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党为人民谋健康的100年”专栏
    感恩中国,感恩发展,我们这一代妇产科人的医学30年
    陈春林
    2021, 37(9): 889-893.  DOI: 10.19538/j.fk2021090101
    摘要 ( )  
    我们这一代妇产科人生于20世纪60年代,学医于80年代,成长于90年代,成就于21世纪初。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目睹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段;经历了中国的贫穷落后,看到了中国的富裕繁荣;刚刚庆祝了中国共产党百岁生日,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述评
    期待还是干预,催引产在产科的应用价值
    刘兴会,何镭
    2021, 37(9): 894-896.  DOI: 10.19538/j.fk2021090102
    摘要 ( )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医院剖宫产率达40%以上,个别地区甚至已达50%以上,一部分为无指征剖宫产[1]。剖宫产可导致一系列的近远期并发症,尤其是在“三孩政策”开放但剖宫产率高居不下的当下,降低首次分娩的剖宫产率非常重要。催引产作为产科基本技术,应用广泛,合适的催引产可促进阴道分娩。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题笔谈
    促子宫颈成熟的现状
    徐巧,周玮
    2021, 37(9): 897-900.  DOI: 10.19538/j.fk2021090103
    摘要 ( )  
    子宫颈成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引产的成功,对子宫颈条件欠佳的病例实施安全、有效的促子宫颈成熟干预,能够提高阴道分娩率、减少并发症。临床工作中针对具体病例,如何在规范、安全的前提下个性化地选择实施促子宫颈成熟方案,是保障母婴健康的重要环节。现阶段由于缺乏对机制的认识,很多促子宫颈成熟方案选择都基于医务人员的“喜好”。充分了解各种促子宫颈成熟方法的原理,才能更好地把握适应证、注意事项,杜绝由不当干预导致的母儿不良结局。
    妊娠39周,引产还是期待
    白宇翔,漆洪波
    2021, 37(9): 900-903.  DOI: 10.19538/j.fk2021090104
    摘要 ( )  
    ARRIVE研究及其后续的相关研究证实了低危孕妇包括经产妇孕39周实施引产的安全性,并可降低剖宫产率,且新生儿近期及远期预后也未见明显差异。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孕39周分娩时代的到来?文章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
    胎膜早破的引产
    贺 晶,蔡淑萍
    2021, 37(9): 903-907.  DOI: 10.19538/j.fk2021090105
    摘要 ( )  
    综合考虑破膜原因、潜在风险等,近足月及足月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PROM)的引产较期待治疗更具积极意义。所有无阴道分娩禁忌证的PROM产妇均可考虑在破膜后2~12 h或24 h内进行引产。缩宫素、米索前列醇、地诺前列酮及机械性方法等均可用于PROM患者的引产,但在引产前应注意排除感染、头盆不称等不宜阴道分娩的情况,并根据患者产次、子宫颈Bishop评分选择更适宜的引产方法。引产过程中也应注意动态评估母儿状况和产程进展,进行个体化管理。
    缩宫素在催引产中的规范化应用
    汝 萍,刘 铭
    2021, 37(9): 907-911.  DOI: 10.19538/j.fk2021090106
    摘要 ( )  
    缩宫素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催产、引产药物,在有效缩短分娩时间及降低剖宫产率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缩宫素的不规范使用也会增加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实践中对于缩宫素的使用剂量、方法、时机以及活跃期是否停用等方面尚未达成一致。因此,寻找缩宫素的最佳用药剂量、把握用药时机、合理规范使用的同时避免不规范使用带来的严重不良结局,是保障用药安全及成功经阴道分娩的关键。
    人工破膜的临床应用
    肖 梅,赵 蕾
    2021, 37(9): 911-914.  DOI: 10.19538/j.fk2021090107
    摘要 ( )  
    人工破膜(artificial rupture of membrane,ARM)是一种较为古老的诱发宫缩、促进产程进展的手术方式。随着医学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产科工作者基于产程大数据、新产程的研究,对ARM在产科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且有关共识与指南已有明确的建议、推荐。文章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讨论了ARM这一手术方式在目前现代产科临床工作中应用。
    双胎妊娠引产时机和引产方式的选择
    李佳欣,赵扬玉
    2021, 37(9): 914-917.  DOI: 10.19538/j.fk2021090108
    摘要 ( )  
    双胎妊娠属于高危妊娠范畴,其早产率及剖宫产率均高于单胎妊娠。目前国内外关于双胎妊娠引产时机及引产方式的研究有限,且存在争议。文章对双胎妊娠引产时机、引产方式的选择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旨在为双胎妊娠阴道分娩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巨大胎儿的临床评估和引产
    马瑞琳,毛 艳,赵 茵
    2021, 37(9): 918-921.  DOI: 10.19538/j.fk2021090109
    摘要 ( )  
    巨大胎儿(macrosomia)是产科常见的胎儿并发症之一,与孕前体重指数(BMI)较高、孕期增重过量、妊娠期糖尿病等高危因素密切相关,会增加剖宫产率,造成包括会阴严重撕裂、肩难产、臂丛神经损伤、新生儿窒息或死亡等多种不良母儿结果。针对巨大胎儿进行准确的临床评估和适时引产终止妊娠有可能避免相关并发症,改善母儿结局。文章总结了巨大胎儿的临床及超声评估和预测方法,并针对催引产干预方法及妊娠结局进行了论述。
    引产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中的应用
    马骏楠,朱天颖,马润玫
    2021, 37(9): 921-925.  DOI: 10.19538/j.fk2021090110
    摘要 ( )  
    既往一次子宫下段剖宫产史的妇女再次妊娠,如无禁忌证,可建议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trial of labor after cesarean,TOLAC)。TOLAC的患者可能因为母体或胎儿因素需要较早终止妊娠,即引产。应充分评估等待自然临产与引产的风险利弊、引产与择期重复剖宫产(elective repeat cesarean section,ERCS)的利弊,在充分医患交流相关信息的前提下本着个体化原则双方共同决定引产与否及其方式,并组织良好的多学科团队制定个体化方案,以期获得良好的母儿结局。
    羊水量异常的引产
    张丽姿,陈敦金
    2021, 37(9): 925-927.  DOI: 10.19538/j.fk2021090111
    摘要 ( )  
    正常妊娠时羊水的产生和吸收处于动态平衡中。羊水量异常与母胎合并症和并发症密切相关,直接危害围产儿安全。明确引起羊水量异常的原因,结合孕周、孕妇自觉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胎儿宫内情况,有指征并采用合适的引产方法,对改善围产儿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共识
    中期妊娠稽留流产规范化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
    顾向应
    2021, 37(9): 928-932.  DOI: 10.19538/j.fk2021090112
    摘要 ( )  
            妊娠12~27周末胎儿宫内死亡称为中期妊娠稽留流产。中期妊娠稽留流产病因复杂,发病率不确切[1]。如果死亡的胎儿超过4周仍未排出,母体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增加[2-3]。本病治疗原则是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及时终止妊娠。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指南解读
    昆士兰卫生组织《妊娠期糖尿病指南(2021年版)》要点解读
    余昕烊,吴侠霏,漆洪波
    2021, 37(9): 933-936.  DOI: 10.19538/j.fk2021090113
    摘要 ( )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妊娠期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糖尿病合并妊娠(diabetes in pregnancy,DIP)是指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现的未经确诊的糖尿病,但一般在产后才能确诊。GDM尤其是DIP不仅增加围产儿不良结局(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及死胎等),而且增加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难产的发生风险[1]。鉴于规范GDM临床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昆士兰卫生组织(Queensland Health)于2021年2月对《妊娠期糖尿病指南(2015年版)》进行了更新,发布了《妊娠期糖尿病指南(2021年版)》。本文针对最新版指南的更新内容进行解读。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