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37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1-08-02
    上一期    下一期

    “党为人民谋健康的100年”专栏
    专题笔谈
    临床指南
    专家共识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党为人民谋健康的100年”专栏
    重视女性生育调控与生殖健康
    顾向应,张艺珊
    2021, 37(8): 793-794.  DOI: 10.19538/j.fk2021080101
    摘要 ( )  
            计划生育的基本内涵是有计划的生育调控,在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时突出避孕节育这一工作重点。在新时期的人口和生育政策环境下,计划生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且回归到计划生育学本真之中,在避孕节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育龄女性生殖健康水平,为育龄期女性提供包括避孕节育和优生优育指导、生育力评估、不孕症诊治、疾病防治等全方位、全周期、多角度的生殖健康服务。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题笔谈
    长效可逆避孕方法的适用人群
    黄丽丽,汤益波
    2021, 37(8): 795-798.  DOI: 10.19538/j.fk2021080102
    摘要 ( )  
    长效可逆避孕方法(LARC)是目前公认的高效可逆避孕方法,提高其在人群中的使用率对女性生殖健康及女性生育力保护十分重要。育龄妇女及其他特殊时期的女性均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和避孕需求。文章拟介绍长效可逆避孕方法的适用人群及其使用要点。
    短效避孕方法在中国的应用及其变化
    车 焱
    2021, 37(8): 798-802.  DOI: 10.19538/j.fk2021080103
    摘要 ( )  
    文章简要介绍了中国短效避孕方法(SARC)应用现状以及部分品种的变化和原因,分析了近年来国内综合避孕率以及SARC构成比时间变化。结果显示国内综合避孕率呈下降趋势,但SARC使用率和构成比显著上升,避孕套使用的增加尤为显著。口服和注射避孕药维持较低的使用水平。分析发现,各省人工流产率与SARC构成比呈正相关。鉴于长效避孕措施的有效性高于SARC,国内应继续倡导长效避孕措施的使用。
    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研究现状
    王 玉,杨 清
    2021, 37(8): 802-805.  DOI: 10.19538/j.fk2021080104
    摘要 ( )  
    避孕药具包括激素避孕、宫内避孕法、紧急避孕及外用避孕等,不同方法避孕原理不同、不良反应也各不相同,文章系统地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避孕药具不良反应方面的研究现状。虽然不良反应多种多样,轻重程度不一,但严重不良反应少见。避孕药具使用者及咨询医生均应做到科学认识不良反应,减低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同时避免由于对避孕药具过度恐惧而限制应用。
    围孕期出生缺陷的预防
    林 元,林 娜
    2021, 37(8): 805-808.  DOI: 10.19538/j.fk2021080105
    摘要 ( )  
    出生缺陷目前已成为影响人口素质和群体健康水平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引起新生儿残疾、疾病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社会文明和人口素质的发展。开展围孕期保健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新时期避孕药具管理
    周 健
    2021, 37(8): 808-811.  DOI: 10.19538/j.fk2021080106
    摘要 ( )  
    避孕药具是贯彻落实新时期生育政策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和物质基础,对生育调控、避免非意愿妊娠和保护女性生育力具有重要意义。避孕药具管理服务工作既是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行动。为进一步完善避孕药具管理,提升基本避孕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及的免费避孕药具服务,文章从避孕药具的供应发放、质量管理和服务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国内避孕药具管理的现状、面临的挑战,探讨相关对策建议。
    人工流产后保健
    于晓兰
    2021, 37(8): 811-814.  DOI: 10.19538/j.fk2021080107
    摘要 ( )  
    人工流产包括手术流产和药物流产,我国每年人工流产数量庞大,其中重复流产者占比高,年轻未孕的女性比例也非常大,而人工流产后女性在内分泌、子宫、卵巢功能等方面均发生急剧变化,心理上也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因此应重视人工流产后保健。医务工作者应对患者及其家属在术后饮食、休息、卫生及性生活、心理恢复方面给予指导;重视女性术后随访,对于有子宫内膜损伤高危因素的女性推荐使用雌激素等方法促进子宫内膜修复;及时发现如人工流产不全、感染、闭经等流产并发症;通过开展流产后关爱服务(PAC),促进女性心理创伤的康复,落实高效避孕措施,切实维护女性身心健康。
    临床指南
    乳腺癌内分泌辅助治疗相关子宫内膜病变管理指南(2021年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
    2021, 37(8): 815-820.  DOI: 10.19538/j.fk2021080108
    摘要 ( )  
    1  背景
            在我国,乳腺癌发病居女性癌症发病第1位,每年乳腺癌新发病例约7.95万[1-2]。在诊断年龄上,美国乳腺癌患者的中位诊断年龄为64岁,在我国为48岁,早于美国10~15岁,近60%的患者确诊时为绝经前期。乳腺癌首选手术治疗,术后内分泌治疗为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3]。2019年版我国指南与规范中,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指征为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阳性 [4]。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家共识
    良性子宫疾病子宫切除术手术路径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学组)
    2021, 37(8): 821-825.  DOI: 10.19538/j.fk2021080109
    摘要 ( )  
            子宫切除是妇科临床最常实施的手术操作之一,子宫(子宫颈)良性疾病患者多因指征需要而选择子宫切除术[1]。经典子宫切除术的适应证主要包括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异常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等,广义上子宫切除指征还包括其他盆腔疾病及不明原因的盆腔疼痛等。传统意义上的开腹子宫切除术是经典的手术方式,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认识的提高,子宫切除的路径选择已形成经腹、阴式、腹腔镜、腹腔镜辅助阴式和机器人辅助等多种路径并存的局面,并且各种手术路径和手术方式的子宫切除术均已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预防性输卵管切除术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
    中国医院协会妇产医院分会妇科肿瘤专业学组
    2021, 37(8): 826-831.  DOI: 10.19538/j.fk2021080110
    摘要 ( )  
    1  背景与概念
            卵巢癌新发病例逐年增加,尽管靶向维持治疗取得较大进展,但卵巢癌的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2020年全球卵巢癌新发病例约为313 959例,死亡207 252例;我国2020年卵巢癌新发病例55 342例,死亡病例达到37 519例[1]。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rcinoma,EOC)占所有卵巢恶性肿瘤的 85%以上。按组织形态学特征分类,上皮性卵巢癌的4种最常见亚型是浆液性癌(80%~85%),子宫内膜样癌(10%),透明细胞癌(5%)和黏液性癌(3%)[2-3]。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