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7年, 第33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7-10-02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指南解读
    专家共识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盆腔器官脱垂手术治疗临床评估应注意的问题
    朱兰
    2017, 33(10): 993-994.  DOI: 10.19538/j.fk2017100101
    摘要 ( )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由于盆底支持结构的缺陷、损伤或功能障碍所引发的盆腔器官脱出于阴道内或阴道外。近年来,随着对盆底解剖认识的深入、手术器械的改进以及修补材料的发明和应用,盆底修补和重建手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医生及患者对POP手术满意与否多建立在解剖学失败和再次手术上。而这种对影响生活质量POP评价越来越受到质疑,在报道手术成功或失败标准上,全球范围都存在诸多模糊地带,总体而言,POP 手术成功或失败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业内更多认可应给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一套可以对POP手术进行标准化报告的框架,方可达到研究结果评价更为准确、客观。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题笔谈
    与妇科泌尿系统症状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问卷
    谈诚,杨欣
    2017, 33(10): 995-999.  DOI: 10.19538/j.fk2017100102
    摘要 ( )  

    问卷调查是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了解女性泌尿系统症状的重要方法。目前,针对女性下尿路症状及其相关的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很多。不同问卷针对的内容不同,有特定的适用范围以及不同的循证医学等级。应用不恰当,或者是未经验证的问卷,就无法获得可靠的结果。文章就常用的妇科泌尿系统症状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做一阐述,希望对临床研究有指导作用。

    POP-Q分期系统临床应用体会及思考
    孙秀丽
    2017, 33(10): 999-1002.  DOI: 10.19538/j.fk2017100103
    摘要 ( )  

    POP-Q评分体系应用于临床20余年,已成为目前公认并通用的评估盆腔器官脱垂的分期体系。但临床实践中也发现其存在不足和缺陷。文章详解了POP-Q分期的内容、其与盆腔器官脱垂的关系、对临床治疗的指导及对疗效的评价意义,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文献,阐述了其缺陷和不足。

    女性尿失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罗德毅,沈宏
    2017, 33(10): 1002-1005.  DOI: 10.19538/j.fk2017100104
    摘要 ( )  

    尿失禁是指尿液不自主从尿道口流出,国外较早期的文献显示女性尿失禁发生率为 4.5%~53.0%,国内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总患病率高达18.9%。尿失禁的诊断及评估包括定性诊断、分型诊断、程度诊断及合并疾病等4个方面。文章基于于欧洲泌尿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EAU)尿失禁指南及证据等级,以一系列证据概述的形式,将尿失禁诊断过程中的已知证据分等级推荐给临床医师。同时,将从尿路功能和尿路结构的异常两个方面鉴别尿失禁。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多数时间可以从患者的症状叙述中给出尿失禁的正确诊断,但仍需要注意针对可疑患者的鉴别诊断。

    盆腔器官脱垂的盆底缺陷诊断
    王凤玫,宋岩峰
    2017, 33(10): 1005-1008.  DOI: 10.19538/j.fk2017100105
    摘要 ( )  

    盆腔器官脱垂是由于盆底支持结构薄弱导致的盆腔器官移位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同样的脱垂症状可能是不同盆底组织结构缺陷的结果,只有诊断明确才能选择正确的术式,制定个体化的临床方案,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和复发率。

    盆底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雷凯荣,李艳平
    2017, 33(10): 1008-1014.  DOI: 10.19538/j.fk2017100106
    摘要 ( )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或退化、损伤及功能障碍所导致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粪失禁、梗阻型便秘和性功能障碍等,经阴道分娩是其高危因素。盆底超声检查安全、方便、廉价、动态和高分辨率,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盆底功能及疗效评估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磁共振成像盆底三维重建的方法及意义
    刘萍,唐连
    2017, 33(10): 1014-1018.  DOI: 10.19538/j.fk2017100107
    摘要 ( )  

    磁共振成像(MRI)盆底三维重建可以了解盆底解剖,协助盆底缺陷诊断。目前,MRI盆底三维重建的内容包括骨盆、盆腔器官、盆底肌肉、韧带等,是研究盆底的最新方法。笔者对年轻未育、足月单胎妊娠晚期、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后、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患者的盆底研究发现,通过运用该方法可以直观观察不同状态的女性盆底、了解盆底的解剖状况并反映功能异常,可协助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较超声更为直观先进的方法。但盆底三维重建技术基于较为昂贵的MRI检查数据,且该技术的掌握相对困难,因而适合科学研究,临床推广有一定难度。

    磁共振成像在盆底结构异常中的诊断意义
    韩劲松,陈永康
    2017, 33(10): 1018-1025.  DOI: 10.19538/j.fk2017100108
    摘要 ( )  

    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评价脱垂程度具有局限性,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可以确定盆腔器官脱垂的类型,近年来越来越多应用于盆底结构异常的诊断。静态MRI主要用来观察盆底支持结构缺陷,动态MRI主要用于评估盆腔器官脱垂程度。对于临床确定盆底缺陷类型、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有指导意义。但目前MRI对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 )程度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各个诊断标准与临床检查的相关性也不同。因此,MRI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盆底结构异常的良好工具,但不能完全取代临床检查。

    女性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检查报告解读
    张晓薇,淦亚萍
    2017, 33(10): 1025-1030.  DOI: 10.19538/j.fk2017100109
    摘要 ( )  

    尿失禁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威胁成年女性身心健康的5种主要慢性疾病之一。尿动力学检查能直观、量化反映下尿路功能。根据尿失禁患者尿动力检查结果,临床医师可以在充分理解下尿路功能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临床决策,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预测疗效。因此,对尿动力学检查报告的正确解读尤为重要。

    排便障碍综合征及其评估手段
    黄玲,李力
    2017, 33(10): 1030-1034.  DOI: 10.19538/j.fk2017100110
    摘要 ( )  

    排便障碍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病因包括肛门直肠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大多数患者为功能性排便障碍。形态学和功能学检查手段有助于明确病因,也为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盆腔器官脱垂术前全面评估和术式选择
    赵颖,刘丹
    2017, 33(10): 1034-1038.  DOI: 10.19538/j.fk2017100111
    摘要 ( )  

    盆腔器官脱垂是中老年妇女多发病,手术治疗是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首选治疗方式。在众多手术方式中,正确的选择适宜的手术术式,是纠正器官解剖、改善器官功能的关键。而在术前从主观功能、临床体征、客观辅助检查等方面做好全面细致的评估,并根据脱垂的部位和综合其他因素选择适当的术式,是提高盆腔器官脱垂手术治愈率及改善患者术后主观症状的关键。

    盆腔器官脱垂手术前后盆底电生理评估
    苏园园,韩燕华
    2017, 33(10): 1038-1040.  DOI: 10.19538/j.fk2017100112
    摘要 ( )  

    盆腔器官脱垂手术治疗可以恢复中、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盆底解剖,改善部分盆底功能障碍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对其盆底肌肌力、疲劳度、肌电位及压力等电生理指标没有改善,亦不能显著提高正常A3反射及盆腹肌肉收缩协调的比例,即不能改善盆底电生理功能。因此,提出盆底手术前后应重视盆底电生理的评估,及时行盆底功能康复治疗,以达到既恢复盆底解剖又改善盆底功能的目的。

    指南解读
    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会单绒毛膜双胎的处理指南(2016)要点解读(二)
    何欢,葛会生
    2017, 33(10): 1041-1046.  DOI: 10.19538/j.fk2017100113
    摘要 ( )  

            在本刊2017年第9期,我们对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会(RCOG)单绒毛膜(单绒)双胎的处理指南(2016)要点进行了解读,包括:单绒毛膜双胎的诊断;单绒毛膜双胎的妊娠结局;单绒毛膜双胎染色体异常、结构异常及其他胎儿并发症的最佳筛查方法。现继续对复杂性单绒双胎的管理解读如下。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家共识
    子宫内膜细胞学诊断报告系统(2017)及临床处理建议
    陈锐,杨曦
    2017, 33(10): 1047-1049.  DOI: 10.19538/j.fk2017100114
    摘要 ( )  

            一个适宜的细胞学评价系统,既有利于细胞病理学医生间做出一致的诊断,又有利于临床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指导临床处理;同时针对某一诊断能很好的与患者沟通,提出下一步的处理建议,最终使得细胞学诊断与临床诊断及组织病理学结果间有很好的对接。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子宫内膜癌筛查和早期诊断专家共识(草案)
    刘从容,孙耘田
    2017, 33(10): 1050-1052.  DOI: 10.19538/j.fk2017100115
    摘要 ( )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发达国家及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其发病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1-11]。子宫内膜癌发生的高危因素(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人群数逐年上升,故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目前,我国尚缺乏子宫内膜癌筛查及早期诊断的相关策略。在不久的将来,子宫内膜癌在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将会变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益母草注射液防治产后出血的应用共识(2017)
    林其德,贺晶
    2017, 33(10): 1053-1056.  DOI: 10.19538/j.fk2017100116
    摘要 ( )  

            产后出血发生率居高不下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子宫收缩乏力是造成产后出血的首要因素,应用快速、安全、有效的子宫收缩剂仍是产科医生处理宫缩乏力的根本手段。目前临床应用的宫缩剂包括垂体后叶素类、前列腺素类和生物碱类,其中缩宫素最为常用,缩宫素虽起效快,但半衰期短、有受体饱和现象、对子宫下段平滑肌作用弱。而源于“经产良药”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as Houtt)的现代化纯中药制剂益母草注射液(Motherwort injection)与缩宫素等缩宫剂具有协同互补作用[1-4],可促进全子宫平滑肌收缩,无受体饱和现象;其缩宫作用的主要有效化学成分是益母草生物碱等。临床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其基础药理、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被较多研究验证并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认可。虽临床已应用多年,但临床使用方法不甚规范。基于此,国内围产医学、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和各临床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起草和制定了《益母草注射液防治产后出血的应用共识》,以供医师、药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进一步规范益母草注射液的临床应用,以期取得更理想的效果,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