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6年, 第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6-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种植体周围炎治疗与维护策略
    刘 倩1,皮雪敏1,陆扬宁1,王 璐1,宿玉成2
    2016, 9(5): 257-260. 
    摘要 ( 305 )  

    种植体周围炎是种植体植入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治疗和后续的维护及其重要。临床上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选择合适的序列治疗与维护方案,制定适宜的治疗计划,尽可能维持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

    种植体周围感染治疗中牙科激光应用
    陈德平1,林 婷1,赵 阳1,宿玉成2
    2016, 9(5): 261-264.  DOI: 10.7504/kq.2016.05.002
    摘要 ( 151 )  

    牙科激光在种植体周围感染的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中均有广泛应用,在种植体周围消毒、清除感染物质以及促进创口愈合等方面有一定优势,是种植体周围感染治疗的有效辅助手段。其疗效在治疗后短期显著,长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评估,同时需要患者配合进行良好的口腔维护和菌斑控制。

    种植体周围炎手术治疗考量
    皮雪敏1,刘 倩1,陆扬宁1,王 璐1,宿玉成2
    2016, 9(5): 265-268.  DOI: 10.7504/kq.2016.05.003
    摘要 ( 223 )  

    种植体周围炎是指包括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症和种植体周围骨丧失在内的一系列临床表征。对于种植体周围炎的手术干预方法多样,其中包括翻瓣清创术、切除术/成形术以及再生治疗等。对于具体的术式选择,必须建立在强大的临床依据指导下,并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从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论著
    磷酸钙骨水泥胶原支架复合P物质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性影响研究
    莫静珍,张述寅,周宏志,胡开进
    2016, 9(5): 269-273.  DOI: 10.7504/kq.2016.05.004
    摘要 ( 154 )  

    目的    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牙槽骨甚至颌骨的缺损、缺失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对患者口腔功能和美观均可造成严重影响。磷酸钙骨水泥(CPC)是公认的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可降解骨移植材料,与Ⅰ型胶原混合后可塑性增强,孔隙率增加且弹性模量更接近于人体骨。本研究通过人工合成神经递质P物质(SP)结合于CPC胶原支架材料,体外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观察材料表面形貌及对BMS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选取4周龄雌性大鼠20只,进行BMSCs体外培养。研究材料分为3组,A组:纯CPC组;B组:CPC+Ⅰ型胶原组;C组:CPC+Ⅰ型胶原+SP组。扫描电镜(SEM)观察样本表面形貌及BMSCs形态、黏附与增殖。通过测定细胞增殖对数、成骨及成脂诱导对BMSCs进行鉴定,荧光染色定量分析BMSCs的黏附与增殖,成骨诱导液培养14 d后经茜素红染色,并通过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检测细胞ALP活性。结果    原代BMSCs生长旺盛,生长曲线呈典型“S”形。成骨和成脂诱导液培养3周,行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镜下可见钙化结节及脂滴形成,BMSCs多向分化能力良好。SEM下B、C 组可见胶原与CPC联结紧密,胶原表面呈条索样间隙,表面BMSCs细胞与胶原附着数量多,突触长并彼此相联,细胞伸展良好。荧光显微镜下观察,C组表面活性细胞比例高于A、B 组。成骨诱导14 d后茜素红染色,肉眼观C组颜色较深,ALP检测C组BMSCs的ALP表达高于A、B 2组(P<0.05)。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SP加载的CPC胶原复合材料支架对SD大鼠BMSCs的黏附、增殖和成骨分化均具有促进作用,为今后临床牙槽外科修复重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研究基础。

    嵌体与桩核冠修复不同程度缺损前磨牙残冠效果分析
    刘薇丽,随丽娜
    2016, 9(5): 274-277.  DOI: 10.7504/kq.2016.05.005
    摘要 ( 234 )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缺损前磨牙残冠嵌体和桩核冠修复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前磨牙残冠患者153例,根据患牙缺损类型,分别采用嵌体和纤维桩树脂核加全瓷冠、银钯合金桩核冠修复患牙共计176颗。每年定期随访,记录临床检查状况,并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176颗前磨牙残冠修复后随访3 ~ 5年,随访到153颗,其中成功144颗,成功率为94.1%,失败9颗。失败病例中,嵌体修复Ⅱ类缺损牙体折断1颗,纤维桩树脂核修复Ⅱ类缺损牙体颈部折断1颗、Ⅲ类缺损4颗,银钯合金桩核修复Ⅳ类缺损根折1颗,根尖炎症1颗,冠脱落1颗。针对不同缺损类型,3种修复方式临床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磨牙残冠Ⅰ、Ⅱ类缺损可采用嵌体修复,Ⅲ、Ⅳ类缺损可根据牙颈部剩余组织量选择桩核冠修复。

    基于空间立体定位技术模型法种植导板临床精度评价
    胡祥刚,贾列妮,王 伟,谢 乔,贾 骏
    2016, 9(5): 278-280.  DOI: 10.7504/kq.2016.05.006
    摘要 ( 199 )  

    目的    利用基于空间立体定位技术的模型法制作口腔种植导板,对其临床精度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要求种植修复的牙列缺损患者20例,采取基于空间立体定位原理的改良模型法制作种植导板。在导板引导下,共植入32枚种植体,术前术后锥形束CT(CBCT)数据进行配准,比较实际种植体与虚拟种植体的偏差。结果    种植体植入后肩部偏离值(1.10 ± 0.25)mm,根部偏离值(1.76 ± 0.38)mm,角度偏离值(5.75 ± 2.62)°。结论    基于空间立体定位技术的模型法种植导板制作简便,经济实用,精度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沈阳市9 ~ 12岁学生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防龋效果评价及致龋因素分析
    郭世博1,张 颖2,和 睦1,雷 双1,路振富1
    2016, 9(5): 281-285.  DOI: 10.7504/kq.2016.05.007
    摘要 ( 194 )  

    目的    了解沈阳市9 ~ 12岁学生第一恒磨牙患龋状况,对其致龋因素进行分析并评价窝沟封闭项目2年后的防龋效果。 方法    2012年在沈阳市铁西区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3所小学共729名学生,将其中家长同意并签署窝沟封闭知情同意书的299名学生作为试验组进行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其余430名作为对照组。封闭2年后复查两组学生第一恒磨牙患龋率,并结合问卷调查对致龋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组窝沟封闭剂保留率为81.80%,患龋率为2.0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51%,两组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进行窝沟封闭、刷牙频率和父母学历可影响学生患龋率。结论    窝沟封闭对第一恒磨牙防龋效果显著,应倡导尽早进行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并加强对学生及其家长的口腔卫生保健宣传教育。

    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矫治成年骨性Ⅰ类错畸形临床疗效观察
    荣小芳,张栋梁,周小波,马索男,韩祺懿
    2016, 9(5): 286-288.  DOI: 10.7504/kq.2016.05.008
    摘要 ( 236 )  

    目的    分析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矫治成年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山西省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口腔科诊治的30例成年错牙合畸形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对比患者矫治前后模型、面部牙合照片,并通过问卷形式调查患者矫治满意度。结果    根据患者矫治前后模型、面牙合照片对比判定,矫治总有效率为83.33%;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患者满意度为96.67%;患者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指标未发生明显改变(P>0.05)。结论    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矫治成年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效果良好,对于骨性Ⅰ类非拔牙病例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下颌牙槽突颊舌向生理倾斜角锥形束CT影像研究
    郭小龙,王照五,吕 岩,刘一涵,王一珠,梁乙然,许来青,袁一方,郭 斌
    2016, 9(5): 289-294.  DOI: 10.7504/kq.2016.05.009
    摘要 ( 146 )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BCT)影像测量整个下颌骨牙槽突颊舌向生理倾斜角,为种植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事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影像数据库中随机抽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初次就诊患者拍摄的CBCT影像51例。采用NewTom 5G自带软件进行重建,重建区域上下边界与下颌骨下缘平行,采用0.5 mm层厚、5 mm层间距,在牙列弧形线上对牙槽突进行垂直切割,获得下颌牙槽突的24个等间距的颊舌向切面。使用NNT 5.6软件测量每个颊舌向切面的牙槽突倾角。结果    从右下颌磨牙区(第2层)到左下颌磨牙区(第23层),牙槽突倾角均值或中位值分别为-27.6°、-28.5°、-26.2°、-21.7°、-17.7°、-12.9°、-7.4°、-2.8°、2.2°、3.7°、4.8°、5.8°、3.5°、1.8°、-2.5°、-6.9°、-12.0°、-15.7°、-20.0°、-24.9°、-27.0°和-28.2°,负值表示向舌侧倾斜。左右对称层面间和男女之间的牙槽突倾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2 ~ 7层、第17 ~ 23层绝大多数牙槽突向舌侧倾斜(P<0.05);第8 ~ 11层偏向颊侧牙槽突逐渐增多,第14 ~ 17层偏向颊侧牙槽突逐渐减少(P<0.05);第10 ~ 15层偏向颊侧牙槽突数目多于偏向舌侧牙槽突数目,偏向舌侧牙槽突比例为7.8%(4/51) ~ 37.3%(19/51)。结论    下前牙区牙槽突倾角值最小,从前磨牙区至第二磨牙区牙槽突倾角值逐渐增大。前牙区主要向颊侧倾斜,前磨牙区主要向舌侧倾斜,磨牙区均向舌侧倾斜。了解牙槽突倾斜方向和倾角大小有助于种植体植入方向的确定,可为种植手术提供参考作用。

    新型SD大鼠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建立及其作用研究
    郭永峰,丁 纯,李明子,孙宁宁,朱冰洁,周 青
    2016, 9(5): 295-299.  DOI: 10.7504/kq.2016.05.010
    摘要 ( 113 )  

    目的    本实验探讨建立一种新型SD大鼠压迫性三叉神经痛(TN)动物模型。方法    本研究于2014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5只经脑定位仪3D定位至三叉神经根处,利用微量注射器将5%琼脂溶液10 μL注射到三叉神经根;对照组15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前1 d和术后1、2、3、5、7、10、14、21、28、35、42 d分别进行行为学观察,Von Frey纤维测定大鼠机械性刺激反应阈值,利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对机械刺激阈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取压迫处三叉神经行苏木精—伊红(HE)及嗜银染色,并进行三叉神经节(TG)内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实验组大鼠术侧机械刺激反应阈值在术后逐渐降低并稳定持续约30 d(P<0.05),HE及嗜银染色显示神经纤维肿胀、脱髓鞘样改变;实验组大鼠术侧TG内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琼脂压迫大鼠三叉神经根可以建立稳定的TN动物模型,为未来进一步研究TN病因及治疗提供一种可靠而有效的动物模型。

    不同冠根比平台转换结构种植义齿应力分布三维有限元分析
    江鹭鹭1,蔺 增2,邓春富1,尚德浩1,张 翀1,王丹宁1,张馨文1,何 晶1,赵宝红1
    2016, 9(5): 300-303.  DOI: 10.7504/kq.2016.05.011
    摘要 ( 301 )  

    目的    比较不同冠根比的平台转换结构种植义齿对种植体及其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及应力变化趋势的影响。方法    建立平台转换结构种植义齿修复下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将种植体与基台、基台与螺钉、螺钉与种植体之间设置为摩擦接触,摩擦系数为0.3。冠根比分别为1∶1.5 、1∶1 、1.5∶1 、2∶1 和3∶1。分别进行垂直向及斜向加载,运用Ansys Workbench 14.0分析比较各组模型Von Mises应力峰值分布情况及应力变化趋势。结果    垂直加载下不同冠根比的各组模型整体应力分布较为均匀,Von Mises应力峰值变化不明显。当冠根比为1.5∶1时,种植体颈部出现最大应力值。应力集中区出现在种植体颈部与基台及基台与中央螺丝连接处;斜向载荷下,随着冠根比的增大,各组模型Von Mises应力峰值明显增大,冠根比为3∶1时种植体和中央螺丝的应力峰值约为1∶1时的3倍,其余部件约增大1倍。应力集中区与垂直载荷下相一致,但Von Mises最大应力出现在基台上。结论    在摩擦接触条件下,平台转换结构能够有效地转移种植体的应力集中区,减少牙槽骨吸收。在冠根比较大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小义齿斜向受力。

    综述
    复合树脂充填Ⅴ类洞微渗漏研究进展
    朱 晸,朱亚琴
    2016, 9(5): 304-307.  DOI: 10.7504/kq.2016.05.012
    摘要 ( 190 )  

    复合树脂材料凭借良好的美学效果,操作简便,对温度具有绝缘性,且能最大程度保留健康牙体组织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牙体缺损的修复。但因其固化时会发生聚合收缩,使复合树脂与牙体之间形成数微米的边缘裂缝,即边缘微渗漏,从而导致充填修复失败。由于牙颈部缺损的Ⅴ类洞在龈缘处的釉质较少,边缘微渗漏更易发生。微渗漏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相关研究报道也很多。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就影响复合树脂充填Ⅴ类洞后微渗漏的多种因素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帮助。

    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宿主细胞后对其凋亡调控研究进展
    周 洁,潘亚萍
    2016, 9(5): 308-311.  DOI: 10.7504/kq.2016.05.013
    摘要 ( 183 )  

    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是证据充分的重要的牙周致病菌之一,参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及牙周组织的破坏过程。以往研究表明,牙周感染与全身健康及系统疾病均有着密切关系。P. gingivalis感染多种宿主细胞后,通过干扰相关信号传导及蛋白表达,对宿主细胞凋亡进行调控。现就P. gingivalis感染宿主细胞后对其凋亡调控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口腔组织修复
    张凯奇1,2,崔 军2,李肇元2
    2016, 9(5): 312-314.  DOI: 10.7504/kq.2016.05.014
    摘要 ( 142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因具有定向趋化多种细胞的特性,有望被应用于口腔组织修复再生领域。当机体组织器官发生损伤时,受损部位的细胞分泌表达SDF-1并募集骨髓源性的干细胞或祖细胞向损伤部位迁移,从而促进损伤部位新血管形成和组织细胞的代偿修复。本文就近年来有关SDF-1在口腔组织修复中的作用和应用研究做一综述。

    病例报告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伴开牙合错牙合畸形正畸治疗1例报告
    占 卉,罗 俊,李志华
    2016, 9(5): 315-317.  DOI: 10.7504/kq.2016.05.015
    摘要 ( 192 )  
    前牙组牙发生根骨粘连1例报告
    秦行林,邢秀锦,周 航
    2016, 9(5): 318-320.  DOI: 10.7504/kq.2016.05.016
    摘要 ( 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