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3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1-02
    上一期    下一期

    院士论坛
    专家论坛
    述评
    专家共识
    指南解读
    专题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院士论坛
    关注影响女性健康的重要生殖内分泌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
    乔杰,齐新宇,徐雅兰,庞艳莉
    2020, 36(1): 1-9.  DOI: 10.19538/j.fk2020010101
    摘要 ( )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异质性疾病,是育龄女性最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疾病,是引起女性排卵障碍性不孕、月经失调和高雄激素的重要原因。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我国通过植入前胚胎遗传学检测技术阻断罕见遗传病的发展现状
    黄荷凤,徐晨明,王璐璐
    2020, 36(1): 10-15.  DOI: 10.19538/j.fk2020010102
    摘要 ( )  
            出生缺陷是我国乃至全球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指婴儿出生前发生的身体结构、功能或代谢异常,与环境、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其中遗传因素又包括染色体异常与基因突变[1]。罕见遗传病作为出生缺陷的重要组成部分,80%~85%具有遗传基础,且绝大多数由基因突变导致[2]。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家论坛
    深切怀念敬爱的老师,学习老师的优良作风
    戴钟英
    2020, 36(1): 16-19.  DOI: 10.19538/j.fk2020010103
    摘要 ( )  
            关于怎样做一名医生,怎样做一名好的妇产科医生,这是人们平时议论较多的话题。为什么现在又提出这个问题?因为,目前对医生的批评很多,其中对妇产科医生的不满也很多;当然,客观的原因不少,不过认真想想,这些年来,有些医生的道德水平的确是退步了,对患者的态度不好,追求名利。这让我常常想到当年我们老师的工作作风,他们的一言一行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述评
    妇科肿瘤的防治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谢幸,沈源明
    2020, 36(1): 20-22.  DOI: 10.19538/j.fk2020010104
    摘要 ( )  
            全球每年至少有800万人死于癌症。预计2030年,全球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将达到1300万。2016年,美国政府发布抗癌“登月计划”战略报告,旨在寓意抗癌如同登月,是一项需要历经艰难、长期坚持的工作,但最终人类会攻克癌症。妇科肿瘤发生于女性生殖器官,种类繁多、临床转归与防治手段各异,与其他脏器实体瘤不同的是肿瘤结局不仅关乎患者、还涉及子代,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妇科肿瘤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植入合成网片盆底重建术后并发症规范化登记亟待进行
    朱兰,梁硕
    2020, 36(1): 23-24.  DOI: 10.19538/j.fk2020010105
    摘要 ( )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主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女性一生中有12.6%的可能需要进行脱垂的手术[1],并且接受手术的患者5年内约13%需要再次手术[2]。近20多年来,随着现代盆底学理论的发展、手术器械的改进以及替代材料的应用,盆底重建手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经阴道植入合成网片(transvaginal mesh,TVM)的盆底重建手术因解剖治愈率高,已成为治疗POP的手术方法之一。大多数患者受益于网片的使用,但也逐渐出现了一些网片相关并发症,主要包括网片暴露和疼痛,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因而,TVM手术一直是盆底重建外科领域中热议的话题。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向阳,蒋芳
    2020, 36(1): 25-28.  DOI: 10.19538/j.fk2020010106
    摘要 ( )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GTN)是一组与妊娠相关的恶性肿瘤,组织学上来源于胎盘滋养细胞,分为侵袭性葡萄胎(invasive mole,IM)、绒毛膜癌(choriocarcinoma,CC)、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lacental site trophoblastic tumour,PSTT)和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ur ,ETT)。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能力治疗的思考
    狄文,金明珠
    2020, 36(1): 29-31.  DOI: 10.19538/j.fk2020010107
    摘要 ( )  
            最新发布的《CA CANCER J CLIN》报道称,2019年美国有70余万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有超过5万的新发病例。子宫内膜癌已成为美国发病率排名第二的妇科肿瘤,仅次于乳腺癌[1]。随着经济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育年龄延迟,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据最新一期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我国2015年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前10位,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3.88%,这一数据也较2014年的3.79%有所上升。城市地区的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为11.35/10万,高于农村地区;在上海,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已超过子宫颈癌[2]。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多学科团队在国内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与展望
    周琦,龙行涛
    2020, 36(1): 32-36.  DOI: 10.19538/j.fk2020010108
    摘要 ( )  
            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是指临床多个学科(2个及以上学科)工作团队针对一种疾病或一个患者进行临床讨论,通过多学科的讨论会议,有计划地为患者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这种以患者为中心,针对特定某一疾病,依托多学科团队,制定规范化、个体化的最佳综合治疗方案是肿瘤诊疗目前盛行的模式[1],这种模式在欧美实行多年,在我国逐渐兴起。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子宫颈癌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争议的解决之道——临床试验研究
    陈春林,李朋飞
    2020, 36(1): 36-39.  DOI: 10.19538/j.fk2020010109
    摘要 ( )  
            我国是子宫颈癌发病大国,新发病例为9.89万/年,死亡病例3.05万/年,新发病例占全球的19%[1]。根据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库的资料,我国72.7%的子宫颈癌患者FIGO分期为ⅠA1~ⅡA2期可手术病例,接受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的患者占72.9%[2]。此外,与西方国家不同,手术病例多是我国子宫颈癌诊疗中的一大特点。根据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库的数据,中国子宫颈癌腹腔镜手术的比例从2009年的7.8%快速升高,至2016年腹腔镜手术占比高达79.1%,子宫颈癌腹腔镜手术在中国深受医生患者的喜爱。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BRCA、HRD与PARP抑制剂:卵巢癌临床研究中的相关问题与思考
    张国楠,黄建鸣
    2020, 36(1): 40-44.  DOI: 10.19538/j.fk2020010110
    摘要 ( )  
            DNA损伤修复功能异常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1]。乳腺癌易感基因 (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s, BRCA)包括BRCA1和BRCA2,通过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整合参与DNA双链断裂的修复。BRCA1/2基因作为HR修复的关键抑癌基因,其编码的蛋白参与DNA双链损伤的修复、细胞生长和防止异常细胞分裂导致肿瘤的发生。BRCA1/2基因突变意味着抑癌基因“刹车”失控,不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重视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疗的恰当性和彻底性
    姚书忠,梁炎春
    2020, 36(1): 45-49.  DOI: 10.19538/j.fk2020010111
    摘要 ( )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定义为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不同部位。它们既可以生长于盆、腹腔内,也可以生长于盆腹腔以外,形成病灶,累及不同组织和器官,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育能力。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改进穿透性胎盘植入患者预后的综合管理措施
    杨慧霞
    2020, 36(1): 50-53.  DOI: 10.19538/j.fk2020010112
    摘要 ( )  
            胎盘植入性疾病(placenta accrete spectrum disorders,PAS)包括胎盘粘连(placenta accreta,PA)、胎盘植入(placenta increta,PI)和穿透性胎盘植入(placenta percreta,PP)[1]。PA是指胎盘绒毛突破蜕膜基底层,与子宫肌层粘连;PI是指胎盘绒毛侵入子宫肌层;PP是指胎盘绒毛侵及子宫全层,并达到浆膜层,严重者侵及宫旁、宫颈及膀胱等子宫毗邻器官。PP系最严重的PAS类型,随着孕周进展PP发生自发性破裂导致严重出血及子宫切除的风险最高。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降低中国可避免的孕产妇死亡
    刘兴会,陈锰
    2020, 36(1): 54-56.  DOI: 10.19538/j.fk2020010113
    摘要 ( )  
            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数据,截至2017年,全球孕产妇死亡率仍然高达211/10万,每年死亡人数达到29.5万人[1]。全国妇幼卫生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9.6/10万,2018年为18.3/10万。虽然我国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上已经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但与高收入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尤其是我国可避免的孕产妇死亡仍具有一定的下降空间。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大数据时代下如何降低孕产妇死亡的思考
    陈敦金,谭虎
    2020, 36(1): 57-60.  DOI: 10.19538/j.fk2020010114
    摘要 ( )  
            发生于妊娠期或分娩后42d内孕产妇死亡为孕产妇死亡(maternal mortality,MM),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原因虽多,但依据其死亡原因评审结果仍然可以归结为妊娠或妊娠诊疗相关的因素、以及可以避免、创造条件可以避免、不可避免的孕产妇死亡。历年来,孕产妇死亡率高低均作为评价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状况及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指标,降低可以避免、以及创造条件可以避免的孕产妇死亡,已经成为备受各个国家和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的指标[1- 2]。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从母胎界面着眼探究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
    漆洪波,童超
    2020, 36(1): 61-64.  DOI: 10.19538/j.fk2020010115
    摘要 ( )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指妊娠20周以后出现的新发高血压伴多系统受累和损害的综合征。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子痫前期可造成大于50万新生儿和胎儿以及大于7万孕产妇死亡,全球发病率约2%~8%[1]。而重度子痫前期可继发出现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等,即HELLP综合征,导致全身多个系统器官损害。子痫前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因此应该从多角度、多机制探究子痫前期的分子病理学基础,方有可能实现PE的早期预测和预防。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全面二孩”政策下关注再生育现状,积极做好再生育全程管理
    顾向应,张雪松
    2020, 36(1): 65-69.  DOI: 10.19538/j.fk2020010116
    摘要 ( )  
            生育政策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公共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基于我国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养老抚幼功能弱化、人口红利递减的社会现实,于2016年1月1日全面实施二孩政策。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开放,再生育人群结构发生变化,对孕产妇的再生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关注孕产妇的再生育现状,对提高围产期健康水平,全面保障母婴安全尤为重要。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家共识
    早期妊娠稽留流产治疗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
    2020, 36(1): 70-73.  DOI: 10.19538/j.fk2020010117
    摘要 ( )  
            早期妊娠稽留流产(missed early miscarriage)是指妊娠≤12周,胚胎或胎儿已死亡并滞留在子宫腔内,未能及时自然排出。流产发生时,虽然胚胎已经停止发育,但是胎盘滋养层细胞可以继续释放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激素,胚胎及组织物未排出,孕妇有或无流血、腹痛等临床症状,妇科检查时宫颈口未开。早期妊娠稽留流产常常在超声检查时被发现。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指南解读
    《2020 NCCN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一版)》解读
    王丽娟1,冯凤芝2,林仲秋
    2020, 36(1): 74-79.  DOI: 10.19538/j.fk2020010118
    摘要 ( )  
            2019年12月11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公布了《2020 NCCN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一版)》。这是NCCN继2018年8月9日首次公布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临床实践指南以来发布的第三版(2020.V1)。其中第二版(2019.V2)指南与第一版(2019.V1)相比,流程图完全相同,只是增加了讨论部分。第三版指南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内容的更新,现对其进行简要解读。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题报告
    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研究项目第一期总结——腹腔镜与开腹手术肿瘤学结局对比
    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研究项目组
    2020, 36(1): 80-85.  DOI: 10.19538/j.fk2020010119
    摘要 ( )  
            2018年10月31日是子宫颈癌腹腔镜手术的一个“转折点”,《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在线发表了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子宫颈癌腹腔镜手术(Laparoscopic Approach to Cervical Cancer,LACC)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结果[1]和美国哈佛医学院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RWS)结果[2],两者都认为相比于传统开腹手术,早期子宫颈癌微创手术病死率、复发率均较高,而无瘤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均较低。这颠覆了腹腔镜手术既往在子宫颈癌治疗中的地位,也为妇科内镜界敲响了警钟。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