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3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0-03-02
    上一期    下一期

    院士论坛
    本刊特稿
    述评
    专题笔谈
    专家共识
    指南解读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院士论坛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认识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郎景和
    2020, 36(3): 193-196.  DOI: 10.19538/j.fk2020030101
    摘要 ( )  
            早在100年以前,伟大的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威廉·奥斯勒就曾经指出:你懂得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就是懂得了妇科学。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认识深刻之至,振聋发聩!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本刊特稿
    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孕产妇胸部影像学检查策略建议
    陈练,赵扬玉
    2020, 36(3): 197-198.  DOI: 10.19538/j.fk2020030102
    摘要 ( )  
            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我国武汉市暴发以来,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持续修正了COVID-19的诊疗方案。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1],具有COVID-19影像学特征为COVID-19三项临床表现中的一项且影像学特征的动态变化可评价COVID-19的严重程度。因此,影像学检查在COVID-19的诊断和病情评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述评
    绝经管理的整体观
    郁琦,林琳
    2020, 36(3): 199-201.  DOI: 10.19538/j.fk2020030103
    摘要 ( )  
            绝经是一个古老的概念,见诸于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中医的重要文献之一《黄帝内经》。其中,《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这样的描述:“女子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绝经是卵巢功能衰竭所造成的一种生命现象,从理论上讲,经过长期的进化的洗礼,人体所有的器官和组织,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在不同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女性平均绝经年龄仍保持在50岁左右[1-2],可谓亘古未变,而变化的是人类寿命的延长,2018年北京女性预期寿命已经达84.63岁。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中国绝经管理与绝经激素治疗指南(2018)》在临床的实践
    陈蓉,彭雅婧
    2020, 36(3): 202-205.  DOI: 10.19538/j.fk2020030104
    摘要 ( )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绝经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绝经事业相对于全球而言起步较晚。2000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以下简称“绝经学组”)在北京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绝经事业正式起步。众所周知,2002年妇女健康倡议(WHI)雌激素加孕激素分支的结果在JAMA杂志上的发表,令绝经激素治疗领域从高峰瞬间跌入低谷[1]。从那时起至今的10余年中,绝经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为应对日新月异的变化,绝经学组在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分别制定或修订了相应的中国绝经指南,而最新一版——《中国绝经管理与绝经激素治疗指南(2018)》[2-3]是在2012年版[4]的基础上时隔6年再一次修订,间隔时间相对较长,反映本领域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阶段。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题笔谈
    绝经激素治疗与绝经相关症状
    舒宽勇,邓卫平
    2020, 36(3): 206-209.  DOI: 10.19538/j.fk2020030105
    摘要 ( )  
    绝经期是女性生命必经的过程,绝经后由于卵巢功能减退而引起的雌激素缺乏将导致女性出现血管舒缩症状、神经精神症状、泌尿生殖道萎缩等症状以及绝经晚期发生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痴呆等疾病。这些症状和绝经相关的疾病严重影响绝经后女性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而绝经激素治疗(MHT)是治疗绝经相关症状及预防相关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文章对绝经相关症状作一阐述,并进一步探讨MHT的价值。
    绝经激素治疗与心血管疾病
    刘艳华,杨欣
    2020, 36(3): 209-212.  DOI: 10.19538/j.fk2020030106
    摘要 ( )  
    绝经增加了绝经后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绝经激素治疗(MHT)不仅能有效缓解更年期血管舒缩等症状,还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发展的中间指标,从而减少围绝经期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目前多项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对绝经后10年内和60岁以下健康女性在围绝经期开始MHT,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目前缺少MHT能够改善已确诊的心脏疾病的最终证据,不推荐MHT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也不应用于冠心病的二级预防。
    绝经激素治疗与乳腺癌风险
    阮祥燕,张凌燕
    2020, 36(3): 213-217.  DOI: 10.19538/j.fk2020030107
    摘要 ( )  
    众所周知,乳腺癌是激素依赖性肿瘤,也是全球范围内女性患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绝经虽然是一种人体自然现象,但也会引起很多病理性结果,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增加各种慢性病发生的风险。绝经激素治疗(MHT)是治疗更年期症状最有效的方法,但很多女性最恐惧激素与乳腺癌风险。关于激素与乳腺癌的关系近几十年来争议不断,最初的妇女健康倡议(WHI)结果于2002年发表后,报告了乳腺癌的总体风险增加;最近研究表明:除了阴道雌激素外,每一种MHT都与额外的乳腺癌风险相关,且这种风险随着应用时间的增加而稳步升高;与雌激素相比,雌激素-孕激素的风险更大。文章主要讨论MHT与乳腺癌风险。
    绝经激素治疗与妇科恶性肿瘤
    张瑶,马颖
    2020, 36(3): 217-221.  DOI: 10.19538/j.fk2020030108
    摘要 ( )  
    随着人口老龄化,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缺乏所导致的相关疾病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随着妇科恶性肿瘤发病趋于年轻化,肿瘤治疗导致的医源性绝经进而造成的各种低雌激素相关问题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女性期望在延长生命的同时获得较高的生存质量,绝经激素治疗(MHT)是有效的治疗方案。明确MHT与妇科恶性肿瘤之间关系,选择最佳MHT个体化治疗方案,将成为成功实施MHT的关键。
    绝经激素治疗与认知
    王艳,任慕兰
    2020, 36(3): 221-224.  DOI: 10.19538/j.fk2020030109
    摘要 ( )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存在性别差异,其机制复杂。绝经激素治疗对认知的影响尚不确定。从整体健康效益而言,绝经女性窗口期应用激素治疗的受益远大于风险,没有理由仅因未确定的风险而否定绝经激素治疗。
    绝经激素治疗与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史惠蓉,李雪茹
    2020, 36(3): 224-227.  DOI: 10.19538/j.fk2020030110
    摘要 ( )  
    绝经激素治疗(MHT)是缓解女性更年期症状的重要医疗措施,但MHT也存在一定风险,其中,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静脉栓塞、肺栓塞、卒中的风险有可能增加。不同种类、不同途径应用MHT对人体的凝血、纤溶系统可产生不同的影响。MHT的治疗剂量、启动时间、持续时间、给药途径、用药方案以及孕激素的种类等所导致的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风险不同。合理采用个体化MHT方案,有助于预防或降低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相关风险。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激素补充治疗利弊评价
    曹金翔,吴洁
    2020, 36(3): 227-230.  DOI: 10.19538/j.fk2020030111
    摘要 ( )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指女性在40岁之前卵巢活动衰退的临床综合征,以月经紊乱伴高促性腺激素及低雌激素为特征。POI患者可出现潮热、出汗等绝经期症状,远期可发生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问题。激素补充治疗(HRT)是POI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文章对POI患者应用HRT的获益及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绝经激素治疗与骨质疏松症
    彭红发,闫晓楠
    2020, 36(3): 230-233.  DOI: 10.19538/j.fk2020030112
    摘要 ( )  
    绝经激素治疗(MHT)是治疗绝经相关的血管舒缩症状和外阴阴道萎缩症状最有效的方法。此外,MHT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均有显著疗效。国际绝经学会及中国绝经学组制定的相关指南已将预防或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纳入为MHT适应证之一。但雌激素的生理作用广泛,使用时获益和风险并存,故使用MHT预防或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需注意掌握好适应证及禁忌证。
    专家共识
    中国卵巢上皮性癌维持治疗专家共识(2020)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2020, 36(3): 234-238.  DOI: 10.19538/j.fk2020030113
    摘要 ( )  
            卵巢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卵巢癌新发病例为52 971例/年,且逐年增加,死亡达30 886例/年[1]。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及相关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已有临床研究证明,抗血管生成药物、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PARPi)等分子靶向药物用于卵巢癌患者的维持治疗,可达到延长无铂间期或无化疗间期,改善患者治疗效果的目的。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指南解读
    《2020 NCCN外阴鳞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
    谢玲玲,林荣春
    2020, 36(3): 239-244.  DOI: 10.19538/j.fk2020030114
    摘要 ( )  
            2020年1月29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更新发布了《2020 NCCN外阴鳞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该指南只针对鳞癌,不包括外阴其他病理类型如外阴黑色素瘤、腺癌等。本文现对该指南进行简要解读。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ACOG《产科医生临床管理指南2019》“孕期重症监护”要点解读
    徐昉,漆洪波
    2020, 36(3): 245-250.  DOI: 10.19538/j.fk2020030115
    摘要 ( )  
            目前,孕期重症监护的建议主要源于有限的成人非妊娠患者中涉及产科重症监护的研究。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产科医生临床管理指南2019》“孕期重症监护”[1]部分通过回顾现有研究证据,提出孕期重症监护策略,更新、探讨了在妊娠这一特殊情况下,危重症救治及其与护理单元设置和重症监护室(ICU)模式相关的产科医生角色问题;并展望了远程重症监护(tele-intensive care)在危重孕妇监护中的作用。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