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支气管镜介入诊断主要包括肺泡灌洗、肺活检、针吸活检、超声支气管镜、自荧光支气管镜、窄谱高清晰支气管镜和电磁导航等;治疗方面主要包括激光、微波、氩等离子体凝固、高频电凝、冷冻、腔内后装放疗和支架置入等。对于肺癌患者,无论在哪一期,均需个体化的综合治疗,而介入治疗对于改善症状、乃至在早期根治方面均有其独到之处。
中危肺血栓栓塞症(PTE)概念的界定、诊断标准以及潜在临床意义在临床实践中至关重要。对选择性的中危PTE患者,尤其是对于伴有临床不良预后表现,即新出现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呼吸困难加重、严重的右心功能不良抑或是大面积心肌损害合并较低出血风险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而对于低危PTE或是中危PTE患者伴有轻度右心功能不良,或没有临床症状加重的患者不推荐溶栓治疗。但如何评价中危PTE患者预后,以及如何对中危患者进行分层,则仍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RCT)研究。
介入肺脏病学是一门涉及呼吸病侵入性诊断和治疗操作的新兴学科,其专业领域涉及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分期,侧重于胸部肿瘤,良、恶性气道狭窄,胸膜疾病及肺血管性病变的治疗。目前,我国的介入肺脏病学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形成了一定的专业特色。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和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今后将会成为介入肺脏病学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是支气管镜检查中的一个基本项目,是纵隔、肺门肿大淋巴结或占位性病变、肺癌分期、黏膜下病变等的重要诊断手段,随着经典TBNA的普及,特别是近年来超声实时引导下TBNA的出现,更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临床上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TBNA具体操作时应注意的技术问题,包括术前准备、麻醉、进镜途径、穿刺针的选择、穿刺点的确定、穿刺技术、标本处理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强调了TBNA是一系统工程,应注重每一环节,熟悉相关知识,有较熟练的支气管镜操作技术,并接受专业系统的培训,反复操作,不断提高。
外科肺减容手术治疗重度肺气肿术后病死率较高,适应证少,不适宜临床推广。支气管镜肺减容术通过支气管镜下的技术操作,简便、安全,有望替代外科肺减容术治疗重度肺气肿。目前研究比较有效的方法有支气管腔内单向阀、生物胶、蒸汽消融和肺减容线圈。支气管镜肺减容术治疗重度肺气肿,可以明显改善气促指数、6 min步行距离及生活质量(SGRQ)评分等主观指标,但对于评价该项技术有效性的客观指标如肺功能指标及运动耐力仅有部分改善。采用该项技术安全性好,住院时间短,极少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肺炎和气胸。下一步需开展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支气管镜肺减容术的确切疗效。
内科胸腔镜是一项安全、有效、易操作的微创诊疗技术,对不明原因胸膜和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主要用于不明原因胸膜和肺疾病的诊断以及顽固性胸腔积液、难治性气胸、急性脓胸、乳糜胸等的治疗。相信不久的将来内科胸腔镜技术会成为呼吸内科医师的一项常规操作技术。
临床研究显示,电凝治疗气道瘢痕病变时可导致对气道更严重、更大范围的损伤,从而引起再狭窄并最终导致治疗失败。根据良性气道瘢痕狭窄的不同情况,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治疗,或采用针形电刀和(或)冷冻对瘢痕组织进行先期松解,然后在辅以球囊扩张,是目前治疗良性瘢痕增生性气道狭窄疗效相对可靠且并发症相对较少的方法。经合理恰当的球囊扩张治疗,其疗效在80%以上,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支气管肺泡灌洗操作方便、快捷、创伤较小,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肺部感染性疾病诊断及治疗的一项重要手段。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定量培养可以减少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过度诊断,但其敏感度在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明显下降。近年来采用不同方法测定BALF中真菌抗原已经成为肺播散性真菌感染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新近研究肯定了BALF中半乳甘露聚糖测定在曲霉菌病诊断中的价值。但对BALF中发现病毒的意义尚不甚清楚。此外,BALF中一些非细胞成分,如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TREM)、前炎性细胞因子等也与肺部感染有关。总之,BAL在肺部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病情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支气管哮喘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经支气管镜介入的支气管热整形术以其新的观念、新的方法,给支气管哮喘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2012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乳腺癌综合治疗指南》2012年3月在线发表,以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依托,指南新增转移性乳腺癌监测原则,并关注了内分泌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本文作者对指南中更新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