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13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0-11-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讲座
    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专栏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外泌体检测相关技术及其在口腔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刘先博,刘奕
    2020, 13(11): 641-645.  DOI: 10.19538/j.kq.2020.11.001
    摘要 ( )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广泛存在于各类体液中。外泌体携带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以在细胞间进行传递,从而影响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外泌体的含量和内容物常发生改变,且外泌体可以反映其来源细胞的特性。基于外泌体的独特性质,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将其作为理想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监测。目前,基于光学和非光学原理开发了多种技术手段用于分析疾病相关外泌体。文章就外泌体检测相关技术及其在口腔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做一阐述。
    外泌体在骨改建中的功能及其在正畸牙移动中的作用
    郑颖,刘奕
    2020, 13(11): 646-650.  DOI: 10.19538/j.kq.2020.11.002
    摘要 ( )  
    骨改建的动态平衡对于维持骨稳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骨改建是维持正常骨骼结构的重要环节,也是正畸牙移动和保持的生理基础。正畸力作用过程中,对牙周组织一方面产生了压力,另一方面又形成牵张力。牙周组织在压力侧和张力侧的信号通路和代谢反应截然不同,同时涉及以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细胞为主的骨稳态和牙周组织、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参与的复杂过程。而外泌体在正畸牙移动的微环境中,不同细胞分泌特定蛋白质、小分子核糖核酸及其他生长因子,在细胞间通信中起必不可少的中介作用。文章就骨改建相关外泌体的功能及其在正畸牙移动中的作用做一阐述。
    牙源性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功能研究新进展
    贡雨嘉,刘奕
    2020, 13(11): 651-654.  DOI: 10.19538/j.kq.2020.11.003
    摘要 ( )  
    近年来关于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但有关牙源性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研究相对较少。相比于其他间充质干细胞,牙源性干细胞因易获取,并具有更强的免疫调节功能和组织再生能力而成为学者们研究的新方向。文章总结了近几年牙源性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功能研究新进展,主要就牙源性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炎症调节功能、促组织再生功能和神经保护功能3个方面做一阐述。
    口腔颌面部肿瘤来源外泌体的生物功能及其临床应用
    岳杨,刘奕
    2020, 13(11): 655-659.  DOI: 10.19538/j.kq.2020.11.004
    摘要 ( )  
    外泌体是细胞外囊泡中最小的一组,含有丰富的来自母细胞的信息,作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细胞间通信和信号转导来诱发病理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口腔颌面部肿瘤来源外泌体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免疫调节、治疗等大部分过程。外泌体广泛存在于血液、唾液等体液中,对外泌体内容物进行检测分析,将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文章就口腔颌面部肿瘤来源外泌体的生物功能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阐述,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论著
    两种微创法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临床效果比较研究
    余佳杰,马宏涛,朱亚琴
    2020, 13(11): 660-664.  DOI: 10.19538/j.kq.2020.11.005
    摘要 ( )  
    目的 比较研究两种微创法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综合科就诊的需拔除双侧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患者50例。采用随机、单盲、自身牙弓左右侧交叉对照的研究方法,一侧患牙使用45°冲击式气动手机法(联合使用加长球钻去骨、加长裂钻分牙)拔除,对侧患牙使用超声骨刀法(超声骨刀去骨、45°冲击式气动手机配合加长裂钻分牙)拔除。比较两种方法术中去骨时间、阻生牙完全脱位时间、患者术后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及患侧面部肿胀百分率等。结果 50例患者的100颗患牙均顺利拔除,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出血、创口感染、干槽症等并发症。45°冲击式气动手机法术中平均去骨时间和阻生牙完全脱位时间均短于超声骨刀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45°冲击式气动手机法术后48 h疼痛VAS评分和患侧面部肿胀百分率均略高于超声骨刀法,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45°冲击式气动手机法和超声骨刀法均为安全性较高、术后反应较小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微创拔除方法,两者在拔除相同阻生类型的患牙时产生的手术创伤基本相当,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更短、设备成本更低的优势,适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修复治疗在前牙美学修复中应用的临床效果研究
    于佳莹,战德松,王敬人,杨希祥
    2020, 13(11): 665-669.  DOI: 10.19538/j.kq.2020.11.006
    摘要 ( )  
    目的 通过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修复治疗与常规修复治疗在前牙美学修复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在修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拟行前牙美学修复患者3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研究组患者先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牙齿进行空间管理后,再进行修复治疗;对照组患者直接进行常规修复治疗。根据Kay牙齿美学分类标准,分别对治疗前后两组牙齿美学效果进行评价;根据Ryge评价标准改编的评分系统,对两组修复体美观性进行评分;由患者本人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最终的修复效果进行满意度评分。结果 (1)治疗前两组患者牙齿美学分类主要为Ⅱ类和Ⅲ类,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0.163,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牙齿美学分类的分布不同,研究组牙齿美学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3.670,P < 0.05)。(2)研究组修复体美观性评分为(1.278 ± 0.286)分,低于对照组[(2.340 ± 0.808)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223,P < 0.05)。(3)在修复体形态、与邻牙协调程度方面,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修复体颜色方面,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修复治疗在前牙美学修复中应用,可达到更理想的美学效果。无托槽矫治在前牙美学修复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上海市5岁儿童出生体重及现身体质量指数与龋病关系研究
    蔡越,张颖,张皓,曾晓莉,江一巍,笪东欣,虞瑾,王艳,刘月华
    2020, 13(11): 670-673.  DOI: 10.19538/j.kq.2020.11.007
    摘要 ( )  
    目的 研究上海市5岁儿童出生体重、现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龋病的关系。方法 于2017年在上海市随机抽取4925名5岁儿童,开展口腔检查,并记录患龋情况。通过对家长的问卷调查获取儿童的出生体重、现BMI信息。排除1204名数据缺失儿童,共3721名儿童纳入本研究。根据出生体重将所有儿童分为低出生体重组(< 2500 g)、正常出生体重组(2500 ~ < 4000 g)和高出生体重组(≥ 4000 g),再根据现BMI将各组儿童分为消瘦的低BMI亚组(BMI < P5)、正常BMI亚组(P5 ≤ BMI ≤ P85)和超重/肥胖的高BMI亚组(BMI > P85),分析出生体重、现BMI与龋病的相关性。结果 完成检查的3721名儿童,其患龋率为53.86%,龋失补牙数(dmft)为2.38 ± 3.33。低出生体重组、正常出生体重组和高出生体重组的患龋率分别为49.65%、53.55%和59.93%,dmft分别为2.14 ± 3.13、2.37 ± 3.33、2.62 ± 3.36。高出生体重组的患龋率显著高于正常出生体重组及低出生体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05、4.58,均P < 0.05)。高出生体重组正常BMI亚组的患龋率(61.21%)显著高于正常出生体重组的正常BMI亚组(53.61%)和高BMI亚组(51.52%),也高于低出生体重组正常BMI亚组(49.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61、5.65、4.10,均P < 0.05)。结论 高出生体重(≥ 4000 g)的上海市5岁儿童患龋率较高。高出生体重、现BMI正常的上海市5岁儿童患龋率仍要高于出生体重正常(2500 ~ < 4000 g)而现BMI高的儿童。高出生体重可能是儿童龋病的危险因素。
    口服新型抗凝药患者牙拔除术后出血情况分析
    马永清a,杨苗苗b,贺平a
    2020, 13(11): 674-677.  DOI: 10.19538/j.kq.2020.11.008
    摘要 ( )  
    目的 分析口服新型抗凝药患者牙拔除术后出血情况。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心电监护门诊行牙拔除术的口服抗凝药患者212例作为研究组,其中口服新型抗凝药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患者67例(凝血酶抑制剂组),口服新型抗凝药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利伐他班或阿哌沙班患者59例(Ⅹa因子抑制剂组),口服华法林患者86例(华法林组)。选取同期行牙拔除术的未服用抗凝药患者99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牙拔除术后0.5、1、24、72 h的出血情况。结果 术后0.5、24 h各组出血发生率总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79、8.13,P值分别为0.021、0.044)。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发现,各研究组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且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高于凝血酶抑制剂组和Ⅹa因子抑制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两新型抗凝药组(凝血酶抑制剂组与Ⅹa因子抑制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72 h各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06、5.56,P值分别为0.251、0.165)。结论 相较于口服华法林患者,口服新型抗凝药患者牙拔除术后出血发生率更低,故口服新型抗凝药患者无需因简单的牙拔除术而调整或中断服用抗凝药。
    家长陪同对口腔门诊患儿七氟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研究
    王媛媛a,樊林b
    2020, 13(11): 678-680.  DOI: 10.19538/j.kq.2020.11.009
    摘要 ( )  
    目的 研究家长陪同对口腔门诊患儿七氟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七氟烷全身麻醉口腔治疗患儿120例,随机分为陪同组和未陪同组,每组60例。陪同组患儿在治疗前麻醉诱导期及治疗后苏醒期均有家长陪同,未陪同组患儿在麻醉诱导期及苏醒期均无家长陪同。采用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量化评分表(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 scale,PAED)对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进行评分,并计算躁动发生率。结果 陪同组PAED评分为(9.18 ± 3.41)分,未陪同组PAED评分为(10.57 ± 3.62)分,两组PAE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04,P = 0.03)。陪同组躁动发生率(26.67%)明显低于非陪同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91,P = 0.01)。结论 治疗前麻醉诱导期及治疗后苏醒期有家长陪同,可减少患儿躁动的发生,提高家长对口腔治疗的满意度,促进良好的医患关系。
    综述
    前牙区牙槽骨形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许子悦,钱玉芬
    2020, 13(11): 681-684.  DOI: 10.19538/j.kq.2020.11.010
    摘要 ( )  
    正畸治疗中的牙齿移动有赖于牙槽骨的改建,研究影响牙槽骨形态的相关因素,有利于临床医生了解错牙合畸形的的病因机制,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前牙区牙槽骨形态可能与前牙区牙周牙龈生物型、骨面型、前牙唇倾度、前牙拥挤度、年龄、性别、舌体体积和舌体压力等因素相关。文章就前牙区牙槽骨形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超声器械拆除金属桩核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韩童童a,阎旭a,曹瑞涛a,张馨文b
    2020, 13(11): 685-689.  DOI: 10.19538/j.kq.2020.11.011
    摘要 ( )  
    桩核冠是临床上修复残根残冠常用的方法,但在非手术根管再治疗中,需要拆除桩核,重新对根管进行清理和成形。在拆除桩核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剩余牙体组织,避免牙体折裂等情况的发生。超声器械因其安全、高效的特点,已成为拆除金属桩核的重要手段。文章就超声器械拆除金属桩核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讲座
    论口腔种植辩论赛中专业性与技巧性的平衡——基于第四届“紫金杯”全国种植辩论赛
    张思佳,王舒妍,许浩坤,孙书恺,何婀妮,邹迪,谢超,马威,李德华,宋应亮
    2020, 13(11): 690-694.  DOI: 10.19538/j.kq.2020.11.012
    摘要 ( )  
    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指导举办的“紫金杯”全国口腔种植辩论赛已成为全国各大口腔院校学术交流的前沿阵地。各院校的辩论队员主要从科室中青年骨干医生及优秀研究生中选拔。辩论队员在比赛中需要将专业知识与辩论技巧紧密结合,在学术辩论中加入辩论技巧往往能够更好地获得观众与评委的共鸣,但过度重视技巧又容易忽视辩题本身所包含的专业性内容。因此,辩论队员需要在比赛中平衡专业性与技巧性,为观众和评委献上专业、精彩的学术盛宴。文章基于第四届“紫金杯”全国种植辩论赛,就口腔种植辩论赛中专业性与技巧性的平衡要点做一阐述。
    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专栏
    放射粒子近距离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新进展
    郑越予,刘冰
    2020, 13(11): 695-698.  DOI: 10.19538/j.kq.2020.11.013
    摘要 ( )  
    随着影像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放射粒子近距离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已成为手术和传统放疗等治疗方法的有效补充。3D打印导板引导放射粒子植入术,因具有良好的靶区适形性、精准可控的治疗剂量、较低的副反应及微创性等优点,成为目前放射粒子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病例报告
    微创隧道技术联合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治疗正畸术后下前牙牙龈退缩1例报告
    毛舜1,谢辉2a,马飞2a,郭锦材2b
    2020, 13(11): 699-702.  DOI: 10.19538/j.kq.2020.11.014
    摘要 ( )  
    唾液腺内窥镜辅助治疗腮腺导管断裂1例报告
    东洋,吴传彬,孙海江,薛雷
    2020, 13(11): 703-704.  DOI: 10.19538/j.kq.2020.11.015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