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头部肿块的鉴别诊断中最为困难的是胰头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鉴别。近年来,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查、多排螺旋CT和内镜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等技术的发展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了很多帮助,但仍有部分病人不能通过非手术方法获得确诊。对于这些病人,在与病人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后,可以考虑行剖腹探查,建议术中对胰头部肿块行细针多点穿刺细胞学检查,并由专业人员及时处理标本。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癌的癌前病变,并且可以导致胰管、胆管及十二指肠梗阻,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能切除病变,缓解疼痛症状,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但由于该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加强围手术期处理,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实施手术,将并发症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王春友. 胰头部良性和低恶性病变手术治疗的器官保留与损伤控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08): 622-624. https://doi.org/
胰头部占位性病变的病理学类型复杂多样,既包括胰腺导管腺癌等高度恶性肿瘤,也包括囊性肿瘤、内分泌肿瘤和炎性包块等低恶性和良性病变。目前国内处理胰头部占位性病变时,无论病理类型如何,对病灶的切除仍多沿用Whipple手术。对胰头部良性和低恶性病变实施Whipple手术,切除范围过大,代价太高,沿用Whipple手术治疗胰头部良性和低恶性病变所引起的学术讨论已成为胰腺外科的热点。主要介绍处理胰头良性和低恶性病变时可选择的胰腺肿瘤局部挖除术、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保留器官手术的手术要点以及适应证,通过对上述术式的探讨,在胰头部良性和低恶性病变手术中推广器官保留与损伤控制的理念。
杨尹默,庄 岩,高红桥. 胰头部占位性病变的分类与诊治探讨[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08): 625-628. https://doi.org/
了解胰头部占位性病变可能存在的疾病类型及其临床特征,是做出诊断并选择治疗方式的基础。胰头部占位性病变中恶性病变较良性病变常见,诊断上的延误将造成病人丧失治疗机会的严重后果。在术前有创检查存在造成较高肿瘤播散风险的情况下,术中病理学检查具有更大的优势。即使没有确切的诊断,积极手术切除应当成为未来此类疾病治疗的一个必然趋势。虽然胰头部占位性病变病种繁杂,临床实践中仍应以涉及常见疾患的诊疗模式入手,综合判断,正确施治。
陈克敏,林晓珠,刘 玉. 灌注CT在胰头部肿块定性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08): 630-633. https://doi.org/
随着多层螺旋CT的发展和应用,CT灌注成像应用于临床已成为可能。CT灌注成像是基于CT同层动态增强技术的CT功能成像,它可以提供活体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目前CT灌注成像在胰腺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正常胰腺组织、胰腺癌及胰腺内分泌肿瘤等。胰腺癌的CT灌注特征是血流量和血容量均低于正常胰腺组织,表现为乏血供肿瘤。胰腺内分泌肿瘤具有较高的血流量和血容量,且血流量的高低与肿瘤的新生血管形成、WHO分级及增生指数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是表面通透性的研究结果在各中心之间差异较大,可能与所用的CT灌注的数学模型不同以及该项技术本身的不完善有关,故CT灌注成像的全面临床应用尚待时日,需要更大样本、更多中心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李兆申,湛先保. 内镜超声检查对胰头部肿块的诊断价值[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08): 633-635. https://doi.org/
胰头部肿块常见病因主要有胰腺癌、囊性病变、炎性病变、神经内分泌肿瘤等,传统的影像学检查诊断价值有限。内镜超声检查采用高频超声近距离扫查技术,可以清晰显示病变局部细节,在内镜超声实时引导下行细针穿刺取材可获取病理组织学和细胞学诊断。目前认为内镜超声在胰腺癌早期检出的敏感性和术前评价局部进展的准确性等方面优于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肿块性慢性胰腺炎和肿块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胰头囊性肿块在内镜超声下有特殊的声像图特征可行诊断。内镜超声对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不仅可以准确定位,还可以取材检查,从而能够术前明确诊断。大量证据表明内镜超声检查对胰头肿块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郭克建. 胰头部实质性肿块的定性诊断与外科抉择[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08): 635-637. https://doi.org/
胰头部实质性肿块是胰腺癌与局灶性炎症的相同形态。肿瘤标志物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超声、CT、MRI、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检查各具特点,是主要的影像检查手段,术中细胞学及病理学检查是定性诊断最确切的方法。对有胆道、十二指肠梗阻等手术指征的病人可在术中定性;仅有上腹部不适、影像检查发现胰头部肿物的病人,则需由外科医生综合分析影像检查所见进行抉择。
张太平,展翰翔,谢 勇,赵玉沛. 胰头部肿块手术方式选择及评价[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08): 639-641. https://doi.org/
胰头部肿块解剖位置特殊,病理类型多样,治疗应采取个体化原则,对于胰头部实性包块,术前应重视肿块型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鉴别,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胰头癌的经典术式,关于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及联合血管切除目前仍无共识,可酌情选用。近年来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在治疗胰头肿块型胰腺炎中体现出一定优越性。对于术中仍无法区别良恶性者,不必过分强调病理结果,选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可以接受,也是值得的。对于胰头部囊性及囊实性肿块,应根据肿瘤大小、位置、病理类型选用假性囊肿内、外引流、单纯摘除、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胰腺节段切除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注意囊性肿块鉴别诊断,避免误将囊性肿瘤按假性囊肿行内引流术。
孙 备,孔 瑞. 胰头部良性肿块治疗方式选择与评价[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08): 641-644. https://doi.org/
胰头部良性肿块大致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大类。由于病变特点和转归不同,其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首先应重视术前的可切除性评估,CT及MRI检查是可切除性评估的重要手段。对于可切除的胰头部良性肿块,应以彻底性切除为最终目标;对于无法切除的肿块,应以解除症状和预防并发症为主。在选择具体术式时,应综合分析,依据病变的局部条件与全身状况、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理解与认识程度、科室专家会诊意见以及术者对拟采用术式的掌控程度。
田雨霖. 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在胰头部肿块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08): 644-646. https://doi.org/
胰头部与十二指肠关系密切,既往行胰头切除时同时切除十二指肠,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1972年Beger等首先为慢性胰腺炎施行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DPPHR,Beger手术),有较高长时间的疼痛缓解率。Imaizimi等于1990年报道改良的Beger手术,施行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全切除术(DPTPHR),主要用于无须行淋巴结清扫的胰头部低度恶性肿瘤。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仅切除胰头病灶,不破坏消化道解剖连续性和生理功能,改善了术后生活质量。近年来,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在临床上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令人关注。
张忠涛,尹 杰. 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诊断与治疗[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08): 648-652. https://doi.org/
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从临床表现上很难与胰头癌相鉴别,目前已将发生于胰头部的肿块型慢性胰腺炎视为胰腺癌发生的癌前病变。影像学检查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手术指征的掌握、胰头部肿块的可切除性、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手术困难程度的估计很有帮助。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手术方式是直接针对胰头的,不同的手术方法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或不保留幽门的Whipple手术)和胰头部分切除加胰管引流术(Frey 手术,Beger 手术)。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一旦诊断明确即应积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尽可能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因为它不仅切除了胰头部肿块、解除了胆道和胰管及十二指肠的梗阻,而且也去除了胰头癌的潜在病因;如胰头肿块巨大,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有极大风险,可考虑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
张 波,倪泉兴. 胰头部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关系[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08): 652-654. https://doi.org/
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难以鉴别,虽然其属于良性病变,但有一定的恶变率。慢性胰腺炎基础上的组织增生、萎缩以及癌变过程中,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可以导致胰腺癌的发生。影像医学的发展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了直观的影像学证据,但是,目前的诊断方法包括CT、MRI、ERCP、EUS(FNA)和PET-CT都存有一定的不足,导致诊断困难。因此,手术是最终诊断胰腺癌和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惟一手段。
彭承宏,吴旭波,雷若庆,程东峰,沈柏用,吴卫泽,王建承. 联合腹腔干切除在胰体尾癌扩大根治术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08): 655-658. https://doi.org/
目的 探讨胰体尾联合腹腔干切除在胰体尾癌扩大根治术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3-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10例胰体尾联合腹腔干切除的临床资料。 结果 胰体尾肿块直径平均(5.0±1.3)cm,中位手术时间320(225~420) min,术中中位出血量900 (500~1500) mL;其中3例行肝总动脉重建。术后4例发生胰漏、乳糜漏、腹腔积液、感染等并发症;其中1例死于术后相关并发症。5例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9例术后住院时间平均(28.8±13.6)d,术后中位存活时间15个月。术后10例均有轻度腹泻(<5次/d),多于术后2~6个月自行好转。6例术前有腰背痛、腹痛,其中5例术后疼痛明显缓解。结论 联合腹腔干切除的胰体尾癌扩大根治术是可行、安全的,能够提高胰体尾癌的手术切除率,一定程度延长病人术后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
侯宝华,区金锐. 胰腺癌外科治疗影响病人生存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08): 659-661. https://doi.org/
目的 探讨胰腺癌的手术方式、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对病人存活率、生存时间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1996年1月至2006 年10月收治的50例胰腺癌病人随访资料。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5年累计存活率63.0%,24.0%,12.0%,手术死亡率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0%和38.0%。COX回归分析手术方式和病理分期对生存时间及累计存活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R0切除(根治性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和3 、5 年累计存活率分别为30个月、41.0 %、20.0 %,明显高于R1和R2切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病人3、5 年累计存活率分别为49.0 %、28.0 %。结论 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病人R0切除率、中位生存时间和存活率。R0切除仍是目前惟一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刘 凯,李 哲,段纪成,黄 耀,杨家和,沈 锋,吴孟超. 结肠癌伴肝转移同期切除影响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08): 662-664. https://doi.org/
目的 探讨结肠癌伴肝转移行同期切除影响病人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综合治疗三科结肠癌伴肝转移行同期切除5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年龄、性别、CEA水平、门静脉化疗泵内局部化疗及肝转移灶大小、数目和位置对病人生存时间具有影响。结论 肝肿瘤的大小、位置、数目、CEA水平虽对预后有影响,但均为不可控因素,而术中及术后门静脉化疗泵内局部化疗为可控因素。术中及术后门静脉化疗泵内局部化疗并配合全身化疗者预后明显好于未给予者(P=0.0076)。
杜 潇,赵玉沛,何小东,廖 泉,张太平,郑 毅. Peutz-Jeghers综合征29例诊治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08): 665-666. https://doi.org/
目的 探讨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84-2008年收治的29例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资料。 结果 29例病人均有胃肠道息肉,27例存在黑色素斑点沉着,10例(34%)有明确家族史。临床表现以腹痛、便血为主。并发肠套叠12例(41%),肠梗阻11例(38%)。行手术治疗19例,内镜切除6例,保守治疗4例。病理结果:错构瘤26例,伴不典型增生3例。 结论 Peutz-Jeghers综合征具有较为典型的临床表现,易合并肠梗阻、肠套叠、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治疗上可采用手术治疗与内镜下息肉切除相结合的方式。Peutz-Jeghers综合征病人为恶性肿瘤高风险人群,必须坚持常年随访。
李松奇,叶财盛,胡作军,吕伟明,李晓曦,林勇杰,王深明. 急性上肢动脉栓塞诊断和外科治疗[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08): 667-668. https://doi.org/
目的 回顾性总结肱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急性上肢动脉栓塞的经验,讨论急性上肢动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995-2007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共诊治28例急性上肢动脉栓塞病人,全部采用肱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术后予以序贯性抗凝。 结果 术后27例上肢供血良好,可触及桡动脉搏动。上肢再栓塞1例,合并其他部位栓塞3例。术后死亡3例,死亡原因为心肌梗死和脑栓塞。 结论 肱动脉切开取栓术是治疗上肢急性动脉栓塞的手术方式。防止再栓塞和治疗原发病是降低病死率和预防截肢的关键。
甄作均,王峰杰. 捆绑式肝局部血流阻断技术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08): 669-670. https://doi.org/
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肝细胞癌切除术中应用捆绑式局部血流阻断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04年3月至2008年1月因肝Ⅱ、Ⅲ段肝细胞癌行腹腔镜肝切除2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应用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14例(A组),行捆绑式肝局部血流阻断12例(B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的变化及中位住院天数。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人术后ALT升高的幅度大于B组,B组病人术后ALT的恢复快于A组(P<0.01)。两组术后TBI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人中位住院时间短于A组(P<0.01)。结论 捆绑式肝局部血流阻断技术在腹腔镜下是可行的,有效控制局部血流,对肝脏损伤小,特别适用于合并肝硬化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