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讨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临床资料完整、CBCT影像资料采集方法一致的60例高角患者[SN-MP角(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之交角)>38°]为研究对象,年龄 17~21岁,男女比例1∶1。根据中国人正常牙合Steiner分析法的测量均值,以ANB角(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均值加减1倍标准差为界限分为骨性Ⅰ、Ⅱ、Ⅲ类(每组均为男10例,女10例)。采用美国KaVo公司的KaVo3DeXam计算机锥形束体层摄影系统,在相同条件下对所有研究对象的CBCT影像进行扫描,通过三维分析软件InvivoDental5.1对获得的头颅三维影像进行颞下颌关节的分析。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19.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骨性Ⅱ类患者左侧关节前间隙小于右侧关节前间隙、左侧关节结节后斜面角度和关节窝深度均大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患者左侧关节窝深度均大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Ⅰ类和Ⅲ类患者关节前间隙均小于骨性Ⅱ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Ⅰ类和Ⅱ类患者关节后间隙均小于骨性Ⅲ类患者、关节窝宽度和关节窝深度均小于骨性Ⅲ类患者、关节结节后斜面角度均大于骨性Ⅲ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骨性Ⅰ类患者80.0%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居中,骨性Ⅱ类患者77.5%髁突发生后移,骨性Ⅲ类患者75.0%髁突发生前移。结论 (1)各类错牙合间左右关节位置基本对称;(2)骨性Ⅰ类患者髁突位置居中、骨性Ⅱ类患者髁突位置后移、骨性Ⅲ类患者髁突位置前移的比例较大;(3)骨性Ⅲ类患者的关节窝比骨性Ⅰ类、Ⅱ类患者更宽、更浅;(4)关节窝的形态与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和关节窝高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