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急性腹痛是产科临床实践中常见且处理起来比较棘手的问题,也是导致孕产妇不良预后的原因之一。急性腹痛可能由妊娠特发性并发症引起,也可能由内科、外科或妇科等其他原因引起。由于妊娠期的生理变化,例如妊娠期恶心和呕吐、妊娠期非特异性白细胞增多、增大的妊娠子宫将盆腹腔脏器从正常位置移位等,更是增加了妊娠期腹痛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难度。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双胎妊娠期常见的合并症之一,约30%~45%的双胎孕妇在孕晚期发生贫血[1-2]。2016 年一项对中国16个省进行的横断面研究发现,妊娠妇女孕早期、中期、晚期的贫血患病率分别为4.9%、16.6%、23.2%,其中多胎妊娠的贫血及IDA的患病率高达 28.7%及20.6%,均高于单胎妊娠[3]。
抗米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是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超家族成员之一,因其能引起米勒管退化,又称米勒管抑制素(Müllerian-inhibiting substance,MIS)。AMH蛋白于1953年由Alfred Jost教授首先发现,其编码基因则于1986年首次被克隆。
女性生育力是指女性产生卵母细胞、卵细胞并孕育胎儿的能力[1],与性激素和子宫内环境密切相关。早期妊娠手术流产(负压吸引术)是终止早期非意愿妊娠和病理妊娠的主要方法,是一种安全、操作简便、效果良好的终止妊娠的方法,若未发生手术并发症,则对随后的生育力影响较小[2];但若出现近、远期手术并发症,则可能导致女性内分泌及子宫内环境的改变,危害女性生育力[3]。
卵巢子宫内膜样癌(ovarian endometrioid carcinoma,OEC)是起源于卵巢、病理组织学与原发于子宫内膜的内膜样癌相似的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1964年由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正式命名[1]。OEC发病率仅次于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high grade serous ovarian cancer,HGSOC),约占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的10%[2],常伴有子宫内膜病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