人中12例暴发性肝脓肿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暴发性肝脓肿发病率为2.4%,首诊误诊率为67%,病死率为25%。发热寒战、腹痛和黄疸为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同时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以累及呼吸系统最为常见。50%暴发性肝脓肿病人合并糖尿病,91.7%的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在暴发性肝脓肿第一阶段由于脓肿液化不充分,主要以支持治疗为主。第二阶段脓肿逐渐液化后应尽早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或置管引流脓汁。结论 暴发性肝脓肿具有发病急、进展快,误诊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高的特点,肺炎克雷伯杆菌为其主要病原菌。治疗原则应在抗炎治疗的同时积极纠正多器官功能障碍,尽早引流脓肿。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34例十二指肠GIST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就行局限性切除术(limited resection,LR)2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8例两种术式选择依据及临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PD较LR术中出血量、肿瘤大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无复发存活率以及肿瘤危险度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R较PD手术时间[(185±102)min vs.(420±135)min]、术后住院时间[(24±15) d vs.(33±16)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的选择与肿瘤系膜侧边缘距十二指肠乳头的位置及是否侵犯胰腺有关。结论 十二指肠GIST手术方式主要取决于肿瘤系膜侧边缘距乳头的位置及是否侵犯胰腺,在肿瘤系膜侧边缘距乳头位置>2 cm且无胰腺侵犯的前提下LR手术应作为治疗的首选。
目的 探讨Cattell-Braasch入路在腹膜后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7年7月至2015年3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术中使用Cattell-Braasch入路的47例腹膜后肿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人均完整切除肿瘤。总手术时间110~835 min(平均320 min),Cattell-Braasch入路所需的时间一般为10~15 min。术中出血量50~4500 mL,肿瘤最大径为3.2~39.5 cm。术中无一例因该手法造成腹腔器官或血管的意外损伤。结论 Cattell-Braasch入路可提供满意的腹膜后间隙术野显露,提高腹膜后肿瘤整块切除的安全性。
目的 探讨影响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0年1月至2014年11月间收治的118例MTC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统计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18例MTC病人无疾病存活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为73%。1 年、3年、5年、10 年的总存活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是97%、95%、94%、89%;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大小、顽固性腹泻、包膜外侵犯(extra thyroid extension,ETE)、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复发影响预后;多因素分析显示顽固性腹泻、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研究中虽然血清降钙素(ct)值在单、多因素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其动态变化有预测复发的趋势。结论 存在顽固性腹泻、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MTC病人的预后差,需进行密切随访和相应处理。另外,术前行血清ct值测量和术后长期随访血清ct值动态变化对MTC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