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4年, 第7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4-07-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短篇论著
    综述
    经验交流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氟化氨银防龋机制及其应用
    林焕彩,简文婷
    2014, 7(7): 385-388.  DOI: 10.7504/kq.2014.07.001
    摘要 ( )   PDF(913KB) ( )  

    氟化氨银(silver diamine fluoride,SDF)溶液是一种局部应用的含氟、银和氨离子的溶液,通过作用于龋损部位的牙体组织和细菌防治龋病,国际上正在深入开展相关的研究,一些国家已将其应用于临床和社区工作中。然而,国内相关工作开展很少。本文就SDF的防龋机制及其临床应用与研究做一简要介绍。

    群体氟防龋指导策略
    黄少宏
    2014, 7(7): 389-394.  DOI: 10.7504/kq.2014.07.002
    摘要 ( )   PDF(947KB) ( )  

    针对专业人员使用的氟防龋方法,包括水氟调节、食盐氟化、牛奶加氟、氟剂等全身应用方法以及含氟牙膏、氟涂漆、氟凝胶和氟泡沫、氟水漱口等局部应用方法,采纳权威的文献,客观报告其效果、应用优缺点、可行性。实施任何氟防龋项目,都要根据目标人群龋流行程度及氟摄入量去判断。实施项目过程中,必须监测效果、副反应,评价当前氟暴露状况,及时调整氟防龋措施。

    牙酸蚀症
    卢友光
    2014, 7(7): 394-398.  DOI: 10.7504/kq.2014.07.003
    摘要 ( )   PDF(913KB) ( )  

    近十余年来,牙酸蚀症患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一个新的口腔健康问题。各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认为牙酸蚀症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是化学、生物、行为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牙酸蚀症的易感人群,应对其饮食习惯、口腔卫生习惯、牙齿结构、唾液及获得性膜等方面进行风险评估,并综合分析各项评估结果,以利于诊断和为不同风险级别的易感者制定全面的预防策略。

    老年人口腔保健策略与措施
    李刚
    2014, 7(7): 399-402.  DOI: 10.7504/kq.2014.07.004
    摘要 ( )   PDF(908KB) ( )  

    老年人是社区口腔保健的重点人群,本文从保持口腔清洁、增强体质、注意营养与口腔疾病、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等一级预防,重视牙科治疗、牙科治疗特点、社区牙科治疗、家庭牙科治疗、预防牙科治疗等二级预防,以及康复口腔功能等三级预防,介绍了老年人口腔保健策略与措施。由经过口腔保健培训的初级卫生保健人员,针对老年人的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口腔保健活动,包括口腔健康教育与促进、口腔卫生指导、定期口腔检查、供应口腔保健用品以及适当安排治疗与功能康复等。

    论著
    人牙周膜干细胞与牙周膜非干细胞差异表达microRNA靶基因及基因功能分析
    吕红兵1a,卢兆杰1b,郑碧琼1a,雷丽珊1a,卢国英1a,傅升2,樊丽娜2
    2014, 7(7): 403-406.  DOI: 10.7504/kq.2014.07.005
    摘要 ( )   PDF(1323KB) ( )  

    目的 研究人牙周膜干细胞与牙周膜非干细胞之间差异表达的microRNA(miRNA)的靶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预测分析。方法 本研究于2011年7月至2013 年10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进行。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人牙周膜干细胞与牙周膜非干细胞之间差异性表达的miRNA,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及靶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结果 与人牙周膜非干细胞相比,人牙周膜干细胞中明显上调的关键miRNA 25个,调控的关键靶基因21个;明显下调的关键miRNA 5个,调控的关键靶基因9个。结论 特异性表达的miRNA主要调控的靶基因及其基因功能与人牙周膜干细胞的干性维持密切相关。

    Anthogyr 种植系统临床应用及其短期疗效评价
    张翀1,赵宝红1,蔺增2,尚德浩1,王丹宁1,江鹭鹭1,邓春富1
    2014, 7(7): 407-410.  DOI: 10.7504/kq.2014.07.006
    摘要 ( )   PDF(1401KB) ( )  

    目的 评价Anthogyr 种植系统7年内的临床应用情况及短期疗效。方法 总结2007年5月至2013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接受Anthogyr 系统种植修复的病例,共203例,随访1 ~ 7年,评价该系统手术及修复临床应用情况及疗效。结果 7年种植320颗种植体,2颗种植体于术后9个月因无骨结合取出;随访观察1 ~ 7年,上部结构松动6例,崩瓷4例,食物嵌塞9例。种植体累积存留率达99.38%。结论 Anthogyr 种植系统临床操作简便,可获得稳定的修复效果。

    运用多种牙周手术技术创造功能恢复和美学效果修复条件研究(附1例报告)
    徐涛a,刘云松b,胡文杰a,张豪b
    2014, 7(7): 411-415.  DOI: 10.7504/kq.2014.07.007
    摘要 ( )   PDF(2243KB) ( )  

    本研究的目的是展示不同牙周手术技术在解决不同临床问题时的选择。患者的双侧后牙区同时存在修复的需求,但局部牙体组织剩余的量不同。为了迅速恢复患者牙列的功能与美观,在牙体组织剩余量较多的一侧采用了冠延长术的方法,而另一侧则因牙体组织缺损量多以及无法治愈的根尖病变而拔除患牙,并择期进行了种植。在种植手术中,还同时完成了软硬组织的增量。最终修复效果良好,患者满意。牙周手术技术在多学科治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整体治疗设计中应严格谨慎全面地掌握其适应证。

    根尖截除与保留治疗牙根尖周病疗效比较分析
    袁慧娟,段昌华,张佩芬,黄伟国
    2014, 7(7): 416-419.  DOI: 10.7504/kq.2014.07.008
    摘要 ( )   PDF(944KB) ( )  

    目的 评价牙根尖截除与保留两种不同的根尖手术方法治疗牙根尖周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佛山市禅城区向阳医院口腔科就诊的上、下前牙根尖周病患者30例(38颗患牙),随机分为根尖截除组与根尖保留组,每组15例。根尖截除组行根尖手术并截除牙根尖2 ~ 3 mm,根尖保留组行根尖手术但保留牙根尖。术后3、6个月跟踪随访,通过检查牙松动度、瘘管出现以及测量牙槽骨骨密度和新生骨高度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两组术后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在代表复发指标的牙松动度和瘘管出现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在代表成骨指标的牙槽骨骨密度和新生骨高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术者若能彻底去净病变组织,保留牙根尖的根尖外科治疗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家庭夜间美白法与冷光美白技术用于着色牙漂白临床疗效评价
    李丽惠,何崇贤
    2014, 7(7): 419-422.  DOI: 10.7504/kq.2014.07.009
    摘要 ( )   PDF(863KB) ( )  

    目的 评价家庭夜间美白法与冷光美白技术用于着色牙漂白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广州市东升医院口腔科2007—2010年的96例着色牙病例,分别用家庭夜间美白法(50例)与冷光美白技术(46例)进行牙齿漂白,以VITA 比色板分析脱色效果,用数字化疼痛评判法(VAS)记录受试者术中牙齿敏感程度。术后及2年后复查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家庭夜间美白组总有效率为98.0%,冷光美白组为100.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环素牙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方面:家庭夜间美白组为72.2%、94.4%,冷光美白组为90.0%、1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VAS评判:家庭夜间美白组敏感率为84.0%,冷光美白组为80.4%,两组敏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敏感者停止用药后6~24 h均能缓解。2年后复查:两组牙齿颜色均出现反色。家庭夜间美白组总有效率为32.0%,冷光美白组为28.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结束时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后检查两组牙髓活力均正常。结论 家庭夜间美白法与冷光美白技术治疗着色牙效果显著,在四环素牙上冷光美白技术优于家庭夜间美白法。2年后两组牙颜色均出现反色。两种漂白方法均具有临床安全性。

    不同年龄离体牙牙釉质酸蚀后超微结构研究
    张晓芳a,董培b,康洪英a,姚亚鹏b
    2014, 7(7): 423-425.  DOI: 10.7504/kq.2014.07.010
    摘要 ( )   PDF(999KB) ( )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组牙釉质酸蚀后的超微结构。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外科拔除的牙齿24颗,分为乳牙组(9 ~ 12岁)、年轻恒牙组(10 ~ 14岁)、青年恒牙组(25 ~ 40岁)、老年恒牙组(60岁以上)。用酸蚀剂处理不同年龄组牙齿的颊侧牙釉质表面,各实验样本分别冲洗、固定、脱水、干燥、喷金,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被处理表面的超微结构形态。结果 乳牙组釉质表面较粗糙,釉柱排列形态不规则,相同的酸蚀时间乳牙组的牙釉质脱矿比恒牙明显。年轻恒牙组可见明显的釉柱端凹陷,釉柱表层排列松散;青年恒牙组牙釉质表面排列规整、致密,未见釉柱端凹陷;老年恒牙组牙釉质成不规则的点隙、裂沟,原有的釉质结构部分消失,蜂窝状结构明显。结论 不同年龄组牙釉质抗酸能力及脱矿形式不同。

    某口腔诊所就诊患者医疗服务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吴清华,杨舒捷,李刚,王伊,常铁玲
    2014, 7(7): 426-428.  DOI: 10.7504/kq.2014.07.011
    摘要 ( )   PDF(842KB) ( )  

    目的 了解和评价口腔诊所就诊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方法 选择河北省保定市北市区世林口腔诊所作为调查单位,对就诊患者进行现场整群调查,采用“一对一”的调查方式,以即刻答题方式完成问卷。结果 不同年龄就诊患者对口腔医疗环境、辅助人员服务态度、口腔医生服务态度、口腔医生医疗质量、口腔医疗费用、口腔医疗设备的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性别和不同文化程度就诊患者对医疗费用的满意度以及不同收入水平就诊患者对医疗设备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口腔诊所就诊患者对医疗费用的满意度最低,提示我们要改进医疗费用管理,全面提高就诊患者医疗服务满意度。

    微创与传统技术拔除儿童埋伏多生牙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杨勇
    2014, 7(7): 429-431.  DOI: 10.7504/kq.2014.07.012
    摘要 ( )   PDF(844KB) ( )  

    目的 评价儿童埋伏多生牙拔除术中采用微创与传统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7月在河南煤化焦煤集团中央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埋伏多生牙患儿184例(埋伏牙189颗),随机分为微创治疗组(95例,98颗埋伏牙)和传统治疗组(89例,91颗埋伏牙)。记录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畏惧情况和手术并发症情况,并对创口观察48 h,记录术后组织肿胀和疼痛情况。结果 微创治疗组患儿手术时间[(20.6 ± 4.8)min]短于传统治疗组[(25.4 ± 4.2)min],患儿术中畏惧发生率(7.4%)远低于传统治疗组(8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微创治疗组患儿邻牙损伤、疼痛和软组织肿胀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微创技术应用于儿童埋伏多生牙拔除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可减少患儿恐惧发生,提高手术依从性。

    短篇论著
    不同根管预备器械预备根管后诊间急症发生情况比较
    夏庆银
    2014, 7(7): 432-433.  DOI: 10.7504/kq.2014.07.013
    摘要 ( )   PDF(850KB) ( )  

    目的 评价ProTaper、K3机用镍钛根管预备系统和手用不锈钢K锉预备根管后诊间急症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泰安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就诊的135例磨牙牙髓炎或慢性根尖周炎患者(135颗患牙),随机分为ProTaper组、K3组和H组,每组45颗患牙。分别使用ProTaper、K3机用镍钛根管预备系统和手用不锈钢K锉行根管预备后,封氢氧化钙1周复诊,比较3组根管治疗诊间急症发生情况。结果 ProTaper组、K3组根管治疗诊间急症发生率明显低于H组(P < 0.05);ProTaper组与K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ProTaper、K3机用镍钛锉可明显降低根管治疗诊间急症发生率。

    综述
    脱细胞真皮基质用于牙周病学领域研究进展
    殷艳丽1,2,王倩婷1,2综述,赵蕾1审校
    2014, 7(7): 434-439.  DOI: 10.7504/kq.2014.07.014
    摘要 ( )   PDF(895KB) ( )  

    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人体真皮缺损的替代和修复材料,最早用于皮肤烧伤及缺损的治疗。作为一种天然的组织工程学材料,ADM具有极好的组织相容性及完整的三维网状支架结构。目前,市面上有多种不同厂家和型号的ADM移植物产品可应用于牙周病的临床治疗,本文就其在牙周病学领域的应用及其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钛种植体骨结合界面组织学研究进展
    邵磊综述,赵宝红审校
    2014, 7(7): 440-445.  DOI: 10.7504/kq.2014.07.015
    摘要 ( )   PDF(895KB) ( )  

    随着种植体骨结合理论的提出及钛种植材料的应用,口腔种植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种植体5年成功率已达95%以上,但临床失败病例也偶有发生;同时,因骨结合需要一定的时间,故近年来,对于如何促进种植体骨结合的形成、缩短种植治疗周期、确保种植体持久稳定地行使功能,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目前,应用动物实验模型进行种植体-骨界面的生物力学及组织学研究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本文主要就种植体骨结合过程、种植体-骨界面组织形态计量学及显微CT在种植体-骨界面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经验交流
    牙冠延长术技术细节改良探讨(附34例分析)
    马飞,邓依华,罗伟强
    2014, 7(7): 446-448.  DOI: 10.7504/kq.2014.07.016
    摘要 ( )   PDF(846KB) ( )  

    目的 探讨牙冠延长术技术细节的改良方法。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科就诊的因龋坏、外伤等原因所致的全部或部分牙根根面位于龈下的残根或残冠患者34例(患牙38颗),均采用牙冠延长术治疗,术中采用改良球钻、EX-21EF车针等技术细节处理,术后6周进行临床效果评价。结果 26颗患牙评价为满意,占68.4%;7颗基本满意,占18.4%;5颗不满意,占13.2%,其中2颗患牙邻面暴露不佳,1颗患牙根分叉区断面暴露不佳,2颗患牙龈缘与邻牙明显不协调。结论 使用改良球钻和EX-21EF车针可提高牙冠延长术中去骨效率和效果;行内斜切口、去除游离牙龈后,测量并记录切端牙体组织至龈缘距离,此距离增加3 mm即为预期去骨位置,该方法简单可靠,对术前断面位于龈上或龈下的患牙均适用;缝合后再用高频电刀切除和修整腭侧龈瓣,可使龈瓣更准确地复位于预期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