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8年, 第11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8-07-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专栏
    综述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内窥镜在牙周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谭葆春,张鹏,李厚轩,闫福华
    2018, 11(7): 385-391.  DOI: 10.19538/j.kq.2018.07.001
    摘要 ( 52 )  

    牙周病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消除炎症和防止疾病进展。彻底的龈下清创术是牙周治疗的金标准。传统的牙周治疗技术包括盲法闭合龈下刮治、根面平整(SRP)和开放式翻瓣刮治手术。前者是标准的治疗方式,治疗是否完善要靠触觉感知,但龈下的触觉感知没有视觉可达性,且缺乏敏感性、特异性,会导致结石残留。而且很多因素限制了临床医生检测和去除牙结石的能力。内窥镜提供了明确的龈下空间,可精确地评估龈下的根表面和软组织情况,对于牙周炎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至关重要。文章就内窥镜的构造、特点及其在牙周领域的临床应用进行讨论。

    牙周探针及探诊技术的进展及临床应用
    程远,陈斌,闫福华
    2018, 11(7): 392-396.  DOI: 10.19538/j.kq.2018.07.002
    摘要 ( 75 )  

    牙周病的正确诊断和治疗依赖规范化的牙周检查,在诸多的牙周检查中牙周探诊是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牙周探诊不仅可以探测牙龈出血、牙周袋深度、牙周附着水平,还可以探查袋内是否有牙石、是否出现根分叉病变等情况。文章就目前牙周探针及探诊技术的进展及临床应用做一介绍,以期牙周探诊技术在临床诊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牙周治疗中的咬合分析
    罗宁,闫福华,李厚轩
    2018, 11(7): 397-402.  DOI: 10.19538/j.kq.2018.07.003
    摘要 ( 56 )  

    在牙周治疗中,咬合分析和咬合治疗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文章通过文献回顾,阐述了咬合创伤与牙周炎之间联系的发展变化,总结了牙周治疗中咬合检查的方法,对牙周治疗中咬合创伤的治疗时机、方法选择、效果评价及长期随访等进行了归纳,以期对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牙周美学治疗中的数字化概念
    崔迪,闫福华,李厚轩
    2018, 11(7): 403-406.  DOI: 10.19538/j.kq.2018.07.004
    摘要 ( 61 )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数码微笑设计、3D扫描、3D打印、虚拟牙合架等技术逐步进入牙周美学治疗领域。口腔医学的数字化技术经历了从二维到三维重建的过程,更加精准、简便、快速,为临床医生的工作和医患、医技沟通带来了便利。文章就牙周美学治疗中的数字化概念的研究与发展做一综述。

    论著
    上颌中切牙种植修复结合软硬组织增量后的临床和影像学效果初步分析
    王浩杰1a,2,甄敏1a,胡文杰1a,王翠1a,贾鹏程1a,徐涛1b,刘云松1c
    2018, 11(7): 407-414.  DOI: 10.19538/j.kq.2018.07.005
    摘要 ( 55 )  

    目的    应用种植同期结合引导性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技术及不同软组织处理方式修复缺失的单颗上颌中切牙,评价其软硬组织的增量效果。方法    纳入于2013—2014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因单颗上颌中切牙缺失而接受种植治疗的患者6例。所有患者在种植同期行GBR,并接受不同软组织处理方式。最终修复7 ~ 24个月后,记录患者上颌前牙区牙周状况,通过影像学检查定量测量种植体唇侧骨高度及骨壁厚度,利用标准化临床照片,定量测量种植体与对照牙牙龈顶点的位置关系,以及种植体近远中龈乳头高度和充满程度,并应用粉色美学评分(pink esthetic score,PES)评价美学效果。结果    所有种植体在复查时均处于健康稳定的牙周状态。5颗种植体在复查时可观察到垂直向及水平向骨增量,种植体唇侧中央肩台根方2、4、6 mm处平均骨壁厚度分别为(1.7 ± 1.1)mm、(2.3 ± 1.1)mm、(2.2 ± 1.3)mm。种植体牙龈顶点相比对照牙(同颌对侧中切牙)平均更偏向远中(1.0 ± 0.6)mm,偏向根方(0.4 ± 0.8)mm;远中龈乳头平均高度(2.8 ± 0.5)mm和充满程度(76.9 ± 19.2)%低于近中龈乳头[(4.2 ± 0.7)mm,(89.8 ± 11.1)%],平均PES为(11.5 ± 1.4)分。结论    对于缺牙区存在软硬组织缺损的患者,上颌中切牙种植同期结合GBR及不同软组织处理方式,可获得较为充足的骨增量效果及与对照牙相对协调的软组织形态,一定程度上改善美学效果。

    环孢素A联合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局部应用对大鼠牙周组织缺损修复影响研究
    黄美香1,2,闫福华3
    2018, 11(7): 415-419.  DOI: 10.19538/j.kq.2018.07.006
    摘要 ( 41 )  

    目的    探讨环孢素A(CsA)联合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g-LPS)局部应用对大鼠牙周组织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     成功构建18只SD大鼠牙周急性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在缺损对应口腔内局部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CsA 2 mg/kg(CsA组)或CsA 2 mg/kg+P.g-LPS 1μg (CsA+P.g-LPS组),30 d后处死全部大鼠,切取双侧下颌骨制作标本切片,HE染色观察CsA单独应用及与低剂量P.g-LPS联合应用对大鼠牙周组织缺损修复的影响。结果    CsA 2 mg/kg单独及与低剂量P.g-LPS联合应用,对大鼠牙周组织缺损的修复均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模拟人体牙周炎恢复期低毒素、微炎症状态的牙周情况下局部应用CsA,既不会促进微炎症状态下的缺损修复,也不会与微炎症表现出协同作用而导致牙周组织的损害。

    人脂肪组织来源血管周干细胞成骨、成脂、成软骨分化能力研究
    张蕾,孟芝竹,张斌
    2018, 11(7): 420-425.  DOI: 10.19538/j.kq.2018.07.007
    摘要 ( 52 )  

    目的    研究从人脂肪组织中提取的血管周干细胞(human perivascular stem cells,hPSCs)的特点,并探讨其成骨、成脂及成软骨分化的能力。方法    采用流式荧光细胞分选技术(FACS)在12例行吸脂手术患者的脂肪标本中分选出人基质血管成分(human 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hSVF)和由周皮细胞(CD34-、CD146+、CD45-)与外膜细胞(CD34+、CD146-、CD45-)组成的hPSCs进行培养,比较其克隆增殖能力,然后将2种细胞进行成骨、成脂和成软骨诱导,诱导结束后分别进行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和阿尔新蓝染色,并检测成骨诱导后的成骨相关基因mRNA表达。结果    hSVF和hPSCs均以纺锤形成纤维样细胞生长,hPSCs呈现出更快的融合趋势,且细胞形态更均一。hPSCs细胞相比于hSVF具有更强的克隆增殖能力(P < 0.05)。hPSCs细胞在成骨及成软骨方向比hSVF具有更强优势,而hSVF在成脂方向比hPSCs具有更强优势。成骨诱导后,hPSCs的成骨基因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相对表达量要明显高于hSVF(P < 0.05)。结论    hPSCs细胞具有干细胞的多项分化潜能,且其在成骨方向具有很强优势,可成为骨组织工程学中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前牙区重度牙周炎非手术治疗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刘培成,赵悦,陈晨,孙进杰,林莉,唐晓琳,李琛
    2018, 11(7): 426-430.  DOI: 10.19538/j.kq.2018.07.008
    摘要 ( 51 )  

    目的    探讨前牙区重度牙周炎非手术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为前牙区重度牙周炎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门诊就诊的前牙区重度牙周炎患者67例(患牙290颗),初诊时前牙区牙周探诊深度(PD)≥ 6 mm的患牙。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其在牙周基础治疗前(基线)和治疗后3个月的PD、临床附着丧失(CAL)、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松动度(TM)、牙髓状态、牙周骨缺损类型、牙周炎类型、咬合创伤、冠根比和冠修复情况。根据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后的PD将患牙分为两组,即PD < 5 mm组(204颗)和PD ≥ 5 mm组(86颗)。应用SPSS 20.0软件,对各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吸烟史以及基线时的患牙PD均数、PD最深值、SBI、PLI、牙周骨缺损类型、冠根比在PD < 5 mm组与PD ≥ 5 mm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的性别、基线时患牙PD均数、SBI、PLI及冠根比在两组间存在差异(P < 0.05)。结论    患者的性别、基线时患牙PD均数、SBI、PLI及冠根比为前牙区重度牙周炎牙周非手术治疗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可摘局部义齿对老年中重度牙周炎伴2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状况及全唾液中MMP-8水平的影响研究
    苏哲君a,王鹏a,霍峰a,陈雪a,赵维川b
    2018, 11(7): 431-434.  DOI: 10.19538/j.kq.2018.07.009
    摘要 ( 45 )  

    目的    探讨戴用可摘局部义齿对老年中重度牙周炎伴2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状况及全唾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8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7—12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行远中游离端铸造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老年中重度牙周炎伴2型糖尿病患者16例(试验组)和单纯老年中重度牙周炎患者14例(对照组),分别于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前及戴用义齿1、3个月后检测两组患者基牙临床牙周指标和全唾液中MMP-8含量。 结果    两组患者戴用义齿1、3个月后的各项牙周指标值及全唾液中MMP-8水平均明显高于义齿修复前(P < 0.05);与戴用义齿1个月后相比较,戴用义齿3个月后牙龈指数(GI)及全唾液中MMP-8水平显著降低(P < 0 .05);戴用义齿1、3个月两次复查时,两组患者颊舌侧的菌斑指数(PLI)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舌侧PLI明显高于颊侧。两组间比较,患者在修复前、戴用义齿1个月后的各牙周指标值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戴用义齿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基牙PLI值差异不明显,而基牙GI及全唾液中MMP-8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老年中重度牙周炎伴2型糖尿病患者戴用可摘局部义齿后牙龈炎症较重;戴用可摘局部义齿可引起老年中重度牙周炎伴2型糖尿病患者全唾液中MMP-8表达水平升高。

    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专栏
    辽宁省3 ~ 5岁儿童乳牙患龋情况抽样调查报告(2015—2016年)
    张凯强1,程睿波2,李健1,路振富1
    2018, 11(7): 435-438.  DOI: 10.19538/j.kq.2018.07.010
    摘要 ( 68 )  

    目的    了解辽宁省3 ~ 5岁儿童乳牙龋病状况,为辽宁省口腔健康保健工作及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依照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要求,抽取辽宁省3、4、5岁常住学龄前儿童共计1294人,计算患龋率和龋均并比较存在的差异。结果    3 ~ 5岁儿童龋均分别为3.64、5.13、6.33,各年龄组的城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城市儿童龋均显著低于乡村儿童;患龋率分别为64.0%、78.4%、88.0%,乡村高于城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辽宁省3 ~ 5岁儿童乳牙龋病患龋情况较严重,乡村人群是龋病预防的重点人群。

    综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牙周炎相关关系研究进展
    黎寺莲,刘静波
    2018, 11(7): 439-443.  DOI: 10.19538/j.kq.2018.07.011
    摘要 ( 54 )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关节破坏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牙周炎是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RA与牙周炎之间存在着相关性:牙周炎增加RA的发病率及其严重程度,RA亦加重牙周炎的严重程度;两种疾病具有相似的临床和病理表现、炎症和免疫反应、共同的易感基因和危险因素等。牙龈卟啉单胞菌是证据充分的牙周致病菌,能够产生牙龈卟啉单胞菌肽酰基精氨酸脱亚胺酶(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eptidyl-arginine deiminase,PPAD),而PPAD是RA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子,因此PPAD可能是影响这两种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就RA与牙周炎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可能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激光治疗口腔黏膜白斑研究进展
    马芮,刘耀然,赵继志
    2018, 11(7): 444-448.  DOI: 10.19538/j.kq.2018.07.012
    摘要 ( 52 )  

    口腔黏膜白斑是一种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斑块或斑片的癌前病变,其治疗一般以防止癌变作为主要的目标。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去除可能的危险因素、局部或全身的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包括外科传统手术刀切除、电凝及激光治疗等)、光动力疗法、冷冻疗法等。激光治疗因具有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视野好、患者痛苦小、术后瘢痕小等独特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文章旨在比较分析各种不同激光治疗口腔黏膜白斑的方法特点,给临床医生提供选择不同激光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