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6年, 第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06-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椅旁CAD/CAM数字化修复
    包旭东,高学军
    2016, 9(6): 321-325.  DOI: 10.7504/kq.2016.06.001
    摘要 ( )  

    数字化技术具有精准、高效的特点。自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作(CAD/CAM)技术引入到口腔修复领域以来,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期间技术不断地完善和进步,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且获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同时,椅旁CAD/CAM技术使临床医生可以一次独立完成修复体的设计和制作,在单疗次内为患者提供美观精确的修复体,大大节省了就诊时间和医疗资源。

    基于锥形束CT的精准诊疗技术在牙体牙髓病中的应用
    李 玥,王铁梅
    2016, 9(6): 326-330. 
    摘要 ( )  

    口腔颌面锥形束CT (cone beam CT,CBCT) 改变了传统口腔X线成像技术手段。在牙体牙髓病领域,CBCT作为一种非常可靠的、非破坏性的检查方法,其亚毫米级的空间分辨率、数百兆的大数据图像信息构成了对牙体牙髓病进行精准诊疗的技术平台,为循证医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无疑,口腔医学影像大数据时代使得对牙体牙髓组织超微结构行创新性精细诊断成为新的理念。

    CAD/CAM瓷嵌体在活髓后牙牙体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郭佳杰,仇丽鸿
    2016, 9(6): 331-334.  DOI: 10.7504/kq.2016.06.003
    摘要 ( )  

    牙体缺损的治疗原则是保护牙髓及恢复牙齿功能,并兼顾微创美学修复。近年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作(CAD/CAM)椅旁修复系统以其精确便捷的加工技术、简单微创的牙体预备、可靠稳定的粘接修复等优势在牙体缺损修复领域迅速得以应用。现对CAD/CAM瓷嵌体在活髓后牙牙体缺损修复应用中的相关问题做一阐述。

    微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术在牙体牙髓病学领域的应用
    王雪梅
    2016, 9(6): 335-338.  DOI: 10.7504/kq.2016.06.004
    摘要 ( )  

    微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具有准确、无创伤、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优点,目前广泛应用在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Micro-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可以从各个角度和层面观察图像,从而掌握牙齿及根管系统的形态学特征,为牙体牙髓病的科研及教学提供帮助。现就Micro-CT在牙体牙髓病学领域的应用概况做一介绍。

    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领域中的应用
    詹福良
    2016, 9(6): 339-343.  DOI: 10.7504/kq.2016.06.005
    摘要 ( )  

    口腔医学的发展已进入到数字化时代,各种数字化设备和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更可预期。锥形束CT(CBCT)是众多数字化设备中的一种,在牙体牙髓领域有重要应用,本文仅就此做一介绍。

    论著
    儿童口腔科门诊先天缺牙患者临床特征和发病因素研究
    朱 姝,刘 尧,陈 旭,曾敏敏
    2016, 9(6): 344-347.  DOI: 10.7504/kq.2016.06.006
    摘要 ( )  

    目的    研究儿童口腔科门诊先天缺牙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可能影响发病的因素。方法    对2014年1—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16 320例患者进行先天缺牙的临床调查,针对先天缺牙的部位、数目及可能影响发病的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    326例患者确诊为先天缺牙,占调查患者人数的2.0 %。其中,多数牙缺失患者44例,平均缺牙数为(7.98 ± 2.98)颗;个别牙缺失患者282例,平均缺牙数为(2.09 ± 1.04)颗。多数牙缺失患者中具有家族遗传史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个别牙缺失患者。缺牙好发部位依次为下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侧切牙、下颌中切牙、第一前磨牙、上颌尖牙。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先天缺牙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家族史是先天缺牙的危险因素(P < 0.01),而患者父母的文化程度、母亲受孕年龄、母亲妊娠期放射线接触史及是否为早产儿等因素,均不是先天缺牙的影响因素(P > 0.05)。结论    先天缺牙多为个别牙缺失,好发部位主要为下颌第二前磨牙;多数牙缺失可能与家族遗传密切相关。

    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锥形束CT研究
    崔 燕,唐天琪,刘 琳
    2016, 9(6): 348-353.  DOI: 10.7504/kq.2016.06.007
    摘要 ( )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讨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临床资料完整、CBCT影像资料采集方法一致的60例高角患者[SN-MP角(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之交角)>38°]为研究对象,年龄 17~21岁,男女比例1∶1。根据中国人正常牙合Steiner分析法的测量均值,以ANB角(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均值加减1倍标准差为界限分为骨性Ⅰ、Ⅱ、Ⅲ类(每组均为男10例,女10例)。采用美国KaVo公司的KaVo3DeXam计算机锥形束体层摄影系统,在相同条件下对所有研究对象的CBCT影像进行扫描,通过三维分析软件InvivoDental5.1对获得的头颅三维影像进行颞下颌关节的分析。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19.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骨性Ⅱ类患者左侧关节前间隙小于右侧关节前间隙、左侧关节结节后斜面角度和关节窝深度均大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患者左侧关节窝深度均大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Ⅰ类和Ⅲ类患者关节前间隙均小于骨性Ⅱ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Ⅰ类和Ⅱ类患者关节后间隙均小于骨性Ⅲ类患者、关节窝宽度和关节窝深度均小于骨性Ⅲ类患者、关节结节后斜面角度均大于骨性Ⅲ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骨性Ⅰ类患者80.0%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居中,骨性Ⅱ类患者77.5%髁突发生后移,骨性Ⅲ类患者75.0%髁突发生前移。结论    (1)各类错牙合间左右关节位置基本对称;(2)骨性Ⅰ类患者髁突位置居中、骨性Ⅱ类患者髁突位置后移、骨性Ⅲ类患者髁突位置前移的比例较大;(3)骨性Ⅲ类患者的关节窝比骨性Ⅰ类、Ⅱ类患者更宽、更浅;(4)关节窝的形态与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和关节窝高度相关。

    三种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冠抗折强度研究
    伊 哲,李柯檬,艾红军
    2016, 9(6): 354-357.  DOI: 10.7504/kq.2016.06.008
    摘要 ( )  

    目的    通过抗折破坏实验分析3种牙科二硅酸锂玻璃陶瓷抗折强度的差异,为国产二硅酸锂玻璃陶瓷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将30个下颌第一磨牙标准预备体代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分别制作国产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冠试件(DID组)、IPS e.max CAD冠试件(IPC组)和IPS e.max Press冠试件(IPP组)。3组全瓷冠试件粘接后,分别放置于电子万能试验机上,用直径6 mm圆形加载头,以0.5 mm/min速度垂直加载于全瓷冠面中央至瓷层碎裂,记录最大载荷,即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冠抗折强度。用扫描电镜(SEM)观察表面形态。采用SPSS21.0 统计软件对3组全瓷冠试件抗折强度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组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检验水准取双侧α = 0.05。结果    3组全瓷冠试件抗折强度结果:DID组为(949.7 ± 119. 4)N,IPC组为(1746.9 ± 244.8)N,IPP组为(2161.8 ± 239.0)N 。3组间总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86.685,P < 0.05);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3组全瓷冠试件的断裂模式无显著差异,大部分试件断裂类型均为Ⅰ型。SEM观察,DID组可见晶体在样本中分布不均匀,大小不一,表面有细小裂隙;IPC组可见析出晶体在样本中分布较均匀,晶体较为长大;IPP组可见析出的棒状二硅酸锂晶体均匀分布于玻璃相中,互相嵌合,并形成一种互锁微结构。结论    研究条件下,不同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对抗折强度及断裂类型均有影响,国产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可以满足临床要求,对于其在临床应用有一定指导意义。

    对侧面动脉蒂鼻唇沟岛状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6例临床研究
    郑 艺, 汤洪毅,陈京华
    2016, 9(6): 358-361.  DOI: 10.7504/kq.2016.06.009
    摘要 ( )  

    目的    探讨使用对侧面动脉蒂鼻唇沟岛状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6例舌癌切除术后组织缺损患者,应用对侧面动脉蒂鼻唇沟岛状瓣进行修复。记录术后皮瓣血运、愈合情况,并对患者口腔功能进行8~18个月的随访。结果    6例患者皮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无肿瘤复发,再造舌外形及活动度满意, 语音、吞咽功能接近正常。结论    对侧面动脉蒂鼻唇沟岛状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效果良好,因术区未涉及肿瘤引流淋巴结,可用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

    西藏拉萨市中小学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孔亚群,赵继志,李 倩,李 静,张华菁,邵晓琳,刘耀然,王怀良
    2016, 9(6): 362-364.  DOI: 10.7504/kq.2016.06.010
    摘要 ( )  

    目的    了解西藏拉萨市中小学学生龋病和氟斑牙患病状况以及口腔健康行为状况。方法    于2015年8月采用随机抽样原则结合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拉萨市4所城乡中小学的803名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问卷调查,检查项目包括龋病及氟斑牙患病情况,调查的健康行为包括刷牙频率、牙痛频率及牙科就诊频率。统计并计算出龋病患病率、氟斑牙患病率、刷牙率等。结果    拉萨市中小学学生龋病患病率为36.49%,氟斑牙患病率为82.69%,早晚刷牙率为37.98%,牙痛率为65.38%,牙科就诊率为45.95%。结论    拉萨市中小学学生龋病和氟斑牙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内地水平,口腔健康维护显著低于内地水平,应加强口腔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工作。

    髓室内酸蚀对离体牛牙内漂白后颜色影响研究
    关莉艳,张 英,王 茜
    2016, 9(6): 365-367.  DOI: 10.7504/kq.2016.06.011
    摘要 ( )  

    目的    研究髓室内酸蚀对离体牛牙内漂白后颜色的影响。方法    60颗离体牛牙样本使用注射器从根尖孔处注入0.5 mL质量浓度为4 g/100 mL的红茶溶液进行染色,之后随机分为2组,其中30颗样本酸蚀30 s后进行牙齿内漂白(酸蚀组),30颗样本未经酸蚀直接进行牙齿内漂白(未酸蚀组)。两组样本牙分别在染色前、染色后、漂白后即刻及漂白后1、3、5、7 d使用比色仪进行比色,计算色阶改变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两组样本牙在漂白后即刻颜色差异不明显,在漂白后1~3 d内颜色回复明显;(2)两组样本牙在3 d内颜色回复最大,在4~7 d内颜色趋于稳定;(3)未酸蚀组样本牙颜色回复高于酸蚀组。结论    髓室内酸蚀可以加强离体牛牙内漂白效果。

    综述
    增强钛种植体表面亲水性能研究进展
    耿双双,赵宝红
    2016, 9(6): 368-372.  DOI: 10.7504/kq.2016.06.012
    摘要 ( )  

    骨内种植体修复缺失牙已成为具有大量证据支持的治疗方法。种植技术的理论基础是骨结合,即种植体表面与周围活骨的直接连接,种植体材料表面特性则是影响种植体骨结合生物学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各种方法修饰种植体的表面特性,如改变表面形态、结构、化学性能和亲水性等,以促进骨结合的速度。目前,通过提高钛种植体表面的亲水性能从而促进骨结合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提高钛种植体表面性能,尤其是亲水性能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作用及其在颅颌面骨再生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王贵玲1,仇丽鸿1,庞希宁2
    2016, 9(6): 373-378.  DOI: 10.7504/kq.2016.06.013
    摘要 ( )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自被发现以来,一直在再生医学中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利用多向分化的潜能分化为组织细胞,以修复组织缺损。然而近年来人们发现,进入体内的MSCs增殖分化能力有限,其主要是通过旁分泌作用诱导受体自身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实现局部组织的修复再生。现对MSCs的旁分泌作用及其在颅颌面骨再生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研究进展
    鲍东昱,鲁 勇
    2016, 9(6): 379-382.  DOI: 10.7504/kq.2016.06.014
    摘要 ( )  

    放射性颌骨骨髓炎是口腔颌面-头颈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的纤维化、张口受限、颌骨坏死、死骨暴露、瘘管形成,伴有剧烈疼痛和恶臭,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现就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定义、影响因素、病理生理、临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病例报告
    上颌中切牙根侧囊肿1例报告
    王兴勃,詹福良,张 凌
    2016, 9(6): 383-384.  DOI: 10.7504/kq.2016.06.015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