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8年, 第1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8-06-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乳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早期矫治原则
    章晶晶,刘鹤
    2018, 11(6): 321-327.  DOI: 10.19538/j.kq.2018.06.001
    摘要 ( )  

    前牙反牙合是乳替牙期常见的错牙合畸形,是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主要症状之一,也是儿童口腔医生常常需要面对的临床问题。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反牙合有骨性和非骨性之分,其鉴别诊断对前牙反牙合的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乳牙期常用的前牙反牙合治疗技术包括乳尖牙调牙合、咬翘法、下颌联冠斜面导板、上颌牙合垫舌簧矫治器及不良习惯去除。上颌前方牵引治疗是替牙期最为常用的前牙反牙合矫治技术。随着上下颌骨生长发育的不断进行,前牙反牙合可能会出现加重或复发。

    前牙反牙合的早期矫治
    杨雪,汪俊
    2018, 11(6): 328-333.  DOI: 10.19538/j.kq.2018.06.002
    摘要 ( )  

    前牙反牙合是乳牙列及混合牙列时期的常见问题,对其早期矫治不但能改善患儿美观,也能提升牙牙合功能,并可防止或降低前牙反牙合对牙、牙周组织及骨生长发育产生的不良影响,而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区分反牙合是牙源性、功能性还是骨性。临床上应首先在下颌静止及功能性运动状态下对其进行全面检查,并结合X线影像结果进行鉴别诊断,然后采取相应治疗。

    伴发咬合异常的全身发育性疾病及其口腔序列治疗策略
    季伶俐,陈旭
    2018, 11(6): 334-337.  DOI: 10.19538/j.kq.2018.06.003
    摘要 ( )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正常咬合关系的建立对颌面部的发育起着重要作用。一些全身发育性疾病除了有全身症状外,还会在口腔颌面部出现表征,牙齿、牙列以及颌骨的异常表现均会造成各种咬合问题。文章总结了一些伴有口腔咬合异常的全身发育性疾病,希望对口腔临床医生的工作有所帮助。

    论著
    两种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系统与中国人骨性结构的适应性差异比较研究
    赵界云,何冬梅,邹璐芗,张露珠
    2018, 11(6): 338-342.  DOI: 10.19538/j.kq.2018.06.004
    摘要 ( )  

    目的 比较两种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系统(Biomet和自主设计)与中国人骨性结构的适应性差异。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颞下颌关节全关节置换病例54例(63侧关节),采用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为其选型和模拟安装Biomet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系统与自主设计的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系统,采用ProPlan CMF 1.4软件测量两种置换系统关节窝骨修整量、下颌支骨修整量和关节窝植骨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自主设计的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系统的关节窝骨修整量、下颌支骨修整量和关节窝植骨量分别为(150.20 ± 125.86)、(103.86 ± 64.07)和(95.88 ± 74.72)mm3,均显著少于Biomet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系统的(281.82 ± 188.26)、(229.45 ± 159.35)和(263.03 ± 187.00)mm3,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自主设计的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系统更适合中国人的骨性结构,具有去骨量和关节窝植骨量少的优点。

    常山酮对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SD大鼠模型抗纤维化作用研究
    高峥嵘1,罗银2,苏楷欣1,潘军臣1,谢小燕2,高义军2
    2018, 11(6): 343-346.  DOI: 10.19538/j.kq.2018.06.005
    摘要 ( )  

    目的 探讨常山酮对博来霉素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大鼠的药理作用。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大鼠在麻醉状态下,于双侧颊黏膜下局部注射1 mg/mL 博来霉素稀释液100 μL,每天1次,共持续给药8周;对照组大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实验前和给药2、4、6、8周时用游标卡尺对每只大鼠进行张口度测量,每次每只大鼠测量3次,求平均值。建模过程中实验组大鼠有3只死亡。8周后分别处死建模成功的实验组大鼠5只和全部对照组大鼠,取其双侧颊黏膜组织置于多聚甲醛中固定。另建模成功的实验组12只大鼠随机分为常山酮治疗组和常山酮对照组各6只。常山酮治疗组大鼠给予1 μg/mL常山酮稀释液 200 μL,给药方式同建模时博来霉素的注射,每天1次,持续6周;常山酮对照组大鼠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2、4、6周时对每只大鼠进行张口度测量,测量方法同上。6周后处死全部大鼠,取其双侧颊黏膜组织置于多聚甲醛中固定。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颊黏膜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1)20只SD大鼠局部注射博来霉素 8周诱导出了17只临床和病理上与人OSF相似改变的SD大鼠模型;(2)局部给药常山酮6周缓解了OSF模型鼠的纤维化情况。结论 常山酮可改善博来霉素致OSF大鼠的纤维化情况,阻止纤维化的进一步发展。

    根尖牙乳头干细胞外泌体的提取与鉴定
    余思,蒋欢,刘尧,戴璐,陈旭
    2018, 11(6): 347-350.  DOI: 10.19538/j.kq.2018.06.006
    摘要 ( )  

    目的    提取根尖牙乳头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apical papilla,SCAP)来源的外泌体并对其鉴定。方法 原代培养SCAP并鉴定,收集SCAP培养上清,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其外泌体,透射电镜下观察外泌体形态,免疫印记法检测外泌体特异性标记蛋白CD9、Alix的表达。结果 SCAP能分泌外泌体,电镜下可见其为呈杯状的囊泡结构,直径30~100 nm;特异性标记蛋白CD9、Alix呈阳性表达。结论 采用超速离心法可以成功从SCAP培养上清中提取外泌体。

    RW牙合板治疗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髁突位置影响研究
    黄鹏程,陈宗飞,张端强,贾泠卉
    2018, 11(6): 351-353.  DOI: 10.19538/j.kq.2018.06.007
    摘要 ( )  

    目的    研究RW牙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前后髁突位置的改变,以探讨RW牙合板的治疗机制。方法 选择2016年1—7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TMD患者20例,在RW牙合板治疗前后分别拍摄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CBCT),并测量患侧髁突的关节间隙。比较治疗前后关节上、前、后间隙的改变。 结果     治疗后患侧髁突的关节前间隙减小、后间隙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上间隙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W牙合板可使髁突向前移动,使髁突趋于关节窝正中。

    不同质量分数的钛-铜合金对MC3T3-E1细胞分化的影响研究
    马凯1,王敏雅1,李悦2,张燕婷1,李胜义3,张二林3,赵宝红1,邓春富1
    2018, 11(6): 354-357.  DOI: 10.19538/j.kq.2018.06.008
    摘要 ( )  

    目的 探究不同质量分数的钛-铜合金对MC3T3-E1细胞分化的影响,并寻找促进细胞分化作用最佳的含铜质量分数。方法 将不同质量分数的钛-铜合金样片分组,设组1(cp Ti)为对照组,组2(Ti-2wt%Cu)、组3(Ti-5wt%Cu)、组4(Ti-10wt%Cu)为实验组。将MC3T3-E1细胞按2 × 104/孔的密度接种到包埋样片的24孔培养板中行共培养。在第3、5、10和15 d时,用微量酶标法检测成骨细胞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表达情况;在第7、14和21 d时,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Ⅰ型胶原蛋白(COL-Ⅰ)、骨钙素(OC)活性表达情况。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所有检测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 结果 Ti-2wt%Cu最有利于ALP活性表达(P<0.05),共培养第10 d时达最大值;Ti-5wt%Cu最有利于COL-Ⅰ活性表达(P<0.05),共培养第7 d时达最大值;Ti-5wt%Cu最有利于OC活性表达(P<0.05),共培养第14 d时达最大值。 结论 与cp Ti相比较,低质量分数钛-铜(Ti-2wt%Cu、Ti-5wt%Cu)对MC3T3-E1细胞分化有促进作用,表现为时间依赖性;高质量分数钛-铜(Ti-10wt%Cu)对MC3T3-E1细胞分化有抑制作用。相对而言,Ti-5wt%Cu合金对MC3T3-E1细胞分化作用最佳。

    一步微弧氧化法处理钛合金的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
    鞠昊1a,宋雨来2,李志民1a,宋子琦 1a,冯婧 1a,公柏娟1b
    2018, 11(6): 358-360.  DOI: 10.19538/j.kq.2018.06.009
    摘要 ( )  

    目的 研究一步微弧氧化法处理钛合金(Ti6Al4V)的体外生物学性能,为下一步临床应用微弧氧化法处理钛合金种植体提供前期理论基础。方法 通过一步微弧氧化法在Ti6Al4V表面生成膜层并表征膜层形态(实验组),设置对照组为未处理的Ti6Al4V和喷砂酸蚀处理的Ti6Al4V,3组分别与成骨细胞共同培养,测定成骨细胞的增殖、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以及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COL-Ⅰ)、骨钙素(osteocalcin,OC)的mRNA相对表达情况。结果 微弧氧化处理后Ti6Al4V表面含有大量的陶瓷烧结颗粒,以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为主要成分。3组试样的体外实验结果表明,经微弧氧化处理的Ti6Al4V表面的细胞增殖高于其他两组,细胞内的ALP活性、COL-Ⅰ、OC的mRNA相对表达也均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通过微弧氧化法在Ti6Al4V表面生成的陶瓷膜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有促进作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吸烟与种植体周围炎发病风险相关性Meta分析
    唐伟华1,李蕾1,曹煜隆2
    2018, 11(6): 361-364.  DOI: 10.19538/j.kq.2018.06.010
    摘要 ( )  

    目的 系统评价吸烟与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的相关性,为进行人群健康教育和预防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SinoMed等数据库,查找吸烟与种植体周围炎发病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由2名评价员独立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合并其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并对发表偏倚进行漏斗图分析。结果 共纳入9个病例对照研究,包含3674例患者。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纳入研究总体研究质量较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不吸烟人群相比,吸烟人群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可能性显著增加[OR = 2.93,95% CI:2.19 ~ 3.91,P<0.05],吸烟组和非吸烟组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吸烟与种植体周围炎发生呈正相关,是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危险因素,相对于不吸烟的种植患者而言,吸烟使种植体周围炎发生风险增高了1.93倍。

    综述
    牙周病与消化系统疾病的联系
    戴柯a,杨钦博b,寇育荣a,b
    2018, 11(6): 365-368.  DOI: 10.19538/j.kq.2018.06.011
    摘要 ( )  

    牙周病是由口腔菌群失调导致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已成为许多全身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其中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口腔作为消化道的起始,并且口腔微生物群与消化道微生物群存在重叠,所以牙周病与一些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显得格外密切。文章就当前关于牙周病与几种消化系统疾病相关性的流行病学、临床以及基础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二者联系的内在机制有所了解,从而以牙周健康为切入点,为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偏颌患者牙合平面偏斜特征及非手术治疗
    李爽1,王珺璆2,王明锋 2
    2018, 11(6): 369-373.  DOI: 10.19538/j.kq.2018.06.012
    摘要 ( )  

    牙合平面偏斜是下颌偏斜的主要特征,其形成原因较为复杂且目前尚无定论。研究表明,牙合平面偏斜与咬合力、咬合接触面积、咀嚼运动,甚至头颈姿势位有关。锥形束CT(CBCT)是目前评估牙合平面偏斜程度的最佳诊断方法。常见牙合平面偏斜与下颌偏斜关系主要为同侧偏斜,也有少部分患者为对侧偏斜,可对颞下颌关节及咀嚼运动造成不良影响。临床上非手术纠正牙合平面偏斜一直是治疗难点。文章根据现有文献,对牙合平面偏斜特征及不良影响进行梳理,并针对临床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归纳综述。

    骨组织工程支架与生长因子结合方法研究进展
    韦应明,雷利红,陈莉丽
    2018, 11(6): 374-378.  DOI: 10.19538/j.kq.2018.06.013
    摘要 ( )  

    骨组织工程支架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后,在骨缺损修复方面已取得了大量令人满意的成果。为寻找更好的口腔颌面部骨缺损修复方法,追求更完美的缺损修复效果,将生长因子与骨组织工程支架结合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文章对骨组织工程支架与生长因子结合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病例报告
    应用3D打印技术修复重建下颌骨骨化纤维瘤切除术后缺损1例报告
    徐超,卢利
    2018, 11(6): 379-381.  DOI: 10.19538/j.kq.2018.06.014
    摘要 ( )  
    上颌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牙种植失败1例报告
    魏中武,陈灼庚,徐普
    2018, 11(6): 382-384.  DOI: 10.19538/j.kq.2018.06.015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