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3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9-04-02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专家论坛
    指南
    指南解读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产程中持续胎心监护的现在与将来
    漆洪波,段然
    2019, 35(4): 369-372.  DOI: 10.19538/j.fk2019040101
    摘要 ( )  

            人类正常产程中,节律性的、强有力的宫缩会导致间断性的胎儿供氧中断。绝大多数胎儿可以耐受分娩这一过程,但仍有一小部分胎儿会在产程中因这种间断性供氧中断发生严重缺氧,出现缺氧性损伤甚至死亡。产程中应用持续胎心监护(cardiotocography,CTG)可评估胎儿氧合情况,可能有助于判断氧供中断的频率、持续时间以及严重程度。当持续CTG提示胎儿处于危险状况时,通过宫内复苏或立即分娩,也许可以预防胎儿严重损伤或死亡。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积极开展分娩过程中超声监护
    陈倩
    2019, 35(4): 373-375.  DOI: 10.19538/j.fk2019040102
    摘要 ( )  

            尽管超声作为临床辅助检查的工具之一,并对母胎属于无创性检测,但临床中应用非常有限,本述评旨在倡导在产程母胎监测过程中,超声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题笔谈
    脐动脉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价值
    靳瑾,王志坚
    2019, 35(4): 376-380.  DOI: 10.19538/j.fk2019040103
    摘要 ( )  

    脐动脉血气是评估胎儿氧合和酸碱代谢异常的重要指标,是诊断新生儿窒息的重要补充。建议高危孕产妇分娩后及产时可疑胎儿窘迫者常规行脐动脉血气分析,根据血气结果进行高危儿随访和治疗,可最大限度降低近期缺血缺氧性脑病和远期脑瘫等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发生率。

    围分娩期胎儿储备功能的评估
    刘铭,段涛
    2019, 35(4): 380-383.  DOI: 10.19538/j.fk2019040104
    摘要 ( )  

    在围分娩期应结合产前高危因素及产时评价手段如电子胎心监护和胎儿头皮刺激等,评估胎儿的储备功能及宫内健康状态,指导临床医生及时、有效地干预,从而避免因胎儿缺氧导致的不良结局。

    产时Ⅱ类胎心监护的流程管理
    罗艺洪,刘慧姝
    2019, 35(4): 383-387.  DOI: 10.19538/j.fk2019040105
    摘要 ( )  

    Ⅱ类胎心监护是产程中常见的胎心监护图形,其形式多样,正确识别和评估Ⅱ类胎心监护,并根据具体临床情况进行针对性干预,可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文章根据产时胎心监护三级评估系统,介绍产时Ⅱ类胎心监护的处理流程,并对不同类型Ⅱ类胎心监护的病因及干预措施进行了阐述,以指导临床实践。

    双胎妊娠的孕期胎儿监护
    刘星,曹引丽
    2019, 35(4): 387-392.  DOI: 10.19538/j.fk2019040106
    摘要 ( )  

    因绒毛膜性不同,单绒双胎较双绒双胎胎儿的特殊并发症较多,围产儿预后较差。如何减少双胎妊娠母胎并发症,除了加强规范产前检查与健康指导,应在孕早期尽早超声监测明确绒毛膜性。孕早中期超声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以及系统超声筛查胎儿结构畸形,及早发现胎儿异常尤其是单绒双胎一些特有的特殊并发症,进行个体化超声动态监测、胎儿脐血流及胎心电子监护等了解胎儿宫内安危,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干预,必要时终止妊娠,以降低出生缺陷,改善围产儿预后,保障母儿安全。

    胎儿心律失常的产前诊断及管理
    卫星,孙路明
    2019, 35(4): 392-396.  DOI: 10.19538/j.fk2019040107
    摘要 ( )  

    胎儿一过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对更高。持续性的心律失常通常与胎儿水肿、早产、围产儿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增加相关。产前通过M型超声或胎儿超声心动图能够增加胎儿心律失常的诊断率。精准的产前诊断及宫内干预,有望改善心律失常胎儿的预后。

    远程胎心监护临床应用价值评估
    张珂,贺晶
    2019, 35(4): 396-398.  DOI: 10.19538/j.fk2019040108
    摘要 ( )  

    远程胎心监护技术是一种开放式分布的监护系统,是院内胎心监护的补充,围产期保健的院外延伸;丰富了家庭自我监护的内涵,是胎儿安全的有力保障;为高危妊娠和伴有脐带因素胎儿的孕期管理开辟了一条有效、实用、可行的新途径。科学管理,加强质控乃是远程胎心监护开展与推广的前提。

    胎动监测意义的再评估
    南子晴,胡娅莉
    2019, 35(4): 399-402.  DOI: 10.19538/j.fk2019040109
    摘要 ( )  

    胎动计数是常用的胎儿产前监测方法之一,胎动正常模式的改变预示着胎儿宫内状态异常。研究发现,胎动减少常是胎儿窘迫的首要征象,与死胎、胎盘功能不全、胎儿生长受限等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妊娠32周后胎动增加是正常的胎动规律,但单次过度运动与死胎有关。临床上通过孕妇自数胎动的方式初步评估胎儿宫内安危以便早期发现胎儿异常,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这种方法具有经济、方便、简单、能反映部分问题的特点,但是较为主观,孕妇个体感受的胎动差异较大。

    胎儿生长受限的围分娩期监测
    毕石磊,张丽姿
    2019, 35(4): 403-407.  DOI: 10.19538/j.fk2019040110
    摘要 ( )  

    文章以国内外指南、临床研究及专家共识为基础,阐述胎儿生长受限是胎儿生长体重低、临床上伴有胎盘以及脐带血流异常,介绍了围产期采用彩色多普勒各项指标检测的意义,以及各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了降低胎儿生长受限的围分娩期不良结局相关措施。

    专家论坛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在真实临床世界实践之辨析
    杨孜
    2019, 35(4): 408-416.  DOI: 10.19538/j.fk2019040111
    摘要 (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in pregnancy)是严重威胁母儿健康和生命的产科常见病症,造成的孕产妇死亡约占妊娠相关死亡总数的10%~16%,不过有一半相关孕产妇死亡可以避免。孕产妇死亡事件和重症案例可以发生在各级医疗机构,而且存在的诊疗问题涉及各个环节并有其相似性。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提高临床认知、临床思维和临床处置的实践能力。目前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概括为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综合征、慢性高血压伴子痫前期、慢性高血压4类。尤其是子痫前期-子痫是导致孕产妇及围产儿病死率升高主要原因。现今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子痫前期-子痫更是存在多因素发病异源性、存在多发病机制和多通路致病的异质性,这个“多”字,就提升了临床要求的高度,要求产科医生在真实的临床世界实践中对复杂事物学会辨识、掌握辨析、把控诊疗,从而做好预防监控和处理,旨在获得最佳临床效果和避免可补偿的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就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尤其是子痫前期-子痫综合征的“三多”发病特点阐释临床实践辨析要点。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指南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筛查与临床干预指南
    朱宝生
    2019, 35(4): 417-423.  DOI: 10.19538/j.fk2019040112
    摘要 ( )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是最常见的先天性感染病原体之一,呈全球性分布,在全球活产婴儿中HCMV先天性感染率约为0.7%,是新生儿罹患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视力障碍、智力发育迟缓和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肺炎等疾病的常见原因,严重者可导致流产、死胎、早产和新生儿死亡[1-3]。近年来,先天性HCMV感染的流行病学、妊娠期管理、产前诊断以及新生儿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国内外相继发表了HCMV感染诊治的专家共识[ 3-7]。本指南以系统分析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依据,就HCMV感染筛查、诊断、干预与治疗中的常见问题提出建议,供国内同行参考。证据分级采用加拿大专家组关于预防性医疗保健的分级标准[8]。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指南解读
    《FIGO 2018妇癌报告》——病理及分子病理学指南解读
    谢庆生,刘从容
    2019, 35(4): 424-430.  DOI: 10.19538/j.fk2019040113
    摘要 ( )  

            病理报告的内容除了组织病理学诊断外,还应包括与治疗及预后有关的特定信息。因此,病理医师必须充分了解和熟悉妇科肿瘤的临床或手术分期及治疗方案,从而确保病理报告中包含临床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同样,妇科肿瘤医师必须熟知妇科病理学所使用的术语,以便充分理解病理学报告。指南主要总结了几种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及主要分子病理改变。因为篇幅所限且本文主要针对妇瘤科医生,我们主要保留了原文中的病理信息,删减了临床相关内容,临床部分可参阅本刊各个具体肿瘤的解读。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WHO-产时管理改进分娩体验(2018)”第一产程相关推荐的解读
    段然,漆洪波
    2019, 35(4): 431-434.  DOI: 10.19538/j.fk2019040114
    摘要 ( )  

            世界卫生组织(WHO)一直致力于健康孕妇及新生儿的护理技术指导。决定女性对分娩体验满意程度的4个重要因素是:个人期望、支持鼓励程度、医患关系的质量和决策制定中的患者参与。2018年WHO发布了“产时管理改进分娩体验”的指南推荐。无论社会经济背景如何,在分娩过程中应该向所有孕妇及其胎儿提供这些建议。这些建议措施不仅是安全的,而且对孕妇获得积极分娩体验至关重要。同时通过减少在分娩过程中不必要的干预措施,节约了分娩成本。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2018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宫颈癌筛查》指南解读
    李霞,黄文倩
    2019, 35(4): 435-437.  DOI: 10.19538/j.fk2019040115
    摘要 ( )  

            自宫颈癌筛查措施普及以来,美国宫颈癌的死亡率已大幅度降低,由2002年的2.8/10万降至2015年的2.3/10万,宫颈癌筛查现已成为提升妇科肿瘤早诊率、降低死亡率的根本途径。旨在确保所有适龄女性得到充分筛查,2018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USPSTF)颁布了新版宫颈癌筛查指南[1],用以替代2012年的临床实践指南。新版指南在原指南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筛查的年龄区间、最佳间隔时间、不同筛查策略的有效性及利弊,并首次明确单纯HPV检测或细胞学筛查可作为常规巴氏涂片的替代方法。本文就该指南推荐意见进行简要解读,以期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有所指引。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