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我国胰腺内分泌肿瘤诊治现状和差距
    赵玉沛
    2010, 30(09): 729-732. 
    摘要 ( )   PDF(450KB) ( )  

    胰腺内分泌肿瘤临床少见,症状复杂多样,误诊率高。我国胰腺内分泌肿瘤诊治水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有长足进步,但较国外仍存在一定差距。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建立完善健全的转诊制度、落实和推进规范化治疗,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胰腺内分泌肿瘤诊治水平。

    专家论坛
    关于遗传性胰腺内分泌肿瘤的一些思考
    陈 曦,李宏为
    2010, 30(09): 733-735. 
    摘要 ( )   PDF(399KB) ( )  

    胰腺内分泌肿瘤可发生于一系列遗传性疾病中,包括多发性内分泌肿瘤Ⅰ型、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神经纤维瘤1型、结节性硬化病和Beckwith-Weideman综合征。遗传性胰腺内分泌肿瘤有独特的临床表现。近来在其基因发病机制方面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对其治疗方案仍有不少争议。

    专题笔谈
    胰腺内分泌肿瘤分类及其诊治中若干问题
    王春友
    2010, 30(09): 736-739. 
    摘要 ( )   PDF(563KB) ( )  

    系统地回顾了胰腺内分泌肿瘤的病理及生物学特征,并根据所分泌的不同激素对肿瘤进行分类总结其临床表现;比较了超声影像及超声内镜、CT和MRI、正电子发射断层影像(PET)、血管造影术在诊断胰腺内分泌肿瘤方面的特点;探讨了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生长抑素类似物、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在胰腺内分泌肿瘤治疗中的综合运用及存在的问题。

    胰腺内分泌肿瘤鉴别诊断
    何 航,傅德良
    2010, 30(09): 739-742. 
    摘要 ( )   PDF(443KB) ( )  

    胰腺内分泌肿瘤实质上是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家族成员,起源于胃肠、胰腺的神经内分泌干细胞,可分泌多种激素及胺类物质。根据肿瘤是否伴随激素相关性临床症状可分为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非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前者因有内分泌激素症状易于诊断,而后者易于胰腺癌及其他恶性肿瘤混淆,延误诊断及治疗。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好,即使是恶性胰腺内分泌肿瘤,积极治疗也可获得长期存活,但此类肿瘤容易误诊,临床上应予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对胰腺内分泌肿瘤疾病本质的认识,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率逐年增加,有关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手段、预后等方面的认识在不断更新。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外科治疗
    庄 岩,杨尹默
    2010, 30(09): 742-745. 
    摘要 ( )   PDF(426KB) (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种类较多而性质不同,但发生率很低,造成临床处理经验积累缓慢,治疗方式和效果评价存在分歧。无论根治切除肿瘤还是降低肿瘤负荷,外科手术是主要手段。不同起源的疾病类型,不同部位的病灶,不同发展阶段的肿瘤,需要不同术式,也会产生不同疗效。而针对类似病变,由于术式等治疗方式的差异,可影响病人预后。

    转移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综合治疗
    楼文晖
    2010, 30(09): 745-748. 
    摘要 ( )   PDF(426KB) (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类少见的肿瘤,除胰岛素瘤外,大部分在诊断时就合并远处转移。对无手术禁忌证的病人,建议手术同时切除原发灶和转移灶;对不适合手术的病人,可选择介入栓塞/化疗、射频消融,配合化疗和生长抑素类药物的治疗。综合治疗可使转移病人的5年存活率达到60%~80%,2年症状控制率达到90%。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行肝移植治疗还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验证。

    超声内镜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中的价值
    舒慧君,杨爱明
    2010, 30(09): 748-751. 
    摘要 ( )   PDF(545KB) (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定位诊断的准确性是决定病人手术成败和预后的关键。文献报道,超声内镜(EUS)对PNETs的定位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已成为术前定位诊断的重要手段。

    胰岛素瘤定位及定性诊断
    张太平,徐建威,赵玉沛
    2010, 30(09): 751-754. 
    摘要 ( )   PDF(436KB) ( )  

    胰岛素瘤是最常见的胰腺内分泌肿瘤,手术治疗是惟一的根治性治疗手段。胰岛素瘤定性诊断主要依据Whipple三联征和血清胰岛素与血糖比值,必要时可进行72h饥饿试验;定位诊断首选无创伤性检查手段,北京协和医院采用改良多层螺旋CT胰腺双期增强扫描准确率可达95%以上,术中超声检查联合术中探查定位准确率最高,可达1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经皮经肝门静脉采血测定胰岛素(PTPC)和选择性动脉钙刺激静脉采血测定胰岛素(ASVS)等有创检查已基本不用。

    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临床特点和诊治
    孙 备,李 鹏
    2010, 30(09): 754-756. 
    摘要 ( )   PDF(401KB) ( )  

    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tumors,VlPoma)为罕见的胰腺内分泌肿瘤,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水样腹泻、低钾血症、胃酸缺乏。胰体尾部是病变的主要部位。临床筛查,早期诊断,恰当的处理方式,可影响病人的存活率并提高生存质量。典型症状和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VIP)值是诊断的关键。手术切除是最佳的治疗方式。药物治疗首选生长抑素类似物,可以使疾病症状(即使是未行手术者)长期缓解。

    无功能胰岛细胞瘤诊断和治疗
    孙诚谊,江建新
    2010, 30(09): 756-759. 
    摘要 ( )   PDF(473KB) ( )  

    无功能胰岛细胞瘤起病隐匿,恶性发病率高,早期诊断较困难,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能进行准确的定位诊断,并能鉴别良恶性病变。诊断明确后应积极行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良恶性等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Ⅰ型相关的胰腺内分泌肿瘤
    陈 曦
    2010, 30(09): 759-762. 
    摘要 ( )   PDF(422KB) ( )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Ⅰ型(MEN-1)由MEN-1抑癌基因突变所致,胰腺内分泌肿瘤是其主要病变之一,具有病理类型多样、发病早、多发等特点。基因测序是重要诊断方法,对基因突变携带者应定期筛查胰腺内分泌肿瘤。手术是控制激素过度分泌症状和预防转移的主要手段。

    国际外科新动态
    2010年结直肠癌诊治观点科学解读
    刘荫华1,徐 玲1,姚宏伟2
    2010, 30(09): 763-768. 
    摘要 ( )   PDF(487KB) ( )  

    2010年有关结肠癌、直肠癌诊治理念更新众多,第7版AJCC(美国肿瘤联合会)分期标准成为本年度肿瘤学界的重大事件,新的分期标准旨在更为客观地为不同分期的结、直肠肿瘤提供更为精准的预后评价。其中T4、N1、N2、M1的界定更加细化是重点。2010年NCCN(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结肠癌指南变更重点包括TNM分期诊断标准更新为AJCC第7版;外科手术部分无变更;强调辅助治疗病例应作错配修复缺失检测(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dMMR);转移性结肠癌新增BRAF基因检查;帕尼单抗作为全人源化的靶向药物,同样要选择检测KRAS基因,野生型病人才是药物使用的适应证;重申贝伐单抗、西妥昔单抗、伊立替康不适于辅助治疗(仅限于解救)以及不推荐PET-CT用于病情进展监测。直肠癌指南变更外科部分仅有经肛门手术限于T1期。多年以来AJCC分期标准与NCCN临床实践指南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为临床提供了借鉴,由于种族不同、地域有别以及肿瘤的异质性,更新后的标准一定需要接受临床实践的检验,才能达到进一步完善。

    论著
    Ⅰ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相关胰岛素瘤诊治分析
    张太平,展翰翔,赵玉沛,丛 林,廖 泉,戴梦华,郭俊超
    2010, 30(09): 769-772. 
    摘要 ( )   PDF(470KB) ( )  

    目的    探讨Ⅰ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MEN-1)相关胰岛素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自1995年1月至2010年1月诊治有完整病历资料的合并MEN-1的胰岛素瘤21例临床资料。结果    共收集到21例,男6例,女15例。6例有胰腺内分泌肿瘤或MEN-1家族史。9例为多发性,2例为恶性胰岛素瘤。其他腺体中甲状旁腺受累最为常见,其次为垂体、肾上腺。19例接受手术治疗,根据高激素水平对机体影响严重程度采用一期手术、分期手术等多种治疗方案。胰腺手术中肿瘤摘除术应用最为常见,共切除病灶58个,65.5%病灶直径<1cm。5例病人发生B级胰瘘,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MEN-1相关胰岛素瘤有其特殊临床特点,对于高危人群应提高警惕,术中应全面探查胰腺,配合术中超声、血糖监测等方法,保证切除全部病灶,对于其他受累腺体可一期或后续处理,需与相关科室加强协作及建立必要的转诊制度。

    胰血管活性肠肽瘤1例报告并国内文献复习
    王科伟a,张佳林b,田雨霖a,刘树荣b,李昱骥a,周建平a,孔凡民a,董 明a
    2010, 30(09): 773-776. 
    摘要 ( )   PDF(481KB) ( )  

    目的    探讨胰血管活性肠肽瘤(VIPoma)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报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2月收治1例VIPoma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国内1993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文献报道的24例。对25例VIPoma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有记载的24例中22例有周期性发作的水样泻;22例检测血清钾,21例有低钾血症。13例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测定均高于正常。行B超检查15例中13例发现病变,10例病变于胰腺内。行CT检查22例中18例胰腺内发现病变,其中7例发现肝脏转移性病灶。25例中24例行手术治疗,行胰体尾切除术13例中11例术前有水样泻,术后7例水样泻消失,1例好转,另3例无记载。行肿瘤摘除术3例中1例术后水样泻消失,1例明显好转。1例胰头部VIPoma并发肝转移,行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水样泻消失。行胰体尾切除术13例,获得远期随访8例,随访3个月至3.5年,1例术后3个月大出血死亡,1例术后3.5年复发、肝转移,另6例无复发。结论    VIPoma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症状和血浆VIP测定;B超及CT是胰腺VIPoma定位诊断的可靠方法。手术切除为胰腺VIPoma有效治疗手段,即使是姑息性切除亦可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

    胰腺中段节段性切除术(附40例报告)
    陈 实 ,刘国华 ,邓侠兴 ,沈柏用, 彭承宏
    2010, 30(09): 777-779. 
    摘要 ( )   PDF(476KB) ( )  

    目的    总结胰腺中段节段性切除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03年4月至2009年12月共40例行胰中段节段性切除的病例资料,对术前、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和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为 225min,术中出血平均为295mL,切除胰腺长度平均为44mm。术后病理报告4例为恶性肿瘤,余为良性。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29d。1例术后出现腹腔内出血,经过输血、止血等保守治疗后,成功治愈。有17例病人术后出现胰瘘。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1个月(4个月至6年),2例死于胰腺癌转移后多器官功能衰竭。出现新发糖尿病1例。结论    对于胰颈部或体部的胰腺良性、低度恶性肿瘤,在具有手术指征情况下,胰腺中段切除是合理的手术方式。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22例报告
    王志宏,张 浩,李昱骥,董 明,孔凡民,周建平,张佳林,刘永锋,郭克建,田雨霖
    2010, 30(09): 780-782. 
    摘要 ( )   PDF(450KB) ( )  

    目的    总结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经验,探讨其可行性与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3年4月至2009年7月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2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病人中,无功能胰岛细胞瘤8例、囊腺瘤8例、胰岛素瘤5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均成功完成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其中保留脾脏血管18例,切断脾脏血管4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发生胰瘘5例,经非手术治疗2~3周痊愈。结论    对于胰体尾部良性病变者,不适合行摘除术时应首先选择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安全可行。

    术前淋巴显像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价值
    孙 晓a,刘娟娟b,王永胜a,王 磊a,杨国仁b,周正波a,李永清a,刘雁冰a,李太玉a
    2010, 30(09): 783-786. 
    摘要 ( )   PDF(395KB) ( )  

    目的    探讨术前淋巴显像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中的价值。方法    前期回顾性分析山东省肿瘤医院2000年9月至2007年6月接受SLNB的716例乳腺癌病人的资料,所有病人均行术前淋巴显像;后期的前瞻性研究共入组山东省肿瘤医院2007年7月至2009年11月接受SLNB的565例乳腺癌病人,随机分为术前淋巴显像组和不行淋巴显像组。结果    回顾性研究术前淋巴显像成功率为86.6%,只与术后腋淋巴结病理状况显著相关(P=0.003);术前腋窝淋巴显像成功与失败组间核素法SLNB成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核素法SLNB假阴性率、联合法SLNB成功率及假阴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P=0.731,P=0.174,P=0.947)。前瞻性研究术前淋巴显像组(82.1%显像成功)和不行淋巴显像组核素法SLNB成功率及假阴性率、联合法SLNB成功率及假阴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P=0.757,P=1.00,P=1.00,P=1.00)。结论    术前淋巴显像既不能提高SLNB的成功率,也不能降低其假阴性率,临床实践中乳腺癌SLNB术前可以不行淋巴显像;术中联合使用蓝染料和γ探测仪同样可以准确进行SLNB。

    生理盐水冲击法床旁检测锁骨下静脉导管误入颈内静脉
    马晋平,吴恺明,蔡世荣,陈创奇,崔 冀,吴 晖,彭建军,韩方海,何裕隆,詹文华
    2010, 30(09): 787-789. 
    摘要 ( )   PDF(570KB) ( )  

    目的    研究床旁简单实用检测锁骨下静脉插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方法。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腺外科对179例胃肠癌病人实施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置管成功后,向导管内快速推注10mL生理盐水,同时触诊病人同侧颈内静脉处,手掌有震颤感为阳性。所有病人置管后均行胸部计算机X线摄影(CR)。 结果    剔除7例穿刺失败病例。9例(5.23%)阳性,均经胸部CR证实为导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未发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病例。胸部CR发现另有3例(1.74%)病人的导管经胸部CR证实插入右心房。结论    生理盐水冲击法是检测锁骨下静脉导管是否误入颈内静脉的简单实用床旁检测方法,值得推广。

    单孔腹腔镜下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20例报告
    丁 锐,姚琪远,陈 浩,花 荣,何 凯,武 振
    2010, 30(09): 790-792. 
    摘要 ( )   PDF(542KB) ( )  

    目的    探讨单孔腹腔镜下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应用10cm×15cm聚丙烯网片行单孔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approach,TEP)20例(单孔组),与同期的三孔TEP 25例(三孔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单孔组(65.3±22.8)min,三孔组(47.4±14.9)min。两组各发生2例并发症。术后单孔组平均住院时间(2.0±1.1)d,三孔组(1.5±0.8)d。均无复发病例。结论     选择合适的病例开展单孔TEP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短篇报道
    肠袢替代膀胱 输尿管141例分析
    郭宏欣,刘德宝
    2010, 30(09): 792-792. 
    摘要 ( )   PDF(256KB) ( )  
    文献综述
    胰腺类癌
    董 明
    2010, 30(09): 793-794. 
    摘要 ( )   PDF(329KB) ( )  
    讲座
    胃泌素瘤的诊断和治疗
    赵永福
    2010, 30(09): 795-797. 
    摘要 ( )   PDF(351KB) ( )  
    胰高血糖素瘤的诊断和治疗
    王伟林,郑树森
    2010, 30(09): 798-801. 
    摘要 ( )   PDF(397KB) ( )  
    低血糖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宋少伟,刘 宁
    2010, 30(09): 802-804. 
    摘要 ( )   PDF(368KB) ( )  
    手术经验与技巧
    巨大胰腺内分泌肿瘤手术治疗探讨
    彭承宏,陈 曦
    2010, 30(09): 805-807. 
    摘要 ( )   PDF(361KB) ( )  
    多学科诊断和治疗病例讨论会
    上腹部隐痛不适
    吴峻立,苗 毅
    2010, 30(09): 808-810. 
    摘要 ( )   PDF(570KB) ( )  
    重症急性胰腺炎术后并发腹腔残余感染  出血  结肠瘘
    孙 备,李 鹏,姜洪池
    2010, 30(09): 811-813. 
    摘要 ( )   PDF(688KB) ( )  
    病案报告
    成人胰岛细胞增生症1例报告
    方驰华,项 楠,范应方,郝建志,杨 剑,钟 灼
    2010, 30(09): 814-817. 
    摘要 ( )   PDF(759KB) ( )  
    新辅助治疗失败致乳腺癌不可切除2例报告
    黄红艳,江泽飞,卢新友,王 涛,张少华
    2010, 30(09): 818-818. 
    摘要 ( )   PDF(239KB) ( )  
    乳腺大汗腺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李 俊a,张忠涛a,屈 翔a,郑媛媛b,李建设a,王 宇a
    2010, 30(09): 819-820. 
    摘要 ( )   PDF(489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