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3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9-05-02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专家共识
    指南解读
    专家论坛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子宫腺肌病诊治中存在的问题
    冷金花
    2019, 35(5): 489-492.  DOI: 10.19538/j.fk2019050101
    摘要 ( )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简称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包括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生长而产生的病变。好发于生育年龄的女性。其发病机制不清,临床问题诸多,包括疼痛,月经异常,不孕和子宫增大。近年来,对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也引起了临床医生广泛的关注和兴趣。但由于该病的复杂性,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题笔谈
    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黎霓,王国云
    2019, 35(5): 493-497.  DOI: 10.19538/j.fk2019050102
    摘要 ( )  

    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症状是进行性痛经、异常子宫出血及不孕。该病虽然是良性疾病,但是对女性的生活质量造成持续的不良影响。目前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文章将针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子宫腺肌病临床表现及其分型
    张信美
    2019, 35(5): 498-500.  DOI: 10.19538/j.fk2019050103
    摘要 ( )  

    痛经与月经过多以及不孕是子宫腺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虽然目前对于子宫腺肌病的分型仍然存在争论,但几种子宫腺肌病分型相关临床与病理对于临床诊治还是有价值的。因此,文章仅介绍几种临床相对有指导意义的子宫腺肌病分型供参考。

    子宫腺肌病的超声诊断及进展
    戴晴,郑宇觐
    2019, 35(5): 501-504.  DOI: 10.19538/j.fk2019050104
    摘要 ( )  

    经阴道超声是诊断子宫腺肌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子宫腺肌病的超声特征与其组织病理学的表现密切相关。其主要超声特征包括:子宫球形增大、前后壁不对称增厚、肌层回声不均、子宫内膜下的线性条纹或岛状结节、内膜-肌层分界不清、子宫结合带(junction zone,JZ)增厚、不规则或中断、栅栏样声影、子宫肌层内小囊肿、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子宫肌层受累区域的血流信号增加、血流走行为穿入血流方式等。先进的超声技术,如电影剪辑和三维超声等,都可以补充常规超声的不足,提高超声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效力。

    磁共振成像在子宫腺肌病诊断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陆菁菁,孙孟言
    2019, 35(5): 505-509.  DOI: 10.19538/j.fk2019050105
    摘要 ( )  

    磁共振成像(MRI)是女性生殖系统的重要影像检查手段之一,近年来其在子宫腺肌病中的应用价值也愈来愈被临床所认可。MRI具有图像清晰直观、无操作者依赖性、多参数多平面成像等优势,主要应用于腺肌病的诊断、分型及药物治疗后的连续监测。文章从子宫腺肌病的MRI表现、分型,以及MRI扫描的技术进展几方面进行阐述。

    子宫腺肌病对生育的影响和治疗选择
    林小娜,张松英
    2019, 35(5): 510-512.  DOI: 10.19538/j.fk2019050106
    摘要 ( )  

    子宫腺肌病是不孕人群的高发疾病,不论是否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都影响辅助生殖结局。子宫腺肌病影响生殖功能的机制包括:解剖结构异常、子宫异常蠕动、胚胎种植环境改变、宫腔内自由基过多和免疫系统过度激活等。辅助生殖技术可有效的促进妊娠方式,保守性手术在缓解症状的同时也对自然妊娠有益。实施保守性手术前应考虑术后的产科并发症。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通常作为其他治疗方式的辅助措施。高强度超声聚焦病灶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待证实。

    子宫腺肌病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
    刘崇东,陈一依
    2019, 35(5): 513-515.  DOI: 10.19538/j.fk2019050107
    摘要 ( )  

    子宫腺肌病保守手术的方式包括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保守手术治疗主要应用于年龄较轻,有保留子宫要求及生育意愿的女性,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保守手术目前更推荐用于局限型子宫腺肌病。腹腔镜手术中常用到子宫壁楔形切除,子宫壁H形切口法、双瓣法、三瓣法等减容手术方式,各种手术方式有其优缺点。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需关注的是对临床症状的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复发率、妊娠结局及预防术后妊娠子宫破裂发生。

    子宫腺肌病药物治疗选择及长期管理
    彭超,周应芳
    2019, 35(5): 516-518.  DOI: 10.19538/j.fk2019050108
    摘要 ( )  

    缓解疼痛,减少出血和促进生育是子宫腺肌病的主要治疗目标,子宫切除术或子宫病灶挖除仍然是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采用的药物及用法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类似,只有地诺孕素是子宫腺肌病的专用药物。文章着重介绍子宫腺肌病缓解疼痛和减少出血的药物治疗选择及长期管理。

    子宫腺肌病的助孕策略
    刘冬,黄薇
    2019, 35(5): 519-521.  DOI: 10.19538/j.fk2019050109
    摘要 ( )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子宫腺肌病与不孕的相关性日益受到重视,辅助生殖技术是子宫腺肌病相关不孕患者的首选治疗,其促排方案和辅助生殖技术策略有别于其他患者。文章就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助孕策略进行阐述。

    高强度聚焦超声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应用
    叶明珠,薛敏
    2019, 35(5): 522-527.  DOI: 10.19538/j.fk2019050110
    摘要 ( )  

    子宫腺肌病(AM)是一种常见的子宫良性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由于AM常病变界限不清甚至弥漫性分布,从而使其保留子宫的治疗方法常效果有限。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为新型的无创治疗技术,目前已较广泛的应用于AM的治疗中。文章将对HIFU在AM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从而为AM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

    专家共识
    妊娠合并结构异常性心脏病并发产后出血MDT管理专家共识
    林建华
    2019, 35(5): 528-535.  DOI: 10.19538/j.fk2019050111
    摘要 ( )  

            随着心血管内、外科技术的发展,使更多心脏病女性患者生命延长,生存至生育年龄。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发生率为0.5%~3%,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前3位死因之一。产后出血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1]。妊娠合并结构异常性心脏病患者因其特殊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发产后出血者也较为常见,救治也更为棘手复杂[2],产科、心血管内外科、麻醉科、输血科、血液科及ICU等在内的多学科团队联合管理更为重要。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指南解读
    《2019NCCN卵巢癌包括输卵管癌及原发性腹膜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
    卢淮武,霍楚莹
    2019, 35(5): 536-546.  DOI: 10.19538/j.fk2019050112
    摘要 ( )  

            近日,NCCN公布了《2019NCCN卵巢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简称新版指南)。基于LION和SOLO-1等研究结果,新版指南在卵巢癌手术方式、腹腔热灌注化疗和维持治疗等方面有重要更新,这些更新改变了卵巢癌的治疗模式。本文对新版指南进行简要解读(因为篇幅所限,内容较多,相关讨论将放在相应条目中,文末不再单独进行总结)。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WHO“产时管理改进分娩体验”关于第二、三产程的推荐建议
    贾小燕,漆洪波
    2019, 35(5): 547-550.  DOI: 10.19538/j.fk2019050113
    摘要 ( )  

            2018年WHO发布了“产时管理改进分娩体验”的指南推荐。之前,我们对该指南第一产程相关的推荐进行了解读[1]。本期将对该指南第二、第三产程相关推荐建议进行解读。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家论坛
    对卵巢癌治疗中PARP抑制剂适应证从BRCA突变到HRD、铂敏感变迁的思考
    张国楠,黄建鸣
    2019, 35(5): 551-553.  DOI: 10.19538/j.fk2019050114
    摘要 ( )  

    人体细胞中的DNA每天都会遭受大量的内源性和外源性损伤,但这些细胞中的DNA损伤可以通过多种修复机制来保持基因组的保真性。不仅正常细胞可以使用这些修复途径,癌细胞也能在不断增殖的细胞中修复损伤的DNA。人体内DNA损伤修复(DNA damage response,DDR)过程主要有两种机制[1-4]:(1)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 polymerase,PARP]参与的DNA单链断裂后的损伤修复。(2)BRCA1/2基因参与的同源重组修复(双链修复)。这两种DNA损伤修复机制保障了遗传物质复制、细胞分裂等过程的顺利进行。两种修复机制中的一种发生修复过程障碍时,另一种机制则可以代偿修复。如果细胞的这两种DNA损伤修复能力都受到抑制,则可能促进细胞的凋亡。随着对DDR的不断了解,PARP尽管主要作用于DNA的单链损伤修复,但也可协同BRCA修复DNA的双链损伤,当BRCA1/2突变失效时,PARP能接管BRCA在DNA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基于上述理论,在BRCA基因突变的肿瘤细胞中已经存在同源重组修复缺陷(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Deficient,HRD),此时再应用PARP抑制剂,就能同时抑制单链断裂的损伤修复,使两种DNA损伤修复途径均出现障碍,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发挥更强的抗肿瘤作用,即所谓的“合成致死”作用机制,也即PARP抑制剂杀灭癌细胞的主要机制。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