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4年, 第2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4-03-06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专题笔谈
    肺炎链球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综述
    重视儿童肝衰竭临床研究
    张鸿飞,朱世殊
    2014, 29(3): 161-164. 
    摘要 ( )   PDF(1040KB) ( )  

    儿童肝衰竭(hepatic failure, HF)是各种因素导致的儿童肝细胞广泛坏死或肝功能急剧严重损害而引起的极为凶险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病死率极高。尽管国内外对肝衰竭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全球在肝衰竭的定义、分类、诊断标准及肝衰竭移植准入标准等方面并未统一,在儿童肝衰竭方面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资料就更显缺乏。

    专题笔谈
    儿童暴发性肝衰竭机制研究进展
    乐玮琳,方峰
    2014, 29(3): 165-170. 
    摘要 ( )   PDF(1124KB) ( )  

    儿童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病因与成人不同,大体上可分为6类: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药物/毒物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血管性疾病、恶性肿瘤性疾病。而儿童暴发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又因其病因的不同而异,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大体上可分为直接损伤和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两类,而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则是暴发性肝衰竭的最终病理改变。本文就儿童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儿童暴发性肝衰竭诊治新进展
    李玖军,邹凝
    2014, 29(3): 170-174. 
    摘要 ( )   PDF(1128KB) ( )  

    暴发性肝衰竭(fulmmant hepatic failure,FHF)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功能损害,在起病8周内出现肝性脑病和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具有起病急、预后差及病死率高的特点。长期以来对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人工肝支持系统及肝移植等新型治疗方案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FHF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儿童暴发性肝衰竭人工肝治疗
    祝益民,刘萍萍
    2014, 29(3): 174-178. 
    摘要 ( )   PDF(1126KB) ( )  

    儿童暴发性肝衰竭的发病率还不明确,发生虽然少见,但短期内可以导致患儿因肝性脑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脏器衰竭等原因死亡。肝移植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但长期肝源缺乏却限制了这一有效治疗。本文在介绍儿童暴发性肝衰竭的现状基础上,重点对人工肝技术的应用的效果评价进行探讨,认为人工肝对儿童暴发性肝衰竭治疗的作用举足轻重。根据人工肝的分类,主要讨论非生物型人工肝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ARS)的应用,包括人工肝适应证和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目前,人工肝治疗也面临许多问题,人工肝支持系统对患儿的治疗评估和研究尚不足,在改善生存方面尚未形成一致共识。

    儿童暴发性肝衰竭的肝移植治疗
    孙丽莹
    2014, 29(3): 178-180. 
    摘要 ( )   PDF(1038KB) ( )  

    暴发性肝衰竭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儿童因各种病因所致的暴发性肝衰竭若保守治疗不能阻止病情进展,应尽早进行肝脏移植的准备和评估,目前肝移植技术已经成熟,无论是亲体肝移植还是尸体供肝的肝移植均可获得良好的预后,重要的是争取时间挽救患儿生命。

    儿童暴发性肝衰竭血液净化治疗的凝血功能监测
    黄建萍,都娟
    2014, 29(3): 180-183. 
    摘要 ( )   PDF(1068KB) ( )  

    儿童暴发性肝衰竭是一种因肝细胞在短时间内大量坏死而出现严重肝功能受损的急性疾病。近年来,血液净化治疗在该病的救治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该病由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很容易发生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因此,在血液净化时对凝血功能的监测十分重要。

    儿童暴发性肝衰竭血液净化疗法
    王墨,李秋
    2014, 29(3): 184-187. 
    摘要 ( )   PDF(1065KB) ( )  

    小儿暴发性肝衰竭病情危重,病死率高。血液净化技术作为最常使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装置,在帮助患儿渡过肝衰竭危险期、等待肝细胞再生或维持生存至得到供体进行肝移植方面起着极为有效的作用。人工肝应用至今已逾50年,在常用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滤过等多种方式的基础上,新型的净化模式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成为治疗暴发性肝衰竭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人工肝在儿科临床也有应用报道,但多中心的研究资料有限,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暴发性肝衰竭预后评估
    何颜霞
    2014, 29(3): 187-189. 
    摘要 ( )   PDF(1051KB) ( )  

    早期准确评估暴发性肝衰竭的预后非常困难,但对选择适宜的治疗手段,对于提高生存率、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尤其是肝移植,有重要意义。迄今儿科领域尚无理想的暴发性肝衰竭预后评估方法。本文介绍成人领域已广泛使用的暴发性肝衰竭评估标准、模型和临床常用生化指标及其在儿科使用的现状。

    肺炎链球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重视肺炎链球菌种群构成研究
    姚开虎
    2014, 29(3): 190-192. 
    摘要 ( )   PDF(1013KB) ( )  

    肺炎链球菌常定植于人的鼻咽部,是人体正常定植微生物群,托幼机构的儿童肺炎链球菌携带率可以高达60%~70%。但该菌也是人类社区感染的常见致病原,可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感染,如中耳炎、鼻窦炎、肺炎等,也可引起脓胸、败血症、脑膜炎等侵袭性感染。为什么肺炎链球菌有时引起疾病,平常却是定植菌?除了易感宿主的因素,也与菌株之间致病力存在差异或变异有关。肺炎链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也是研究焦点之一,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菌株之间耐药性存在明显不同。
      要研究菌株间的这些生物特征的差异及其原因,首先要弄清不同菌株之间的遗传关系,也就是要明确肺炎链球菌的种群构成。研究分离菌株的种群结构,确定肺炎链球菌分离株的遗传谱系,对深入研究菌株国际传播、荚膜血清型转变和抗生素耐药性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在谱系背景下分析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如耐药性,可以更为准确的描述不同种群的生物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