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中低位直肠癌行保肛手术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顾 晋
    2014, 34(09): 797-79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01
    摘要 ( )   PDF(321KB) ( )  

    我国大约有70%的直肠癌发生于中低位直肠。低位前切除是中低位直肠癌的首选手术。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掌握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术前分期的重要意义;(2)对cT3或淋巴结阳性的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重要性;(3)正确选择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4)直肠癌局部切除中存在的问题。

    重视中低位直肠癌外科治疗质量控制体系的推广应用
    汪建平
    2014, 34(09): 799-80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02
    摘要 ( )   PDF(398KB) ( )  

    外科手术仍是中低位直肠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外科治疗的规范化尚有待提高。在外科手术中,强调全直肠系膜切除(TME)以及环周切缘(CRM)的认定、淋巴结清扫范围、保护盆腔内脏神经、严格把握保留肛门适应证、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是中低位直肠癌外科治疗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都得到了验证,微创手术有其优势,但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实施。成功的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不仅要求满足病人术后长期的生存,还对病人术后植物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是及时发现术后复发并及时治疗的必备途径,也对提高我国直肠癌治疗整体水平起着很大的作用。

    提高我国中低位直肠癌外科手术疗效的思考
    周总光,王 存
    2014, 34(09): 802-80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03
    摘要 ( )   PDF(365KB) ( )  

    WHO 2012年公布了全世界结直肠癌(CRC)新发与死亡病例最多的前20个国家,我国排在第一位。中低位直肠癌位于腹膜反折下盆腔盲区,存在淋巴回流、内脏神经分布、解剖毗邻关系复杂的特殊性,外科手术根治技术难度大、要求高。近年,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已进入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直肠癌诊治指南;腹腔镜TME技术因其显著的微创优势逐渐成为我国中低位直肠癌的主流技术,并在各级医院开展。然而,现状令人担忧:各自为阵,习惯经验主导;缺乏基于临床试验证据支撑的中低位直肠癌质量控制标准、技术规范及操作指南导向;技术风险增大,并发症、病死率及复发率呈上升趋势;医疗投诉、纠纷及事故增多。所以,中低位直肠癌临床实践应由经验向循证转化;建立中低位直肠癌关键技术规范及质量控制评价标准,成为我国直肠癌疗效提高所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家论坛
    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必要性及适应证再探讨
    姚宏伟1,李文迪1,刘荫华2
    2014, 34(09): 804-80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04
    摘要 ( )   PDF(758KB) ( )  

    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ELAPE)系通过在会阴部遵循肛提肌外的解剖层面与腹部手术的“神圣平面(holy plane)”会师,更易保证切除标本的完整性;通过扩大切除肛提肌降低了标本环周切缘(CRM)阳性率和术中穿孔(IOP)发生率。近年来,在结直肠外科领域引发了“ELAPE是否可以取代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的讨论。如何确定ELAPE适应证、如何减少ELAPE会阴部切口并发症以及如何确定该术式带来的生存获益需要理性对待,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观点日趋明朗。对于cT1~2或ycT0~2期的低位直肠癌,APR仍然是标准术式;在缺少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之前断言ELAPE取代APR可以进行临床推广为时尚早。新辅助治疗后评价ycT3~4期病人可能接受ELAPE更加适宜,局部复发风险的降低和远期生存获益值得期待。

    肝脏良性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规范化治疗
    殷晓煜
    2014, 34(09): 808-81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05
    摘要 ( )   PDF(466KB) ( )  

    肝脏良性囊性占位性病变包括单纯性肝囊肿、多囊肝、胆管囊腺瘤、肝包虫病、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等多种性质各异的疾病。其早期往往无症状,只有当肝内病灶增大至一定程度或出现并发症时才出现各种症状。近年来,随着超声检查的普及,无症状的肝脏良性囊性占位性病变已变得愈来愈多见。但是,目前对肝脏良性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治疗尚缺乏统一的规范。

    外科手术发展论坛
    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历史回顾及现状
    王 林,顾 晋
    2014, 34(09): 812-81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06
    摘要 ( )   PDF(852KB) ( )  

    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APR)是低位直肠、肛管恶性肿瘤的标准术式。APR手术范围通常包括肛提肌、坐骨直肠窝脂肪和会阴皮肤,最主要的目的和原则是获得阴性的环周切缘。交界性保肛的病人应进行高质量的MRI评价,进行充分的术前计划,避免术中决策。近年来众多研究重新强调了肛提肌切除范围的重要性。对这种手术技巧的回顾以及重命名,如柱状APR或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ELAPE),使APR手术质量得到提高。APR可根据切除范围分为3类:(1)肛提肌内APR,即“传统”或“标准”APR;(2)ELAPE、柱状APR;(3)Miles APR、坐骨直肠窝切除APR。在高选择的病例中,APR联合多脏器切除,如精囊腺切除、阴道后壁切除等,有利于提高R0切除率,同时兼顾器官功能的保留。

    专题笔谈
    加强中低位直肠癌临床与病理TNM分期重要性的认识
    刘荫华1,姚宏伟2
    2014, 34(09): 817-82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07
    摘要 ( )   PDF(462KB) ( )  

    直肠癌已经进入规范化诊治时代,纵观中低位直肠癌诊治全过程,“肿瘤TNM分期”主线应贯穿始终。基于最佳诊断方法的精准临床和病理TNM分期,对于病人选择新辅助治疗、手术切除方法、辅助治疗方案以及预测生存效果等诊治过程中的关键事件极为重要,并直接影响肿瘤局部复发、病人长期生存等肿瘤学核心关注指标。综合性医院从事直肠癌诊治的普通外科医生掌握并在临床实践中融会贯通地使用TNM分期方法,既是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保证经治直肠癌病人最大获益的根本所在。

    中低位直肠癌病理学评价标准
    姚宏伟1,李文迪1,田茂霖1,石雪迎2,刘荫华3
    2014, 34(09): 820-82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08
    摘要 ( )   PDF(422KB) ( )  

    规范化的病理学检查在直肠癌的多学科诊治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核心作用,它既能评判新辅助治疗及手术切除的效果,又能指导术后辅助治疗,甚至能够预测复发以及预后的风险程度。解剖学和TNM分期是中低位直肠癌病理评估的基础,规范的常规病理学评估包括手术切除范围、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大体类型、切除肠管两端距肿瘤远近端的长度、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分期)、检出以及转移淋巴结数目(N分期)、远近端切缘、直肠系膜的完整性以及环周切缘、新辅助治疗反应、脉管浸润、神经周围浸润、淋巴结外肿瘤沉积。分子病理诊断结果对于选择药物治疗和评估预后的价值越来越凸显。

    超声内镜诊断中低位直肠癌TN分期的临床意义
    任 重,钟芸诗
    2014, 34(09): 823-82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09
    摘要 ( )   PDF(440KB) ( )  

    近年来,随着中低位直肠癌发病率的上升,对其进行准确的TN分期对于随后的治疗方案的制定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与CT、MRI等其他影像学技术相比,超声内镜(EUS)在中低位直肠癌术前分期,术后随访以及放化疗后效果的评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术式选择及评价
    许剑民,冯青阳
    2014, 34(09): 827-83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10
    摘要 ( )   PDF(446KB) ( )  

    直肠癌的淋巴引流是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基础。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主要难点在于平衡远端切缘与剩余肠管的长度。针对不同长度的剩余直肠,不同手术方式各有优势。直肠癌前切除术是最常用的保肛术式,但针对切除后剩余直肠不足2 cm的肿瘤,前切除术并不合适。相较传统保肛手术,内括约肌切除术和经前会阴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提供了更低位置肿瘤的保肛可能。随着手术器械的发展,微创技术也逐步应用于保肛手术。相较传统腹腔镜,机器人手术的操作更为简便,也能更好地保护盆腔器官功能。局部切除的手术技术也有了长足进步,但其适用人群仍应当严格评估。

    低位直肠癌腹腔镜保肛手术学习曲线和技术准入
    郑民华,马君俊
    2014, 34(09): 831-83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11
    摘要 ( )   PDF(416KB) ( )  

    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发展迅猛。影响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学习曲线的因素包括术者有无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经验、手术中团队的配合、合理的病例选择等。而在近年来在机器人系统,3D腹腔镜系统等新兴手术平台基础上开展的腹腔镜低位直肠保肛手术,对其学习曲线亦产生相当的影响。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合理的技术准入制度,对于难度相对较高的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规范化推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腹腔镜技术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与评价
    应敏刚,杨春康
    2014, 34(09): 834-83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12
    摘要 ( )   PDF(421KB) ( )  

    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应用和可行性得到了大量临床研究的证实,其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优势日趋明显。腹腔镜下可以严格遵守肿瘤根治原则和保肛要求,同时保证了保肛手术的安全性。腹腔镜的放大作用使得在肛门括约肌保留和神经保护等方面可能较开腹更有优势,并尽可能保留病人的排便控制功能以及膀胱功能和性功能。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肯定了腹腔镜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显示了乐观的前景,但其临床应用仍需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数据的支持。

    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术中保护盆丛及其血管神经束要点
    池 畔,陈致奋
    2014, 34(09): 837-84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13
    摘要 ( )   PDF(1257KB) ( )  

    目前,腹腔镜手术在直肠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保护盆丛及其血管神经束是手术的关键与难点,也是关系到病人术后排尿及性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因素。由于腹腔镜下所呈现的解剖结构与开放手术所见有很大的不同,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认识这些重要结构并找到正确的解剖层面,方能达到最佳的保护神经效果。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吻合器械应用及其评价
    叶颖江,高志冬,王 杉
    2014, 34(09): 841-84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14
    摘要 ( )   PDF(437KB) ( )  

    我国一直是低位直肠癌的高发地区,并且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长期以来,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作为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的金标准,但是该术式会导致病人肛门丧失,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直肠前切除术作为保肛手术使得直肠癌病人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但是由于技术限制以往只能应用于中上段直肠癌。近年来,全直肠系膜切除、肛门外括约肌保留技术以及吻合器的应用使得低位直肠癌甚至是超低位直肠癌病人在保证根治的同时,依然可以保留肛门功能,特别是吻合器的出现,使得低位吻合更便利、更安全。合理使用吻合器,以及吻合器功能的不断更新可以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新辅助治疗后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方式选择及评价
    苏向前,杨 宏
    2014, 34(09): 844-84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15
    摘要 ( )   PDF(433KB) ( )  

    术前同步放化疗后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手术是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方案。虽然这一观点已被多项RCT研究所证实,但在直肠癌的外科治疗中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议,亟待解答,如直肠癌放化疗结束后手术时间如何选择,远端切缘和环周切缘如何评价,保肛手术及保守治疗(包括局部切除和等待观察)如何决策等。

    从循证医学角度谈中低位直肠癌局部复发治疗策略
    兰 平,肖 健,柯 嘉
    2014, 34(09): 848-85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16
    摘要 ( )   PDF(432KB) ( )  

    局部复发是中低位直肠癌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手术是治愈复发性直肠癌的惟一手段,多学科综合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其预后。手术切除的完整程度对于复发直肠癌的预后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术前应行详细的影像学评估以明确可切除性。手术有许多方式,应以安全达到R0切除为目的。放疗是手术治疗的有力补充,同时也是不可切除复发直肠癌病人的重要姑息治疗手段。随着放射技术及理念的发展,盆腔再次照射的安全性问题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与放疗同期进行的药物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放疗的效果,术后辅助化疗亦可改善预后。药物治疗同时也是不可切除复发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式。直肠癌局部复发的治疗还缺乏足够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临床学者依然任重道远。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与狭窄原因及治疗
    傅传刚,郝立强
    2014, 34(09): 851-85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17
    摘要 ( )   PDF(422KB) ( )  

    近年来,随着吻合技术的提高,低位直肠癌保肛率明显提高,但术后吻合口漏和吻合口狭窄仍然是严重影响手术安全和病人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吻合口漏的发生除了病人的自身因素有关,很重要的与术者专业化程度、肿瘤位置高低、肿瘤大小、吻合器质量、吻合器使用规范化程度、吻合口血供及张力等密切相关。术后早期一旦怀疑吻合口漏发生应当积极处理,包括通过直肠指诊、引流管造影等明确诊断,并依据病人的情况采用导管冲洗或急诊手术等。吻合口狭窄包括膜性狭窄、管状狭窄和弥漫性狭窄,只要与远端肠管废用以及吻合口周围感染、吻合口漏、术后局部放疗有关,治疗包括直肠指诊扩张、结肠镜球囊扩张、手术切除或切开以及经腹切除或近端造口等。

    中低位直肠癌放射治疗
    章 真
    2014, 34(09): 854-85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18
    摘要 ( )   PDF(352KB) ( )  

    新辅助放化疗已成为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模式。荷兰的全直肠系膜切除(TME)随机Ⅲ期研究显示肿瘤位置是影响治疗疗效的预后因素,中低位直肠癌较高位直肠癌更能从新辅助放疗中获益。但在具体放疗模式的应用,适宜人群的选择等需要较以往单一模式更细化。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的不同效应对手术模式选择的影响也是目前关注的热点。在中低位直肠癌的治疗选择时需注意综合分析,采用多学科治疗模式。

    论著
    经骶尾、腹腔直肠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胡 祥,曹 亮,张 健,刘 革,粱 品
    2014, 34(09): 857-86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经骶尾、腹腔直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收治的低位直肠癌(T3-T4)行根治性切除415例病人临床资料,成功随访376例,其中Miles手术172例,经骶尾、腹腔直肠切除术(SAR) 204例,比较术后复发率、5年存活率,评价SAR的临床效果。 结果    Miles组手术时间平均(3.61±1.43)h,SAR组(3.03±1.08)h。Miles组术中出血量(213.34±83.32)mL,SAR组(74±51.08)mL(P<0.001),明显少于Miles手术组。Miles组术后复发率为20.3%,SAR组为4.9%(P=0.01)。Miles组5年存活率为48.3%,SAR组为60.3%,P=0.009。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体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分期、环周切缘是独立的影响因子。结论    SAR虽然术中要变换体位,但手术时间、出血量均低于Miles手术组。局部复发率、5年存活率SAR组均优于Miles组,SAR对于低位直肠癌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多学科团队模式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转化性治疗(附86例报告)
    韦 烨a,叶青海b,余一祎c,常文举a,周 波d,任 黎a,刘天舒c,梁 亮e,等
    2014, 34(09): 862-86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20
    摘要 ( )  

    目的    探索适用于初始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LMs)病人转化性治疗的多学科团队(MDT)模式,评价转化性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过MDT诊治模式并转化性治疗成功的86例CLMs病人的临床资料,评价MDT诊治模式下转化性治疗的实施及近远期疗效,并分析预测病人预后的因素。结果    86例病人随访41.0(24~68)个月,转移灶复发73例,39例死亡。病人的1、2、3年累积总存活率(OS)分别为90.6%、75.6%、65.1%;中位生存时间为(47.5±3.1)个月。1、2、3年无疾病存活率(DFS)分别为72.1%、48.8%、31.4%,中位DFS时间(22.0±2.9)个月,与99例初始可切除性CLMs的OS和DF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86例病人围手术期病死率1.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4.4%且经过积极支持治疗后均痊愈。肿瘤缓解程度与早期肿瘤退缩对转化性治疗病人的预后有预测作用。结论    对于不可切除的CLMs,MDT指导下的转化性治疗安全、有效,转化治疗成功病人的中期生存效果与初始可切除性CLMs相似,长期生存效果值得期待。

    右半与左半结肠癌临床特征变化研究及预后分析
    杨景文1,张庆怀1,刘 彤2
    2014, 34(09): 866-87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21
    摘要 ( )  

    目的    探讨右半结肠癌与左半结肠癌临床特征变化和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对1990-2009年天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029例右半结肠癌和左半结肠癌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 结果    (1)2005-2009年段与1990-1994年段比较,右半结肠癌与左半结肠癌≤35岁病人比例分别由3.5%和5.6%下降到1.7%和2.5%;≥65岁病人比例分别由32.8%和39.4%上升到56.8%和56.7%;右半结肠癌病人的男女比例由0.87∶1上升到1.07∶1,左半结肠癌由1.37∶1下降到1.14∶1。(2)右半结肠癌组和左半结肠癌组在围手术期输血、贫血、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肠梗阻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029例结肠癌病人总5年存活率为63.0%,其中右半结肠癌为61.6%,左半结肠癌为64.1%,右半结肠癌和左半结肠癌各亚期生存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预后分析,围手术期输血、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年龄是影响右半结肠癌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肠梗阻、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是影响左半结肠癌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右半结肠癌与左半结肠癌发病率不断上升,两者临床特征和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新辅助放化疗治疗低位直肠癌83例疗效分析
    田 君1,王志勇2,姚学权2,陈 彻2,吴晓宇2,陈志伟2,孙 正2,刘福坤2
    2014, 34(09): 871-87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22
    摘要 ( )  

    目的    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对直肠癌的作用机制,评价新辅助放化疗在直肠癌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江苏省中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对收治的83例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接受化疗者35例,接受联合放化疗者48例,比较两组的肿瘤缓解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组织病理学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切除率和保肛率及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等指标。结果    两组间不良反应除腹泻和皮肤黏膜损伤发生率联合组高于化疗组外(χ2=10.816,P=0.007;χ2=14.040,P=0.002),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术后并发症中肠梗阻及切口感染率稍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8.18% vs. 7.14%,χ2=0.943,P=0.332;11.36% vs. 3.57%,χ2=0.531,P=0.466)。联合组肿瘤缓解率(χ2=10.133,P=0.001),组织病理学肿瘤消退率(χ2=5.193,P=0.023)及凋亡指数(P<0.001)均高于化疗组,联合组根治性切除率(χ2=6.152,P=0.013)及保肛率(χ2=10.535,P=0.001)高于化疗组;超微结构下联合组的细胞损伤程度更明显(P<0.05)。结论    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确切,具有更明显的细胞损伤作用,对于直肠癌的降期,提高手术根治性切除率和保肛率具有明显优势,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及严重手术并发症。

    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危险因素分析(附506例报告)
    王 新,周建平,张丹华,盛伟伟,董 明
    2014, 34(09): 876-87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23
    摘要 ( )  

    目的    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2010年8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506例直肠癌手术病人临床资料。13个相关变量被列入研究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吻合口瘘发生率为6.3%(32/506),其中1例合并直肠阴道瘘,1例合并直肠膀胱瘘。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病人年龄、吻合口位置、术前合并肠梗阻、术前白蛋白水平等与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术前血红蛋白水平、糖尿病、肠道准备、引流管数量、Dukes病理分期、肿瘤远处转移、腹腔灌注化疗等因素未显示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因素如术前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n=1) 、术前新辅助治疗(n=9)等由于样本量较小,未行相关统计分析。结论    吻合口位置(腹膜反折下方)、术前合并肠梗阻、术前低白蛋白水平(<40 g/L)等是吻合口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有2种以上危险因素的病人有较高的吻合口瘘发生率以及再手术风险,应进行预防性造口。

    甲状腺术中喉返神经入喉处变异临床研究(附2404例报告)
    邵堂雷1,蒋 晓2,王振乾2,黄 河2,郭建强2,吴志浩3,丁 昊3,殷佳晗3,杨卫平1
    2014, 34(09): 880-88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24
    摘要 ( )  

    目的    探讨我国甲状腺术中喉返神经入喉处的变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共施行的2404例显露颈段喉返神经的甲状腺手术,解剖喉返神经3275根,左侧1576根,右侧1699根。结果    有647根喉返神经存在入喉处变异,占19.8%(647/3275)。包括入喉处扇形膨大变异234根,占7.2%(234/3275)。入喉处分支变异376根,占11.5%(376/3275)。入喉处远离环甲关节变异37根,占1.1%(37/3275)。第一类变异右侧发生率高于左侧,后两类变异左侧发生率高于右侧。第一类变异较国外报道高,第二类变异较国外报道低,第三类变异国外未见报道。后两类变异神经术后麻痹的发生率要高于正常神经。结论    喉返神经入喉处存在膨大变异、分支变异和远离环甲关节三类变异。其中后两类变异术后麻痹发生率较高,需引起重视。

    球囊造影引导进镜法在Billroth Ⅱ式及Braun吻合术后ERCP中的应用探讨
    吴文广a,梅佳玮a,张文杰a,顾 钧a,赵铭宁a,庄 明a,陶怡菁b,刘颖斌a,王雪峰a
    2014, 34(09): 883-88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25
    摘要 ( )  

    目的    探讨球囊造影引导进镜法在Billroth Ⅱ式及Braun吻合术后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26例Billroth Ⅱ式及Braun吻合术后因胆胰疾病入院病人资料。所有病人均沿最佳进镜路径,使用球囊造影引导进镜法操作。结果    Billroth Ⅱ式及Braun吻合术后病人的总体进镜成功22例,治疗成功21例。术中发生输入襻穿孔1例,无消化道出血病例。结论    沿最佳进镜路径,使用球囊造影引导进镜法可能改善Billroth Ⅱ式及Braun吻合术后病人的进镜和治疗成功率。

    讲座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评价
    宋 纯,闫晓菲
    2014, 34(09): 886-88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26
    摘要 ( )  
    文献综述
    结直肠癌预后相关分子生物学指标研究现状
    林绪涛,范德军,何晓生,兰 平
    2014, 34(09): 890-89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27
    摘要 ( )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研究进展
    宋 禾,董 明
    2014, 34(09): 895-89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28
    摘要 ( )  
    结直肠肿瘤切除内镜治疗术式应用现状
    蔡世伦,钟芸诗,周平红,许剑民,姚礼庆
    2014, 34(09): 899-90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29
    摘要 ( )  
    木式讨论
    预防性造口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应用
    刘 坤1,赵 任2
    2014, 34(09): 903-90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30
    摘要 ( )  
    病案报告
    V-Y成形术治疗复杂性藏毛窦2例报告
    韩爱民,汤善国,朱家明,刘绪轩
    2014, 34(09): 906-90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31
    摘要 ( )  
    小肠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报告
    侯铁伟,王克夫,蔡相军
    2014, 34(09): 907-90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9.32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