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胆肠吻合术——从纷繁走向简约
    董家鸿,曾建平
    2014, 34(10): 909-91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01
    摘要 ( )   PDF(374KB) ( )  

    胆肠吻合术是许多消化外科疾病手术治疗的基本术式之一,也是消化外科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手术技能。正确选择胆肠吻合术的适应证和术式常是决定整个消化外科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手术适应证的选择须综合考虑胆道生理性重建的可行性、Oddi括约肌的功能状态以及近侧胆管病灶能否去除等因素。虽然胆肠吻合术的手术方式经历过纷繁复杂的演变和改良,但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仍是适用范围最为广泛、疗效最为确切的术式,应作为胆肠吻合术的标准术式。预防胆管空肠吻合术后反流性胆管炎的关键仍在于通过良好的手术设计和精准的手术操作保证吻合口及近侧胆管的畅通。

    胆肠吻合术临床应用误区与争议
    全志伟,王健东
    2014, 34(10): 912-91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02
    摘要 ( )   PDF(438KB) ( )  

    胆肠吻合术是临床常用的胆道引流重建手术之一,广泛应用于肝胆胰疾病的外科治疗。由于胆肠吻合术改变了正常胆道及肠道的生理结构,无法避免反流性胆管炎、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尽管其术式进行了多种改进以提高疗效,依然无法确定一种最理想的术式,临床工作中对于胆肠吻合术的适应证、术式的选择、缝线的选择以及是否安放胆道支架等方面存在应用误区与争议。

    专家论坛
    胆肠吻合术历史变迁及再评价
    梁力建
    2014, 34(10): 915-91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03
    摘要 ( )   PDF(335KB) ( )  

    胆肠吻合术治疗胆胰疾病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期间针对各种吻合方式的缺点不断进行了改进,并派生出各种各样的胆肠吻合方法。因为胆肠吻合术废弃了Oddi括约肌的生理功能,直至现在,尚没有一种术式没有缺点和适用于所有的疾病。随着内镜、介入、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外科胆肠吻合手术已经受到了限制,只有不适合以上方法治疗的病例才行外科手术治疗。只有严格掌握胆肠吻合术的适应证,按照规范进行胆肠吻合术的操作,才能避免发生手术后的并发症、维持良好的长期的治疗效果。

    专题笔谈
    医源性胆管损伤胆肠吻合术手术要点
    别 平1,何 宇1,徐土炳2
    2014, 34(10): 917-91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04
    摘要 ( )   PDF(546KB) ( )  

    医源性胆道损伤后,胆肠吻合术是修复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在术前应充分评估损伤情况,术中采用精细外科操作,包括剔除周围炎性瘢痕组织、修剪炎性坏死胆管组织、精细高位胆管整形及胆管空肠吻合术,成功的手术依赖丰富的胆道外科经验及技术。

    胆肠吻合术在肝移植术中应用
    窦科峰,杨诏旭
    2014, 34(10): 919-92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05
    摘要 ( )   PDF(385KB) ( )  

    肝移植手术的胆道重建方式包括胆总管对端吻合和胆肠吻合。胆总管对端吻合由于更符合生理特点,是目前肝移植术中胆道重建的主流术式。但胆肠吻合术在肝移植术中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供受者胆管长度、口径等不匹配,受者胆管存在自身病变及二次肝移植中,胆肠吻合是胆管重建的重要备选方式。对于通过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等非手术方法治疗效果不佳的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亦应及时通过胆肠吻合进行治疗,常可获得更佳的远期疗效。

    胆肠吻合术在高位胆管狭窄治疗中应用
    王 坚,陈 炜
    2014, 34(10): 921-92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06
    摘要 ( )   PDF(501KB) ( )  

    高位胆管狭窄是胆道外科治疗的难点,胆肠吻合是治疗高位胆管狭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术前应对胆管狭窄的程度与范围、胆管走行、肝功能状况、全身营养状况、有无合并门静脉高压及胆道感染做出综合评估,结合影像学检查,制定合理手术规划。术中运用合理的肝门解剖和整形技术,充分掌握高位肝胆管空肠吻合的细节,力求一次手术成功,确保吻合口长期通畅。

    胆道恶性肿瘤术中胆肠吻合规范应用
    张永杰
    2014, 34(10): 924-92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07
    摘要 ( )   PDF(455KB) ( )  

    胆道恶性肿瘤实施手术治疗时,除部分比较早期的胆囊癌和病灶局限于一侧肝叶、尚未累及肝门胆管的肝内胆管癌之外,多数病例均需联合肝门胆管或肝外胆管切除,附加胆肠重建。外科医生应掌握胆肠吻合在肝外胆管切除、肝中央部联合尾状叶切除、半肝联合尾叶切除及姑息性手术等胆道恶性肿瘤不同手术方法中的具体应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胆肠吻合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肝门空肠吻合”的概念和运用。

    全腹腔镜下胆肠吻合术合理选择及操作要点
    刘金钢
    2014, 34(10): 927-92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08
    摘要 ( )   PDF(403KB) ( )  

    胆肠吻合是胆道重建的基本方式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胆道疾病的治疗。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一些方式的胆肠吻合术能够通过腹腔镜微创手术完成。全腹腔镜下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但该手术操作相对复杂,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具备一定的腹腔镜手术经验,掌握腹腔镜下显露、分离与缝合等操作技巧,是保证手术顺利实施的关键。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术中胆肠吻合合理应用
    张学文,杨永生
    2014, 34(10): 929-93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09
    摘要 ( )   PDF(387KB) ( )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一经确诊均应手术治疗。胆肠吻合术在其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术式的选择不仅与分型有关,还需要考虑病人自身条件、术者技术及经验等。通常,Ⅰ型、Ⅳ型、Ⅴ型应用Roux-en-Y肝管空肠吻合术或改良袢式肝管空肠吻合术,而改良袢式肝管空肠吻合术理论上更加合理;Ⅲ型应用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Ⅱ型一般不需胆肠吻合;对于状态较差的病人,可考虑肝管十二指肠吻合术。

    胆肠吻合口漏原因及处理
    汤朝晖,刘颖斌,全志伟
    2014, 34(10): 932-93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10
    摘要 ( )   PDF(405KB) ( )  

    胆肠吻合术是治疗胆道梗阻,重建胆汁引流通路的重要手术方式。其操作简便,引流效果良好,广泛应用于肝脏、胆道和胰腺手术。吻合口漏是胆肠吻合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引起吻合口狭窄、腹膜炎,甚至死亡。胆肠吻合口漏的发生机制及处理策略是普通外科医生应该关注的问题。

    胆肠吻合口狭窄主要原因及对策
    刘厚宝,沈 盛
    2014, 34(10): 934-93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11
    摘要 ( )   PDF(440KB) ( )  

    胆肠吻合术是治疗胆道良恶性疾病、处理医源性胆管损伤、重建胆汁引流的重要方法,而术后狭窄作为其常见的并发症,是胆道外科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胆管自身特点与胆肠吻合术后病理生理改变是吻合口术后易形成狭窄的基础,而很多外科相关因素是其高发生率的主要原因,如胆道肿瘤的R0切除、肝门胆管整形、结石的复发、反复胆道感染、缝合材料的选择和手术操作等。基于多学科协作诊治团队模式的个体化治疗、精确的术前评估和精细化手术是目前处理胆肠吻合口术后狭窄的关键。

    胆肠吻合术后复发性胆管炎再次手术时机
    赵海鹰,刘金钢
    2014, 34(10): 939-94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12
    摘要 ( )   PDF(393KB) ( )  

    良性疾病行胆肠吻合术后出现复发性胆管炎后,应依不同病因,相应处理。当前次手术不是规范胆肠Roux-en-Y 吻合术,建议尽早积极外科手术,改为规范术式。合并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复发性胆管炎(吻合器行胆肠吻合者除外),建议首先选择经皮经肝胆道穿刺球囊扩张术,如果胆管炎仍反复发作,则需再次外科手术治疗。无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反流性胆管炎,首选保守治疗,如果无效,应行经皮经肝胆道穿刺球囊扩张与外科手术治疗。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复发性胆管炎,除外胆肠吻合口狭窄后,建议行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PTCS)。应严格把握胆肠吻合的手术指征,实施规范化的胆肠吻合术,避免使用管状吻合器行胆肠吻合。

    胆肠吻合术后并发症的内镜治疗
    王雪峰,汤朝晖
    2014, 34(10): 942-94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13
    摘要 ( )   PDF(371KB) ( )  

    胆肠吻合术被广泛用于胆道良恶性疾病的外科治疗,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并不少见。以往对于胆肠吻合术后相关并发症的治疗一般以再次手术为主要方式,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技术的出现及应用,使胆肠吻合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有了更好的选择。

    胆肠吻合口狭窄的介入治疗
    王 于,李家平,杨建勇
    2014, 34(10): 945-94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14
    摘要 ( )   PDF(396KB) ( )  

    胆肠吻合口狭窄是胆肠吻合术后常见并发症。经皮胆道介入技术可在经皮胆道造影术了解胆道情况后,针对不同狭窄类型行胆道引流、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等,可有效解除吻合口狭窄,保持胆汁引流通畅,可减轻黄疸。远期疗效因狭窄类型而定,恶性狭窄须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胆道介入治疗有胆道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经处理后可缓解。胆肠吻合口狭窄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微创、可靠的方法。

    多次胆肠吻合原因及处理策略
    郑树国
    2014, 34(10): 947-94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15
    摘要 ( )   PDF(390KB) ( )  

    胆肠吻合作为胆道重建最常用的手术方式用于多种胆道良恶性疾病的治疗。但在临床实践中常发现一些病例因手术失败需再次或多次手术,严重影响疗效。多次胆肠吻合的原因包括吻合口狭窄、吻合口上方遗留重要病变及胆管癌变或肿瘤复发等;处理策略为充分术前准备及评估、选择正确的手术时机、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注重技术细节、完善术后处理以确保手术成功。

    论著
    机器人辅助胆总管囊肿切除并Roux-en-Y胆肠吻合术可行性探讨(附2例报告)
    彭承宏,刘 斐
    2014, 34(10): 950-95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机器人手术系统用于胆总管囊肿切除并Roux-en-Y胆肠吻合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应用机器人手术系统为2例病人行胆总管囊肿切除并Roux-en-Y胆肠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机器人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40~170 min,术中出血50 mL,术中及术后均无须输血,痊愈出院。术后分别随访23个月和14个月。结论    机器人辅助胆总管囊肿切除并Roux-en-Y胆肠吻合术安全、可行,其优势有待进一步增加病例数及远期随访结果证实。

    胆肠吻合术后胆管结石内镜治疗疗效评估(附17例报告)
    梅佳玮a,张 毅b,张文杰a,赵铭宁a,顾 钧a,吴文广a,陶怡菁a,刘颖斌a,王雪峰a
    2014, 34(10): 953-95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17
    摘要 ( )  

    目的    评估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胆肠吻合术后并发胆管结石的成功率、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ERCP治疗17例胆肠吻合术后胆管结石病人的临床资料。 结果    17例病人中,胆肠Roux-en-Y吻合术后病人1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管空肠吻合病人4例。成功进入空肠输入袢到达胆肠吻合口14例(82.4%)。4例行诊断性ERCP,10例为治疗性操作,均成功行取石+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无消化道穿孔及出血相关并发症。结论    对于胆肠吻合术后胆管结石的病人,使用ERCP进行诊治安全、可行。

    腹腔镜保留脾脏胰腺远端切除术血管处理22例分析
    黄鹤光,陈燕昌,陆逢春,林贤超,林荣贵,杨媛媛
    2014, 34(10): 957-96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保留脾脏胰腺远端切除术血管处理技巧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对22例胰体尾良性肿瘤或交界性肿瘤病人行保留脾脏远端胰腺切除术的病例资料。结果    22例病人中,16例施行保留脾脏动静脉远端胰腺切除术;2例施行结扎脾动静脉,保留胃短血管,胃网膜左血管的保留脾脏远端胰腺切除术;2例施行结扎脾动脉主干,保留胃网膜左动脉,脾静脉和脾门动脉血供的保留脾脏远端胰腺切除术;2例施行结扎脾静脉主干,保留脾动脉、胃网膜左静脉和脾门区静脉血管的保留脾脏远端胰腺切除术。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3个月至4年,脾脏大小无变化,脾脏血供好。结论    胰体尾良性肿瘤或交界性肿瘤应根据肿瘤和血管关系术中采用不同的血管处理方法,施行保留脾脏远端胰腺切除术是安全的。

    胰腺癌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庞天舒,曹利平,林天宇,丁国平,刘达人,蒋桂星
    2014, 34(10): 962-96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各项危险因素合并后对其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收集1997年7月至2013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科住院的1274例胰腺癌病人和同期体检的2956名无肿瘤病史的健康人进行对照研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建立风险评分系统,评估组合风险因素对胰腺癌发病的影响。 结果    随着风险系数增高,患胰腺癌的风险比大大提高:1分-2.23(1.80~2.77),2 分-5.83(4.43~7.66),3分-15.5(10.2~23.4)和4~5分-41.5(14.7~117.7)。结论 同时具有多个危险因素将大大提高胰腺癌的发病风险,尤其是合并慢性胰腺炎与吸烟的人群。

    超声内镜内引流术治疗巨大胰腺假性囊肿术后感染5例分析
    元海成,秦鸣放,吴 瑜,王震宇
    2014, 34(10): 967-96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20
    摘要 ( )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经胃内引流治疗巨大胰腺假性囊肿(PPC)术后感染并发症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天津市南开医院微创外科中心EUS引导经胃内引流治疗7例巨大PPC的病例资料。结果    7例均成功引流,5例术后出现感染,其中2例加行鼻胆引流(BD)管囊肿外引流后治愈;2例行BD管囊肿引流及CT引导囊肿低位穿刺,对口冲洗治愈;1例行BD管囊肿外引流后仍无法控制,开腹行囊肿感染组织清除腹腔引流术治愈。平均随访21.0(3~30)个月,无复发。结论    EUS治疗巨大PPC是可行的,术后易出现感染并发症,EUS下双支架内引流联合BD管囊肿外引流为术后感染首选治疗方案。

    粪便菌群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9例临床分析
    韦 瑶,龚剑峰,朱维铭,郭 栋,顾立立,李 宁
    2014, 34(10): 970-97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21
    摘要 ( )  

    目的    明确粪便菌群移植(FMT)对溃疡性结肠炎疾病的影响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9例溃疡性结肠炎(UC)病人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人遵循标准粪便菌群移植路径实施移植。记录移植前、移植后4周病人Mayo评分、C反应蛋白(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值;留取移植前、移植后4周病人粪便标本行钙卫蛋白检测。对比治疗前后病人疾病活动度及钙卫蛋白变化。结果  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移植过程。1例病人出现低热反应,其余病人无腹胀、腹泻、发热等不良反应。移植后病人Mayo评分由(5.89±1.96)分下降至(1.56±1.01)分(P<0.05),病人对粪便菌群移植治疗均有应答,66.7%病人临床缓解;钙卫蛋白由(542.30±519.44)μg/g下降至(122.89±110.80)μg/g(P<0.05);钙卫蛋白水平与Mayo评分显著相关。CRP、ESR在移植前后变化不明显。结论    粪便菌群移植降低UC病人疾病活动度,钙卫蛋白能良好反应这一变化。粪便菌群移植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安全有效。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临床病理特点相关性研究(附125例分析)
    刘 凯,张维汉,杨 昆,陈心足,张 波,陈志新,陈佳平,周总光,胡建昆
    2014, 34(10): 974-97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22
    摘要 ( )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125例行胃癌切除术病人的病例资料。术前行碳-14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根据检测的碳-14同位素每分钟衰变数(DPM值)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对比分析两组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碳-14尿素呼气试验结果示Hp阳性者62例(49.6%),阴性者63例(50.4%)。Hp阳性病人中,胃下1/3癌的比例较阴性明显增高(69.4% vs. 49.2%),而胃中部1/3癌的比例较低(6.5% vs. 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与Hp阴性组相比,Hp阳性组中管状腺癌的比例较高(53.2% vs. 30.2%,P=0.009),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阳性表达率亦较高(52.1% vs. 25.5%,P=0.005),但两组病人在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目及肿瘤分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示胃癌组织Her-2表达是Hp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6,Exp(B)=0.314,95%CI(0.137~0.720)]。结论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发病部位和Her-2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对胃癌分期及预后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甲状腺乳头状癌咽旁淋巴结转移13例分析
    向 俊,李端树,沈 强,吴 毅,王卓颖,孙团起,官 青,王蕴珺
    2014, 34(10): 978-98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23
    摘要 ( )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咽旁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01-01至2013-12-31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1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咽旁淋巴结转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咽旁病灶行颈侧颌下入路的咽旁淋巴结切除术。术后无咽旁相关并发症。9例病人颈部淋巴结广泛转移。5年总存活率和无瘤存活率分别为77.7%和55.5%,2例死于肺转移。咽旁间隙局部无复发。结论    颈部淋巴结广泛转移的病人可能出现咽旁淋巴结转移。CT或MRI有助于术前诊断。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手段。咽旁淋巴结转移的病人病期较晚,侵袭性强,易于远处转移,但通过积极治疗,预后仍然较好。

    短篇论著
    乳腺癌病人甲状腺功能测定130例临床分析
    任圣男1,陈学博1,张 研2,陈云波2,田晓丰1,曹 宏1,房学东1
    2014, 34(10): 981-98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24
    摘要 ( )  
    讲座
    肝胆管结石术中胆肠吻合术合理应用
    彭宝岗,吴 健
    2014, 34(10): 983-98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25
    摘要 ( )  
    文献综述
    经皮经肝胆道镜技术应用现状与进展
    刘晓明,李航宇,余 云,刘金钢
    2014, 34(10): 986-98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26
    摘要 ( )  
    磁压榨吻合技术用于胆道梗阻微创治疗现状与进展
    刘仕琪1,吕 毅2,刘学民2,李建辉3
    2014, 34(10): 989-99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27
    摘要 ( )  
    肝腺瘤分子分类及临床诊治进展
    王嘉倍,张树庚,刘连新
    2014, 34(10): 992-99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28
    摘要 ( )  
    应用腹腔灌注压监测腹腔脏器血流灌注研究进展
    郭 坤,任建安
    2014, 34(10): 995-99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29
    摘要 ( )  
    门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机制及防治进展
    钟邦华,孔凡民
    2014, 34(10): 998-100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30
    摘要 ( )  
    术式介绍
    T管架桥胆肠引流术
    孙勇伟,刘 巍
    2014, 34(10): 1001-100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31
    摘要 ( )  
    病案报告
    巨大甲状旁腺腺瘤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例报告
    韩 祎,王培松,陈 光
    2014, 34(10): 1003-100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10.32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