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36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0-11-02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专家共识
    指南解读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复发性流产的诊治现状与未来
    赵爱民,李聪聪
    2020, 36(11): 1033-1035.  DOI: 10.19538/j.fk2020110101
    摘要 ( )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RSA)占妊娠总数的5%,是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疑难病症,由于RSA病因存在复杂性和异质性,加之40%~50%以上的患者流产原因不明,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和盲目性。因此,RSA的规范化诊治是生殖健康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1-2]。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题笔谈
    反复胚胎植入失败和流产与子宫内膜免疫因素
    王晓秋,李大金
    2020, 36(11): 1036-1040.  DOI: 10.19538/j.fk2020110102
    摘要 ( )  
    胚胎着床及发育是一个母-胎相互识别、相互适应的复杂过程。在此过程中,滋养细胞表达胚胎抗原并分泌细胞因子,逃避母体免疫系统的攻击,母体蜕膜特征性免疫细胞的富集形成母-胎界面独特的免疫微环境,从而有利于胚胎着床及发育。虽然近年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成功率已有很大提高,反复种植失败(RIF)仍是困扰辅助生殖技术发展的难题。胚胎作为同种异体移植物不被母体免疫系统排斥是妊娠建立和维持的关键,母-胎免疫调节异常可致复发性流产(RSA),给患者夫妇身心及经济均带来极大负担。随着生殖免疫学的发展,子宫内膜免疫因素在RIF和RSA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针对性的免疫治疗也在RIF和RSA的治疗方案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章就RIF和RSA子宫内膜免疫因素的分子病理机制及其免疫治疗的当今认识进行阐述,以期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复发性流产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王海燕
    2020, 36(11): 1040-1045.  DOI: 10.19538/j.fk2020110103
    摘要 ( )  
    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是指机体产生高滴度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攻击相应的自身正常细胞和组织,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和功能障碍的综合征,是导致复发性流产(RSA)等妊娠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常见的较易导致RSA的AID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和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等。这些AID导致的RSA的治疗主要为小剂量免疫抑制剂联合抗凝治疗,且疗效肯定。
    染色体异常与自然流产
    邵雨菡,颜军昊
    2020, 36(11): 1045-1050.  DOI: 10.19538/j.fk2020110104
    摘要 ( )  
    染色体异常是自然流产的常见原因,包括夫妇染色体异常和胚胎染色体异常。其中夫妇染色体异常涉及结构异常,如相互易位、罗氏易位、倒位等;数目异常,如特纳综合征、克氏综合征等。胚胎染色体异常以非整倍体为主。文章将对染色体异常与自然流产的相关研究进展予以阐述。
    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颈机能不全的诊断和治疗
    李雪,张弘
    2020, 36(11): 1050-1054.  DOI: 10.19538/j.fk2020110105
    摘要 ( )  
    子宫颈机能不全(CIC)是引起晚期流产、胎儿丢失的主要原因,应重视复发性流产患者CIC的诊断和治疗。其诊断方法和标准随着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取得了一定进展。虽然子宫颈环扎术是治疗CIC的主要手段,但对子宫颈环扎术的指征以及手术方式仍然存在诸多争议。文章对CIC的诊断与治疗进行讨论,旨在寻求最安全有效的治疗以获得最佳的妊娠结局。
    复发性流产患者易栓症的筛查
    李凡,乔宠
    2020, 36(11): 1054-1057.  DOI: 10.19538/j.fk2020110106
    摘要 ( )  
    复发性流产(RSA)为3次或3次以上妊娠28周之前的胎儿丢失,是临床上常见的妊娠并发症。RSA病因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遗传、解剖、免疫、内分泌、易栓症等因素。易栓症指存在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者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具有高血栓栓塞倾向,分为遗传性与获得性两种类型。目前研究表明,易栓症与RSA存在相关性,重视RSA患者易栓症的筛查与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妊娠成功率。
    低分子肝素在复发性流产中的应用及监测
    胡立豪,张建平
    2020, 36(11): 1057-1061.  DOI: 10.19538/j.fk2020110107
    摘要 ( )  
    复发性流产患者需全面筛查病因,对因治疗能取得良好的妊娠结局。低分子肝素主要应用于血栓前状态、抗磷脂综合征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复发性流产的防治。文章重点讨论低分子肝素在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的应用与监测相关问题。
    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诊治
    鲍时华
    2020, 36(11): 1061-1065.  DOI: 10.19538/j.fk2020110108
    摘要 ( )  
    复发性流产严重威胁人类的生殖健康,约50%患者病因不明,基于循证医学的诊断和治疗策略相对匮乏,是生殖医学中最困难的领域之一。文章重点阐述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学和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
    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在反复妊娠丢失中的应用
    路瑶,孙贇
    2020, 36(11): 1065-1069.  DOI: 10.19538/j.fk2020110109
    摘要 ( )  
    反复妊娠丢失(RPL)是困扰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疾病,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导致RPL的最常见因素。近年来,随着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技术的发展,可以更有效地避免因胚胎非整倍体导致的流产,PGT 在RPL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文章回顾PGT技术自问世以来30年间的发展过程,从检测技术、活检技术、临床应用等方面,包括其在RPL中的应用进展做一阐述。
    复发性流产的内分泌因素
    吴胜男,金莉萍
    2020, 36(11): 1069-1073.  DOI: 10.19538/j.fk2020110110
    摘要 ( )  
    复发性流产是一种常见妊娠并发症,病因复杂多样,其中内分泌因素占8%~12%,文章主要就甲状腺功能异常、高催乳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及代谢异常、糖尿病、黄体功能不全等内分泌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复发性流产的预防及治疗方面带来新的思考。
    复发性流产合并甲状腺疾病的诊治
    韦相才,禤坚艳
    2020, 36(11): 1073-1077.  DOI: 10.19538/j.fk2020110111
    摘要 ( )  
    甲状腺疾病所致甲状腺功能异常是引起复发性流产的一个常见内分泌因素,近年来已成为内分泌学、生殖医学及围产医学领域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之一。临床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主要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及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对于复发性流产合并甲状腺疾病的规范化诊治在业内尚未达成共识,故普遍存在诊断标准不一、用药不规范等现象。文章就复发性流产患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诊治作一阐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与复发性流产
    徐红,赵爱民
    2020, 36(11): 1077-1081.  DOI: 10.19538/j.fk2020110112
    摘要 ( )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两种疾病对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临床可表现为不孕不育和流产等,尤其是早期流产。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流产的原因主要有疾病导致的内分泌功能异常、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和免疫因素等。子宫腺肌病导致流产的机制主要是子宫螺旋动脉重塑受损和子宫结合带结构功能异常。临床应注重自然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有关筛查与诊断,并在下次妊娠前给予积极的治疗。
    专家共识
    自然流产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
    自然流产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
    2020, 36(11): 1082-1090.  DOI: 10.19538/j.fk2020110113
    摘要 ( )  
    自然流产(spontaneous abortion,SA)是妇产科最常见的妊娠并发症之一。育龄期女性发生1次SA的风险为10%左右[1]。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的发生率为1%~5%[2],RSA的复发风险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而上升。曾有3次以上连续自然流产史的患者再次妊娠后胚胎丢失率为40%~80%[3]。如果不及时干预,不仅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将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卡前列甲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杨孜,段华
    2020, 36(11): 1091-1097.  DOI: 10.19538/j.fk2020110114
    摘要 ( )  
    卡前列甲酯(商品名卡孕栓)是在我国产科和妇科及计划生育领域广泛应用的非注射类前列腺素药物,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合成及东北制药集团生产,1993年国内上市,属国家一类新药。继2013年发布我国《卡前列甲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3年版)》以来[1],不仅产品疗效和安全性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得到进一步检验和认可,成为妇产科领域医疗单位基本用药,而且该药物的临床作用和价值更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扩展和提升[2-11]。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指南解读
    《2021 NCCN子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
    周晖,刘昀昀
    2020, 36(11): 1098-1104.  DOI: 10.19538/j.fk2020110115
    摘要 ( )  
    子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4大常见癌症,是发展中国家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2020年10月2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公布了“2021子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为使大家更好地了解新版指南,现对其进行简要解读。指南讨论的范围包括子宫颈鳞癌、腺鳞癌和腺癌,以及小细胞神经内分泌肿瘤。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