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5年, 第35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15-02-01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论著
    医学研究生园地
    短篇论著
    文献综述
    讲座
    病案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外科病人液体治疗争论与共识
    任建安
    2015, 35(02): 125-12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01
    摘要 ( )   PDF(447KB) ( )  

    液体治疗目的包括复苏、维持液体及电解质平衡,纠正液体失衡和异常分布。生理盐水是最早使用的晶体液,但其并不完全符合生理,又陆续产生了林格液、乳酸林格液和醋酸林格液等。在重症脓毒症病人复苏时推荐使用白蛋白溶液。在失血性休克复苏中,全血仍是最好的选择。液体治疗须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检情况、目前用药情况、临床监测和实验室检查,由此决定病人液体和电解质需要量。复苏后再评估可确保后续液体治疗正确合理。对持续接受静脉液体治疗的病人须定期监测液体需要量、实验室指标、出入量和体重。

    专题笔谈
    外科病人液体治疗前评估临床意义
    杜 斌,翁 利,杨小博
    2015, 35(02): 129-13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02
    摘要 ( )   PDF(449KB) ( )  

    液体治疗是围手术期病人支持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围手术期容量负荷过多曾被认为不可避免且不发生严重副反应,但近年的研究显示围手术期容量负荷过多可能不利于病人预后。病人病史、症状或体征、实验室检查及静态血流动力学指标不能准确判断围手术期病人体液和(或)容量状态,快速补液试验和动态血流动力学指标可用于准确判断液体反应性。输注晶体液和胶体液均能提高前负荷,但用量不同,副反应也有所不同。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如容量状态、肾脏功能、凝血异常及肺水肿)决定使用液体的种类及用量。液体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善组织灌注和器官功能,并尽量减少液体治疗的副反应。

    术前补液意义及合理选择
    张学文,杨永生,盛基尧
    2015, 35(02): 133-13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03
    摘要 ( )   PDF(401KB) ( )  

    外科手术前的补液治疗是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兴起及应用,术前补液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外科医师逐渐重视起来。术前补液的目的不仅在于可纠正病人术前的体液缺失及离子紊乱,更可减轻术后病人胰岛素抵抗程度,并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病人预后,促进病人快速康复。

    外科病人麻醉期液体治疗
    仓 静,金 琳
    2015, 35(02): 136-13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04
    摘要 ( )   PDF(439KB) ( )  

    麻醉期间液体治疗是维持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环节,其根本目的是维持组织灌注及保证组织氧供。在麻醉期间进行液体治疗时,应摒弃一成不变、公式化的传统治疗方式,充分考虑所选液体的优缺点,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时而异,给予病人最适宜的个体化液体治疗方案。

    外科病人应用血液制品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马晓春,朱承睿
    2015, 35(02): 140-14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05
    摘要 ( )   PDF(359KB) ( )  

    外科病人应用血液制品情况临床十分常见。不同疾病导致的出凝血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存在差异,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如创伤、失血、脓毒症、肝肾功能障碍导致的出凝血功能障碍等,其应用血液制品的时机及剂量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外科病人液体复苏应用白蛋白争议与共识
    虞文魁,石佳靓,朱维铭
    2015, 35(02): 142-14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06
    摘要 ( )   PDF(405KB) ( )  

    创伤、手术应激、感染等原因所致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可引起外科病人异常的容量需求。液体复苏的目的是在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的同时改善组织和器官功能。人血白蛋白是外科病人复苏常用的胶体,但其使用一直存在争议。大量研究表明使用人血白蛋白进行复苏是安全的。与使用晶体复苏相比,白蛋白复苏更有利于稳定病人血流动力学指标,但两种策略对病人预后的影响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外科病人的液体复苏量及种类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需要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指导临床治疗。

    液体治疗中不同晶体液合理选择
    安友仲,赵慧颖
    2015, 35(02): 145-14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07
    摘要 ( )   PDF(414KB) ( )  

    单一理想的“万能”治疗液体并不存在,针对不同病因与不同病理生理状态应该个体化地选择相应的治疗液体。人工胶体液大量输注时由于其溶质成分难以被机体迅速完全代谢及吞噬清除而沉积于组织造成器官损害,应用已大为减少且须慎重;晶体液的选择也日益强调应尽可能与细胞外液(血浆)的成分类似。生理盐水因含过高的氯离子而易造成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以及肾脏损伤;平衡盐溶液正日益受到临床重视而扩大其应用,其中对于肝肾功能不全和乳酸酸中毒的病人,醋酸平衡盐溶液优于乳酸林格液。

    羟乙基淀粉在脓毒症液体复苏中应用与争论
    马朋林
    2015, 35(02): 148-15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08
    摘要 ( )   PDF(502KB) ( )  

    液体复苏是脓毒症治疗十分重要的基础环节,而液体种类的选择是此领域近年来的热门议题之一。最新几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RCT)报道,脓毒症病人液体复苏治疗时使用羟乙基淀粉130/0.4或0.42(HES 130/0.4或0.42)可导致肾脏替代治疗(RRT)的需求及90 d 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系统、深入地分析现有研究报告资料发现,HES 130/0.4或0.42引起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证据欠充分;与晶体液比较,HES 130/0.4或0.42引起脓毒症病人90 d
    病死率升高的结论在不同RCT研究中存在高异质性,且此结论可能受混杂因素的影响。因此,对HES 130/0.4或0.42在脓毒症病人中应用安全性的客观评价仍有赖于进一步获得更多可靠的临床数据。

    高渗盐水在外科病人液体复苏中的价值
    张太平,申 鹏,赵玉沛
    2015, 35(02): 152-15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09
    摘要 ( )   PDF(414KB) ( )  

    外科病人由于手术创伤等因素,术后常存在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同时机体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引起全身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最终可能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及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严重者甚至导致低血容量休克。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显示,高渗盐水利用其高渗性特点及在炎症方面的作用,在液体复苏的治疗过程中可改善病人的上述问题。但高渗盐水使用的最佳剂量、配伍问题以及如何减少其副反应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Starling原理在液体治疗中意义
    李建国
    2015, 35(02): 155-15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10
    摘要 ( )   PDF(436KB) ( )  

    液体治疗广泛应用于重症病人,数十年来临床医师均遵循Starling原理指导液体选择。该原理认为跨内皮细胞层的两种相反的力量维持不同体液间隙的液体分布平衡。近年来,微血管屏障功能的新发现对此提出质疑,即由内皮多糖蛋白网与血管内皮细胞膜结合构成内皮表面被层是血管屏障的承载物,由此产生的跨内皮多糖蛋白胶体渗透压是毛细血管液体内外流动的主要决定因素。故须对经典的Starling原理进行再评估和修订,这将对指导液体治疗产生新启示。

    外科休克病人液体复苏终点评估
    管向东,刘勇军
    2015, 35(02): 159-16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11
    摘要 ( )   PDF(433KB) ( )  

    外科休克病人液体治疗时如何做到既充分复苏又避免过度复苏,一直是困扰外科医师的临床问题。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尚无指标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病人真实的容量状态,且不能支持一种或一组指标作为休克特定的复苏终点。须连续、动态地评估治疗的反应性,在综合临床表现的基础上,采用多个不同指标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最接近病人的真实状态。

    外科病人液体过负荷识别及对策
    严 静,龚仕金
    2015, 35(02): 165-16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12
    摘要 ( )   PDF(383KB) ( )  

    外科病人在液体治疗过程中易发生液体过负荷,影响机体心、肺、肾等各组织器官功能,从而影响病人预后。因此,及时识别并处理液体过负荷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此基础上如能避免液体过负荷,则可使病人受益更多。在液体治疗过程中,应加强临床监测,对液体过负荷高风险病人须借助超声、肺动脉导管、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等血流动力学客观监测手段以精确评估容量状态,并结合病人的病理生理情况,实行个体化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争议与共识
    陈 凛,崔建新
    2015, 35(02): 167-17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13
    摘要 ( )   PDF(442KB) ( )  

    失血性休克是引起创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规范的创伤救治能有效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液体复苏是创伤救治的主要环节。过去几十年中液体复苏的许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开放性液体复苏与限制性液体复苏、复苏液体选择等诸多问题仍存在争议。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应重视休克发生的基础机制,针对休克发生的各个环节,以现有循证依据为参考、结合各单位救治经验,规范化、个体化地实施救治和液体复苏。

    急性胰腺炎早期液体复苏应注意的问题
    孙 备a,苏维宏b
    2015, 35(02): 171-17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14
    摘要 ( )   PDF(385KB) ( )  

    过去数十年,液体复苏在急性胰腺炎早期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急性胰腺炎早期治疗的基石。急性胰腺炎病人对液体治疗的反应有较大的差异性,目前急性胰腺炎尚无统一的早期液体复苏方案。复苏过程中须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如何选择液体、如何控制复苏总量以及如何评估复苏效果。急性胰腺炎早期液体复苏时,应优先选择晶体液进行快速补液,坚持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的液体复苏理念,密切监测临床指标以评估补液效果,及时调整液体复苏的速度与总量,进而提高急性胰腺炎整体治疗效果。

    论著
    动脉瘤病人围手术期凝血和纤溶状态及其与预后关系研究
    陈铭铭1,章志丹1,高艳红2,栾正刚1,张晓娟1,朱承睿1,潘洁仪1,马晓春1
    2015, 35(02): 175-17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15
    摘要 ( )   PDF(352KB) ( )  

    目的    分析动脉瘤病人围手术期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治疗的40例动脉瘤术后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凝血及纤溶指标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40例动脉瘤病人术后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ISTH评分平均为(3.4±1.5)分,共7例病人诊断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动脉瘤破裂病人的ISTH评分明显高于未破裂者(P<0.05)。ISTH评分与APACHEⅡ、SOFA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704、0.694,P<0.05),ARDS、休克及死亡病人具有更高的ISTH评分。结论    动脉瘤病人围手术期凝血及纤溶系统激活,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大量消耗,易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ISTH评分高的病人更易发生器官功能损伤,且预后较差。

    血清钠浓度评估肠瘘合并腹腔感染病人预后研究
    吴 吟,任建安,李冠炜,王革非,顾国胜,周 波,丁 超,陈 军,刘 颂,黎介寿
    2015, 35(02): 178-18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16
    摘要 ( )   PDF(582KB) ( )  

    目的    评价血清钠浓度对肠瘘合并腹腔感染病人死亡情况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62例肠瘘合并腹腔感染病人作为推导队列,根据28 d死亡情况将病人分为生存组(119例)和死亡组(43例)。监测病人入院当天及入院第3、7天的各项生化指标[血清钠浓度([Na+])、血清降钙素原(PCT)]。以[Na+]为例:[Na+]0、[Na+]3、[Na+]7分别为入院当天和入院后第3、7天的[Na+];Δ[Na+]3 = [Na+]3-[Na+]0;Δ[Na+]7= [Na+]7-[Na+]0;Δ[Na+]7-3= [Na+]7-[Na+]3。其余指标以此类推。使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预后的影响。同时,选择2013年1-10月的116例相关病人作为验证队列,对各指标的预测价值进行验证。结果    ROC曲线分析表明,[Na+]7>147.5 mmol/L和Δ[Na+]7>5.2 mmol/L可准确地预测病人的死亡情况。[Na+]7:敏感度81.2%,特异度87.7%,AUC=0.872(P<0.001);Δ[Na+]7:敏感度81.3%,特异度83.6%,AUC=0.836(P<0.001)。联合多个指标预测的准确度最高:[Na+]7>147.5 mmol/L+Δ[Na+]7>5.2 mmol/L+ΔPCT7<5.3 ng/mL(AUC=0.899,P<0.001)。结论    动态监测血清钠浓度可预测肠瘘合并腹腔感染病人的28 d死亡情况,高钠血症和血钠波动幅度过大是敏感的预警指标,应该在危重症病人的临床监护中加以重视。

    重力线原则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应用价值研究(附504例报告)
    官文龙,车忠广,朱跃坤,朴大勋,姜洪池,朱安龙
    2015, 35(02): 183-18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17
    摘要 ( )   PDF(940KB)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镜头旋转与腹腔镜乙状结肠和直肠手术中损伤的关系,总结腹腔镜手术的基本操作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4年3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完成的504例腹腔镜乙状结肠和直肠手术资料。测量腹腔镜镜头旋转角度(<15?、15~30?和>30?),分析术中损伤发生率及镜头旋转角度的关系。结果    无损伤组病人术中镜头旋转角度分布为:<15? 437例,15~30? 31例,无旋转角度>30?者;而损伤组则为:<15? 4例,15~30? 25例,>30? 7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57,P<0.001)。按手术时间顺序对病人进行分组,每100例为1组(最后一组为104例),后4组病人(均采用重力线原则)术中镜头旋转角度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第一组(前100例,未采用重力线原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镜头旋转角度过大易增加腹腔镜直肠手术术中损伤的风险;重力线原则可避免镜头旋转,降低手术风险,快速提高手术水平,建议作为腹腔镜手术的基本原则加以遵循。

    右半结肠癌行腹腔镜完整系膜切除外科平面及手术路径研究(附44例报告)
    欧阳满照,朱达坚,陈小伍,剧永乐,伍锦浩,陆 岩,李利红
    2015, 35(02): 187-19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18
    摘要 ( )   PDF(1217KB) ( )  

    目的    探讨右半结肠癌行腹腔镜完整系膜切除(LCME)的外科平面构成和手术路径,并评估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顺德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行LCME的44例右半结肠癌病人临床资料,术中观察右半结肠癌LCME外科平面位置、构成和毗邻关系,总结手术路径,分析手术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    44例病人均未发生肠系膜上静脉、十二指肠、输尿管、生殖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中出血量(73.0±32.3)mL,手术时间(200.0±33.3)min,清扫淋巴结(22.0±9.7)枚,术后首次排气时间(74.0±19.9)h,术后住院时间(10.0±2.2)d;术后无吻合口漏、腹腔脓肿发生。随访6~4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仅2例术后出现远处转移。结论    按照基于3个外科平面(即升结肠系膜后叶-肾前筋膜间隙、升结肠系膜后叶-胰头十二指肠筋膜前叶间隙、右半横结肠系膜后叶-右侧胃背系膜间隙)的手术路径进行右半结肠癌LCME,可安全有效地达到根治效果。

    腹腔镜残胃癌根治术中应用三角吻合技术研究(附8例报告)
    刘宏斌,许 威,于建平,韩晓鹏,李洪涛,苏 琳
    2015, 35(02): 191-19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19
    摘要 ( )   PDF(1004KB)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残胃癌根治术运用食管空肠三角吻合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4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收治的8例残胃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腹腔镜残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采用食管空肠三角吻合,分析病人术中术后情况、淋巴结清扫、并发症等并随访观察。结果    8例病人均成功施行腹腔镜残胃癌根治术,平均手术时间(213.8±21.7)min,其中食管空肠三角吻合时间(29.3±4.8)min,术中出血量(105.6±23.4)mL,清扫淋巴结(29.8±4.1)枚。所有病人均于术后第1天拔除胃管,术后下床时间(0.8±0.3)d,进食半流质时间(1.8±0.3)d,术后首次通气时间(2.3±0.4)d,术后住院时间(7.3±0.8)d。所有病人术后均未出现吻合口狭窄、梗阻、出血等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均痊愈出院。随访时间为2~12个月,病人一般情况良好,均可正常饮食。结论    腹腔镜残胃癌根治术中采用食管空肠三角吻合技术进行消化道重建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较好。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股疝并子宫圆韧带重建8例疗效分析
    刘 昶,杨 凯,纪艳超,姜 龙,崔 磊
    2015, 35(02): 195-19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20
    摘要 ( )   PDF(692KB) ( )  

    目的    探讨女性股疝病人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APP)并对子宫圆韧带进行重建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3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收治的8例女性股疝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腹腔镜TAPP,并行子宫圆韧带重建。结果    8例病人术后均顺利出院,住院时间为3~9(5.2±1.7)d,手术时间28~51(37.9±4.8)min,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为4~6 h。术后病人疼痛较轻微,子宫圆韧带重建对女性生理功能影响较小,术后无切口感染、腹股沟区血清肿等并发症。随访6~36个月,8例子宫圆韧带重建病人无性生活不适感,所有病人均无慢性疼痛及股疝复发。结论    腹腔镜TAPP治疗女性股疝疗效确切,同期行子宫圆韧带重建对女性生理功能影响较小。

    快速木乃伊化策略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
    卢旭亚,李品川,张朝晖
    2015, 35(02): 198-20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21
    摘要 ( )   PDF(639KB) ( )  

    目的    对糖尿病足湿性坏疽采取快速木乃伊化策略,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快速木乃伊化治疗的19例糖尿病足湿性坏疽病人的临床资料,以及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21例糖尿病足湿性坏疽病人资料,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足跟部和第1跖趾关节处木乃伊化时间较短(3 d),而足趾木乃伊化时间较长(5~9 d)。木乃伊化组和传统治疗组在治疗后第3天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1.8)×109/L vs. (10.2±2.0)×109/L,P>0.05],而C反应蛋白(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6.8)mg/L vs.(36.5±7.21)mg/L,P<0.05];治疗后第6天,木乃伊化组病人WBC及CRP较传统治疗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木乃伊化组相较于传统治疗组感染扩散发生率(15.79% vs. 47.62%,P<0.05)及截肢发生率(21.05% vs. 47.62%,P<0.05)均明显降低,而愈合率(89.47% vs. 71.43%)及病死率(10.53% vs. 2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木乃伊化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疼痛或疼痛加重、过敏等并发症。结论    湿性坏疽组织快速脱水达到木乃伊化是一种有效控制感染的方法,可减少感染扩散并降低截肢发生率。

    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术中胃镜治疗门静脉高压37例分析
    唐 勇,朱 锐,赵 龙,王文静,张 宇,刘 尧,万赤丹
    2015, 35(02): 202-20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22
    摘要 ( )   PDF(864KB)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PD)联合术中胃镜治疗门静脉高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37例行LSPD联合术中胃镜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36例在腹腔镜下完成,1例因胃底静脉瘤破裂出血中转开腹。术毕胃镜检查23例存在残余曲张食管静脉,均行曲张静脉套扎;2例存在胃底曲张静脉,行组织胶注射。手术时间180~450 min,平均(265.2±42.5)min。术中失血100~850 mL,平均(342.0±146.5)mL。术后发生胸腔积液10例,门静脉血栓l例;难治性腹水l例,无术中及围手术期死亡。术后住院5~11 d,平均(6.5 ±2.0)d。随访3~29个月,6例失访,31例获得随访,无再出血发生。结论    LSPD是一种安全、微创、可行的手术方式,联合术中胃镜可减少术后近期再出血。

    手术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25例临床分析
    李 朋a,梁 伟b,姜 蕾b,胡正明c,王东来a,崔军威a,于志强a,韦 伟a
    2015, 35(02): 205-20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23
    摘要 ( )   PDF(748KB) ( )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25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甲状腺全切除+自体移植术,分析手术适应证、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手术疗效。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22例病人各切除4枚甲状旁腺,1例切除5枚甲状旁腺,2例各切除3枚甲状旁腺。平均手术时间为115.5(56~182)min。术后1例发生颈部血肿,1例发生前臂移植处皮下血肿,1例病人出现声音嘶哑,1例病人出现了声音低沉,12例病人手术后第2天发生了手足麻木,均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或恢复。随访6个月,血PTH、血钙和血磷均处于正常参考值范围,术前的各种不适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    对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人,外科手术治疗可达到控制钙磷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染料法腋窝反向淋巴作图与前哨淋巴结活检在乳腺癌术中应用研究
    钱立宇,钱 军,李德群,王亚国,喻大军,李 靖,张立功
    2015, 35(02): 208-21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24
    摘要 ( )   PDF(569KB) ( )  

    目的    研究染料法腋窝反向淋巴作图(axillary reverse mapping,ARM)结合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biopsy,SLNB)在乳腺癌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三科收治的共363例乳腺癌病人资料,均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其中联合行ARM+SLNB者78例(ARM+SLNB组),单纯行ALND者285例(ALND组),比较两组术后疗效。结果    ALND组病人术后带管时间为(12.3±1.5)d,而ARM+SLNB组为(9.6±1.9)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4,P<0.05)。ARM+SLNB组术后第1~7天的引流量均较ALND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两组均未发现Ⅲ级水肿,第12个月ALND组与ARM+SLNB组水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M可保护患侧上肢淋巴通道,减少术后上肢水肿的发生。

    医学研究生园地
    腹腔镜胃底折叠抗反流术联合胃袖状切除术动物实验研究
    艾克拜尔·艾力,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张 成,皮尔地瓦斯,阿力木江·麦斯依提,赛甫丁,王 志
    2015, 35(02): 211-21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25
    摘要 ( )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胃底折叠抗反流手术联合胃袖状切除术对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在柯惠上海临床培训中心及奥林巴斯上海实验室对8只小猪行腹腔镜下保留部分胃底的胃袖状切除术联合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及不同类型胃底折叠术(包括Nissen、Toupet、Dor胃底折叠术)。记录术中情况、手术步骤、技术难点及注意事项等。结果    成功完成小猪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和食管裂孔疝缝合修补术8次,不同类型胃底折叠术24次,即Nissen胃底折叠术、Toupet胃底折叠及Dor胃底前折叠术各8次。无一例中转开腹,所有实验动物均在手术中生命体征保持平稳,平均手术时间为(120.2±13.7)min,出血量为5~80(35.8±11.1)mL。术中1只发生肝损伤出血,其余均未发生脏器损伤及吻合口漏。手术时间随着训练次数明显缩短。
    结论    腹腔镜胃底折叠抗反流手术联合胃袖状切除术对小猪动物模型安全可行,可为临床医师提供极佳训练机会,有助于缩短学习曲线,可能成为治疗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或食管裂孔疝的新型抗反流手术方法。

    短篇论著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5例报告
    张登波1,阿力木江·托合提1,吐尔逊·艾沙1,吴 江2,黄永刚2
    2015, 35(02): 214-21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26
    摘要 ( )  
    胆囊横断法治疗急性梗阻性胆囊炎217例疗效分析
    郑明伟1,刘旭峰2,王 庆1,秦鸣放1,吴 瑜1
    2015, 35(02): 216-21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27
    摘要 ( )  
    脾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4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李明信a,陈晓东b,马建青a,廖秋林b,陈育洪a
    2015, 35(02): 218-21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28
    摘要 ( )  
    文献综述
    外科液体治疗发展现状
    吴国豪
    2015, 35(02): 220-22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29
    摘要 ( )  
    腹腔镜中上部胃癌根治术中行脾门区淋巴结清扫研究进展
    李红浪,胡 林,李昌荣
    2015, 35(02): 223-22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30
    摘要 ( )  
    甲状腺癌德尔法淋巴结研究进展
    王 松1,代文杰2
    2015, 35(02): 227-22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31
    摘要 ( )  
    讲座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液体种类及时机选择
    蔡常洁
    2015, 35(02): 230-23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32
    摘要 ( )  
    病案报告
    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髓样癌1例报告
    胡洪生,周文波,沈 丰,孙少华,吴红伟,陈会彬,靳宏虎,李 浩,贡亦军
    2015, 35(02): 234-23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33
    摘要 ( )  
    胃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报告
    高 洋,袁 周
    2015, 35(02): 235-23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2.34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