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 2011, Vol. 31 ›› Issue (2): 108-.

• 专家经验谈 • 上一篇    下一篇

特发性膜性肾病研究进展

  

  • 出版日期:2011-02-01 发布日期:2011-02-21
  • 作者简介:丁小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脏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肾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发表论文100余篇。参与《内科学》等重要教材和专著编写20余部。研究领域包括肾性贫血、急性肾损伤、维持性透析、IgA肾病和肾病综合征的治疗等。

  • Online:2011-02-01 Published:2011-02-21

摘要:

膜性肾病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NS)的最常见病因之一,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机制不明,多认为是与免疫机制有关的主动过程,中性内肽酶(NEP)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醛糖还原酶(AR)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原位抗原的发现是近期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重要进展。IMN临床过程非常多样,随访10年以上的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IMN患者中50%~60%10~20年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另有30%左右可以自发性缓解。肾功能持续减退及持续严重蛋白尿等是预后不佳的重要指标。低危IMN患者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若合并高危因素,则应给予特异性治疗。特异性治疗IMN的首选方案是糖皮质激素联合细胞毒类药物,若有禁忌或疗效不佳,还可选择环孢素A、他克莫司或霉酚酸酯(最好联合适当剂量糖皮质激素),也可尝试应用合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Rituximab等药物。总之,治疗应基于患者状况,给予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