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4年, 第7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4-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短篇论著
    综述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预防拔牙并发症的基本原则
    李永锋,周宏志,胡开进
    2014, 7(9): 513-516.  DOI: 10.7504/kq.2014.09.001
    摘要 ( )   PDF(889KB) ( )  

    牙拔除术是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最常见、最基本的临床治疗操作。由于口腔颌面部解剖及临床操作的特殊性,在拔牙操作中易发生一些临床并发症。本文针对牙拔除术的基本特点、常见失误、并发症类型以及牙拔除术的基本原则进行了阐述,以期为临床上预防拔牙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参考。

    颏神经、颊神经及鼻腭神经损伤的原因及防治
    邓天阁,周宏志,胡开进,秦瑞峰
    2014, 7(9): 517-520.  DOI: 10.7504/kq.2014.09.002
    摘要 ( )   PDF(883KB) ( )  

    颏神经、颊神经及鼻腭神经都是周围神经的一部分。周围神经损伤的并发症是指各种因素对周围神经组织的损伤所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症状或疾病。颊神经及鼻腭神经损伤可以迅速恢复,一般不产生影响;但颏神经损伤导致的感觉功能异常是很严重的并发症,会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就拔牙导致周围感觉神经损伤的诊断、处理方法,以及颏、颊及鼻腭神经损伤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处理方法、防治措施做一阐述。

    舌神经损伤的原因及防治
    吴迪,胡开进,周宏志,丁宇翔
    2014, 7(9): 521-523.  DOI: 10.7504/kq.2014.09.003
    摘要 ( )   PDF(881KB) ( )  

    舌神经(lingual nerve, LN)损伤是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中常见的神经损伤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0.4%~25%。舌神经损伤会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同侧前2/3的舌体麻木和味觉障碍。因此,需要在临床工作中高度重视,重点预防。

    下牙槽神经损伤的原因及防治
    张宗敏,胡开进,周宏志
    2014, 7(9): 523-527.  DOI: 10.7504/kq.2014.09.004
    摘要 ( )   PDF(1174KB) ( )  

    下颌智齿拔除术是口腔外科最常见的手术,由拔除智齿引起的术后并发症也比较多见,其中,下牙槽神经(inferior alveolar nerve)损伤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了解下牙槽神经的解剖特点、术前准确的评估以及合适的手术方法可有效预防这一并发症的产生。当发生下牙槽神经损伤时,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也会影响到后期的恢复。

    论著
    犬牙槽骨牵张成骨牵张区新骨超微结构观察及钙磷元素含量分析
    周苗1,车月娟2a,黄代营3,朴正国1,庾晓伟2b,陈松龄3
    2014, 7(9): 528-531.  DOI: 10.7504/kq.2014.09.005
    摘要 ( )   PDF(1493KB) ( )  

    目的 探讨犬牙槽骨牵张成骨(alveolar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ADO)牵张区新骨生长和改建的规律,为ADO技术在临床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本研究于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择健康成年杂种犬12 只,拔除双侧下颌前磨牙,建立萎缩下颌牙槽骨动物模型。3个月后随机选择一侧萎缩下颌骨行牙槽骨切开术,植入2枚骨内型垂直向牙槽骨牵张器,经过7 d的间歇期,以每天1次,每次1 mm的频率进行垂直向增高,连续5 d。在固定期的第4、8和12周各处死4只犬并取材,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联用仪观察牵张区新骨超微结构和测定其Ca、P元素含量。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可见牵张区新骨不断钙化的过程,0~4周为新骨形成早期,> 4~8周为中期,> 8~12周为后期;X-射线能谱分析显示了牵张区骨成熟的过程,Ca、P含量逐渐增高,12周时和宿主骨含量相当。结论 在牙槽骨牵张成骨的固定期,新骨逐渐形成并改建,至12周时成熟。

    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伴继发性咬合创伤牙位龈沟液中IL-1β、RANKL-OPG系统的影响
    张明烨,王峰,杨瑞华,王鹏程,林松杉
    2014, 7(9): 532-537.  DOI: 10.7504/kq.2014.006
    摘要 ( )   PDF(965KB) ( )  

    目的 评价不同程序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伴继发性咬合创伤牙位龈沟液(GCF)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骨保护蛋白(OPG)系统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在海军总医院口腔科就诊的中、重度慢性牙周炎合并继发性咬合创伤患者21例纳入研究,分层区组随机分为A、B两组。研究结束时18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A组9例,咬合创伤牙位共计18颗,包括9颗前牙及9颗前磨牙;B组9例,咬合创伤牙位共计18颗,包括7颗前牙及11颗前磨牙。基线时,A组先实施全口龈下刮治术+根面平整(SRP)治疗,B组实施咬合创伤牙位咬合调整治疗;第28天,A组接受咬合创伤牙位咬合调整治疗,B组接受全口SRP治疗。其中,咬合调整治疗在T-ScanⅢ型咬合分析系统指导下完成。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基线、第28天和第56天咬合创伤牙位GCF中IL-1β、RANKL、OPG水平。两组组内SRP治疗前后、咬合调整前后咬合创伤牙位GCF中IL-1β、RANKL、OPG水平变化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咬合创伤牙位GCF中IL-1β水平在第28、56天时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结果 SRP治疗后两组咬合创伤牙位GCF中IL-1β水平降低,RANKL/OPG比值升高,与SRP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咬合调整治疗后两组咬合创伤牙位GCF中IL-1β水平、RANKL/OPG比值降低,与咬合调整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咬合调整治疗可降低慢性牙周炎伴继发性咬合创伤牙位GCF中IL-1β水平及RANKL/OPG比值,提示咬合调整治疗可能有助于抑制牙周骨组织破坏。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唇腺组织中Caspase-3表达研究
    包慧琦,张英,彭川洋,康媛媛
    2014, 7(9): 538-540.  DOI: 10.7504/kq.2014.09.007
    摘要 ( )   PDF(1098KB) ( )  

    目的 检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 pSS)患者唇腺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pS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对60例pSS患者和25名正常人唇腺组织中Caspase-3蛋白进行检测,分析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60例pSS患者唇腺组织中,8例Caspase-3表达阴性,52例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86.7%;25名正常人唇腺组织中,Caspase-3阳性表达仅2名,阳性表达率为8.0%。两组间Caspase-3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aspase-3蛋白在pSS患者唇腺组织中的表达(33.55 ± 3.12)明显高于正常人唇腺组织(71.62 ± 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Caspase-3在pSS患者唇腺组织中存在高表达。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垂体瘤转化基因1表达及其对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研究
    英晓霞1,向彬2,董会3
    2014, 7(9): 541-544.  DOI: 10.7504/kq.2014.09.008
    摘要 ( )   PDF(882KB) ( )  

    目的 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垂体瘤转化基因 1(PTTG1)表达及其对上皮-间质转化(EMT)的作用。方法 应用逆转录及定量PCR及蛋白印迹法检测58例OSCC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中PTTG1的表达;并采用RNAi技术下调口腔癌SCC9细胞系中PTTG1的表达,检测其对细胞中EMT相关基因E-cadherin表达的影响。结果 PTTG1在OSCC组织与配对癌旁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046 ± 1.137)和(0.975 ± 0.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OSSC组织中PTTG1的高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及伴发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 < 0.05)。下调人口腔癌SCC9细胞系中的PTTG1的表达,细胞中E-cadherin的表达也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OSCC患者肿瘤组织中存在PTTG1的高表达,其高表达与肿瘤EMT存在相关性。

    不同浓度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畸形疗效评价
    徐大朋,薜雷,佟爽,程晨,宫贺,王宏伟,王绪凯
    2014, 7(9): 545-548.  DOI: 10.7504/kq.2014.09.009
    摘要 ( )   PDF(1112KB) ( )  

    目的 评价不同浓度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3月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的82例淋巴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类型、同一类型不同大小的淋巴管畸形采用不同浓度的平阳霉素治疗,具体如下:微囊型淋巴管畸形为8 mg/8 mL;病损直径<5 cm的大囊型及混合型淋巴管畸形为8 mg/5 mL;病损直径>5 cm的大囊型淋巴管畸形为8 mg/3 mL。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3年。结果 微囊型淋巴管畸形治愈率为43.3%;病损直径<5 cm的大囊型淋巴管畸形治愈率为93.3%;病损直径>5 cm的大囊型淋巴管畸形治愈率为88.9%;混合型淋巴管畸形的治愈率为60.0%。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出现全身发热4例,出现局部溃疡1例,均未见肺纤维化及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对不同类型、同一类型不同大小的淋巴管畸形采用适宜浓度的平阳霉素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而且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发生,治疗相对安全。

    拔除阻生智牙治疗大学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临床效果研究
    葛光华1a,李晋芳2,江小平1b,李曼文1c
    2014, 7(9): 549-551.  DOI: 10.7504/kq.2014.09.010
    摘要 ( )   PDF(831KB) ( )  

    目的 探讨拔除阻生智牙治疗大学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9月以来广东工业大学医院口腔科青年大学生TMD并智牙阻生患者136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68例,试验组采取心理+药物+局部理疗+阻生牙拔除术等综合治疗,对照组仅采取心理+药物+局部理疗等保守治疗。两组完成治疗后随访观察1年,对比疗效差异。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总有效率78.0%,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拔除阻生智牙对治疗青年大学生TMD有较好的疗效,可列为青年大学生TMD系列治疗方法之一。

    脱位牙再植术后龈沟液内MMP-2及TIMP-2含量定量分析
    胡碧波,任雪瑞,魏利敏,王剑锋
    2014, 7(9): 552-554.  DOI: 10.7504/kq.2014.09.011
    摘要 ( )   PDF(825KB) ( )  

    目的 对脱位牙再植术后龈沟液(gingival cervicular fluid, GCF)内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2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并研究术后不同时间段其变化规律,探讨GCF内MMP-2及TIMP-2在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20例7~13岁上颌中切牙外伤脱位患儿,参照国际牙外伤协会的年轻恒牙外伤管理指南2(2007年版)中的处理步骤行脱位牙再植术并进行固定,分别于术后第1、3、7天采集再植牙的GCF并定量测定其中MMP-2及TIMP-2的含量,比较不同时间段GCF内MMP-2及TIMP-2含量的差别,并比较MMP-2与TIMP-2比值(MMP-2/TIMP-2)的差别。结果 术后第1天GCF内MMP-2及TIMP-2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第3天和第7天,且术后第1天两者比值亦显著高于第3和第7天。结论 脱位牙再植术后前期阶段(1~3 d)GCF中MMP-2及TIMP-2的含量变化剧烈,后期阶段(4~7 d)变化程度较小。提示MMP-2及TIMP-2可能在牙再植后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唾液腺ECT在非肿瘤性唾液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常孟族1,郗红2,吴传彬1,周青1
    2014, 7(9): 555-558.  DOI: 10.7504/kq.2014.09.012
    摘要 ( )   PDF(1102KB) ( )  

    目的 探讨唾液腺ECT在非肿瘤性唾液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并接受治疗的非肿瘤性唾液腺疾病患者52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腮腺炎30例,颌下腺结石15例,舍格伦综合征7例。所有患者常规检查及唾液腺ECT检查资料完整,回顾性分析检查结果,以明确唾液腺ECT在该类涎腺疾病诊断中的作用。结果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患者唾液腺ECT回报患侧腺体排泌功能不同程度降低,提示导管不同程度阻塞;涎石症患者唾液腺ECT回报患侧腺体排泌功能显著降低,提示导管重度阻塞,其中5例腺体摄取功能亦显著降低;舍格伦综合征患者ECT回报4个腺体(双侧腮腺和双侧颌下腺)摄取及排泌功能均有异常。结论 唾液腺ECT在非肿瘤性涎腺疾病中有一定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并能为临床治疗该类疾病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短篇论著
    根分叉病变超声洁治与牙龈翻瓣术疗效分析
    刘原宁
    2014, 7(9): 559-560.  DOI: 10.7504/kq.2014.09.013
    摘要 ( )   PDF(781KB) ( )  

    目的 对Ⅱ度根分叉病变的下颌磨牙超声洁治后和牙龈翻瓣术后疗效进行对比,探讨非手术方法超声洁治对根分叉病变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在锦州市口腔医院门诊就诊的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患者48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4例,分别采用超声洁治和牙龈翻瓣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患牙的牙周袋探诊深度(PD)、牙龈出血指数(BI)、附着水平(AL)。结果 超声洁治和牙龈翻瓣术两种方法都能够在Ⅱ度根分叉病变患牙中取得满意疗效,但牙龈翻瓣术组PD和BI 值略低于超声治疗组。结论 对于大多数Ⅱ度根分叉病变的患者,非手术方法超声洁治也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不能进行手术治疗患者患牙的保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综述
    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牙周病及糖尿病伴牙周病关系研究进展
    单炜1综述,赵丽娟1,2审校
    2014, 7(9): 561-565.  DOI: 10.7504/kq.2014.09.014
    摘要 ( )   PDF(854KB) (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作为高迁移率族蛋白(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HMG)家族成员,是一种含量极为丰富的细胞核内非组蛋白。研究发现,其作为一种晚期炎性介质,在牙周病及糖尿病伴牙周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HMGB1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牙周病、糖尿病伴牙周病等的关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感染根管研究进展
    黄燕华,葛久禹
    2014, 7(9): 572-576.  DOI: 10.7504/kq.2014.09.016
    摘要 ( )   PDF(894KB) ( )  

    细菌等微生物定植在根管系统并侵入根管壁的牙本质小管内,使之成为混合菌丛的栖息环境,尤其适宜于厌氧菌的生存,从而引起牙髓根尖周病变,给医生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这种被微生物感染的根管系统常被称为感染根管(infected root canal)。为有效地治疗牙髓根尖周病,了解感染根管的基本特点是必要的。本文就近年来对感染根管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