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
    2014, 34(11): 1005-101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01
    摘要 ( )   PDF(788KB) ( )  
    胰腺癌诊治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
    2014, 34(11): 1011-101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02
    摘要 ( )   PDF(887KB) ( )  
    主编评述
    积极稳妥开展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几点意见和建议
    秦新裕,吴海福,刘凤林
    2014, 34(11): 1018-102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03
    摘要 ( )   PDF(427KB) ( )  

    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我国是2型糖尿病高发国家之一,如何积极稳妥地开展减重代谢手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减重代谢手术的资格准入、病人选择的指征、手术方式的规范化均为应重视的问题。建立减重代谢外科专业和多学科团队,在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开展相关临床研究,是我国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健康发展的保障。

    述评
    我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现状
    刘金钢
    2014, 34(11): 1021-102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04
    摘要 ( )   PDF(352KB) ( )  

    我国超重与肥胖症人群比例不断增加,糖尿病已成为其中主要并发症之一。虽然内科治疗可以控制血糖在相对较低水平而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但无法获得满意的血糖控制,且不能长期维持。而手术治疗则是惟一能使重度肥胖获得长期且稳定减重的方法,达到完全缓解及长期缓解糖尿病的目标。我国减重手术起步较晚,经过10余年发展,现接受减重手术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病例数逐年递增,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同时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应采取相应举措,减少并发症及其他不良后果发生。

    减重代谢手术适应证演变
    郑成竹,常绪生
    2014, 34(11): 1023-102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05
    摘要 ( )   PDF(389KB) ( )  

    近年来,减重手术作为治疗糖尿病的方法逐渐得到国际医学界的承认并应用于临床,其手术适应证也在不断地修订。早期应用于临床时完全参照肥胖症的适应证治疗糖尿病,然后认为凡经过内科治疗效果不好或不能耐受的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均可考虑外科手术干预,而近期则认为超过正常体重的2型糖尿病病人均可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目前,筛选适合手术治疗的2型糖尿病病人时不再以体重指数为重点,而以代谢紊乱综合征的治疗作为手术适应证及疗效判定的主要标准。

    专家论坛
    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几个焦点问题
    李威杰
    2014, 34(11): 1026-102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06
    摘要 ( )   PDF(392KB) ( )  

    应用减重手术治疗血糖控制不良的肥胖2型糖尿病已有很强的临床证据支持,但长期随访资料仍不完善。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焦点问题。(1)安全性:减重手术的安全性在过去10年已大幅提升,但对于糖尿病病人手术风险仍高于单纯减重手术。(2)适应证[体重指数(BMI)≥27.5]:BMI仍是目前最有效的判断指标。减重手术治疗BMI≥30的肥胖2型糖尿病已有很强的证据支持,而对于亚洲人群BMI≥27.5也是合理的选择。(3)不宜采用手术治疗BMI<27.5的2型糖尿病病人,因为目前数据显示成功率极低,且少数成功的病人发生大幅的体重降低,可能带来临床上的难题及风险性。(4)选择病人须综合考虑病人BMI、糖尿病病史、胰岛功能等。(5)治疗机制:尽管减重代谢手术可改变肠道激素、微生物及胆酸等而有助于缓解糖尿病,但最重要的治疗机制仍是体重长期降低。因此,通过标准化的减重代谢手术达到长期的体重减轻,同时配合病人生活习惯的改变,是2型糖尿病手术治疗后缓解的保证。

    专题笔谈
    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术式合理选择及评价
    程 中,杜 潇
    2014, 34(11): 1030-103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07
    摘要 ( )   PDF(368KB) ( )  

    随着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得到广泛认可,手术方式的选择成为关注和争议的热点。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风险和并发症各有不同。其中,胃旁路术是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首选术式。在选择术式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病人手术的主要目的、现有医疗资源、病人个人意愿及其疾病状态等因素,权衡利弊,选择最适合病人的手术方式。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临床应用价值
    朱江帆,周小钢
    2014, 34(11): 1032-103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08
    摘要 ( )   PDF(411KB) ( )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是目前广泛开展的减重手术方式之一。这一术式最早是作为重度肥胖病人的一期手术,从而减少此类病人的手术风险。由于其显著的减重及改善代谢综合征的效果,目前作为独立的手术方式用于临床。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相对简单、安全,术后营养缺乏等问题较少,而且能够达到与胃旁路术同样的减重及改善代谢效果。故此种减重术式在世界范围应用日益广泛。

    减重代谢手术围手术期规范化管理
    姚琪远,许 博
    2014, 34(11): 1035-103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09
    摘要 ( )   PDF(442KB) ( )  

    减重代谢手术已成为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在我国迅速普及。由于病人本身常合并严重的肥胖相关疾病,加之手术后全身代谢情况将发生较大改变,故此类手术与普外科常规胃肠手术相比,围手术期需要更全面的评估、准备和多学科团队参与管理。为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围手术期管理须规范化。减重代谢手术术前须经过严格的多学科团队评估,包括门诊评估和入院后评估,入院后除常规术前检查,还须完善内分泌、营养代谢及相关危险因素检查,必要时给予干预。为降低早期和中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须对术后管理进行严格要求。此外,规范的终身随访对于手术疗效和安全性的保证也必不可少。

    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顾 岩,杨建军,王 兵
    2014, 34(11): 1038-104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10
    摘要 ( )   PDF(424KB) ( )  

    减重手术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疗效已得到全球公认并由此改变了此类代谢疾病的治疗模式。国内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尝试开展该手术,正确预防与处理手术相关并发症对于保证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充分的术前准备、规范的手术实施、完善的术后监测及随访是预防并及时发现并发症的基础,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手术并发症能够得到有效处理的保障。

    减重代谢外科修正手术临床应用价值
    王存川,黄 勇
    2014, 34(11): 1041-104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11
    摘要 ( )   PDF(379KB) ( )  

    修正手术指减重手术后减重失败或复胖及发生并发症等原因而再次进行的同种或其他种减重手术。10%~25%的减重手术病人术后须行修正手术。随着减重代谢手术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手术病人术后须行修正手术。根据初次减重手术方式的不同,修正手术可有不同的术式选择,应个体化设计手术方法。规范减重手术及术后加强支持治疗可以减少行修正手术比例。修正手术技术上比较困难,术前应详细评估制定合适的修正手术方案。修正手术可在较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下给病人带来良好的治疗效果。

    多学科团队在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中的作用
    朱晒红,朱利勇,杨湘武,李伟正,李鹏洲
    2014, 34(11): 1044-104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12
    摘要 ( )   PDF(391KB) ( )  

    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已得到内、外科医师共识,但其治疗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在诊治过程中逐渐形成3种模式:内分泌科主导、普通外科主导以及两者联合,其中两者联合模式临床效果较好,即由普外科联合内分泌科成立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中心,并邀请心理医学科、营养科、康复运动医学、心内科、呼吸科、麻醉科等相关专科专人进行肥胖和2型糖尿病病人管理诊治,形成多学科团队。不管采取何种模式,提高团队整体效率,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医疗是根本。

    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
    梁 辉
    2014, 34(11): 1046-104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13
    摘要 ( )   PDF(431KB) ( )  

    目前,肥胖和糖尿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手术治疗肥胖症和糖尿病成为医疗的热点,我国减重及代谢外科刚刚起步,对于大多数的减重外科医师须接受培训以顺利度过学习曲线,接受登记制度和定期考核以保证我国减重及代谢外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知识、手术技能、科学管理等三方面,度过学习曲线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寻找适合自身的学习路径,积极参与学术组织的活动。

    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多中心质量控制及数据系统初步探讨
    丁 丹,郑成竹
    2014, 34(11): 1049-105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14
    摘要 ( )   PDF(339KB) ( )  

    肥胖症已经成为现今社会所面临的最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手术治疗是使肥胖症病人获得长期而稳定的减重效果的惟一手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胃肠外科手术不仅能减重,同时还可改善甚至完全控制肥胖相关的多种代谢性疾病,尤其是2 型糖尿病。为推动减重代谢外科手术稳定发展,应建立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的多中心质控及数据分析系统,这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代谢性疾病的外科治疗。

    普通外科临床质量控制
    上海市2型糖尿病外科手术管理规范(2014试用版)
    上海市医师协会普外科医师分会,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专业委员会减重和糖尿病外科学组,上海市普通外科质量控制中心
    2014, 34(11): 1051-105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15
    摘要 ( )   PDF(331KB) ( )  
    论著
    腹腔镜胃旁路术及胃袖状切除术治疗肥胖症疗效对比分析
    栾鑫源,秦鸣放,王震宇,赵宏志,张 勇
    2014, 34(11): 1053-105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16
    摘要 ( )  

    目的    比较分析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SG)和腹腔镜胃旁路术(LRYGB)治疗肥胖症的长期疗效。方法    将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天津市南开医院微创外科收治的64例重度肥胖病人随机分为LSG组(32例)和LRYGB组(32例),术后观察疗效并随访5年。结果    术后随访5年,LSG组失访6例,LRYGB组失访4例。LRYGB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减重方面则明显优于LSG组(P<0.05)。两组病人在术后生活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肥胖相关疾病均得到有效改善或治愈。结论    LRYGB及LSG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生活质量及与肥胖相关疾病改善方面相近,但LRYGB的减重疗效明显优于LSG。

    腹腔镜胃旁路术和胃袖状切除术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疗效对比分析
    廉东波,朱 斌,樊 庆,宫 轲,阿民布和,张东东,张能维
    2014, 34(11): 1056-105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17
    摘要 ( )  

    目的    比较分析腹腔镜胃旁路术(LRYGB)和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SG)治疗肥胖合并2 型糖尿病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糖尿病外科治疗中心接受减重手术治疗的35例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LRYGB组(19例)和LSG组(16例),术后随访1年,分析术前及术后体重指数、糖脂代谢相关指标、胰岛素抵抗及胰岛功能指标的变化。 结果    3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及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至1年,两组病人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功能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LRYGB组2型糖尿病完全缓解率为78.9%,有效率为100%,LSG组完全缓解率为75.0%,有效率亦为100%,术后1年均可保持治疗效果,两组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水平明显下降,营养指标无明显改变,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LRYGB和LSG均可有效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近期效果明显,长期效果仍待观察。

    腹腔镜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44例疗效分析
    吴良平1a,文其武1b,曾松华2,张玉新1a,康慧鑫1a,戴晓江1a,郄文斌1c,张红兵1a,金 迪1d,宋丹丹1e
    2014, 34(11): 1060-106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18
    摘要 ( )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胃旁路术对2型糖尿病病人的临床疗效,探讨手术治疗糖尿病的规范化流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甲状腺糖尿病外科中心实施胃旁路手术治疗的44例2型糖尿病病人的临床资料,随访3年,分析其糖脂代谢指标变化。结果    44例2型糖尿病病人中,体重指数(BMI)≥28者24例,BMI<28者20例。病人术后3年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病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HbA1c<6.5%)率分别为91.7%和55.0%。BMI<28病人的BMI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28病人手术前后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内部分病人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给予对症处理后均明显改善。结论    腹腔镜胃旁路术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完善的术前评估、规范的术式及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

    减重手术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疗效分析
    张弘玮a,于浩泳b,狄建忠a,刘伟杰a,韩晓东a,包玉倩b,张 频a
    2014, 34(11): 1064-106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减重手术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4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行减重手术治疗的153例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LRYGB)和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SG),评估手术风险及手术对体重、血糖、血脂、糖尿病缓解率的影响,并随访观察疗效持续性。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18(1~32)个月,5例病人失访,均为接受LRYGB病人,共148例获得随访。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例、吻合口梗阻1例、肠梗阻3例及倾倒综合征12例,均为行LRYGB病人。行LRYGB病人:术后第3个月体重、糖脂代谢等指标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6个月效果最佳,而术后第12个月疗效进入平台期;术后胰岛素抵抗水平进行性下降,术后第12个月降至最低点;术后第6个月糖尿病缓解率最高(80.6%),术后第24个月糖尿病缓解率为64%。行LSG病人:术后24个月体重呈进行性下降;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于术后第6个月明显降低,至术后第12个月出现平台期;血脂水平于术后第24个月明显降低;术后胰岛素抵抗水平下降,同样于术后第12个月达最佳疗效。结论    减重手术是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有效方法,把握手术指征、规范手术操作、定期随访是维持疗效的关键。

    腹腔镜胃底联合大弯侧折叠治疗肥胖症伴胃食管反流疗效分析
    花 荣,姚琪远,丁 锐,许 博
    2014, 34(11): 1068-107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20
    摘要 ( )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胃底折叠联合大弯侧折叠治疗肥胖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6例肥胖症伴胃食管反流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腹腔镜胃底折叠联合大弯侧折叠治疗。结果    全组病例均顺利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为145(118~170)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8(3~5)d。术后1例病人围手术期出现缝合处胃壁穿孔,经缝合修补后痊愈出院,但术后失访,其余5例病人获得随访。术后第1、3、6、12个月多余体重减少百分比(%EWL)分别为26.8%、49.1%、64.3%、64%,术后1年平均体重指数(BMI)为25.7(22.7~28.7),术后1年体重减轻平均17.8 kg。5例病人均伴有糖尿病,术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控制良好,3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合并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病人术后均完全缓解。5例病人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明显缓解,均停用制酸药物,仅1例病人偶有轻微反酸症状,其余4例症状消失,其他术后并发症少较少。结论    腹腔镜胃底折叠联合大弯侧折叠可能成为治疗伴胃食管反流的肥胖症病人的方法之一。

    疝入阴囊腹股沟直疝解剖学观察
    李英儒,杨 斌,江志鹏,赖东明,张育超,侯泽辉,吕泽坚,陈 双
    2014, 34(11): 1072-107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21
    摘要 ( )  

    目的    对腹股沟直疝和斜疝进入阴囊的病人进行解剖学观察,探讨直疝进入阴囊的机制。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诊的48例腹股沟疝进入阴囊的病人,其中直疝3例、斜疝45例,分析精索与提睾肌、外环口的关系,比较直疝与斜疝疝囊的解剖学差异。结果    48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均顺利完成。解剖学观察发现,直疝疝囊位于精索内下方,与精索容易分离,并经精索外筋膜与提睾肌之间进入阴囊,疝囊外面仅包绕薄弱的腹横筋膜。斜疝疝囊位于精索上方,与精索紧密粘连,经腹股沟管进入阴囊,外面包绕着精索内筋膜(腹横筋膜)及提睾肌。结论    直疝疝囊长期对外环口进行冲击,导致外环口扩大,疝囊经精索外筋膜与提睾肌之间穿出外环口,精索位于疝囊的外上方。

    腹腔镜下修补滑动疝7例临床分析
    高德康,危少华,李 伟,马孝明,任 杰,谷春伟,吴浩荣
    2014, 34(11): 1075-107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22
    摘要 ( )  

    目的    总结分析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滑动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4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行腹腔镜疝修补术的7例滑动疝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滑动疝中,阑尾及盲肠滑动疝2例[包括1例阑尾滑动疝(Amyand疝)],乙状结肠滑动疝2例,膀胱滑动疝2例,女性附件滑动疝1例。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5例、完全腹膜前疝修补术(TEP)2例,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85.2±12.4)min、(71.5±9.3)min,其中1例病人为接受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行TAPP。TAPP术中误伤膀胱1例,及时修复;术后1周见1例腹膜前血清肿形成,经皮穿刺抽吸,3个月后完全消失;术后6个月,1例出现腹股沟区牵扯不适。随访48.0(12~60)个月,无疝复发。结论    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滑动疝有效可行,而术中明确滑动疝的存在、避免疝出脏器的损伤、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腹外疝21例报告
    赵建新,高国璇,刘荫华
    2014, 34(11): 1078-107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23
    摘要 ( )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腹外疝病人不改变腹膜透析情况下接受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2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腹外疝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腹膜透析下接受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21例病人共施行了22例次疝修补术,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时间为40.3(16~79)个月,均获得随访,无疝复发病例。1例病人术后1年因腹膜粘连改为血液透析,并于疝修补术后2年死于肺部感染。另1例术后2年因腹膜粘连改为血液透析。结论    对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合并腹外疝病人,不改变腹膜透析情况下实施无张力疝修补安全可行,未见疝复发。

    ERCP辅助治疗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8例报告
    吴文广a,张文杰a,顾 钧a,赵铭宁a,梅佳玮a,陶怡菁b,刘颖斌a,王雪峰a
    2014, 34(11): 1080-108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24
    摘要 ( )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辅助治疗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2010年11月至2014年2月间行胰体尾切除术后因胰瘘相关症状而采用ERCP辅助治疗的8例病人临床资料,并分析其术后疗效。结果    8例病人在ERCP下均见胰腺主胰管有明显的造影剂外渗出,均行胰管支架置入术,支架置入距手术日的平均时间为15.8(9~26)d,ERCP术后胰瘘愈合时间平均为16.0(12~25)d。所有病人的胰管支架在出院3个月后拔除,支架拔除后无胰瘘复发病例。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胰腺炎、穿孔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对常规方法无效的胰体尾切除合并胰瘘病人,ERCP辅助行胰管支架置入可改善治疗效果。

    Coupler静脉吻合器用于乳腺癌游离腹部皮瓣乳房重建疗效分析
    黄 胜1,陈 颖1,李 琳1,陈嘉莹1,汤立晨1,陈嘉健1,杨犇龙1,余科达1,沈镇宙1,邵志敏1,俞培荣2,吴 炅1
    2014, 34(11): 1083-108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25
    摘要 ( )  

    目的    评估Coupler静脉吻合器用于乳腺癌游离腹部皮瓣乳房重建的安全性及时效性。方法    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共完成45例游离腹部皮瓣乳房重建,根据吻合静脉血管是否使用Coupler吻合器分为两组:手工吻合组(28例)和Coupler组(17例),比较两组重建手术总时间、皮瓣缺血时间、血管吻合时间,以及因皮瓣循环危象需要手术解救的例数和皮瓣存活率。结果    在即刻重建病人中,Coupler组手术总时间较手工吻合组短[(7.1±0.3)h vs. (8.6±0.2)h,P<0.05)];所有病人中,Coupler组皮瓣缺血时间明显缩短[(69.3±3.4)min vs. (81.5±3.7)min,P<0.05)];Coupler组血管吻合时间(包括动、静脉吻合时间)也显著缩短[(47.9±3.3)min vs.(68.5±3.8)min,P<0.05)]。皮瓣循环危象发生率手工吻合组为10.7%(3/28),Coupler组为5.9%(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出现1例部分皮瓣坏死。结论    在游离皮瓣乳房重建手术中,与传统吻合技术比较,运用Coupler吻合器进行静脉吻合能够显著缩短手术时间,该技术易于掌握且安全可靠。

    手术治疗胃底部肿瘤3种消化道重建方式疗效对比分析
    李建昌,陈仕才,杨国华,刘海鹰
    2014, 34(11): 1086-108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26
    摘要 ( )  

    目的    探讨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应用于近端胃切除术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75例胃底部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26例行近端胃切除术+食管胃吻合术(EG组),27例行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RY组),22例接受近端胃切除术后行食管胃吻合+胃空肠吻合术(EGJ组)。比较3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营养指标等。结果    3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12个月的各营养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G组病人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57.7%)明显高于RY组(11.1%)和EGJ组(9.0%)(P<0.05);EGJ组病人无重度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结论    食管胃吻合+胃空肠吻合术可有效降低近端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是一种简单且有效的重建方式。

    胃癌合并失代偿期肝硬化手术治疗方式分析(附65例报告)
    郭峰华,茅 翔,王 俊,罗 奋,汪志明
    2014, 34(11): 1090-109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27
    摘要 ( )  

    目的    分析治疗合并失代偿期肝硬化胃癌病人的合理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65例胃癌合并肝硬化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手术治疗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肝功能Child-Pugh B级病人的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围手术期病死率为65.7%和22.9%,其中行D2淋巴结清扫病人术后肝功能衰竭和围手术期病死率为41.2%,而行D1淋巴结清扫病人为5.5%。对于肝功能Child-Pugh B级的进展期胃癌病人,D2淋巴结清扫不能为病人带来生存获益。结论    在合并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胃癌病人的治疗中,D1淋巴结清扫的根治性手术对肝功能Child-Pugh B 级病人更加安全有效。

    短篇论著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后出血12例临床分析
    胡 震,翟春宝,田利军
    2014, 34(11): 1093-109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28
    摘要 ( )  
    讲座
    美国减重代谢外科现状及与我国异同
    张 鹏1,郑成竹2,Alfonso Torquati3,王廷峰2,章 雄,陈丽华,周里钢,余 波1
    2014, 34(11): 1094-109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29
    摘要 ( )  
    减重手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注意要点
    杨珵璨,顾 岩,王 兵
    2014, 34(11): 1097-109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30
    摘要 ( )  
    文献综述
    减重手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研究进展
    王廷峰1,郑成竹2,张 鹏1,章 雄1,余 波1
    2014, 34(11): 1099-110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31
    摘要 ( )  
    Roux-en-Y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机制研究进展
    杨可钰,王 勇
    2014, 34(11): 1103-110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32
    摘要 ( )  
    肝脏分段解剖及其研究进展
    范应方,蔡 伟,方驰华
    2014, 34(11): 1105-110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33
    摘要 ( )  
    术式讨论
    胃袖状切除术的规范化实施
    杨雁灵,窦科峰,周景师,杨诏旭,王 琳
    2014, 34(11): 1109-111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34
    摘要 ( )  
    木式讨论
    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技术要点
    魏世博,王 勇
    2014, 34(11): 1111-111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35
    摘要 ( )  
    病案报告
    十二指肠瘘致脓毒症合并严重凝血功能障碍1例报告
    王 伟,赵允召,黄 骞,田维亮,赵日升,黎介寿
    2014, 34(11): 1114-111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36
    摘要 ( )  
    胰腺浆液性囊性肿瘤合并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1例报告
    刘振生,耿小平,刘付宝,赵义军,赵红川
    2014, 34(11): 1115-111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1.37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