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13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0-10-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专栏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颌骨牙源性囊肿袋形术/减压术引流装置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赵熠a,刘冰b
    2020, 13(10): 577-581.  DOI: 10.19538/j.kq.2020.10.001
    摘要 ( )  
    颌骨牙源性囊肿是一组来源于与牙发生相关组织的病变,上皮衬里的囊腔包含液体或半流体。由于囊腔内的压力、骨吸收因子释放及上皮增生引起囊肿不断增大,导致颌骨膨隆、牙松动移位,面部畸形及咬合功能障碍。牙源性囊肿的袋形术/减压术是一种简单易行而有效的保守性治疗方法。成功的治疗需要术后采用不同引流装置保持囊肿引流。较大的囊肿常在术后配戴囊肿塞或阻塞器,而较小的病变则通过减压管保守引流。大多数病例是在袋形术/减压术后囊肿缩小时二期行囊肿刮除术,可减少邻近结构的损伤或手术并发症,仅少数病例中袋形术作为惟一的治疗方式。文章简要介绍了袋形术/减压术的相关治疗机制以及多种引流装置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袋形术与正畸治疗促进含牙囊肿内阻生牙萌出
    郭珍珍1a,王智军1b,杨学文2
    2020, 13(10): 582-585.  DOI: 10.19538/j.kq.2020.10.002
    摘要 ( )  
    含牙囊肿是口腔内常见的颌骨囊性病变之一,通常伴有阻生牙。刮除术虽能根除病变,但易造成牙列缺损、神经损伤、邻牙损伤或牙髓活力丧失等。近年来临床上常用的袋形术,可减少邻近结构的创伤及提高囊内阻生牙的存留率,对于位置深或无法自行萌出的阻生牙配合正畸牵引可取得满意的效果。文章简要介绍含牙囊肿的形成、袋形术的适应证以及囊肿内阻生牙的正畸牵引等临床问题。
    阻生牙截冠术用于含牙囊肿治疗
    黄巧艳,胡砚平
    2020, 13(10): 586-589.  DOI: 10.19538/j.kq.2020.10.003
    摘要 ( )  
    随着微创理念的发展,功能保存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成为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关注的课题。当下颌阻生牙伴有含牙囊肿时,囊肿刮除术及牙拔除术可能造成下牙槽神经暂时性或永久性损伤,导致下唇感觉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0世纪80年代,截冠术引入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目前对其安全性、可操作性、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都有较充分的研究。文章介绍阻生牙截冠术用于含牙囊肿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操作要点以及相关手术并发症。
    根管治疗应用于颌骨牙源性囊肿受累牙的处理
    邓曲1,张燕2,胡砚平1
    2020, 13(10): 590-594.  DOI: 10.19538/j.kq.2020.10.004
    摘要 ( )  
    手术是治疗颌骨牙源性囊肿的主要方法,但颌骨牙源性囊肿的特殊性在于手术方案的制定涉及患区牙的处理,目前对于受累牙的处理国内外并无公认的指南。当受累牙突入颌骨牙源性囊肿的囊腔时,特别是有功能的活髓牙,仍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大量的研究支持受累牙的保守治疗,而根管治疗是将颌骨牙源性囊肿受累牙长期保存于口腔中的一个重要治疗策略。近年来,随着各类材料和器械的更新,根管治疗更加精密、微创,疗效显著提高。文章收集整理近年来的文献,对受累牙评估、根管治疗及根尖切除术在颌骨牙源性囊肿处理方面的应用做一概述。
    颌骨囊肿刮除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张旭辉1,李子文1,赵怡芳2
    2020, 13(10): 595-598.  DOI: 10.19538/j.kq.2020.10.005
    摘要 ( )  
    颌骨囊肿刮除术是牙源性颌骨囊肿的常规治疗手段,但囊肿刮除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常影响骨腔的愈合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常见并发症有术后感染、囊肿复发、病理性骨折、感觉异常等。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囊肿大小、患病部位、手术方式、是否有植入物等有密切关系。避免或减少这些并发症对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该领域研究现状和笔者的经验,介绍颌骨囊肿刮除术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颌骨囊肿术后骨形成的影像学评估
    林文清1a,徐秋生1a,杨绿丽1b,刘冰2
    2020, 13(10): 599-603.  DOI: 10.19538/j.kq.2020.10.006
    摘要 ( )  
    手术是颌骨囊肿的主要治疗方法。囊肿刮除术、开窗减压术(袋形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术后采用影像学方法观察骨腔的愈合或囊腔的缩小,是术后疗效评估及开窗减压术后选择二期囊肿刮除术时机的必要措施。由于不同的手术方式,上、下颌骨结构的差别,病变类型、大小以及患者年龄等差异,可能影响囊肿术后骨沉积的速率与结果。文章结合文献和笔者的经验,就颌骨囊肿术后骨形成的影像特点与相关因素做一概述。
    论著
    3岁高龋与无龋儿童龈上菌斑微生物差异的宏基因组学分析
    张倩霞a,郭静b,关玲霞b,传爱云a,张薇c,李玉姣a,王胜朝a
    2020, 13(10): 604-610.  DOI: 10.19538/j.kq.2020.10.007
    摘要 ( )  
    目的    用16S rDNA测序技术,探讨不同龋患程度儿童乳牙龈上菌斑微生物多样性及差异。方法    选择3岁龄儿童为研究对象,高龋组(dmft ≥ 5)和无龋组(dmft = 0)各12名,采集光滑面龈上菌斑,基于Ion S5TMXL平台(Thermo Fisher,美国)进行16S V4区域测序并对比分析。结果    通过与SILVA132数据库比对,可注释到14个菌门、21个菌纲、53个菌目、93个菌科、150个菌属、159个菌种。Alpha多样性分析提示高龋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低于无龋组。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高龋和无龋样本群落结构相似,组间无显著分离。两组中,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梭杆菌门等;优势菌属为放线菌属、棒状杆菌属、奈瑟菌属、罗氏菌属、链球菌属、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等。LEfSe分析显示,高龋组显著丰富的微生物菌群有罗氏菌属、嗜血杆菌属、金氏菌属、龋齿罗氏菌、奈瑟杆菌等(P < 0.05);无龋组显著丰富的微生物菌群有梭杆菌门、纤毛菌属、Leptotrichia_sp_oral_clone_IK040、颗粒二氧化碳嗜纤维菌等(P < 0.05)。变形链球菌的相对丰度在两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05)。远缘链球菌仅在高龋组中被检出。此外,两组微生物样本中均存在低丰度的未曾定义新物种。PICRUSt分析显示,高龋组的微生物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等较无龋组更为丰富。结论    3岁儿童乳牙龈上菌斑微生物群落呈现多样性,不同龋患程度儿童口腔微生物群落在不同分类和功能水平上呈现显著差异,为乳牙龋的微生物因素研究提供了新数据。
    4种机用镍钛器械在模拟弯曲根管内成形能力的实验研究
    冯瑞明1,薛明2
    2020, 13(10): 611-615.  DOI: 10.19538/j.kq.2020.10.008
    摘要 ( )  
    目的    比较4种不同机用镍钛器械预备树脂模拟弯曲根管的成形能力,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40个单弯树脂模拟根管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分别为ProTaper Universal组、iRaCe组、Reciproc Blue组和HyFlex EDM组,采用4种不同机用镍钛器械进行根管预备,并记录各组预备时间。使用单反相机采集各组预备前后根管的形态照片,采用Adobe Photoshop CS5软件进行图像重叠,使用Image Pro Plus6.0软件测量10个观测点的根管内、外侧壁树脂去除量并计算器械的中心定位能力,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RaCe组预备时间最短,预备效率最高(P < 0.05)。在根尖区,iRaCe组的中心定位能力最好;在弯曲点附近,iRaCe组和HyFlex EDM组的中心定位能力较好,相对优于ProTaper Universal组和Reciproc Blue组;在弯曲点冠方,iRaCe组、Reciproc Blue组、HyFlex EDM组的中心定位能力均显著优于ProTaper Universal组(P < 0.05)。结论 4种机用镍钛器械均可较好地保持原始根管的走向,无明显的偏移及台阶等出现。与ProTaper Universal相比,iRaCe、Reciproc Blue和HyFlex EDM镍钛器械对弯曲根管表现出更加出色的成形能力,更适合用于弯曲根管的预备。
    上前牙角度与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的相关性研究
    高玥1,郭晓燕2
    2020, 13(10): 616-619.  DOI: 10.19538/j.kq.2020.10.009
    摘要 ( )  
    目的 研究上前牙角度与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设计的相关性并得出临界诊断值。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口腔正畸科矫治结束的牙列拥挤在Ⅰ度以内、下颌平面角(MP-FH角)≤ 25°的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患者100例,其中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矫治患者50例(拔牙组),不拔牙矫治患者50例(不拔牙组)。对两组患者的矫治前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上前牙角度与拔牙矫治设计的相关性。结果    反映上下颌骨位置关系的SNA角、SNB角、ANB角在拔牙组与不拔牙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不能作为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设计的参考依据。反映上前牙角度的U1-NA距、U1-NA角、U1-L1角、U1-SN角以及MP-FH角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可知,上前牙角度相关测量指标对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与否有诊断价值[曲线下的面积(AUC)> 0.5]。根据约登指数求出最佳临界诊断值:U1-NA距为7.25 mm;U1-NA角为20.50°;U1-SN角为109.50°;U1-L1角为119.25°;MP-FH角为19.25°。结论   上前牙角度与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病例进行拔牙矫治设计相关并具有诊断价值,相关测量项目的临界诊断值对于是否进行拔牙矫治设计有一定参考意义。
    应用牙髓切断术与牙髓摘除术治疗深龋机械性露髓乳磨牙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张百泽1,邬礼政2,葛鑫1,王军辉1,田忠松3,王小竞1
    2020, 13(10): 620-623.  DOI: 10.19538/j.kq.2020.10.010
    摘要 ( )  
    目的 对比研究应用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mineral trioxide aggragate,MTA)牙髓切断术与Vitapex牙髓摘除术治疗深龋机械性露髓乳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12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深龋患儿108例,共计患牙224颗。将所有患儿随机均分为牙髓切断组(119颗患牙)和牙髓摘除组(105颗患牙),分别采用MTA牙髓切断术和Vitapex牙髓摘除术进行治疗。术后6、12、18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进行治疗成功率评价。结果 随访患者共92例,共计患牙192颗,其中牙髓切断组患牙101颗,牙髓摘除组患牙91颗。术后6、12、18个月牙髓切断组治疗效果均优于牙髓摘除组;比较术后18个月两组治疗成功率发现,牙髓切断组治疗成功率(90.10%)高于牙髓摘除组(7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50,P = 0.04)。结论 相较于Vitapex牙髓摘除术,MTA牙髓切断术治疗深龋机械性露髓乳磨牙的短期疗效更好,推荐临床医生应用。
    综述
    种植修复个性化基台与成品基台的研究现状
    邹丽妍,赵宝红
    2020, 13(10): 624-628.  DOI: 10.19538/j.kq.2020.10.011
    摘要 ( )  
    种植修复已成为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基台作为种植体与上部结构间的重要连接部分,对种植修复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基台的选择将影响着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及机械并发症的发生。文章就个性化基台和成品基台在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效果方面的对比研究做一综述。
    儿童口腔局部麻醉控制疼痛研究进展
    陈鹏莉,朱姝,陈旭
    2020, 13(10): 629-633.  DOI: 10.19538/j.kq.2020.10.012
    摘要 ( )  
    儿童口腔疾病治疗中,患儿的配合度与疼痛控制密切相关,局部麻醉是疼痛控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局部麻醉药物的合理选择、麻醉剂量的准确评估、针对不同类型患儿个性化麻醉方案的制定等为儿童口腔疾病治疗提供了保障。安全有效的局部麻醉既有利于提高治疗质量和远期疗效,又能让患儿获得舒适的就诊体验,有助于其建立积极的口腔保健态度。文章对儿童口腔局部麻醉控制疼痛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专栏
    数字化根管定位导板在微创牙髓治疗中应用研究进展
    王丹a,洪涛b,张晏源c,李玉姣a,田宇a
    2020, 13(10): 634-638.  DOI: 10.19538/j.kq.2020.10.013
    摘要 ( )  
    随着牙体牙髓治疗技术和理念的不断发展,微创牙髓治疗(minimally invasive endodontics,MIE)理念受到了广泛关注,MIE强调保留更多的牙体组织来提高患牙存留率。在各项数字化技术的联合应用下,MIE有了新思路、新方法。文章从现阶段的数字化根管定位导板在MIE的应用背景、数字化技术、制作方法、临床应用等方面展开综述。
    病例报告
    双丝法矫治上颌中切牙倒置阻生1例报告
    张耀,张梅,宋志芸
    2020, 13(10): 639-640.  DOI: 10.19538/j.kq.2020.10.014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