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3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9-06-02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专家共识
    指南解读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妇科恶性肿瘤生育力保护的权衡与决策
    谢幸,沈源明
    2019, 35(6): 609-611.  DOI: 10.19538/j.fk2019060101
    摘要 ( )  

            随着女性生育年龄的普遍推迟和癌症发病年龄的年轻化,生育力保护已成为肿瘤治疗决策时经常需要面临的问题。妇科恶性肿瘤发生于女性生殖系统,任何一种根治性治疗都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生育力的破坏或丧失。现代诊疗手段的进步、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使得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生育力保护成为可能。妇科肿瘤医师必须充分了解患者的生育意愿,仔细权衡各种生育力保护治疗的风险与获益,从而保证良好的肿瘤结局和生育结局。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重视妇科恶性肿瘤内分泌功能保护及生殖管理
    张师前,魏代敏
    2019, 35(6): 612-613.  DOI: 10.19538/j.fk2019060102
    摘要 ( )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恶性肿瘤筛查和诊断手段的不断完善,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推迟生育的现象日益普遍。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在诊断为妇科恶性肿瘤的患者中有相当的比例尚未完成生育。既往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主要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切除肿瘤本身或术后辅助放化疗,往往同时伴随着患者生殖功能、内分泌功能不可逆的损害甚至完全丧失。双侧卵巢切除术和(或)术后放化疗导致卵巢功能过早衰竭,丧失生育力以及女性性征,出现围绝经期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与雌激素水平下降相关的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认知障碍性疾病等风险增加,影响患者的最终生存时间。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题笔谈
    ⅠB1期肿瘤直径≥2cm的年轻子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复旦标准”存在的争议和证据
    李璡,吴小华
    2019, 35(6): 614-618.  DOI: 10.19538/j.fk2019060103
    摘要 ( )  

    腹式广泛性宫颈切除术(ART)因其宫旁切除根治度广,常被用于肿瘤较大的患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于2011年提出ⅠB1期肿瘤直径≥2cm的子宫颈癌患者接受ART手术的适应证——“复旦标准”。此标准逐步被临床接受,但仍存在争议。文章就ⅠB1期肿瘤直径≥2cm患者ART术后安全性结局、微创广泛性宫颈切除术的应用以及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育手术等问题进行阐述。

    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力选择与实施
    陈晓军,罗雪珍
    2019, 35(6): 618-623.  DOI: 10.19538/j.fk2019060104
    摘要 ( )  

    随着子宫内膜癌发病率的升高,如何对有保留生育功能要求的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制定个体化诊疗计划,从而提高保留生育力疗效,降低相应并发症或疾病进展风险是临床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就早期年轻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评估和治疗方案选择进行阐述。

    早期卵巢上皮性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
    张师前,袁航
    2019, 35(6): 623-626.  DOI: 10.19538/j.fk2019060105
    摘要 ( )  

    随着肿瘤发病年龄的年轻化,如何保留肿瘤患者生育功能已成为肿瘤治疗中的热点问题。卵巢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育龄期早期卵巢上皮性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日益受到关注。文章对早期卵巢上皮性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卵巢非上皮性恶性肿瘤生育力保护
    韩丽萍,刘丽雅
    2019, 35(6): 626-631.  DOI: 10.19538/j.fk2019060106
    摘要 ( )  

    卵巢非上皮性恶性肿瘤约占卵巢肿瘤的10%,且多发生于年轻女性,手术和放化疗虽然能够使患者获得生存机会,但常带来不同程度的生育功能损害,造成其生理及心理上的痛苦,所以在改善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的同时,尽可能保护患者的生育力成为治疗中的重要问题。卵巢非上皮性癌尤其是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效果良好,文章就卵巢非上皮性恶性肿瘤保护生育力的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治疗的实施及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等问题进行阐述。

    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卵巢功能保护
    杨孝明,王玉东
    2019, 35(6): 631-635.  DOI: 10.19538/j.fk2019060107
    摘要 ( )  

    得益于肿瘤普查及诊断方法的进展,更多的妇科恶性肿瘤可在早期被发现。对于年轻患者,如何保留其卵巢功能及减轻后续的化疗对卵巢功能的损害,从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生育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针对妇科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卵巢功能的保护,特别是化疗对卵巢的影响及其保护措施进行阐述。

    放疗对妇科恶性肿瘤生殖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及防治
    孔为民,商若天
    2019, 35(6): 635-638.  DOI: 10.19538/j.fk2019060108
    摘要 ( )  

    放疗是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重要的临床手段,但其在缓解患者病情的同时,也对女性生殖和内分泌功能造成极大的损伤。文章就放疗对女性生殖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及防治方法进行阐述。

    妇科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肿瘤结局
    李娟,李长忠
    2019, 35(6): 638-643.  DOI: 10.19538/j.fk2019060109
    摘要 ( )  

    子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如何在不增加肿瘤风险的情况下,保留患者术后的生育功能,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文章对保留生育功能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肿瘤结局进行阐述。

    妇科恶性肿瘤与辅助生殖技术
    邓晓惠,崔妍婷
    2019, 35(6): 644-646.  DOI: 10.19538/j.fk2019060110
    摘要 ( )  

    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女性确诊时仍有生育要求。不同的抗癌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生育能力都有一定的影响,应用辅助生殖技术可帮助部分患者完成生育愿望。文章对妇科三大恶性肿瘤的辅助生殖技术方式及安全性进行阐述。

    妇科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生育结局
    薛凤霞,滕飞
    2019, 35(6): 646-651.  DOI: 10.19538/j.fk2019060111
    摘要 ( )  

    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发病的年轻化及女性育龄的推迟,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妇科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的临床诊治中,需联合多学科协作诊疗,在不增加肿瘤复发的情况下,保留患者生育功能,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最佳的生育指导,改善生育结局。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性激素治疗及风险
    陈蓉,王慧玲
    2019, 35(6): 651-654.  DOI: 10.19538/j.fk2019060112
    摘要 ( )  

    随着治疗水平提升,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因而改善妇科恶性肿瘤生存者的生存质量成为医生们面临的新挑战。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可能自身正处于围绝经期,也可能是由于肿瘤治疗导致人工绝经,其更年期症状可能较正常年龄自然绝经女性更明显。对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是否可以给予性激素治疗,目前仍有一定争议。临床医生需针对不同的原发病,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审慎个体化用药。

    专家共识
    中国卵巢上皮性癌维持治疗专家共识(2019)
    周琦,吴小华
    2019, 35(6): 655-659.  DOI: 10.19538/j.fk2019060113
    摘要 ( )  

            卵巢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人群卵巢癌新发病例为52 971例/年,且逐年增加,死亡达30 886例/年[1]。卵巢癌缺乏早期诊断手段,患者就诊时多为晚期,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争取彻底的减瘤术,然后进行6~8个疗程的含铂方案化疗;然而,绝大部分中晚期卵巢癌患者完全或部分缓解后出现疾病复发,需要接受评估,行再次手术后再化疗。反复化疗后,无化疗间期逐渐缩短,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常常预后不良[2]。研究表明,无铂间期或无化疗间期的长短与患者疗效及预后存在显著相关。近年来随着新兴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及相关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已有临床研究证明,抗血管生成药物、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等用于卵巢癌患者的维持治疗,可达到延长无铂间期或无化疗间期,改善患者治疗效果的目的。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指南解读
    《FIGO 2018癌症报告》——外阴癌诊治指南解读
    谢玲玲,林荣春
    2019, 35(6): 660-665.  DOI: 10.19538/j.fk2019060114
    摘要 ( )  

            外阴癌少见,仅占所有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5%。由于近年来全球范围内HPV感染率上升,外阴癌的平均发病年龄有所下降,但最常见的外阴鳞癌常发生于绝经后女性。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ACOG“正常分娩抗生素预防性应用”指南(2018)解读
    胡小靖,漆洪波
    2019, 35(6): 666-671.  DOI: 10.19538/j.fk2019060115
    摘要 ( )  

            2018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更新发布了第199号文件“正常分娩抗生素预防性应用”指南[1],用以替代2011年发布的第120号文件。该指南对正常分娩抗生素预防性应用的临床情况进行回顾,并权衡抗生素预防性应用的支持证据。抗生素预防性应用的目的是在可能发生微生物感染的组织达到治疗水平。与抗生素的治疗性应用相反,预防性抗生素必须在潜在暴露前使用,通常持续时间较短(<24h)。理想情况下,所选择的抗生素应不良反应少,作用时间长,价格低廉。那么如何在正常分娩中合理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呢?指南以提出临床问题的形式,依据循证医学证据作出诊治推荐,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现针对2018版指南解读如下。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