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院士论坛
    戊型肝炎防治不容忽视
    庄辉
    2011, 31(2): 81. 
    摘要 ( )   PDF(333KB) ( )  

    戊型肝炎病毒是散发性和流行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原之一。中国一般人群中约1/3人曾感染过该病毒,主要侵犯中老年人群。虽然戊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一般不发展成慢性肝炎,但其病死率相对较高。戊型肝炎病毒至少有4个基因型,中国流行的是基因1型和4型,基因3型和4型主要见于猪,为人畜共患性疾病。中国自主研制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HEV239)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Ⅲ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在我国普通人群中可有效预防戊型肝炎,且耐受性良好,有望用于高危人群的预防。

    述评
    精于医术 成于医德——寄语中青年医生
    于润江
    2011, 31(2): 83. 
    摘要 ( )   PDF(297KB) ( )  

    于润江教授1949年5月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并留校工作。1950年,师从呼吸科著名专家吴执中教授。在他严谨的学风和活跃的学术氛围下,完成了各级医生的历程。60多年来,经历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专业呼吸科—呼吸疾病研究室—呼吸疾病研究所3个台阶,从硕士学位点—博士学位点—国家重点学科3个发展历程,亲手培养博士研究生21名,并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骨干优秀教授和高科技人才。亲身领导并主持了对呼吸衰竭、结节病、尘肺患者的肺功能,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酸碱失衡及钾、钠、氯离子、细胞内铜、镁离子在肺心病中的变化等试验和临床研究成果。1986年以来,承担了有关肺心病防治工作的“七五”、“八五”国家医学科技攻关课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参编、审阅图书25部。为了能够共同指导我国内科医生诊治水平,在百废待兴的1981年,他力主创办刊物并毅然成为《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的创办人之一。他历任第一至第六届《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主编、名誉主编及第七届总顾问,指导办刊要理论与实践并重,诊治结合,使《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受到广大读者青睐,成为内科医生的良师益友,发行量久居国内同类杂志前列。可谓“踏遍青山人未老,霜叶红于二月花”。

    高端论坛
    骨骼肌离子通道病研究现状和进展
    冯新红,崔丽英
    2011, 31(2): 84. 
    摘要 ( )   PDF(338KB) ( )  

    骨骼肌离子通道病是由于肌膜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所导致的一组疾病,临床症状波动较大,不同离子通道病表现型有重叠。文章就其基因突变、临床表现、电生理诊断和治疗进行总结。

    专题笔谈
    重视继发性肾损害
    李林,梅长林
    2011, 31(2): 87. 
    摘要 ( )   PDF(333KB) ( )  

    近年来包括医源性肾损害在内的继发性肾损害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部分继发性肾损害存在发病机制不明确,临床早期诊断难,误诊、漏诊率高,治疗不规范,疗效不佳,疾病预后差等难题亟待解决。要提高继发性肾脏病的防治水平,必须提高广大医患对疾病的认识,重视继发性肾脏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贯彻预防为主、早期诊断、严密监测、循证治疗的原则。

    肾病的临床进展
    谢静远,陈楠
    2011, 31(2): 90. 
    摘要 ( )   PDF(349KB) ( )  

    IgA肾病(IgAN)是全球最为常见的肾小球肾炎,也是终末期肾衰竭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在其致病机制、病理分型、预后因素及治疗方面取得了许多振奋人心的成果。糖基化异常IgA1的发现不但有助于了解其分子致病机制,而且可能成为IgAN早期无创性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被证实对复杂性疾病的中效或微效致病基因定位效能要优于传统连锁分析方法,该技术应用于IgAN致病基因定位研究已取得很有希望的结果,而下一代测序技术的不断完善将推动进一步的基因定位;Oxford病理分型是迄今最为科学的IgAN病理分型系统,尽管该分型方法推广前还需进一步验证。这些研究成果必将加深我们对该病的认识,本文将就这些进展进行论述。

    药物性肾损害
    高瑞通,郑法雷
    2011, 31(2): 94. 
    摘要 ( )   PDF(338KB) ( )  

    药物可引起多种类型的肾损害。过敏反应可导致肾间质和小管损害,导致急性间质性肾炎。药物对肾小管的直接毒性作用可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有些药物可引起肾灌注不足和肾前性氮质血症。免疫反应导致的肾小球病变或血管损害也有少量报道,并有增多趋势。

    结缔组织疾病肾损害
    王金泉,季大玺
    2011, 31(2): 97. 
    摘要 ( )   PDF(343KB) ( )  

    结缔组织疾病常累及肾脏,其中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狼疮性肾炎和继发于系统性小血管炎的血管炎性肾损害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且多数病情重、进展快,需要积极的诱导治疗和长期维持治疗。在这两方面,近年国内外研究均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文章介绍狼疮性肾炎和血管炎性肾损害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对这两类疾病治疗的体会。

    恶性肿瘤肾损害
    刘芳,付平
    2011, 31(2): 100. 
    摘要 ( )   PDF(338KB) ( )  

    恶性肿瘤肾损害肾脏病理及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肾损害的病理类型几乎覆盖所有肾小球病理改变,实体肿瘤多呈现膜性肾病,霍奇金病常呈现微小病变。其肾损害的临床表现也几乎覆盖所有肾损害的临床类型,但以肾病综合征最为常见。肾损害可早于原发恶性肿瘤的发现。因此,肾脏病理医生及临床医生应高度警惕恶性肿瘤肾损害的病理和临床蛛丝马迹,特别是对中老年患者,以早期甄别恶性肿瘤,合理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发病机制及治疗
    周益,袁伟杰
    2011, 31(2): 103. 
    摘要 ( )   PDF(336KB) ( )  

    乙型肝炎(乙肝)相关性肾炎作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见于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虽部分乙肝相关性肾炎患者可自行缓解,并维持肾功能正常,但仍有部分患者发展为肾功能不全,最终进入透析阶段,故进一步研究其有效治疗方法甚为重要。目前已有多种药物用于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如激素、干扰素、拉米夫定等,但对于确切疗效仍有争议。现将乙肝相关性肾炎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

    副蛋白血症肾损害
    刘刚
    2011, 31(2): 105. 
    摘要 ( )   PDF(340KB) ( )  

    副蛋白血症肾损害是指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在肾脏沉积引起的肾脏损害,包括多种疾病,其中,轻链型淀粉样变性病、管型肾病和轻链沉积病较为常见。文章简要介绍这三种疾病发病的新认识,着重介绍其诊断治疗的基本观点和新进展。

    专家经验谈
    特发性膜性肾病研究进展
    丁小强,刘春凤
    2011, 31(2): 108. 
    摘要 ( )   PDF(481KB) ( )  

    膜性肾病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NS)的最常见病因之一,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机制不明,多认为是与免疫机制有关的主动过程,中性内肽酶(NEP)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醛糖还原酶(AR)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原位抗原的发现是近期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重要进展。IMN临床过程非常多样,随访10年以上的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IMN患者中50%~60%10~20年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另有30%左右可以自发性缓解。肾功能持续减退及持续严重蛋白尿等是预后不佳的重要指标。低危IMN患者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若合并高危因素,则应给予特异性治疗。特异性治疗IMN的首选方案是糖皮质激素联合细胞毒类药物,若有禁忌或疗效不佳,还可选择环孢素A、他克莫司或霉酚酸酯(最好联合适当剂量糖皮质激素),也可尝试应用合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Rituximab等药物。总之,治疗应基于患者状况,给予个体化治疗。

    指南论坛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解读
    曹明明,童南伟
    2011, 31(2): 113. 
    摘要 ( )   PDF(329KB) ( )  

    血糖控制是延缓糖尿病进展及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个体化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值在不同的患者究竟如何还存在分歧。为了满足中国糖尿病治疗工作的需要,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对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提出了初步共识:不统一推荐成人2型糖尿病的HbA1c控制目标,从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建议相对较合理的HbA1c值。强调血糖控制必须安全、可行、科学,坚持个体化原则,其中安全性最重要。同时强调血糖之外的其他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控制也十分重要。

    本刊特稿
    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现状与问题
    傅华睿,黄河
    2011, 31(2): 146. 
    摘要 ( )   PDF(336KB) (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某些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惟一有望治愈的手段,也是某些血液系统非恶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HLA相合同胞供者是AlloHSCT首选的供者来源,但是只有部分患者可以找到相合的同胞供者。因此,寻找合适的非血缘供者就变得十分重要。近年来,随着移植技术方案的成熟和支持治疗的进步,移植现状已获得明显的改善,非血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已达到了与同胞供者移植接近的水平。

    培训专栏
    阿司匹林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新证据
    施仲伟
    2011, 31(2): 152. 
    摘要 ( )   PDF(336KB) ( )  

    本文详细介绍了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新证据:高血压最佳治疗研究(HOT)的肾功能异常亚组分析和澳大利亚Fremantle糖尿病研究,并对美国3个学会的声明进行评述,认为这些最新的证据进一步证实了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效益。

    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姜纯国,徐作军
    2011, 31(2): 155. 
    摘要 ( )   PDF(329KB) ( )  

    成人肺炎支原体(MP)肺炎是由MP感染引起的肺炎,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乏力、肺部体征不明显为特征。近年来MP肺炎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儿童好发,但成人患MP肺炎逐渐增多。MP感染除了引起肺部感染外,可在肺内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脓胸,还可并发肺外多系统损害,病变可累及神经、血液、心血管、消化、运动等多个系统,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成人MP肺炎的并发症作一综述,以提高对其诊治水平。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与治疗
    李延青,于岩波
    2011, 31(2): 158. 
    摘要 ( )   PDF(339KB) ( )  

    功能性便秘根据结肠动力学特点和肛门直肠功能可分为三类:慢传输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和混合型便秘。功能性便秘的诊断目前采用罗马Ⅲ诊断标准,须注意排除器质性病变所致。对于功能性便秘,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案。在治疗上采取个体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包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调整及合理选择药物等,生物反馈治疗是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的首选治疗,而外科手术可能对部分严重慢传输型便秘患者有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