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 述评 • 上一篇    下一篇

从母胎界面着眼探究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

  

  1.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重庆 400016
  • 出版日期:2020-01-02 发布日期:2020-01-07
  • 通讯作者: 漆洪波
  •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0041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671488,81871189)

  • Online:2020-01-02 Published:2020-01-07

摘要: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指妊娠20周以后出现的新发高血压伴多系统受累和损害的综合征。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子痫前期可造成大于50万新生儿和胎儿以及大于7万孕产妇死亡,全球发病率约2%~8%[1]。而重度子痫前期可继发出现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等,即HELLP综合征,导致全身多个系统器官损害。子痫前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因此应该从多角度、多机制探究子痫前期的分子病理学基础,方有可能实现PE的早期预测和预防。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关键词: 子痫前期, 六阶段模式, 母胎界面, 预测分子

Key words: preeclampsia, six stages of pre-eclampsia, maternal-fetal interface, predictive molecules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