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7年, 第10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7-07-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讲座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牙周病患者的正畸治疗
    张波,胡文杰
    2017, 10(7): 385-389.  DOI: 10.19538/j.kq.2017.07.001
    摘要 ( )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牙周病患者通过正畸治疗来改善口腔健康和容貌外观的需求日益增加。该群体中既有因先天错牙合畸形影响牙周健康的儿童青少年患者,亦有因牙周病变引起的前牙扇形移位、牙齿缺失造成的邻牙移位等错牙合畸形的成人患者。文章就牙周病与正畸治疗的关系、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的原则与方法、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后的牙周状况变化等3个方面做一介绍。

    牙周加速成骨正畸治疗
    郑妍,王赫琛,林莉
    2017, 10(7): 390-394.  DOI: 10.19538/j.kq.2017.07.002
    摘要 ( )  

    牙周加速成骨正畸治疗(periodontally accelerated osteogenic orthodontics,PAOO)是基于局部加速现象使牙齿快速移动的方法,由骨皮质切开术发展而来,加快治疗的过程,尤其能满足成年人的治疗需求。文章对PAOO的发展进程、相关动物实验研究、手术临床操作过程、适应证与禁忌证、临床作用、风险及并发症等做一介绍。

    侵袭性牙周炎的牙周正畸联合治疗
    王晴萱,田玉楼
    2017, 10(7): 395-401.  DOI: 10.19538/j.kq.2017.07.003
    摘要 ( )  

    侵袭性牙周炎是一类在青年人中常见的牙周炎,发病早、进展快、牙周组织破坏严重,牙齿发生病理性移位,严重影响美观、口腔健康和功能。这类患者在牙周治疗基础上应及时进行正畸治疗,恢复正常的生理性牙位及咬合接触关系,消除咬合创伤。恰当的正畸治疗,不仅能改善美观,恢复牙齿正常功能,而且有利于控制侵袭性牙周炎的病情,促进已破坏的牙周组织发生良好改建,提高临床疗效的稳定性和远期预后效果。正畸医生对侵袭性牙周炎要充分认识,应与牙周专科医生密切合作,在牙周有效治疗的前提下进行正畸,遵循个性化合理设计、细丝轻力、严格控制菌斑、定期牙周维护、全程谨慎监控的原则。

    影响种植体周围龈乳头高度的风险因素及其控制策略
    唐晓琳,吴倩,范兴宇
    2017, 10(7): 402-406.  DOI: 10.19538/j.kq.2017.07.004
    摘要 ( )  

    随着口腔种植修复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种植治疗成功的标准界定越来越严格。种植义齿周围龈乳头高度不足或缺失造成“黑三角”及食物嵌塞等问题,严重影响种植义齿的美观和功能,成为种植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如何预防和治疗种植义齿周围“黑三角”问题是种植修复的难点。此外,牙周炎患者在龈乳头高度降低方面存在更大的风险。文章就影响种植义齿周围龈乳头高度的风险因素、预防和改建方法等进行评述,并强调牙周炎患者由于邻间骨丧失造成的相关风险。

    前牙不良修复体的再次修复与牙周治疗对策
    殷家悦
    2017, 10(7): 407-410.  DOI: 10.19538/j.kq.2017.07.005
    摘要 ( )  

    由于前牙不良修复体侵犯牙周生物学宽度引起的牙体-牙周联合病损是口腔修复学与牙周病学的共同难题,单纯恢复牙周健康,再次制作精良的修复体已不符合现代口腔医学的治疗理念。从美学角度出发进行修复设计,指导牙周手术,才能更有效、更可控地实现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对口腔修复科医生、牙周科医生、技师的治疗团队提出了挑战。文章结合科学文献及作者所在团队的临床经验,对此类病损的治疗原则和操作流程进行总结。

    论著
    不同防旋转基台设计对种植义齿应力分布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张馨文1a,鞠晟尊1a,江鹭鹭1a,刘远美2,毓天昊1b,阎旭1b,蔺增2,邓春富1a,赵宝红1a
    2017, 10(7): 411-416.  DOI: 10.19538/j.kq.2017.07.006
    摘要 ( )  

    目的    比较不同防旋转基台设计对种植义齿应力分布的影响,为优化种植体结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韩国Dentium系统,应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三角、六角和八角防旋转基台的种植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 Workbench 14.0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垂直与斜向45°载荷下3个模型种植体及上部结构与周围骨组织的Von Mises应力分布与应力峰值情况。结果    垂直载荷条件下,基台、连接螺丝、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所受应力较小;不同的基台设计下,随着角的增多,种植体应力出现增大的趋势,连接螺丝的应力出现减小的趋势,密质骨与松质骨的应力差异不大;六角基台模型与八角基台模型的基台应力分布更均匀,六角基台模型应力峰值较小。斜向载荷条件下,各结构应力较垂直载荷变大;随着角的增多,种植体与基台的应力出现增大的趋势,连接螺丝的应力出现减小的趋势,密质骨与松质骨的应力差异不大,与垂直载荷下结果相似。结论    三角基台设计与六角基台设计可能更有利于减少种植体、基台及周围骨所受应力,八角基台设计可能有利于减少连接螺丝所受应力,六角基台设计的应力分布较其他两种设计更均匀。

    纯钛超声工作尖与传统超声工作尖对钛表面形态及人牙周膜细胞黏附强度影响的比较研究
    魏挺力1,李厚轩1,刘娟1,陈畅行1,杜志斌2,闫福华1
    2017, 10(7): 417-422.  DOI: 10.19538/j.kq.2017.07.007
    摘要 ( )  

    目的    比较经纯钛超声工作尖与传统不锈钢超声工作尖刮治后的钛表面形态变化及人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Cs)对不同钛片表面的黏附强度。方法    将60个实验所用钛片随机分为5组,每组12个。Ti10组:用纯钛超声工作尖刮治钛片表面10 s;Ti30组:用纯钛超声工作尖刮治钛片表面30 s;Cv10组:用传统超声工作尖刮治钛片表面10 s;Cv30组:用传统超声工作尖刮治钛片表面30 s;C组:钛片表面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刮治后使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各组钛片表面的形态变化,再用表面粗糙度轮廓仪测量钛片表面粗糙度;将hPDLCs与处理后的各组钛片共同培养12 h后,利用CCK-8法检测处理后钛片有无细胞毒性及hPDLCs的黏附强度。结果    SEM和表面粗糙度轮廓仪显示,经过表面处理后,Ti10组钛片表面粗糙度明显小于Cv10组(P < 0.05),但增加处理时间至30 s后各组之间的粗糙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处理后的钛片无细胞毒性。处理后钛片的细胞黏附实验表明,hPDLCs对两种材料工作尖处理后的钛表面的黏附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纯钛超声工作尖相比传统超声工作尖,在刮治过程中对钛表面的保护具有一定优势,但对刮治后的细胞黏附的促进,未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牙乳头细胞对大鼠牙髓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张忠提,李琳
    2017, 10(7): 423-426.  DOI: 10.19538/j.kq.2017.07.008
    摘要 ( )  

    目的    探讨大鼠牙乳头细胞在体外与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分层共培养对DPSCs增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建立DPSCs和牙乳头细胞的共培养体系,观察细胞矿化结节形成情况,并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PSCs的细胞周期;给予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异硫氰酸苯己酯(PHI)干预DPSCs,检测DPSCs中Notch1、Jagged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分层共培养14 d后,DPSCs中可观察到明显的矿化结节。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共培养可促进DPSCs的增殖。DPSCs和牙乳头细胞的分层共培养下,DPSCs中Notch1、Jagged1 mRNA和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单纯DPSCs培养)显著增强。结论    牙乳头细胞与DPSCs共培养可能通过激活Notch信号通路,促进DPSCs的矿化与增殖。

    牙椅慢速直机辅助拔除下颌复杂阻生智齿临床研究
    邹立东,王智,于森,高柳
    2017, 10(7): 427-431.  DOI: 10.19538/j.kq.2017.07.009
    摘要 ( )  

    目的    探讨应用牙椅慢速直机去除下颌复杂中、低位阻生智齿拔除阻力的可行性。方法    (1)选择拔除的完整智齿20颗,将每颗智齿纵向分开,左右分为两组,比较应用牙椅慢速直机(实验组)与高速涡轮机(对照组)分割牙体组织的效率。(2)选择2016年1—12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口腔外科诊治的需要预防性或治疗性拔除下颌中、低位复杂阻生智齿且无拔牙禁忌证的患者166例,用牙椅慢速直机辅助拔除阻生智齿。分析其阻生类型、去阻的细节、拔除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患者的主观感受。结果    (1)应用慢速直机与高速涡轮机的冠根分开时间分别为15.1 s和12.6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牙冠分割时间分别为18.2 s和17.5 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牙椅慢速直机辅助拔除下颌复杂阻生智齿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0.5 min。术后并发症中,出现下齿槽神经暂时损伤1例,没有病例发生皮下气肿和舌神经损伤,患者对拔牙过程评价为容易配合者158例(95.2%)。结论    在下颌复杂中、低位阻生智齿拔除中应用牙椅慢速直机辅助去骨和分牙,可明显缩短拔牙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对拔牙的焦虑和恐惧。该方法不需要额外配置设备,方法简便,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锥形束CT辅助治疗钙化根管临床研究
    韩丽君1,高静2,陈瑶3,申静2
    2017, 10(7): 432-435.  DOI: 10.19538/j.kq.2017.07.010
    摘要 ( )  

    目的    评价锥形束CT(CBCT)辅助治疗钙化根管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4月至2015年3月于天津市口腔医院国际诊疗中心就诊患者的根尖片表现为根管完全性钙化且需根管治疗的患牙374颗,对于常规根管治疗不能疏通的185个钙化根管(患牙114颗),在口腔显微镜下使用超声器械进行疏通。对仍未疏通者拍摄CBCT,参照CBCT影像信息,在显微镜下再次超声疏通,统计钙化根管的疏通成功率。结果    185个钙化根管中,显微镜下超声疏通139个,疏通率为75.14%。对未疏通的46个根管拍摄CBCT后,其中27个显示有根管影像,19个未见根管影像。前者包括11个根管细小、9个根管口钙化物未去净及7个根管疏通方向偏离,在镜下调整疏通方向或使用超声器械去除根管上段钙化物,全部疏通,疏通率提高到89.72%。结论             CBCT能够辅助定位钙化根管,显示根管走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钙化根管的疏通率。

    不同培养条件下唾液酸酶基因缺失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研究
    佟彤1,2,李琛1,徐晓宇1,杨雪1,郭艳3
    2017, 10(7): 436-440.  DOI: 10.19538/j.kq.2017.07.011
    摘要 ( )  

    目的    探讨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唾液酸酶基因缺失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 gingivalis )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    不同温度、过氧化氢(H2O2)浓度及pH值条件下,在96孔板中用含有5%无菌脱纤维羊血、氯化血红素(5 μg/mL)和维生素K(1 μg/mL)的TSB培养基培养P. gingivalis 野生株(W83)和唾液酸酶基因突变株(ΔPG0352)4 d,结晶紫染色、酒精脱色后,采用酶标仪检测生物膜的形成情况。结果       P. gingivalis W83和ΔPG0352在正常条件下均能形成生物膜,与P. gingivalis  W83相比,ΔPG0352形成的生物膜较少。P. gingivalis  W83和ΔPG0352在34℃和41℃条件下生物膜形成均较正常培养条件下(37℃)形成的生物膜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随着H2O2浓度的增加,W83和ΔPG0352形成的生物膜均逐渐减少;在H2O2终浓度分别为0.1、0.25和0.5 mmol/L时,ΔPG0352形成的生物膜均比W83少(均P < 0.05)。在碱性条件下(pH = 9),两者的生物膜形成均较正常条件下(pH = 7.2)减少,并且ΔPG0352形成生物膜比W83少;但在酸性条件下(pH = 5),两种菌株均不能形成生物膜。结论    唾液酸酶基因缺失影响P. gingivalis 的生物膜合成。在非正常培养条件下,无论是P. gingivalis  W83还是ΔPG0352,其生物膜的形成能力均有所减弱。

    综述
    牙周致病菌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关系研究进展
    徐婉悦,潘亚萍,张冬梅
    2017, 10(7): 441-444.  DOI: 10.19538/j.kq.2017.07.012
    摘要 ( )  

    牙周病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牙周致病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牙周致病菌通过从口腔环境进入血循环,并侵入血管内皮细胞内生长繁殖,刺激机体释放炎症因子、趋化因子,介导血管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血管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讲座
    当前牙周病学临床发展趋势和方向的分析——基于近年来美国牙周病学会学术年会的观察和思考
    胡文杰,贾鹏程
    2017, 10(7): 445-448.  DOI: 10.19538/j.kq.2017.07.013
    摘要 ( )  

    美国牙周病学会拥有百年历史,在国际牙周病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每年一次的学术年会具有重要的学术和专业引领意义。笔者2011—2012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牙医学院进行临床、教学和学术交流,过去6年里参加了5届美国牙周病学会学术年会,通过观察和参会,文章详细介绍美国牙周病学会的历史发展和功能定位,并对2011—2014年及2016年的5届年会内容进行归类总结,试图深入分析当今美国牙周病学的临床发展趋势,为我国牙周专业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