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5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25-09-01
  

  • 全选
    |
    指南与共识
  •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专家工作组,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普通外科分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腔镜手术学组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961-968.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01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专家工作组,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普通外科分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腔镜手术学组. 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961-968.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01

  •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969-978.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02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专业委员会. 直肠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969-978.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02

  • 述评
  • 田 文, 刘军言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979-984.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03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田 文, 刘军言. 重视少见类型甲状腺恶性肿瘤的规范化诊治[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979-984.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03

    少见类型甲状腺恶性肿瘤(包括甲状腺未分化癌、甲状腺髓样癌、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甲状腺低分化癌及甲状腺肉瘤)虽占所有甲状腺癌不足10%,却导致>50%的甲状腺癌相关死亡,构成严峻的临床挑战。此类肿瘤具有侵袭性强、诊断困难、初诊转移发生率高、治疗手段有限及预后不良等特点。当前诊疗困境主要在于诊断延误、分期不精准以及治疗方案缺乏统一规范。尽管近年来随着靶向药物研发的推进及外科手术技术与理念的革新,部分病人的预后有所改善,但总体生存率的提升仍不显著。针对该类病人,应建立以外科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模式,并推动少见类型甲状腺恶性肿瘤全程规范化诊治体系的构建。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开展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以深入阐明其临床特征,探讨靶向药物的应答与耐药机制,推动高选择性激酶抑制剂及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从而提升疗效。
  • 徐家豪1, 周琛曜2, 杨 田1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985-988.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04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徐家豪1, 周琛曜2, 杨 田1. 肝胆外科研究的未来:精准医学时代的数字化转型之路[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985-988.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04

    肝胆外科正处于以精准医学为导向的数字化转型阶段。人工智能(AI)可用于预测术后并发症、复发风险及生存结局,从而重塑手术规划与决策模式;三维可视化及增强现实技术实现解剖结构实时导航,提升复杂手术的精准性与安全性;大数据分析推动多中心长期预后研究,为优化治疗策略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精准医学通过整合基因组特征与解剖学因素,指导个体化手术范围及辅助治疗选择。异种肝移植的进展虽拓展了供体来源,但跨物种感染与免疫排斥仍需基因编辑及伦理审查应对。AI主导的术中导航与机器人手术对传统外科角色提出挑战,而“数字鸿沟”、数据标准化不足及监管缺失则限制了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研究应依托高质量临床试验验证新技术效能,建立跨机构统一的数据标准,并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坚守外科人文核心(包括临床判断力与病人安全),以确保数字化转型真正实现病人预后的最大化改善。
  • 专家论坛
  • 董治中, 刘 文, 程若川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989-995.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05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董治中, 刘 文, 程若川. 《欧洲内分泌外科医师学会(ESES)关于晚期甲状腺癌的共识声明:定义与管理》解读[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989-995.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05

    甲状腺癌总体预后良好,但进展为晚期甲状腺癌将成为威胁病人生命的主要因素。晚期甲状腺癌的诊治涉及多学科、多模态等复杂诊疗过程,2024年欧洲内分泌外科学会(ESES)以晚期甲状腺癌的定义、术前管理以及治疗策略的相关问题组成专家组,形成共识意见。这一共识声明的发布充分说明了欧美学者对晚期甲状腺癌的重视态度。该共识从局部、区域及远处转移三个维度对晚期甲状腺癌进行界定,并将甲状腺未分化癌(ATC)明确纳入晚期类型。该共识强调术前应通过多模态影像学、内镜及分子检测进行全面评估,同时重视病人合并症及营养状态的优化。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在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中具有核心地位。治疗策略以尽可能根治性切除原发灶和转移灶为基础,并结合靶向治疗、放疗及新辅助治疗进行综合管理。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甲状腺髓样癌(MTC)和ATC,手术仍是关键,但需兼顾局部控制与生活质量平衡。分子检测结果指导靶向药物的合理应用,包括多激酶抑制剂(MKI)及RET、BRAF、NTRK等靶向治疗。该共识为晚期甲状腺癌的定义与管理提供了系统框架,凸显了精准医疗理念和MDT模式在提高病人生存率与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 专题笔谈
  • 陈春燕, 刘志艳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996-1000.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06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陈春燕, 刘志艳. 甲状腺乳头状癌少见亚型临床病理特征[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996-1000.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06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其中部分亚型呈现中至高侵袭性,其精准识别对病人预后评估和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第五版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强调“细胞/组织学-分子”整合诊断模式,并首次明确高危组织学亚型,包括高细胞型、鞋钉型和柱状细胞型。弥漫硬化型、实体/梁状型等虽属中危,但同样具有较高转移风险。分子学特征在不同亚型间差异显著,如弥漫硬化型常伴RET融合,高细胞型多见BRAF V600E及TERT启动子突变,鞋钉型则与TP53突变密切相关。高级别甲状腺乳头状癌以坏死和高核分裂像为特征,生物学行为接近低分化癌。规范化病理诊断需结合充分取材、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以避免误诊或漏诊。分子分型能进一步指导风险分层及靶向治疗选择。少见亚型PTC的诊断正逐步从单纯形态学向整合分子病理学转变,为精准医学和个体化治疗奠定基础。
  • 黄加鹏, 关钰舰, 张 浩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01-1004.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07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黄加鹏, 关钰舰, 张 浩. 低分化甲状腺癌诊治策略[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01-1004.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07

    低分化甲状腺癌(PDTC)是甲状腺癌中少见的病理亚型,其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分化型甲状腺癌与未分化甲状腺癌之间。PDTC 具有较高侵袭性,易发生复发与转移,目前其诊断标准尚未统一,国际上多采用“都灵标准”。腺外侵袭及远处转移是影响 PDTC 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前关于 PDTC 的治疗策略尚缺乏一致意见,手术仍为主要治疗方式,而放射性碘治疗、外照射治疗及靶向治疗等辅助治疗方法的疗效仍存在争议。
  • 陈嘉莹, 王 宇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05-1011.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08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陈嘉莹, 王 宇. 新辅助治疗在局部进展期甲状腺癌中应用[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05-1011.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08

    局部进展期甲状腺癌(LATC)占甲状腺癌的5%~15%,常累及周围重要神经、血管和器官,导致手术切除困难及预后不良。其组织学类型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癌、嗜酸细胞癌、低分化癌(PDTC)、甲状腺未分化癌(ATC)及高级别甲状腺髓样癌(MTC)。分子学层面,BRAF、RAS、RET等驱动基因激活以及TP53、TERT启动子突变与其高侵袭性密切相关。新辅助治疗作为新兴策略,旨在通过术前药物治疗实现肿瘤降期,提高可切除率,改善功能保留并延长生存。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mTKI)如安罗替尼、仑伐替尼,以及高选择性靶向药物如RET抑制剂(塞普替尼、普拉替尼)在LATC新辅助治疗中显示较高客观缓解率(ORR),部分病例实现R0切除。对于BRAF V600E突变的ATC,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的术前治疗显著改善生存。免疫治疗方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单用或联合靶向治疗在ATC和PDTC中展现潜力。尽管疗效证据逐渐积累,但不良反应及最佳用药时机尚需进一步探索。未来应依托多中心临床研究,建立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新辅助治疗体系,推动LATC向精准化和规范化治疗发展。
  • 李长霖, 孙 辉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12-1015.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09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李长霖, 孙 辉. 降钙素及癌胚抗原动态监测在甲状腺髓样癌临床决策与全程管理中的价值[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12-1015.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09

    甲状腺髓样癌(MTC)的全程管理高度依赖血清降钙素(Ctn)与癌胚抗原(CEA)的动态监测。在诊疗阶段,应确立“以 Ctn为主导、CEA协同、影像学与基因检测为补充”的综合诊断策略,为手术范围确定、转移风险评估及个体化干预提供重要循证依据。在术后随访中,Ctn倍增时间(DT)<6 个月者,其 10 年生存率仅约 25%;而CEA DT的缩短则提示内脏转移风险增加。Ctn 与 CEA 的协同监测体系贯穿 MTC 的诊断、手术与预后管理全周期,是优化个体化治疗策略的重要基石。
  • 殷德涛, 杨涛银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16-1020.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10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殷德涛, 杨涛银. 其他恶性肿瘤甲状腺转移诊治策略[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16-1020.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10

    甲状腺转移癌(MTT)是其他器官恶性肿瘤通过血行、淋巴或直接侵犯转移至甲状腺的继发性恶性肿瘤,常见原发肿瘤包括肾细胞癌、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及黑色素瘤等。MTT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原发性甲状腺癌,常表现为甲状腺结节或颈部肿块。转移机制以血行播散最常见,其次为淋巴途径及直接侵犯,分子机制涉及BRAF、KRAS、EML4-ALK等基因突变及信号通路异常。诊断依赖影像学、细针穿刺活检及免疫组化标记物,其中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碳酸酐酶Ⅸ(CAⅨ)、Napsin A、PAX8、GATA3及S-100等有助于鉴别原发癌与转移癌。治疗策略需综合原发癌类型及转移范围,手术可改善局部控制并缓解压迫症状,孤立性转移配合原发灶治疗可延长生存;全身治疗包括化疗、放疗、靶向及免疫治疗,部分病例因分子分型指导而获益。不同原发肿瘤预后差异显著,肾细胞癌原发者生存率较高,而肺癌、消化道肿瘤和黑色素瘤原发者生存较差。总体而言,MTT诊治需依托多学科综合策略,结合病理学与分子学检测,以实现个体化治疗并改善病人生存结局。
  • 论著
  • 李红强, 高天龙, 陈 宇, 马润声, 殷德涛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21-1026.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11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李红强, 高天龙, 陈 宇, 马润声, 殷德涛. 甲状腺未分化癌临床诊治及预后因素研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21-1026.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11

    目的 探讨甲状腺未分化癌(AT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策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5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经病理检查结果确诊ATC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肿瘤特征、转移情况、免疫组化指标及治疗方式等。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因素组间生存差异,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64例ATC病人,男性23例(35.9%),女性41例(64.1%),中位年龄69岁,中位生存期为6.0个月。6个月、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45.4%、26.2%和18.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 ≥ 60岁、白细胞计数 ≥ 10×10⁹/L、肿瘤最大径 ≥ 6 cm、腺体外侵犯、颈部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晚期肿瘤分期、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及综合治疗方式与病人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 ≥ 60岁(HR=2.724,95%CI:1.155~6.425,P=0.022)、颈侧区淋巴结转移(HR=3.630,95%CI:1.619~8.136,P=0.002)和远处转移(HR=3.902,95%CI:1.969~7.732,P<0.001)是独立危险因素;接受放疗(HR =0.307,95%CI:0.134~0.703,P=0.005)、化疗(HR=0.435,95%CI:0.214~0.887,P=0.022)和积极综合治疗(HR=0.240,95%CI:0.120~0.481,P<0.001)是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ATC预后极差,年龄 ≥ 60岁、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学科综合治疗,特别是包含放疗和化疗的治疗方案,可显著改善病人预后,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 刘彦辰, 卢秀波, 王 冲, 单宇博, 冷子兴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27-1031.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12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刘彦辰, 卢秀波, 王 冲, 单宇博, 冷子兴. 中国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联合BRAF V600E检测对不同大小BSRTC Ⅲ类结节诊断效能研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27-1031.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12

    目的    探讨中国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C-TIRADS)与BRAF V600E基因检测联合应用在鉴别不同大小的甲状腺细胞病理学Bethesda报告系统(BSRTC)Ⅲ类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3月至2023年11月期间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FNA)诊断结果为BSRTC Ⅲ类结节的161例病人(共161个结节)的临床资料。根据甲状腺结节的最大径分为≤10 mm组(n=125)和>10 mm组(n=36)。以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C-TIRADS、BRAF V600E基因检测及二者联合对不同大小的BSRTC Ⅲ类结节的诊断效能。结果    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其中108个结节为恶性,53个结节为良性。最大径≤10 mm组中,C-TIRADS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2.6%、86.7%、76.0%;BRAF V600E基因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9.0%、100.0%、84.0%;联合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1.6%、86.7%、90.4%;与单独应用C-TIRADS和BRAF V600E基因检测相比,联合诊断的敏感度(P<0.001,P=0.002)和准确率(P<0.001,P<0.001)均显著提高,且联合诊断的诊断效能优于单纯应用C-TIRADS分类(0.944 vs. 0.796,P=0.003)。最大径>10 mm组中,C-TIRADS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4.6%、91.3%、88.9%;BRAF V600E基因检测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61.5%、100.0%、86.1%;联合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4.6%、91.3%、88.9%。联合诊断与C-TIRADS及BRAF V600E基因检测的诊断效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IRADS联合BRAF V600E基因检测对最大径≤10 mm的BSRTC Ⅲ类结节具有更好的诊断效能,有助于提高诊断微小BSRTC Ⅲ类结节的准确率。
  • 何润东, 付庆锋, 张 帅, 孙 平, 孙 辉, 周 乐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32-1035.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13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何润东, 付庆锋, 张 帅, 孙 平, 孙 辉, 周 乐. 弥漫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26例诊治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32-1035.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13

    目的 探讨弥漫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DSVPTC)的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甲状腺外科2015年1月至2022年9月期间26例DSVPTC病人的一般资料,超声、穿刺细胞学、石蜡病理结果及术后综合治疗方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6例(21/26,80.8%)病人以女性居多,平均年龄31.6岁;均确诊后行手术治疗,其中甲状腺全切除+颈淋巴结(双侧Ⅵ区,双侧Ⅱ、Ⅲ、Ⅳ、Ⅴ区)清扫8例,甲状腺全切除+颈淋巴结(双侧Ⅵ区,单侧Ⅱ、Ⅲ、Ⅳ、Ⅴ区)清扫10例,甲状腺全切除+颈淋巴结(双侧Ⅵ区)清扫1例;单侧腺叶及峡部切除+颈淋巴结(双侧Ⅵ区,单侧Ⅱ、Ⅲ、Ⅳ、Ⅴ区)清扫3例,单侧腺叶及峡部切除+颈淋巴结(双侧Ⅵ区)清扫4例。术后病理显示该组病例有极高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中央区为92.3%;侧颈区为76.9%),同时15例病人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57.7%),另有4例病人合并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CPTC)。术后17例病人进一步行131I治疗,所有病人均行内分泌抑制治疗。定期复查随访,随访时间最短4个月,最长88个月,2例病人失访,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随访期内病人均无复发转移。结论 DSVPTC多见于年轻女性,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局部影像复杂多变,术前应结合多项检查明确诊断,治疗上需要更为积极的综合方案。
  • 蒋廷栋1, 房立军2, 武 平3, 陈羽佳1, 何其通1, 王大广1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36-1040.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14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蒋廷栋1, 房立军2, 武 平3, 陈羽佳1, 何其通1, 王大广1. 改良Overlap食管空肠去角吻合法在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应用研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36-1040.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14

    目的 探讨改良Overlap食管空肠去角吻合法在全腹腔镜下全胃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组纳入2024年12月至2025年4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中心胃结直肠外科、辽源市人民医院普外科、辽源市中心医院普二外科行全腹腔镜下全胃根治切除术采用改良Overlap食管空肠去角吻合法的胃癌病人共21例;对照组34例,为同一时期采用传统Overlap食管空肠吻合法的胃癌病人。比较两组病人在围手术期及术后近期指标等方面有无差异。结果 改良Overlap食管空肠去角吻合法要点:用切割闭合器横行离断食管,于食管断端右角开口,在胃管的引导下与空肠行Overlap吻合,共同开口使用切割闭合器分两次关闭,同时去除食管断端两个薄弱角。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在饮食随访中,研究组病人术后1个月均已恢复半流质饮食或普食,术后3个月均能进食普食。两组病人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吻合口漏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对照组相比较,研究组的食管空肠吻合时间[(27.8±3.7) min比(37.9±3.4) min,t=-9.519,P<0.001]和手术时间[(203.9±22.7)min比(215.1±14.5)min,t=-2.779,P=0.008]均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全腹腔镜下改良Overlap食管空肠去角吻合操作简便,初步显示安全可行,有待进一步验证。
  • 手术经验与技巧
  • 褚俊杰, 章德广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41-1045.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15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褚俊杰, 章德广. 甲状腺髓样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处理对策[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41-1045.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15

    甲状腺髓样癌(MT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甲状腺癌,其恶性程度高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早期即可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其中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8.2%~27.5%。然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通常缺乏特异性症状,且受胸骨与锁骨阻隔,常规超声检查难以发现病灶。因此,有效的诊断与评估手段尤为重要。颈胸部增强CT能够较好地评估MTC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新型的68Ga 标记的CTR-FAP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68Ga-CTR-FAPI PET/CT)在显示MTC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方面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当MTC出现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时,规范的上纵隔淋巴结清扫是目前可能实现根治的唯一方式,并对病人预后具有直接影响。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经颈部切口直视下清扫、开胸清扫、经颈部入路腔镜辅助清扫、胸腔镜清扫及腔镜辅助联合胸腔镜清扫。腔镜手术具备放大、照明及拓展视野的优势,可克服直视手术中胸骨及锁骨阻挡带来的局限,同时避免开胸手术的创伤。对于合适的病人,经颈部入路腔镜辅助、胸腔镜或腔镜辅助联合胸腔镜方式能够实现规范化、微创化的上纵隔淋巴结清扫,其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探索与推广。此外,随着新型靶向药物的应用,尤其是针对 RET 基因突变的高选择性RET抑制剂(如普拉替尼、赛普替尼)的成功研发,为部分原本无法行完整病灶切除的MTC病人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术前基于病人肿瘤的基因突变信息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进行新辅助治疗,可望取得满意疗效。
  • 石 宁a, 李 巧a, 朱 毅b, 周顺安a, 金浩生a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46-1049.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16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石 宁a, 李 巧a, 朱 毅b, 周顺安a, 金浩生a.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肝下下腔静脉悬吊及阻断流程优化与难点处理[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46-1049.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16

    肝切除术中减少出血对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手术野清晰度至关重要。控制中心静脉压(CVP)是关键措施,传统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CLCVP)依赖麻醉干预,存在管理复杂及器官损伤风险。肝下下腔静脉悬吊与阻断(IVCSC)能够通过物理方式降低CVP,避免药物副反应,尤其适用于肝硬化及大范围肝切除等高危病人。该技术在腹腔镜手术中因操作难度大而受限,因此,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对其流程进行了改良。具体措施包括:在下腔静脉入肝处与右肾静脉之间建立操作平面,避开重要血管分支;在下腔静脉右后侧建立悬吊通道,利用丝线和金手指器械完成悬吊;阻断时顺丝线方向以无齿夹安全夹闭下腔静脉,或用阻断带进行弹性阻断;全程直视操作并预防潜在出血血管。经优化后,IVCSC在103例病人中成功实施,平均操作时间缩短至10 min以内,未见并发症。该方法可在腹腔镜、开腹及机器人肝切除中推广应用,旨在提高安全性,并规范化和流程化。
  • 文献综述
  • 王 平, 付鲜花, 谢秋萍, 徐逢雨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50-1055.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17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王 平, 付鲜花, 谢秋萍, 徐逢雨. 甲状腺未分化癌治疗进展[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50-1055.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17

    甲状腺未分化癌(ATC)是一类罕见但高度侵袭性的甲状腺恶性肿瘤,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4~6个月。传统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及化疗,但整体疗效有限。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ATC的基因组学特征逐渐明确,常见突变包括BRAF V600E、TP53、TERT启动子突变以及NTRK、RET、ALK等基因融合,涉及RAS/RAF/MEK/ERK及PI3K/AKT/mTOR等信号通路。针对特定突变的靶向药物(如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拉罗替尼、塞尔帕替尼、普拉替尼等)显著改善了部分病人的生存获益。免疫治疗方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如斯巴利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单用或联合靶向药、放疗显示出良好疗效。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如PD-L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联合维莫非尼和考比替尼)在BRAF V600E突变病人中可显著延长生存期。支持治疗包括气道管理、营养支持及不良反应处理。多学科协作和个体化精准治疗是优化ATC管理的核心。未来研究需聚焦耐药机制及非BRAF突变病人的治疗策略。
  • 邬一军, 潘 俊, 李崔伟, 高星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56-1061.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18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邬一军, 潘 俊, 李崔伟, 高星星. 甲状腺混合恶性肿瘤诊治进展[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56-1061.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18

    甲状腺混合恶性肿瘤是一类在同一甲状腺内同时存在两种或多种组织学类型的罕见肿瘤。常见类型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合并甲状腺髓样癌(MTC)、PTC合并甲状腺滤泡性癌(FTC)、MTC合并FTC,以及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合并甲状腺未分化癌(ATC)。不同成分可呈紧密交织、局部分隔或空间独立分布,形成混合瘤、复合瘤或碰撞瘤。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假说包括偶然理论、微环境改变理论及干细胞理论。诊断依赖影像学、细针穿刺或粗针穿刺结合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如BRAF、RET突变),术后病理是确诊金标准。治疗需依据侵袭性最高的成分制定方案,手术为主要手段,常需结合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激素抑制、靶向或免疫治疗。含MTC成分者需结合降钙素(Ctn)和癌胚抗原(CEA)水平动态监测;含ATC成分者多需综合放化疗及靶向治疗。预后取决于最具恶性成分,PTC-FTC型预后良好,而伴ATC或肉瘤成分者生存率极低。整体而言,甲状腺混合恶性肿瘤临床异质性强,需个体化管理与长期随访。
  • 讲座
  • 王源源1, 傅星淏1, 吴国洋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62-1065.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19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王源源1, 傅星淏1, 吴国洋2. 甲状腺嗜酸细胞癌诊治策略[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62-1065.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19

    甲状腺嗜酸细胞癌(OCA)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起源于甲状腺滤泡细胞,其特征为胞质内含大量嗜酸性颗粒。该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和较高复发风险,临床诊治面临挑战。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DNA突变及MAP激酶通路(RAS/RAF/MEK/ERK)异常在OCA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PI3K/AKT/mTOR通路的激活亦与侵袭性和耐药性相关。诊断主要依赖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但由于Hürthle细胞多样性限制了其准确性,结合分子标记物检测及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诊断可靠性。手术切除仍为首选治疗方式,尤其在肿瘤直径大或存在淋巴结转移时需行全甲状腺切除;放射性碘治疗(RAI)因摄取率低而疗效有限。近年来,多激酶抑制剂(MKI)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或复发病例中显示出一定疗效。预后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血管侵犯密切相关,需长期随访,监测血清甲状腺球蛋白及影像学变化。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模式有助于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整体而言,OCA的诊治正向精准化与综合化发展,分子机制研究和新兴靶向治疗为改善病人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提供了新的可能。
  • 王 波, 王思思, 黄文煜, 林 炫, 何绍峰, 赵文新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66-1070.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20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王 波, 王思思, 黄文煜, 林 炫, 何绍峰, 赵文新. 甲状腺内胸腺癌诊治策略[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66-1070.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20

    甲状腺内胸腺癌(ITTC)是一种极罕见的源于甲状腺内异位胸腺组织的恶性肿瘤,组织学特征与胸腺上皮性肿瘤相似。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以颈部无痛性肿块为主,影像学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或未分化癌。确诊依赖病理学及免疫表型,CD5、CD117、p63/p40阳性而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阴性具有重要鉴别价值。Ki-67指数联合坏死范围和有丝分裂活跃度可用于风险评估。治疗以R0切除为核心,常规推荐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外侧颈淋巴结清扫仅在证实转移或高危因素存在时可考虑实施。对于高危病人,术后放疗可能提高局部控制率。复发或进展病例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在高表达人群中显示潜在疗效,靶向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总体而言,ITTC的精准管理需整合形态学、免疫组化与分子学资料,结合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制定个体化方案。未来应依托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以明确放疗、免疫与靶向治疗的最佳适应证,并验证分子分型及动态监测的临床价值。
  • 黄 静, 张 攀, 刘嘉烨, 申兵兵, 李志辉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71-1075.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21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黄 静, 张 攀, 刘嘉烨, 申兵兵, 李志辉.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诊治策略[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71-1075.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21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TL)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结外淋巴瘤,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1%~5%,多见于中老年女性,80%以上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病人常表现为短期内迅速增大的甲状腺肿块,可伴压迫症状或B症状,临床与甲状腺未分化癌及甲状腺炎相似,易误诊。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最常见,其次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不同亚型侵袭性及预后差异显著。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联合免疫组化(如CD20、Ki67)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MYC、BCL2、BCL6)是确诊金标准。治疗策略以病理分型和分期为基础,DLBCL多采用R-CHOP方案化疗联合放疗,而MALT多局限于甲状腺者可行根治性放疗。手术主要用于紧急气道管理或诊断困难病例。预后评估依赖国际预后指数(IPI)、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高龄、DLBCL亚型、高IPI评分、TP53突变等为不良预后因素。总体上,PTL对放化疗敏感,早期MALT预后极佳,而侵袭性DLBCL预后较差。多学科协作是提高诊治效果和改善病人生存质量的关键。
  • 王志宏, 张 浩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76-1080.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22
    摘要 ( ) 引用本文

    ×引用本文

    王志宏, 张 浩. 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诊治策略[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5, 45(09): 1076-1080. https://doi.org/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9.22

    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MTC)占全部甲状腺髓样癌的75%~80%,早期常出现淋巴结或远处转移,预后差异较大。遗传学研究表明,约60%的病例存在RET基因体细胞突变,其中RET M918T突变最常见,提示肿瘤侵袭性强;RAS基因突变与RET突变多呈互斥关系。血清降钙素(Ctn)是最敏感且特异性最高的标记物,术前水平可预测淋巴结转移风险。Ctn及癌胚抗原(CEA)的倍增时间是关键预后指标。超声结合CT或磁共振成像有助于提高转移检出率,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DG PET/CT)及68Ga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在复发监测中具有价值。治疗以手术为主,多数指南推荐全甲状腺切除联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部分低危病人经严格评估可行单侧腺叶切除,颈侧区淋巴结清扫需个体化决策。对于晚期或不可切除病人,靶向治疗成为重要选择,RET抑制剂显示出更高疗效。预后评估需结合基因突变类型、Ctn及CEA动态变化,以制定个体化随访与治疗方案。未来,基于分子特征的精准诊疗策略有望提高病人生存率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