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
    2014, 34(12): 1117-111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01
    摘要 ( )   PDF(372KB) ( )  
    述评
    重视腹部外科手术医源性血管损伤防治
    姜洪池
    2014, 34(12): 1120-112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02
    摘要 ( )   PDF(357KB) ( )  

    腹部外科手术中医源性血管损伤的发生率有增无减,其主要原因有病人疾病因素,也有医生的经验、水平、能力等因素。从正确思维及积极态度角度,后者更为主要。医源性血管损伤常始料未及,但在不同的团队、不同的医生手中,结果可能截然不同。损伤一旦发生,如处理不当、不及时,后果严重。因此,如何预防及处理至关重要,尤其相关的一些基本原则,时刻都不能忘记。

    血管损伤的诊断和救治策略
    王深明,王 冕
    2014, 34(12): 1122-112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03
    摘要 ( )   PDF(402KB) ( )  

    随着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战争的存在,以及暴恐事件的发生,近年来血管损伤发生率显著增加。血管损伤具有突发性和隐匿性的特点,诊断和处理有一定难度,如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治,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因此,有必要重视血管损伤的外科救治策略研究。

    专家论坛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血管损伤预防及处理
    庄 岩,高红桥,杨尹默
    2014, 34(12): 1125-112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04
    摘要 ( )   PDF(637KB) (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消化道外科手术中的经典术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与术后胰瘘、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比较,术中血管损伤的预防和处理尚有一定重视不足。术前认真进行影像学评估,术中对可能变异肝动脉的识别及解剖性分离是防范动脉损伤的基本要求。静脉损伤多在术中探查过程中发生,包括胃结肠干、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等的损伤,通过压迫止血、无损伤线缝合、预置阻断带等方法予以确切修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对相关血管的处理既要有预见性,更要有确定性。

    腹股沟疝手术中医源性血管损伤的防范及处理
    赵 渝,王学虎,刘 洪
    2014, 34(12): 1128-113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05
    摘要 ( )   PDF(814KB) ( )  

    医源性血管损伤相对比较常见,多见于邻近血管区域的各类手术,而在以往传统的(有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中,血管损伤的发生比较少见。近年来随着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普及,网片修补材料的应用,尤其是应用网片的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时有血管损伤的发生,严重者导致死亡。避免血管损伤需要术者熟悉腹股沟区血管解剖,正确掌握各种腹股沟疝修补术式及网片应用,一旦手术导致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及时分析原因并正确处理,均能将腹股沟疝手术中医源性血管损伤的危害降到最低。

    专题笔谈
    血管创伤影像学检查合理选择
    周兆熊,张纪蔚
    2014, 34(12): 1131-113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06
    摘要 ( )   PDF(554KB) ( )  

    尽管已经出现了很多高质量的无创影像学诊断设备,但有创动脉造影仍是外周动脉疾病非常可靠的诊断工具。动脉造影的主要优势在于其选择性、实时动态性和延时显影对靶血管影像增强的特性。而且,随着口径更小的鞘、导管以及低毒性造影剂的使用,动脉造影的副反应将会更低。

    颈部血管创伤诊断及治疗
    郭 伟,刘 杰
    2014, 34(12): 1133-113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07
    摘要 ( )   PDF(413KB) ( )  

    经广泛查阅关于颈部血管创伤的国内外文献并对其进行总结分析发现,颈部血管钝性伤识别率有所上升,对于颈部血管创伤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药物治疗需要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对于II区损伤外科手术仍为重要手段,腔内治疗逐渐发展为重要的治疗选择。颈部血管创伤需要临床医生予以重视,腔内治疗颈部血管创伤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需要更多的相关研究证实各种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锁骨下动脉损伤的诊断及治疗
    张 健
    2014, 34(12): 1136-113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08
    摘要 ( )   PDF(392KB) ( )  

    单纯的锁骨下动脉损伤比较少见。由于位置深在、症状不典型常常被忽略,影像学检查能为诊断的确立提供重要支持。治疗上从传统的开放手术已逐渐转向腔内治疗或杂交手术。

    腔内血管技术在医源性血管损伤诊断与治疗中临床价值
    陈 忠,杨耀国
    2014, 34(12): 1138-114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09
    摘要 ( )   PDF(424KB) ( )  

    随着临床工作中腔内治疗、动静脉穿刺、血管监测等血管有创操作的增加,随着外科手术难度的增加等原因,医源性血管损伤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包括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动脉夹层、动脉撕裂等。动脉造影和腔内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血管腔内技术在医源性血管损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明显,动脉造影及腔内技术的侵袭性小,成功率高,可重复操作,能最大限度降低手术风险及避免开放手术,效果肯定,简便安全,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作为首选治疗措施。

    栓塞技术在血管创伤中的应用
    杨 宁
    2014, 34(12): 1140-114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10
    摘要 ( )   PDF(374KB) ( )  

    血管创伤出血仍然是创伤死亡原因之一。止血和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和复苏是急症创伤处理的基石。进行动脉和延迟期CT检查被认为是诊断和定位创伤后血管创伤的“金标准”。止血可以进行非手术治疗。当输血治疗病人临床状态仍不稳定时,直接血管栓塞可加强非血管治疗措施。取决于不同的出血原因和器官损伤分级,可以选择近端血管栓塞技术和远端或超选择血管栓塞技术。多数情况下栓塞是最有效的控制创伤动脉相关出血的方法。介入科医生必须熟悉其适应证、操作技术以及治疗后的结果。

    胸主动脉挫裂伤和外伤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处理
    王利新,符伟国
    2014, 34(12): 1143-114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11
    摘要 ( )   PDF(614KB) ( )  

    胸主动脉挫裂伤和外伤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创伤,多见于车祸或者高空坠落后,常合并有其他部位的损伤。胸主动脉挫裂伤和外伤性主动脉夹层的成功救治依赖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在积极抢救主动脉损伤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器官的损伤。腔内修复在治疗胸主动脉挫裂伤和外伤性主动脉夹层时具有其特殊的优越性,中短期的随访结果显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长期的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的随访证实。

    腔镜手术中的医源性血管损伤
    辛世杰,卢名晶
    2014, 34(12): 1146-114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12
    摘要 ( )   PDF(438KB) ( )  

    随着手术技术的成熟以及微创化的趋势,腔镜手术的应用愈加广泛。但随之而来的医源性血管损伤发生率也呈升高趋势,特别是如若引起大血管损伤,可致十分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因此,外科医生需要严格掌握腔镜手术的适应证,熟悉解剖、娴熟操作,防止医源性血管损伤的发生。当血管损伤发生时,及时查明血管损伤的原因及部位,结合术中具体情况及术者临床经验,选择是否中转开放手术,必要时在专业的血管外科医生协助下依据血管外科治疗原则,进行血管破口的修补或血运的重建,这些措施对于确保病人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毒品注射致腹股沟区血管损伤的诊断及治疗
    王劲松,钱学珂
    2014, 34(12): 1149-115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13
    摘要 ( )   PDF(411KB) ( )  

    腹股沟区毒品注射引起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病人逐年增加,在诊治上有其特殊性。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化脓、出血及搏动的腹股沟包块,晚期表现为动脉瘤破裂大出血及低血容量休克。彩色多普勒超声(CDU)、CT动脉造影(CTA)、MR动脉造影(MRA)可辅助诊断。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假性动脉瘤切除、腹股沟区彻底清创后,可根据情况选择单纯股动脉结扎术;同期或分期行血管重建术:股动脉修补术、股动脉端端吻合术、股动脉自体血管或人工血管旁路术。有应用介入方法成功治疗的报道。血管重建与否是手术者需考虑的问题,但不影响总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肢体动脉腔内治疗所致血管损伤及处理
    张福先
    2014, 34(12): 1152-115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14
    摘要 ( )   PDF(434KB) ( )  

    肢体缺血性疾病在当今世界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并时刻危害者人们的健康生存和生活质量。因此,积极诊治这类疾病是非常重要的。伴随着介入技术的进步及介入器械的发展,腔内介入治疗方法现已成为肢体缺血性疾病治疗的首选方法,并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并发症却时有发生并极大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必须重视腔内介入治疗可能发生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医源性下腔静脉损伤原因及处理
    蒋米尔,刘晓兵
    2014, 34(12): 1155-115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15
    摘要 ( )   PDF(386KB) ( )  

    医源性下腔静脉损伤时刻挑战着甚至最有经验和熟练技术的外科医生。高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下腔静脉的损伤部位非常难以暴露清楚并进行及时修补。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中正确的处理对策可以降低其发生率。血管腔内技术可以在严重出血情况下,提供及时控制出血的微创治疗手段。这种技术的进一步经验积累,还需要建立的长期移植物耐久性、安全性的随访,特别是它涉及到抗凝药物与移植物的密切监视。

    腘动脉损伤的诊断和处理要点
    郭大乔,郭宝磊
    2014, 34(12): 1158-116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16
    摘要 ( )   PDF(459KB) ( )  

    腘动脉损伤在下肢创伤中较为常见,具有突发性和隐匿性的特点,诊断和处理有一定难度,处理不当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外科医生应在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的前提下,重新建立患肢血供,创伤后6 h是重建血供的黄金时间。血管重建后应重视全身和局部并发症的防治。

    血管创伤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黄 斌,赵纪春
    2014, 34(12): 1160-116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17
    摘要 ( )   PDF(412KB) ( )  

    血管创伤,尤其是肢体血管创伤在外伤病人并不少见。血管创伤机制主要包括钝性损伤、穿通伤、爆炸冲击伤及医源性损伤。手术过程对于病人的救治十分重要,但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对于手术效果的维持和病人的康复同样重要。保守治疗、手术治疗或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选择及应用对于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意义重大。医生对术后并发症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助于病人的进一步康复。

    论著
    “烟囱”技术治疗累及弓部分支动脉病变中远期疗效研究
    舒 畅,王 暾
    2014, 34(12): 1163-116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烟囱”技术辅助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技术(TEVAR)治疗累及弓部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病变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自2009年9月至2013年12月采用“烟囱”技术治疗的57例累及弓部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病变病人临床资料。其中主动脉弓部动脉瘤2例(3.5%),胸主动脉瘤TEVAR治疗术后Ⅰ型内漏1例(1.8%),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TEVAR治疗后Ⅰ型内漏1例(1.8%),TBAD病人53例(92.9%),其中1例合并Marfan综合征。结果    所有支架均准确释放,术中5例发生左锁骨下动脉(LSA)Ⅱ型内漏,术后1例行双“烟囱”治疗的病人在麻醉复苏中发现分支动脉血流缓慢。术后随访2~51个月,1例因降主动脉远端破口再次行TEVAR手术。1例术后3个月因脑出血死亡,其余病人均存活。随访中未发现支架移位、断裂、闭塞及Ⅰ型内漏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烟囱”技术辅助TEVAR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病变安全性高、治疗效果稳定。采用分支动脉覆膜支架重建分支动脉,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单分支型主动脉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11例分析
    杨 珏,符伟国,徐 欣,陈 斌,蒋俊豪,岳嘉宁
    2014, 34(12): 1167-117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19
    摘要 ( )  

    目的    总结单分支型主动脉支架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隔绝治疗经验。方法    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对11例近端破口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20 mm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应用一体化单分支型主动脉支架行腔内隔绝治疗,观察术后即时血管造影结果,术后1个月门诊随访,术后6个月行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动脉瘤相关存活率、手术成功率和分支支架通畅率为有效性终点指标,并观察相应的不良事件。结果    11例中10例术中支架释放成功,1例分支支架无法进入左锁骨下动脉而放弃。平均手术时间(130.0±36.0)min,围手术期无不良事件。随访期10例病人中无死亡,1例出现支架远端内漏,1例出现左锁骨下动脉支架闭塞,余支架封堵良好,夹层假腔均出现血栓化,假腔直径平均缩小12 mm。结论    单分支型主动脉支架对于近端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20 mm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是有效的腔内隔绝方法。

    大隐静脉剥脱联合透光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3170例疗效分析
    钱松屹,刘 鹏,叶志东,王 非,林 凡,杨煜光,刘江涛,樊雪强,甄亚楠,王凤林
    2014, 34(12): 1171-117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20
    摘要 ( )  

    目的    总结剥脱联合透光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手术要点、中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5-02-01至2013-07-31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3170 例下肢静脉曲张(4675条患肢)病人临床资料,均采用大隐静脉剥脱联合透光旋切术治疗,术后对病人进行随访,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单侧患肢(62.0±14.0)min,双侧(97.0±22.0)min。平均住院时间(5.1±1.6)d。围术期死亡2例,围手术期病死率0.06%。术后2747例(3890条患肢)病人获得随访,随访率86.7%。随访6~9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7.5个月。术后1年以上病人2697例(3548条患肢),2265例(2877条患肢)获得随访。复发133例,复发率为4.9%。结论    大隐静脉剥脱联合透光旋切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创伤小、操作简便、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

    围手术期血浆输注对胃癌手术病人预后影响研究(附255例分析)
    陈仁雄,张 军,张忠涛
    2014, 34(12): 1175-117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21
    摘要 ( )  

    目的    探讨输血浆对胃癌病人的预后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胃癌根治术或姑息胃切除手术治疗的255例胃癌病人临床资料,对影响行胃切除的胃癌病人预后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并对其围手术期输血浆分层分析,判断其对胃癌病人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幽门梗阻、TNM病理分期、围手术期输血浆和肿瘤直径≥6 cm是影响胃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提示Ⅱ和Ⅲ期胃癌、肿瘤直径<6 cm、术前无低白蛋白血症、无贫血病人输血浆者预后更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输血浆是影响胃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对Ⅱ和Ⅲ期胃癌、肿瘤直径<6 cm、术前无低白蛋白血症及无贫血病人的影响更大。

    胰腺癌病人心率变异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附518例分析)
    陈海华,钱 能,丁国平,吴峥嵘,庞天舒,曹利平
    2014, 34(12): 1179-118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22
    摘要 ( )  

    目的    探讨胰腺癌病人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及其在临床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518例胰腺癌病人临床资料。以性别、年龄、癌症分期及癌症是否远处转移分组,对比不同组内的HRV指标,包括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的标准差(SDNN)和全部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RMSSD)。以SDNN=20 ms为界分为低HRV组和高HRV组,比较两组间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直径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胰腺癌早期病人、胰腺癌未转移病人的HRV值分别高于胰腺癌晚期病人(P<0.001)及胰腺癌已转移病人(P=0.011)HRV值,并且在低HRV组中观察到CRP显著升高(P=0.008)。结论    胰腺癌的恶性程度与HRV的水平变化有关,低HRV的病人预后较差,这可能与迷走神经兴奋抑制炎性反应的机制有关。

    机器人系统及腹腔镜辅助行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近期疗效对比Meta分析
    李进权,虞黎明,赖 斌,张 兵,朱培谦
    2014, 34(12): 1183-118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23
    摘要 ( )  

    目的    评价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胃癌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4月公开发表的有关机器人胃切除术(robot gastrectomy,RG)和腹腔镜胃切除术(laparoscopy gastrectomy,LG)对比的英文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利用 Review Manager 5.2 统计软件行 Meta 分析。结果    共有 11篇文献3503 例病人纳入本次分析,其中RG手术993例,LG手术 2510例。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LG组比较,RG组手术时间更长,但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首次进食更早和远端切缘距离更远,而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近端切缘距离、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G治疗胃癌安全、可靠,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短篇论著
    骶尾部藏毛窦48例诊治分析
    王 军,赵端仪,岳奇俊,罗先文,魏 莱
    2014, 34(12): 1189-118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24
    摘要 ( )  
    文献综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进展
    李文东,李晓强,钱爱民,桑宏飞,孟庆友
    2014, 34(12): 1190-119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25
    摘要 ( )  
    IgG4相关胆管炎诊治进展
    尹大龙,刘连新,姜洪池
    2014, 34(12): 1194-119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26
    摘要 ( )  
    讲座
    胸主动脉钝性损伤的处理
    刘长建,刘 昭
    2014, 34(12): 1197-119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27
    摘要 ( )  
    血管损伤后假性动脉瘤形成机制及诊疗原则
    刘 冰,单 鹏
    2014, 34(12): 1200-120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28
    摘要 ( )  
    肢体血管创伤性动静脉瘘的诊断与治疗
    吴丹明,周玉斌
    2014, 34(12): 1203-120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29
    摘要 ( )  
    乳腺癌保乳治疗值得关注的问题
    徐德全,代文杰
    2014, 34(12): 1206-120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30
    摘要 ( )  
    病案报告
    腹膜后原发性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1例报告
    魏建国,孙爱静,刘 芳
    2014, 34(12): 1209-121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31
    摘要 ( )  
    结肠癌术后并发腹腔结节性筋膜炎误诊为复发1例报告
    张建锋a,周超熙a,张 勐b,王光林a,王贵英a
    2014, 34(12): 1211-121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2.32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