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4年, 第7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4-08-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专家经验谈
    论著
    短篇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后牙锁牙合临床拔牙矫治
    段银钟,沈舒宁
    2014, 7(8): 449-453.  DOI: 10.7504/kq.2014.08.001
    摘要 ( )   PDF(4718KB) ( )  

    后牙锁牙合畸形一般需要通过拔牙手段才能得到有效矫治。结合临床,本文提出了以下矫治理念:(1)制定矫治计划时上下牙列尽可能选择正畸拔牙矫治;(2)欲矫治第二磨牙的错牙合,应先拔除第三磨牙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3)有时可直接拔除锁牙合的第二磨牙,让第三磨牙自行调整至正常位置;(4)为消除咬合干扰,在矫治之前在前牙区放置一平面导板,有利于锁牙合牙的快速纠正。

    多数牙正锁牙合临床矫治
    刘琳1,陈文利2,崔燕2
    2014, 7(8): 454-458.  DOI: 10.7504/kq.2014.08.002
    摘要 ( )   PDF(870KB) ( )  

    锁牙合是指上后牙舌尖的舌斜面与下后牙颊尖的颊斜面相咬合,或上后牙颊尖的颊斜面与下后牙舌尖的舌斜面相咬合,咬合面无接触,以正锁牙合更为多见。锁牙合主要表现在牙弓后段,早期不影响美观,常常不易被家长或患者本人发现。而多数牙正锁牙合所表现的牙齿颊舌向、垂直向及近远中方向的异常,易引起颞下颌关节异常、咬合平面偏斜以及颜面部不对称等。多数牙正锁牙合侧咀嚼功能较非锁牙合侧低,且这种错牙合畸形并不能随生长发育自行调整和改善,久而久之会增加骨性畸形程度和正畸治疗难度。多数牙正锁牙合早期通过简单装置将牙齿移动到正确的位置,可建立良好的咬合诱导,建立口周肌肉平衡,以诱导下颌的正常生理功能,避免骨性错牙合畸形的发生发展,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口颌功能与健康。

    种植体支抗在锁牙合矫治中的应用
    刘鑫
    2014, 7(8): 459-462.  DOI: 10.7504/kq.2014.08.003
    摘要 ( )   PDF(3881KB) ( )  

    锁牙合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分为正锁牙合和反锁牙合。处于游离端位置的第二磨牙区锁牙合的矫治一直是正畸治疗中的一个难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微小种植体支抗腭移或颊移上颌后牙,颊移下颌后牙解决第二磨牙区正、反锁牙合的方法,并对如何解决矫治中会出现的锁牙合伴上下后牙近中倾斜、拥挤的情况进行了详细描述。

    专家经验谈
    老年人上颌窦提升术相关影响因素探讨
    张津京,戴永雨
    2014, 7(8): 462-466.  DOI: 10.7504/kq.2014.08.004
    摘要 ( )   PDF(847KB) ( )  

    随着我国人口逐渐步入老龄化以及口腔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老年人行上颌窦提升术的比例越来越高。临床须全面评估风险因素才能提高手术成功率。术前医生需掌握老年患者的全身及局部病史,充分了解上后牙区骨质、骨量、颌位关系以及上颌窦的解剖生理状态;术中掌握正确的外科技术、骨移植方案及种植体植入时机。本文将对老年人上颌窦提升术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论著
    侵袭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疗效分析
    张鹏,肖健平,谭葆春
    2014, 7(8): 467-470.  DOI: 10.7504/kq.2014.08.005
    摘要 ( )   PDF(1516KB) ( )  

    目的 评价牙周基础治疗对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2月至2012年7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AgP患者58 例,进行全口牙周基础治疗。于治疗后1、3、6个月复查,检查患者口中所有天然牙的牙周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CAL)、探诊出血 (BOP)、牙龈退缩(GR),记录松动度。结果 治疗后1个月大体观察牙龈组织炎症明显好转,牙龈色泽、形态在多数牙位恢复正常。治疗后3 个月PD、CAL与治疗前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R增加、松动度好转,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6个月PD、CAL与治疗前相比降低,GR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松动度好转,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 个月与治疗后3 个月相比,各项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6 个月,≥3.5 mm牙周袋和BOP所占比例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基础治疗是治疗AgP的有效手段,中短期疗效可靠。

    血清对氧磷酶-1和白细胞介素-6与牙周病相关性研究
    孙晓菊,刘旭,张英坤,王云,谢洪
    2014, 7(8): 471-474.  DOI: 10.7504/kq.2014.08.006
    摘要 ( )   PDF(837KB) ( )  

    目的 通过观察分析中重度牙周炎患者血清中对氧磷酶-1(PON1)活性及白细胞介素-6(IL-6)在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PON1和IL-6与牙周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两者在牙周病病情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牙周健康人群30名(牙周健康组)及口腔科就诊的中重度牙周炎患者39例(牙周炎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基础治疗,检查治疗前后PON1、IL-6以及临床牙周检查指标。结果 牙周健康组与牙周炎组在基础治疗前比较:牙周炎症指标[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及血清IL-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PON1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健康组在牙周基础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炎组在牙周基础治疗前后比较:牙周炎症指标BI、PD、血清PON1及IL-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牙周健康人群和中重度牙周炎患者血清PON1活性无差异;牙周基础治疗可改善中重度牙周病患者牙周健康状况,提高血清中PON1活性,降低IL-6水平;中重度牙周炎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前后血清中PON1活性和IL-6水平的变化存在负相关性。

    种植体支抗矫正双颌前突畸形疗效回顾性研究
    杨一帆1,杨磊1,2,丁寅1
    2014, 7(8): 475-478.  DOI: 10.7504/kq.2014.08.007
    摘要 ( )   PDF(954KB) ( )  

    目的 对比研究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与常规口内加强支抗矫正双颌前突的侧位头影测量及软组织美学分析结果变化,回顾性评价种植体支抗的疗效。方法 研究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成年双颌前突拔牙矫治患者62例,其中38例应用双颌后牙区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内收前牙(种植支抗组),24例应用常规口内加强支抗(常规支抗组)。通过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软组织美学分析和疗程疗效比较,明确不同支抗方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两种支抗方式的疗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62例患者在矢状向上均出现牙列、牙槽突及上下唇软组织的位置改变,种植支抗组患者上下颌切牙切端平均内收7.23、5.89 mm,上下牙槽突点平均内收3.61、2.78 mm,上下唇突点平均内收3.21、2.24 mm;常规支抗组患者上下颌切牙切端平均内收4.62、4.17 mm,上下牙槽突点平均内收1.93、1.67 mm,上下唇突点平均内收2.13、1.82 mm,种植支抗组内收效果优于常规支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下颌骨基点在矢状向的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在内收前牙、矫正双颌前突及改善面部美学效果方面优于传统常规支抗,但对颌骨并无矫形作用。

    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根管系统锥形束CT影像学观察
    刘文菲,崔广,宫琳
    2014, 7(8): 479-481.  DOI: 10.7504/kq.2014.08.008
    摘要 ( )   PDF(871KB) ( )  

    目的 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研究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发生率、根管解剖形态以及根管口位置分布。方法 随机选取2011—2013年航天中心医院口腔科20~30岁患者CBCT影像160张(男80张、女80张)。平行近中颊根长轴平面观察其根管形态,并按照Vertucci分类统计。水平面观察根管口的位置,记录MB、MB2及腭根根管口间距离以及MB、MB2根管口分别到腭根根管口连线夹角,并比较不同性别间差异。结果 本研究观察了279颗上颌第一磨牙,其中存在MB2牙齿233颗,检出率为83.5%,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的根管出现概率不同,各类型出现率男女间无差异。MB与MB2根管口间距男性为(2.195 ± 0.504)mm,女性为(1.966 ± 0.41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上颌第一磨牙MB2发生率高,不同类型MB2发生概率不同,男性与女性之间无差异。MB与MB2根管口间距在两性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牙齿移动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1与Noggin在牙周组织表达研究
    邹聪,梁源,常新
    2014, 7(8): 482-486.  DOI: 10.7504/kq.2014.08.009
    摘要 ( )   PDF(1370KB) ( )  

    目的 探讨牙齿移动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1与Noggin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分别建立以大鼠切牙及种植体为支抗的正畸牙齿移动模型,测量磨牙移动距离,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被移动磨牙牙周组织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MP-1与Noggin在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以种植体为支抗的正畸牙齿移动模型,其磨牙的移动距离和速度优于以切牙为支抗组。BMP-1与Noggin在牙周组织的分布及表达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均表现为实验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张力侧表达强于压力侧;二者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在第7天组最强,到第28天组便基本接近对照组的水平。结论 以种植体为支抗的正畸牙齿移动模型优于传统方法。BMP-1与Noggin均参与了牙周组织的改建过程,且可能在该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心理干预对青少年正畸患者心理及疗效影响研究
    王苏芹1,2,程兆明1,闫翔2,3
    2014, 7(8): 487-489.  DOI: 10.7504/kq.2014.08.010
    摘要 ( )   PDF(810KB) ( )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于青少年正畸患者心理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错牙合畸形患者6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1例,均采用标准直丝弓固定矫治。干预组予以正畸治疗同时辅以心理干预,对照组则仅进行常规正畸治疗。治疗前后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以及疗效标准进行评定。结果 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心理。干预组心理状况改善明显,两组SAS、SD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可明显降低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焦虑抑郁心理,进而影响正畸治疗效果。

    慢性根尖周炎27例根管内中间普氏菌和链球菌检测分析
    彭一纯,李阅,刘乃妤
    2014, 7(8): 490-492.  DOI: 10.7504/kq.2014.08.011
    摘要 ( )   PDF(842KB) ( )  

    目的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形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检测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中间普菌和链球菌定植情况,分析根管内细菌与患牙症状间关系。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3年5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口腔科就诊的27例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细菌样本,提取DNA,利用16S rDNA引物进行PCR-DGGE技术分析。结果 27 例共检出细菌菌属17 种。中间普菌在17 例有症状组中检测出16 例(94.1%),在10 例无症状组中检测出6 例(60.0%),两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链球菌在17例有症状组中均未检测出,在10 例无症状组中检测出4 例(40.0%),两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根尖周炎患牙以厌氧菌感染为主,根管内中间普菌、链球菌与临床症状相关。

    恒牙初期安氏Ⅱ类和Ⅲ类错牙合畸形颅面部特征分析
    余蕾,喻珊,朱钢
    2014, 7(8): 493-495.  DOI: 10.7504/kq.2014.08.012
    摘要 ( )   PDF(806KB) ( )  

    目的 分析恒牙初期安氏Ⅱ类、Ⅲ类错牙合畸形颅面部硬软组织侧貌特征,探讨不同错牙合畸形的正畸治疗关键。方法 2000—2012年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汉族正畸患者中选取80例错牙合畸形青少年,分为安氏Ⅱ类组40例、安氏Ⅲ类组40例;同期选取自贡市中小学口腔健康普查正常青少年40名为正常对照组。确定常用的7项软组织指标和16项硬组织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安氏Ⅱ类组除7项硬组织测量值外,其余软、硬组织测量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安氏Ⅲ类组则有9项硬组织和5项软组织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不同的错牙合畸形具有各自典型的颅面特征。临床治疗中应有针对性地纠正牙齿和颌骨异常来改善软组织不调,最终取得和谐美观的侧貌。

    短篇论著
    改良二次印模法获取全口义齿后堤区范围应用研究
    马兰1,武峰2,罗晓晋2
    2014, 7(8): 496-497.  DOI: 10.7504/kq.2014.08.013
    摘要 ( )   PDF(752KB) ( )  

    目的 探寻改良二次印模法获取全口义齿后堤区范围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口腔修复科门诊的30例上颌牙列缺失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改良二次印模法与常规二次印模法制作全口义齿。随访观察1个月,记录两组患者义齿脱位次数并计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义齿脱位次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817, P > 0.05),其中改良二次印模法(2.87 ± 0.34)分,常规二次印模法(2.73 ± 0.57)分。结论 与常规二次印模法制作的全口义齿相比,改良二次印模法制作的全口义齿能满足临床使用要求,并且操作简便快捷。

    综述
    建立种植体周围理想界面研究进展
    孙冬梅综述,朱力审校
    2014, 7(8): 498-501.  DOI: 10.7504/kq.2014.08.014
    摘要 ( )   PDF(829KB) ( )  

    种植体替代天然牙植入牙槽骨行使功能,植入后的种植体与周围软硬组织发生一系列改建,并形成了不同界面。种植体周围界面可分为种植体-软组织界面、种植体-基台界面、种植体-骨界面等。软组织界面生物学宽度在种植体-基台界面周围形成,且与种植体-骨界面周围骨吸收有关。这3者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种植体骨水平,是关系到种植修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中国口腔临床摄影发展历史及现状
    韦金奇综述,刘峰审校
    2014, 7(8): 502-505.  DOI: 10.7504/kq.2014.08.015
    摘要 ( )   PDF(824KB) ( )  

    摄影资料是口腔临床治疗的重要工具,能直观地反映患者口腔疾病状况和医生的治疗技术水平,在病历资料收集保存、医患交流、医技交流以及学术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口腔摄影用的是负片相机,数码相机的出现为口腔医疗摄影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受到了口腔医生们的欢迎。十余年来,口腔临床摄影迅速发展,在摄影器材选择、摄影技术、照片质量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口腔临床摄影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与临床摄影相关的科研和教学情况。

    影响种植体周围牙龈乳头高度因素
    高菲,柳忠豪
    2014, 7(8): 506-509.  DOI: 10.7504/kq.2014.08.016
    摘要 ( )   PDF(814KB) ( )  

    种植体周围牙龈乳头丧失是种植牙科学最麻烦的问题之一。种植义齿周围的黑三角问题不仅可引起语音问题和食物嵌塞,也带来了美学问题。这也被列为现在种植治疗失败的一项标准。本文对于影响种植体周围牙龈乳头高度的因素做一综述。

    病例报告
    Charisma® Diamond树脂前牙美学修复1例报告
    陈青,毕欣欣,钱鑫,康国鹏,于静涛
    2014, 7(8): 510-512.  DOI: 10.7504/kq.2014.08.017
    摘要 ( )   PDF(1915KB) ( )  

    前牙是一个人美丽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一副美丽自然的前牙会让人笑口常开。因此临床上对于前牙缺损的修复,不仅注重恢复功能和坚固耐用,更要注重外形的恢复,重塑其美观性。天然牙的颜色因人而异,受生活习惯、遗传等因素影响,且牙齿不同部位颜色也不同,如牙釉质呈半透明色,牙本质呈淡黄色。因此,厂家开发和生产出了多色复合树脂来修复不同部位的牙体硬组织,复合树脂分层修复技术也应运而生。本文旨在介绍使用Charisma® Diamond树脂对前牙牙体缺损进行直接修复,可恢复患牙良好解剖形态,获得自然美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