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主编评述
    现代外科理念更新给予我们的启示
    李 宁
    2015, 35(01): 1-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01
    摘要 ( )   PDF(390KB) ( )  

    近20年来,现代外科学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损伤控制外科、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微创外科、加速康复外科等新理念的提出,使得外科学发生了巨大的革新和进展。在一些新的领域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同时也有很多地方需要继续发展与研究。不管是损伤控制外科中的分阶段处理,体外生命支持系统中的器官联合支持,还是微创外科的机器人手术都体现着“损伤最小化”这一核心理念。这不但是外科学的发展方向,也是医学的发展方向。

    指南与共识
    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
    2015, 35(01): 4-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02
    摘要 ( )   PDF(432KB) ( )  
    指南(共识)解读
    《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解读——急性胰腺炎外科诊治现状与进展
    王春友,杨 明
    2015, 35(01): 8-1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03
    摘要 ( )   PDF(406KB) ( )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于2007年颁布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对我国急性胰腺炎诊治的规范化及疗效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急性胰腺炎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对其诊治的很多重要方面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为此,学组对之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指南更名为《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参照国际最新进展,急性胰腺炎依据严重程度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中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MSAP与SAP的主要区别在于器官功能衰竭持续的时间不同,MSAP为短暂性(≤48 h),SAP为持续性(>48 h)。按照国内的临床经验,病程分为3期。早期(急性期):发病1~2周,此期以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器官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此期构成第一个死亡高峰。中期(演进期):急性期过后,以胰周液体积聚、坏死性液体积聚或包裹性坏死为主要表现。后期(感染期):发病4周以后,可发生胰腺及胰周坏死组织合并感染,此期构成MSAP/SAP病人的第二个死亡高峰。局部并发症包括急性胰周液体积聚(APFC)、急性坏死物积聚(ANC)、包裹性坏死(WON)及胰腺假性囊肿。外科治疗的指征主要是胰腺局部并发症继发感染或产生压迫症状。无菌性坏死积液无症状者无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应遵循延期原则。感染性坏死可先行针对性抗生素治疗及B超或CT导向下经皮穿刺引流(PCD)。胰腺感染性坏死的手术方式可分为PCD、内镜、微创手术(主要包括小切口手术、视频辅助手术)及开放手术(包括经腹或经腹膜后途径的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并置管引流)。胰腺感染性坏死病情复杂多样,各种手术方式可遵循个体化原则单独或联合应用。

    胰腺癌行标准与扩大的胰腺切除术定义与手术范围 ——2013国际胰腺外科研究组共识解读
    孙 备,李 乐
    2015, 35(01): 11-1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04
    摘要 ( )   PDF(698KB) ( )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早期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完整的肿瘤切除,联合规范的淋巴结清扫,对于改善病人的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现今,对于切除范围及淋巴结清扫区域的选择,各研究组间存在分歧,因此,临床医生也缺少相应的规范遵循。根据国际胰腺外科研究组的建议,对标准胰腺癌切除的定义及范围,标准或扩大淋巴结清扫等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2014年第4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更新要旨
    胡 祥
    2015, 35(01): 16-1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05
    摘要 ( )   PDF(481KB) ( )  

    2010年第3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以下为“指南”)发行以来,对胃癌外科治疗产生了巨大影响,胃癌治疗更为标准化、合理化、规范化。近年来,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的问世,两次促使“指南”修订、再版。2014年第4版“指南”在原来的基础上,对7个大的问题进行了修订,引进了新的证据和标准(更新胃手术的定义;制定食管胃结合部癌<4 cm时淋巴结清扫的暂行规定和流程图;确定Ⅰ期胃癌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术为常规性治疗;胃镜下治疗的相关标准;化疗方案推荐度;HER2阴性、阳性胃癌的推荐方案、流程图;M1胃癌的手术、化疗问题以及术后随访的相关规定)。第4版“指南”汲取了最新的科学成就,将胃癌治疗的基本原则、概念更为科学化、精准化,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014年美国胃肠病学会《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和管理指南》解读
    陈亚进,张 磊
    2015, 35(01): 20-2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06
    摘要 ( )   PDF(677KB) ( )  

    美国胃肠病学会(ACG)最近发布了《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和管理指南》。由于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无症状的肝脏局灶性病变(FLLs)病例显著增多,其中除了恶性肿瘤,还包括许多良性的囊性或实性肿瘤,如何鉴别FLLs的性质仍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问题,一些良性的FLLs具有恶性化倾向,在临床评估和管理上应区别对待。该指南以循证医学为证据,使用GRADE系统对推荐和证据分级,对FLLs提出了适合临床的诊断路径及管理策略。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早期乳腺癌病人前哨淋巴结活检指南》更新介绍与解读
    吴克瑾
    2015, 35(01): 25-2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07
    摘要 ( )   PDF(349KB) ( )  

    2014年4月,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JCO)上发表了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关于早期乳腺癌病人应用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node biopsy,SNB)的若干新推荐。这是继2005年该学会首次推荐《早期乳腺癌病人前哨淋巴结活检指南》后的第一次更新。基于随机临床试验(RCT)证据,该项指南提出3条推荐:(1)无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转移的女性病人不必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ALND);(2)大多数伴有1~2个SLN转移,且计划接受保乳术及术后全乳放疗者无需行ALND;(3)有SLN转移并行全乳切除术者应接受ALND。基于队列研究和(或)非正式共识,更新两组推荐:(1)可手术的多中心肿瘤的乳腺癌病人、将行乳房切除术的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病人、之前接受过乳腺和(或)腋窝手术的以及接受术前或新辅助系统治疗的病人,可以行SNB;(2)对瘤体较大或局部晚期浸润性乳腺癌(肿瘤大小T3/T4)、炎性乳腺癌、拟接受保乳治疗的DCIS以及孕期妇女,不适于行SNB。

    2014年ASCO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HER2阴性(或未知)晚期乳腺癌化学和靶向治疗
    高国璇,刘荫华
    2015, 35(01): 27-2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08
    摘要 ( )   PDF(405KB) ( )  

    2014年10月,《临床肿瘤学杂志》发表了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一项关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阴性乳腺癌化疗和靶向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在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针对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提出了最佳治疗方案推荐以及治疗方法的副反应和有效性的详细信息,主要建议:对于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女性,除了有立即危及生命的病变或者对激素治疗产生抗性,应该将激素疗法作为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不同化疗药物应该按顺序依次给药,而非联合给药,以降低副反应和维持生活质量。指南并未明确指出某一个化疗方案作为一线或后续治疗的优选,而是推荐综合考虑药物毒性、病人一般情况、合并症、病人意愿等多个因素来制定最优方案。贝伐珠单抗的使用仍旧饱受争议。目前尚无其他可以增强化疗效果的其他靶向药物出现。

    专家论坛
    我国普通外科医师培养模式及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杨 镇
    2015, 35(01): 30-3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09
    摘要 ( )   PDF(505KB) ( )  

    当前,我国普通外科要以国际标准完善住院医师和专科培训,涵盖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3个阶段。外科基础课程和外科技能课程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基本手术技术和能达到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医师工作时间的限制和病人安全意识的加强改变了住院医师教育和培训的模式。普通外科医师的专业化与当前的临床实践是重要问题。研究生的教育应与专科医师培训相结合。跨专业教育和学习服务是对未来医疗卫生教育的一种模式。基于虚拟技术的外科培训和模拟中心完全改变了教育的程序,特别是住院医师培训的腹腔镜和机器人外科课程。虚拟现实技术是近年出现的计算机辅助应用技术,在医学教育领域展显优势。电子学习系统将发挥重要作用。

    浅谈循证医学应用于普通外科临床实践利弊及对策
    伍晓汀,夏 霖
    2015, 35(01): 34-3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10
    摘要 ( )   PDF(381KB) ( )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的出现对包括普通外科在内的医学各学科临床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誉为现代医学的先锋运动。但同时,它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诟病。可以说,循证医学整经历着不得不调整其定位以及完善自我的重要过程。

    普通外科进展
    癌性恶病质发生机制及防治对策
    吴国豪
    2015, 35(01): 36-3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11
    摘要 ( )   PDF(391KB) ( )  

    癌症恶病质是恶性肿瘤病人常见的症候群,也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致死因素,直接影响肿瘤治疗效果,增加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预后。目前认为,癌性恶病质是由肿瘤因素、机体因素及肿瘤和机体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机体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综合征。癌性恶病质的治疗应该是多方面的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支持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

    肝胆外科中手术应激与脏器损伤
    王 捷,孙 健
    2015, 35(01): 40-4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12
    摘要 ( )   PDF(386KB) ( )  

    随着肝胆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本身所致的危险性已显著降低,但由手术应激和过度应激带来的危害日益成为影响肝胆外科病人治疗效果和康复的突出问题。通过围手术期的各种调控措施控制手术应激反应进而影响疾病的预后和转归已成为肝胆外科临床诊疗中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手术应激的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对过度应激的处理和调控仍存在较多的空白和争议。因此,需要更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来论证和探索。

    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治策略
    陈亚进,商昌珍
    2015, 35(01): 43-4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13
    摘要 ( )   PDF(387KB) ( )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的生物学特性与肝细胞癌和肝外胆管癌存在显著差异,早期缺乏明显临床表现。因此,对合并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定期筛查,有助于ICC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现有ICC分期系统为预后评估提供了临床依据,但是在影响病人预后因素方面尚存在分歧,有待大规模前瞻性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修订、完善分期系统。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ICC的主流治疗模式,根治性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病人预后,非手术治疗方法的不断进展可使无法手术或术后复发ICC病人临床获益。

    胆道外科手术中Oddi括约肌保护的共识与争议
    殷晓煜
    2015, 35(01): 46-4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14
    摘要 ( )   PDF(649KB) ( )  

    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是机体内一个复杂而精细调节的结构,它是由围绕于胆总管末段、胰管末段及胆胰管汇合Vater壶腹的三部分肌束组成。近年来,随着对Oddi括约肌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认识到Oddi括约肌在维护胆道系统与胰管系统的正常压力、胆汁与胰液的流体力学、胆道与胰管系统的无菌状态以及阻止十二指肠液反流等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其结构与功能的受损或被废弃可导致一系列胆胰疾病的发生。因此,当代胆道外科医生应该充分认识到保护Oddi括约肌的重要性。

    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行保留及切除胆囊的争议与共识
    卢绮萍
    2015, 35(01): 49-5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15
    摘要 ( )   PDF(505KB) ( )  

    胆囊切除术作为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标准治疗模式已沿用百余年。黄志强院士所提出的“除了在紧急情况下实施胆囊造瘘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外,胆囊结石的外科治疗是切除含结石的病理胆囊,并适当地处理结石的胆囊外并发症”的治疗原则在胆道外科学界已达成共识。近10余年来,我国出现了对于该病“保胆”与“切胆”之争。国内的保胆取石术尚缺乏规范化的适应证标准和技术操作标准,尤其是有关结石复发问题尚未得以解决,在无大宗病例前瞻性研究报告证实其确切疗效之前,还不宜作为标准术式广泛推广开展。建议仅在临床症状轻微、胆囊功能良好、无代谢综合征和家族史、且个人意愿强烈病人和急症条件下的老年、高危病人中试行。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完善对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手术治疗的技术管理。

    可能切除的胰腺癌外科治疗争议与共识
    杨尹默
    2015, 35(01): 54-5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16
    摘要 ( )   PDF(388KB) ( )  

    “可能切除(borderline resectable)”胰腺癌的临床研究为目前热点课题。由于其合并周围大血管受累,多需行联合血管切除并重建的胰腺切除术式。直接手术切除致切缘阳性的可能较大,提倡对此类病人开展新辅助治疗,以提高R0切除率。较多回顾性研究表明新辅助治疗可提高R0切除率,改善病人预后。前瞻性研究数量有限,样本量也普遍偏小,一些多中心、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正在进行之中,目前尚缺乏有高级别证据的研究结果。手术、新辅助化疗、放疗在可能切除的胰腺癌中的地位和作用,尚须进一步评价。

    提高胃肠道肿瘤临床分期诊断正确率的意义及对策
    苏向前,杨 宏
    2015, 35(01): 57-6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17
    摘要 ( )   PDF(434KB) ( )  

    在制定胃肠道肿瘤的手术方案和治疗计划时,准确评估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至关重要。若低估肿瘤的临床分期可能导致切缘癌残留,或因术前漏诊远处转移而进行不必要的探查手术,而过分高估临床分期则会使原本可能根治切除的病例错误地接受姑息治疗而丧失治愈机会。NCCN指南推荐使用多种检查手段进行胃癌和结直肠癌的术前评估,如腹盆腔CT和胸部CT,内镜超声,经直肠超声,MRI,PET-CT等。由于单独采用任何一种影像检查均有技术局限性,故推荐综合应用多种检查手段以提高术前分期的准确性。

    直肠癌术后准确病理分期诊断对辅助治疗和预后判断的影响
    姚宏伟1,李文迪1,田茂霖1,石雪迎2,刘荫华3
    2015, 35(01): 62-6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18
    摘要 ( )   PDF(479KB) ( )  

    准确的病理学检查在直肠癌的诊治流程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既能评判新辅助放化疗及手术切除的效果,又能指导术后辅助治疗,甚至能够用于评判预后的风险程度。TNM分期是直肠癌常规病理诊断的基础,分子病理诊断已经进入临床应用。常用于指导辅助治疗和预后评估的病理学指标包括T分期、N分期、环周切缘、新辅助治疗反应、脉管浸润、神经周围浸润、RAS基因状态、错配修复状态等。

    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疾病诊治争议与共识
    符伟国,王利新
    2015, 35(01): 66-6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19
    摘要 ( )   PDF(465KB) ( )  

    静脉血栓栓塞疾病主要是指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是围手术期的重要并发症,严重影响手术的结果。对于围手术期静脉血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一直存在不少争议,包括D-二聚体、彩超的诊断价值与合理应用;抗凝药物的选择、给药时机与持续时间;滤器植入和溶栓治疗的指征等问题。更多的循证医学数据不断地修正既往的诊治策略、更新临床医生的诊治观点。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指南在指导围手术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治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乳腺癌行腋窝淋巴结清扫规范、争议与共识
    马 榕,张 凯
    2015, 35(01): 69-7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20
    摘要 ( )   PDF(360KB) ( )  

    乳腺癌的有效治疗方法很多,但外科手术是公认的乳腺癌治疗的基础。手术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志是肿瘤手术区域的局部控制。腋窝淋巴结受累的程度是预测乳腺癌术后复发和生存,指导进一步个体化治疗的最为重要指标。规范的腋窝淋巴结清扫和病理检查对乳腺癌的治疗至关重要。术前判断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病人,腋窝淋巴结清扫是乳腺癌手术的规范和要求。术前临床诊断无腋窝淋巴结转移(cN0)的早期乳腺癌病人,如果前哨淋巴结活检阴性可不做进一步的腋窝淋巴结清扫也已成为共识。对于前哨淋巴结1或2枚阳性的乳腺癌病人可以不行腋窝淋巴结的清扫的观点仍然存在争论。

    甲状腺癌规范化诊治理念更新及其意义
    孙 辉,刘晓莉
    2015, 35(01): 72-7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21
    摘要 ( )   PDF(467KB) ( )  

    近年来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呈现增高的趋势,众多临床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创新,寻求更符合国情的诊治体系。2009年美国甲状腺学会(ATA)指南及2012年《中国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的出台,使我国甲状腺癌的诊治逐渐规范,诊治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2014年ATA年会及将于2015年初发布的新版ATA指南,将甲状腺癌诊断方法由单纯使用超声发展为影像定位-细胞病理-分子靶标多层次早期诊断体系。治疗理念也由模糊的手术指证升级为更加依赖精确的疾病分期和风险分层,使甲状腺手术、淋巴结清扫方式更加有章可循。更多的学者不仅关注于提高甲状腺癌病人存活率,减少肿瘤残留或者复发、转移等伴随症状发病风险,而且更加关心低风险甲状腺癌病人尽量保留腺体功能,避免不必要的治疗。

    腔镜甲状腺手术临床应用争议和共识
    王 平,谢秋萍
    2015, 35(01): 76-7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22
    摘要 ( )   PDF(407KB) ( )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ET)是甲状腺手术的新术式,分为腔镜辅助甲状腺切除术(VAT)和完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TET)。与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OTS)相比,颈部无瘢痕ET(SET)具有良好美容效果。近年器械及技术发展,ET的适应证从良性疾病拓展到部分乳头状癌,且淋巴结转移已不是禁忌证,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上仍有争议。ET应属于肿瘤整形外科范畴,获得美容效果的同时,必须坚守OTS同样的治疗原则。实践已经证明,ET手术技术日趋成熟,安全、可行;但要顺利完成手术,术者除需有娴熟的腔镜下手术操作技能,还要有丰富的OTS手术经验。因此,ET的学习曲线比OTS更长。

    论著
    腹腔镜与开腹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比较Meta分析
    王文韬,冯 勇
    2015, 35(01): 79-8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23
    摘要 ( )   PDF(1486KB) ( )  

    目的    采用循证医学荟萃分析的方法评价腹腔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 CME)在结肠癌手术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 Cochrane library、Pubmed、OVID、Springer Linker、Science Direct、EBSCO、中国知网、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万方数据医药系统等中外生物医学数据库,检索近6年来有关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对照研究。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 ,评价所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Review-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计有病例2179例,其中腹腔镜CME组1128例,开腹CME组105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腹腔镜CME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CME组(WMD=-54.44,95%CI:-105.38~-3.49,P=0.04),手术时间与开腹CM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28.78,95%CI:-4.66~62.21,P=0.09);(2)腹腔镜CME在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WMD=-17.19,95%CI:-29.71~-4.67,P=0.007)、术后并发症(OR=0.57,95%CI:0.43~0.75,P<0.0001)上小于开腹CME,在手术死亡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3)腹腔镜CME切除结肠长度与开腹CME无统计学意义(WMD=-2.83,95%CI:-5.88~0.22,P=0.07),在淋巴结检出数上腹腔镜CME少于开腹CME(WMD=-1.70,95%CI:-1.88~-1.53,P<0.00001),但在阳性淋巴结检出数上腹腔镜CME多于开腹CME(WMD=0.6,95%CI:0.51~0.68,P<0.00001);(4)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5年存活率、5年无病存活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43、P=0.29、P=0.44、P=0.52)。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的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腹腔镜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复发性腹股沟疝疗效Meta分析
    赵 健1,2,郭天康2
    2015, 35(01): 86-9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24
    摘要 ( )   PDF(1749KB) ( )  

    目的    评价腹腔镜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同时辅以其他检索。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4年5月,语种不限。收集所有比较腹腔镜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复发性腹股沟疝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由两名评价员独立按照纳入标准提取数据并交叉核对,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软件RevMan 5.2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1个RCT,共1039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放无张力组相比,腹腔镜技术在慢性疼痛(OR=0.40,95%CI:0.20~0.82,P=0.01)、切口感染率(OR=0.28,95%CI:0.10~0.81,P=0.02)、术后住院时间(国外:MD=-4.54,95%CI:-5.59~-3.49,P<0.00001;国内:MD=-2.46,95%CI:-2.83~-2.08,P<0.00001)和手术时间(MD=16.74,95%CI:14.69~18.80,P<0.00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术后再复发率(OR=0.73,95%CI:0.44~1.20,P=0.22)、急性疼痛(OR=0.74,95%CI:0.14~3.76,P=0.71)、血肿或血清肿(OR=0.73,95%CI:0.48~1.11,P=0.14)与尿潴留(OR=0.97,95%CI:0.46~2.07,P=0.94)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开放无张力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不可以降低术后再复发率但可以降低术后慢性疼痛与切口感染发生率;可以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但手术时间较长。两组在急性疼痛、血肿或血清肿与尿潴留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肠内免疫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术后近期结局影响Meta分析
    周志军,张常华,夏光概,向 臻,魏哲威,朱锦涛,何裕隆
    2015, 35(01): 94-10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25
    摘要 ( )   PDF(2761KB) ( )  

    目的    探讨肠内免疫营养干预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术后近期结局的影响。 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等数据库1999-2014年英文发表的对比肠内免疫营养支持与标准饮食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术后近期结局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方法评价文献质量,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检索到相关文献275篇,纳入14篇,纳入研究对象1793例。对于营养状况不良的病人,围手术期补充肠内免疫营养与标准饮食比较可以显著降低术后感染率(OR=0.51,95% CI:0.36~0.70,P<0.001)、吻合口瘘发生率(OR=0.55,95% CI:0.33~0.91,P<0.05)、总体并发症发生率(OR=0.47,95% CI:0.35~0.64,P<0.001)和病死率(OR=0.33,95% CI:0.12~0.87,P<0.05),且可以缩短住院天数(SMD=-0.52,95% CI:-0.75~-0.29,P<0.001)。对于营养良好的病人,在术后感染率、吻合口瘘、总体并发症、病死率及术后住院天数方面,免疫营养与标准饮食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对于营养不良的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干预可以改善术后近期结局。

    肝实质离断方法疗效对照Meta分析
    谢胜学1,陈江明1,刘付宝2,赵义军2,耿小平1
    2015, 35(01): 104-10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26
    摘要 ( )   PDF(682KB) ( )  

    目的    对传统钳夹法与其他技术在肝实质离断中的疗效进行综合比较和荟萃分析。方法    选取发表于2014年6月前对比传统钳夹法与其他肝实质离断方法(Ligsure、TissueLink、CUSA、RFA、切割闭合器、解剖刀及水刀)的英文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随机对照试验,1039例肝切除病人。Meta分析显示其他断肝技术较传统钳夹法在术后并发症、胆漏、死亡率、输血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任何一项纳入研究显示其他断肝技术较传统钳夹法在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恢复存在显著性优势,仅分别有一项研究显示其他断肝技术较传统钳夹法在术中失血量和住院时间上存在优势。结论    Meta分析显示,其他断肝技术较传统钳夹法无显著性优势。在适当选择的病人中,传统钳夹法仍是最为经典的肝实质离断方法。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与侧颈淋巴结转移关系研究
    郭 凯,官 青,李端树,孙团起,沈 强,孟 刚,黄彩平,孙国华,王 宇,朱永学,嵇庆海,吴 毅,王卓颖
    2015, 35(01): 110-11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27
    摘要 ( )   PDF(460KB) ( )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cLNR)与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初治的859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病人临床资料,研究其cLNR与侧颈淋巴结转移和复发的关系。结果    对于临床发现侧颈淋巴结转移者(cN1b+)病人,cLNR高低和转移个数与侧颈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而对于临床未发现侧颈淋巴结转移者(cN1b-),cLNR的高低与侧颈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央区转移淋巴结>3个时,侧颈淋巴结复发率明显增高。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cLNR及转移个数与侧颈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复发临床研究
    邵堂雷a,周 伟b,詹维伟a,杨卫平a
    2015, 35(01): 114-11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28
    摘要 ( )   PDF(644KB) ( )  

    目的    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结复发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手术治疗的38例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行淋巴结再清扫的38例病理检查证实均有乳头状癌转移。其中34例位于原右侧中央区清扫区域,发生率为89.5%,4例(10.5%)位于原左侧中央区清扫区域。右侧复发者淋巴结位于右颈总动脉深面的气管右侧、右喉返神经内侧和右肺尖上方所构成的三角内,左侧复发者淋巴结位于锁骨深面的气管左侧和左颈总动脉之间。术后7例(18.4%)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1例(2.6%)出现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6例(6/38,15.8%)出现暂时性低钙血症。结论    再次清扫中央区淋巴结风险大,因此,首次清扫务必彻底和规范。特别不要遗漏斜行的右颈总动脉深面,位于气管右侧、右喉返神经内侧和右肺尖上方的这一区域。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腹膜后肿瘤术前评估中应用价值(附15例报告)
    苏昭杰1a,李文岗1a,陈福真1a,黄军利1a,段 朋2,肖林峰1a,欧阳玲1b,王博亮3
    2015, 35(01): 117-12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29
    摘要 ( )   PDF(904KB) ( )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腹膜后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收治的15例腹膜后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将病人术前二维CT图像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通过观察肿瘤与腹腔脏器、腹部大血管之间的关系及测量肿瘤体积、手术模拟进行术前评估。对实施手术的病人,比较重建结果与实际手术的区别,对模拟切除肿瘤体积与实际切除肿瘤体积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5例病人三维可视化重建后图像清晰立体地显示肿瘤组织、腹腔实质脏器、腹腔大血管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12例评估后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三维重建肿瘤的解剖关系与术中大致相符。12例手术病人术前模拟切除肿瘤体积(1117.50±690.35)mL,实际切除肿瘤体积(1189.92±737.74)m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P>0.05),具有相关性(r=0.81,P<0.05)。结论    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够对腹膜后肿瘤术前进行精准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文献综述
    慢重症:危重症的一种特殊类型
    吴 骎,任建安
    2015, 35(01): 121-12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1.30
    摘要 ( )   PDF(342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