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3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06-02
    上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专家共识
    指南解读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三孩”生育政策下产科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举措
    应 豪, 谢 涵
    2023, 39(6): 577-580.  DOI: 10.19538/j.fk2023060101
    摘要 ( )  

            2021年国家颁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实施“三孩”政策,允许一对夫妻生育3个子女。在“二孩”政策逐步实施后,“三孩”政策的落地对于缓解老龄化问题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均具有积极重大意义[1]。而从医院管理和临床专科角度出发,“三孩”政策不仅意味着产科的资源配置和压力的增加,对产科临床实践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题笔谈
    优化妊娠间隔 改善妊娠结局
    盛 超, 王志坚
    2023, 39(6): 581-584.  DOI: 10.19538/j.fk2023060102
    摘要 ( )  
    短妊娠间隔(≤6~18个月)和长妊娠间隔(>60个月)与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在围产儿结局方面:短妊娠间隔和长妊娠间隔均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儿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在母体结局方面:长妊娠间隔增加了子痫前期的发生风险,短妊娠间隔增加了瘢痕子宫阴道试产子宫破裂的发生风险。考虑到妊娠间隔是一个可控因素,产后应个性化指导每名产妇的最佳妊娠间隔,优化下次妊娠结局。
    二次剖宫产史再妊娠孕期管理和分娩方式选择
    史晓明, 赵扬玉
    2023, 39(6): 584-588.  DOI: 10.19538/j.fk2023060103
    摘要 ( )  
    中国“三孩”政策实施后,二次剖宫产史女性再妊娠人数逐渐增加,其妊娠风险明显升高。孕前充分咨询,加强妊娠期及分娩期规范化管理,是保障母儿安全,改善母婴结局的关键。
    高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再发的预测和预防
    代 莉, 周 容
    2023, 39(6): 588-593.  DOI: 10.19538/j.fk2023060104
    摘要 (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是高龄孕妇最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之一,高龄也是HDP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文章就如何预测及预防高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再发进行阐述。
    高龄肥胖女性再次妊娠代谢性疾病的预防和管理
    郑芳慧, 张 阳, 邹 丽
    2023, 39(6): 593-597.  DOI: 10.19538/j.fk2023060105
    摘要 (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三孩”政策的开放,妊娠期肥胖及高龄妊娠的发生率不断上升。高龄肥胖女性如孕前机体代谢紊乱,首次妊娠后易发生妊娠期代谢性疾病,产后也无法完全恢复,机体会遗留代谢缺陷与损伤,故高龄肥胖女性再次妊娠后更易发生代谢性疾病,造成不良妊娠结局。高龄肥胖女性再次妊娠时,母体血糖、血压管理和重要器官功能保护难度更大。因此,高龄肥胖女性再次妊娠时针对妊娠期代谢病的预防十分重要,需从孕前-孕期-产后3个维度全方位加强管理。
    子宫颈手术史孕妇自发性早产的预测和预防
    蒋 湘, 应 豪
    2023, 39(6): 597-601.  DOI: 10.19538/j.fk2023060106
    摘要 ( )  
    早产严重影响子代的近远期健康,其中2/3为自发性早产(SPTB),探索其高危因素并进行有效防治可有效降低SPTB的风险。子宫颈手术尤其子宫颈锥切术被用于诊治好发于育龄妇女的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多数文献发现其与SPTB风险增加有关,究其机制可能与手术对子宫颈的机械及免疫屏障作用的破坏有关。文献提示,子宫颈弹性可能较子宫颈长度对SPTB的风险有更好的预测价值。关于SPTB防治策略的研究认为,子宫颈环扎反而增加早产风险,但鉴于回顾性研究混杂因素未得到充分控制,有待后续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提供更明确的结论。
    多次子宫手术史妊娠期子宫破裂的早期发现和处置
    温晶娜, 刘小华
    2023, 39(6): 601-605.  DOI: 10.19538/j.fk2023060107
    摘要 ( )  
    子宫破裂是一种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其发生率较低,但极易导致不良母儿结局。子宫破裂最常见的高危因素是由剖宫产及其他子宫相关手术导致的瘢痕子宫。随着中国“三孩”政策的出台,具有子宫手术史的高龄孕妇逐渐增多,子宫破裂潜在风险增加,临床医生需高度重视。文章针对多次子宫手术史的孕妇其妊娠期子宫破裂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处理做一总结,旨在为减少子宫破裂导致的不良妊娠结局提供参考。
    高龄经产妇阴道分娩的产程管理
    余昕烊, 张 华
    2023, 39(6): 605-607.  DOI: 10.19538/j.fk2023060108
    摘要 ( )  
    高龄经产妇是指到达预产期时年龄满35周岁的经产妇。随着年龄增大、妊娠次数增加,高龄经产妇的合并症和并发症发生风险显著升高。在产程管理中,应做好分娩前的详细评估、积极干预产程以及针对性地防治合并症和并发症,以保证母儿安全。
    “三孩”生育政策下严重产道撕裂的预防和处置
    贺 晶, 洪燕语
    2023, 39(6): 607-611.  DOI: 10.19538/j.fk2023060109
    摘要 ( )  
    阴道分娩后会阴裂伤初产妇常见,但在经产妇(尤其是分娩相隔多年的经产妇)中仍不容忽视。严重的会阴裂伤常常存在明显的高危因素。良好的孕期健康指导、标准化的产时管理及助产技术可降低严重会阴裂伤的发生率。一旦发生会阴裂伤,应早期识别并迅速缝合。
    高龄孕妇胎儿生长受限的病因甄别和监测
    瞿 琳, 孙丽洲
    2023, 39(6): 611-616.  DOI: 10.19538/j.fk2023060110
    摘要 ( )  
    随着中国生育政策的放开,高龄孕妇逐渐增多,高龄孕妇罹患胎儿生长受限的风险也在增加。胎儿生长受限是产科常见的妊娠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涉及多病因、多因素,是胎儿窘迫、死胎、死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原因,且目前尚无有效干预措施。因此,产科医师应加强对高龄产妇的妊娠期管理,甄别胎儿生长受限的可能病因,合理利用现有各种监测手段,综合评估胎儿宫内状况,把握时机,适时终止妊娠,最大程度减少围产儿的不良结局,改善其远期预后。
    专家共识
    子宫颈胃型腺癌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妇科肿瘤学组
    2023, 39(6): 617-625.  DOI: 10.19538/j.fk2023060111
    摘要 ( )  

            在我国,子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绝大多数子宫颈癌的发生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相关;但也有少数与HPV感染无关,主要是部分子宫颈腺癌。因此,国际子宫颈腺癌标准和分类(International Endocervical Adenocarcinoma Criteria and Classification,IECC)中将子宫颈腺癌分为HPV相关型和非HPV相关型两大类[1-2]。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穿刺孔部位转移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妇科肿瘤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妇科肿瘤学组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卵巢癌专业委员会
    2023, 39(6): 626-632.  DOI: 10.19538/j.fk2023060112
    摘要 ( )  
    1    概况、制订背景与过程

            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随着腹腔镜设备的改进、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推荐腹腔镜手术是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标准术式,不影响肿瘤患者预后,并发症更少[1-2]。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指南解读
    加拿大妇产科医师学会《产后出血和失血性休克(2022)》指南解读
    李健鑫, 陈 真, 漆洪波
    2023, 39(6): 633-638.  DOI: 10.19538/j.fk2023060113
    摘要 ( )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一直是导致全球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传统的产后出血定义为: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分娩失血量≥500mL或剖宫产后失血量≥1000mL。加拿大妇产科医师学会(the Society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 of Canada,SOGC)综合了部分发达国家的数据,发布了《产后出血和失血性休克(2022)》指南,对出血量进行了校正分析。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