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讨论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神经心理学研究进展
    耿耀国,苏林雁
    2005, 20(09): 513-515 . 
    摘要 (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
    杜亚松
    2005, 20(09): 515-518 . 
    摘要 (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学习障碍
    静进
    2005, 20(09): 518-519 . 
    摘要 (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合并行为障碍
    刘智胜
    2005, 20(09): 519-521 . 
    摘要 (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教育管理
    万国斌
    2005, 20(09): 521-523 . 
    摘要 (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行为矫正治疗
    邹小兵
    2005, 20(09): 523-526 . 
    摘要 (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药物治疗
    金星明
    2005, 20(09): 526-528 . 
    摘要 (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预后
    静进
    2005, 20(09): 528-529 . 
    摘要 ( )  
    论著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748例各亚型的临床特点
    钱秋谨,杨莉,王玉凤
    2005, 20(09): 530-533 . 
    摘要 ( )  
    目的比较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中以注意障碍为主型(ADHD-I)、以多动/冲动为主型(ADHD-HI)和混合型(ADHD-C)的临床特点。 方法将1999年9月至2004年4月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门诊就诊的符合DSM-Ⅳ中的ADHD诊断标准者748例分为ADHD-I型398例,ADHD-C亚型307例和ADHD-HI亚型43例,比较3个亚型的共患疾病,以及Rutter和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中的行为问题。 结果ADHD-C亚型对立违抗性障碍、品行障碍、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共患率显著高于ADHD-I和ADHD-HI亚型(P<0.01);ADHD-I学习困难的共患率显著高于其它两组亚型(P<0.001)。Rutter儿童行为问卷中ADHD-C亚型伴有的总行为问题和A行为问题明显多于ADHD-I与ADHD-HI亚型;ADHD-I亚型伴有的M行为问题多于ADHD-C与ADHD-HI亚型(P≤0.001)。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中ADHD-C和ADHD-HI亚型出现品行问题、冲动和多动、多动指数问题的比例均高于ADHD-I亚型(P≤0.001)。 结论ADHD-C亚型的破坏性行为问题突出,而ADHD-I亚型的学习困难问题明显。
    婴幼儿睡眠启动相关问题治疗方法探讨
    江帆,金星明,蒋樾廉,吴虹,章依文,颜崇淮,吴胜虎,沈晓明
    2005, 20(09): 534-536 . 
    摘要 ( )  
    目的探讨婴幼儿睡眠启动相关问题的治疗方案。 方法将2004年5~9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睡眠专科门诊就诊的85例睡眠启动相关问题的患儿随机分为行为干预组、苯海拉明组和苯巴比妥治疗组,分别在治疗开始后1周、4周及3个月对患儿的睡眠状况进行分析。同时通过问卷对婴幼儿睡眠启动相关问题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3组治疗在3个月以内的疗效相仿,但是行为干预治疗在缩短入睡时间方面的长期疗效较为突出,而苯巴比妥治疗组短期对于戒除入睡依赖行为有一定的优势。影响婴幼儿睡眠启动相关问题发生的高危因素主要有抚养人状况、孕产史、家庭环境等。 结论行为治疗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可以作为治疗婴幼儿睡眠启动相关问题的首选方案。
    脑红蛋白在难治性癫疒间患儿脑组织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邓亚仙,,高宝勤,张建国,罗麟,杨伟力,张成岗
    2005, 20(09): 537-539 . 
    摘要 ( )  
    目的观察难治性癫疒间患儿脑内病灶中脑红蛋白(NGB)的表达。 方法选择2003年8~10月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手术切除治疗的难治性癫 疒间患儿 7例,在对其临床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组织学染色观察手术切除标本(海马和颞叶)的病理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研究癫疒间患儿手术切除标本中海马和颞叶病灶NGB表达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半定量图像分析。 结果7例标本中,均出现反应性胶质细胞的显著增生,具有难治性癫疒间共同的病理学特征。海马中NGB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明显少于颞叶病灶;且随发作年限增加而减少。 结论难治性癫疒间患儿颞叶病灶NGB阳性细胞数多于海马,可能与发作时病灶处耗氧过度从而增加了对氧的需求有关。
    近红外光谱仪监测窒息新生儿听觉刺激诱发时的脑氧合代谢及脑血流变化
    赖宏,陈飒英,张岚,赵时敏
    2005, 20(09): 540-542 . 
    摘要 ( )  
    目的了解窒息新生儿在听觉刺激诱发脑神经活动时的脑氧合代谢和脑血流量的改变。 方法1998~2003年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儿科选择窒息新生儿34例为窒息组,健康新生儿40名为对照组。使用近红外光谱仪,观察听觉刺激试验诱发的脑氧合血红蛋白\[Hb O2\]、还原血红蛋白\[Hb H\]和总血红蛋白\[Hb tot\]浓度的变化,并比较两组脑氧合代谢和脑血流量的改变。根据\[Hb O2\]、\[Hb H\]和\[Hb tot\]不同的变化,将氧合代谢曲线分为A(\[Hb O2\]、\[Hb H\]和\[Hb tot\]均增加); B(\[Hb O2\]和\[Hb tot\]增加,\[Hb H\]降低);C(\[Hb O2\]和\[Hb tot\]降低,\[Hb H\]增加)3种曲线类型。 结果窒息组中25例(25/34、73.5%)显示C型变化,对照组中28例(28/40、70.0%)显示A型变化,两组中A、C两型例数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Hb O2\]和\[Hb tot\]数值变化幅度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窒息新生儿听觉刺激诱发相应皮层的神经活动时,显示局部脑血流量下降、氧合代谢降低,重度窒息儿更明显。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及诱导痰中白细胞介素-4及γ-干扰素的测定
    王俊,韩晓华,杨柏松,尚云晓,刘春峰,蔡栩栩
    2005, 20(09): 543-545 . 
    摘要 ( )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清及诱导痰中白细胞介素-4(IL-4)及γ-干扰素(IFN-γ)质量浓度变化,探讨其在MP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2003年2~8月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儿科住院的MPP患儿38例,用ELISA法测定38例血清及24例诱导痰中急性期及恢复期的IL-4及IFN-γ质量浓度。 结果MPP患儿血清及诱导痰IL-4质量浓度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P<0.01);IL-4/IFN-γ比值急性期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P<0.05)。MPP患儿急性期血清及诱导痰IL-4质量浓度重症组明显高于轻症组(P<0.01),急性期血清及诱导痰IL-4/IFN-γ比值重症组高于轻症组(P<0.05);诱导痰与血清两种标本检测结果一致,诱导痰中的质量浓度高于血清中的质量浓度,两者呈正相关。 结论MPP患儿存在TH1/TH2功能紊乱,MPP患儿TH2反应占优势,IL-4及IFN-γ参与MPP患儿的免疫状态改变,在MPP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婴儿痉挛的随访研究
    陈国利,张月华,秦炯,刘晓燕,包新华,姜玉武,吴希如
    2005, 20(09): 546-549 . 
    摘要 ( )  
    目的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的婴儿痉挛(IS)患儿进行追踪随访,了解其预后并评价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1)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1993年1月至2003年12月住院的53例ACTH治疗的IS患儿的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2)ACTH治疗方法:采用ACTH静滴,25~40IU/d,共4周。 结果(1)对53例ACTH治疗患儿随访6个月至10年,ACTH治疗发作完全缓解的31例,随访2年以上,共有16例复发,复发率为51.6%,其中于停用ACTH后2~3个月复发者占50.0%(8/16),复发形式以肌阵挛发作、痉挛发作、部分运动性发作为主;(2)临床发作预后与开始用ACTH治疗时的病程、ACTH的近期疗效有关(病程≤2个月者、ACTH近期疗效好的临床发作预后好),与发病年龄、病因无关;(3)智力预后与ACTH开始治疗时的病程、病因、发作预后有关(病程≤2个月者、隐原性者、发作完全缓解者智力预后好),与发病年龄、ACTH近期疗效无关。 结论(1)IS患儿临床发作预后与开始用ACTH治疗时的病程、ACTH的近期疗效有关。(2)智力预后与ACTH开始治疗时的病程、病因、发作预后有关。
    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疒间的临床与脑电图44例分析
    邱鹏玲,姚佩丽,孙道开
    2005, 20(09): 550-552 . 
    摘要 ( )  
    目的总结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疒间(JME)的临床及脑电图特点。 方法对2000年11月至2004年11月就诊于复旦大学儿科医院的44例JME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4例JME患儿100%出现全身性肌阵挛发作,16例(36.4%)伴有失神发作,33例(75%)伴有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11例(25%)3种发作均有,6例(13.6%)只有全身性肌阵挛发作。首次就诊即确诊为JME 13例,有31例曾误诊。清醒脑电图阳性率为50%,睡眠脑电图阳性率为95.5%,3例动态脑电图检查均阳性。JME患儿43例给予药物治疗,除1例死亡外,其中3例偶有肌阵挛性发作,余39例发作均控制。治疗过程中出现肌阵挛持续状态(JMES)者有7例,占15.9%。 结论JME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癫疒间综合征,临床医生在诊断中要多询问病史,结合规范的睡眠及动态脑电图检查,以提高检出率,并合理选择抗癫疒间药物。
    托吡酯治疗前后癫疒间患儿内分泌激素的变化及分析
    王如明,刘华卫,温兆春,王学禹,高玉兴,孙文秀
    2005, 20(09): 553-555 . 
    摘要 ( )  
    目的探讨托吡酯对癫疒间患儿部分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方法于2003年6月~2004年6月对山东省立医院儿科符合癫疒间诊断的36例患儿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测量血中部分内分泌激素,并对其进行比较。 结果血三碘甲状腺氨酸(T3)在治疗3个月时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6个月时增高不明显;而胰岛素、皮质醇、C-肽在治疗3个月、6个月时则明显降低(P<0.05),但在治疗3、6个月之间T3、胰岛素、皮质醇、C-肽并无明显变化;T4、TSH、生长激素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变化;体重指数在治疗3个月时明显下降,6个月时又有所回升。 结论托吡酯对生长激素无明显影响,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病案报告
    空泡蝶鞍综合征2例
    陈琍,陈晓青,胡秀荣,杨颖丽
    2005, 20(09): 555-555 . 
    摘要 ( )  
    论著
    人气道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与被动致敏后的生物学特征
    邵洁,王愚珍,李云珠,俞善昌,邓伟吾
    2005, 20(09): 556-558 . 
    摘要 ( )  
    目的研究特应血清被动致敏的人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DNA合成、蛋白质合成等生物学特征。 方法将正常人气道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用来源于2002~2003年在上海二医大附属瑞金医院就诊的哮喘患儿的特应血清(总IgE>106IU/L,特异性IgE≥Ⅲ级)对平滑肌细胞刺激、被动致敏,绘制被动致敏后的细胞生长曲线,比色法测定蛋白质合成量,3H-TdR结合试验测定DNA合成。 结果特应血清被动致敏刺激的平滑肌细胞于培养的72h,96h,120h,细胞数分别为(5.21±0.87)×104/孔,(6.43±0.57)×104/孔,(7.25±0.65)×104/孔,同样条件下非特应血清刺激组细胞数分别为(3.78±0.50)×104/孔,(4.80±0.49)×104/孔,(5.55±0.77)×104/孔,两组在72h,96h,120h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特应血清致敏的平滑肌细胞蛋白质合成量为(3.81±0.52)mg/L,非致敏平滑肌细胞蛋白质合成量为(1.90±0.35)mg/L,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3H-TdR的结合力两组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196.4±45.2)cpm/孔和(127.2±33.3)cpm/孔,P<0.01]。 结论特应血清致敏对平滑肌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有显著促进作用,过度增殖的平滑肌细胞使气道平滑肌总量增加,是发生气道重建的重要结构基础。
    母乳喂养对4~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周晓彬,衣明纪,张健
    2005, 20(09): 559-560 . 
    摘要 ( )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与4~5岁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自制的儿童行为影响因素问卷,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2004年6~7月对青岛市的600名4~5岁儿童进行调查,其中男孩301名,女孩299名。对调查对象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在校正了家庭年收入、父母亲受教育水平后,“只喂奶粉”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9个月”是男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OR=3.48,0.45);“主要喂母乳”、“主要喂奶粉”和“只喂奶粉”是女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OR=2.49,9.81,12.89)。 结论母乳喂养量少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短是4~5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婴儿期应提倡母乳喂养,并尽可能延长母乳喂养的时间。
    健康儿童和哮喘儿童睡眠紊乱状况调查比较
    马渝燕,刘玺诚,王一卓,饶小春
    2005, 20(09): 561-562 . 
    摘要 ( )  
    目的初步调查北京地区2~12岁健康儿童和哮喘儿童中睡眠呼吸障碍常见症状的发生率,比较二者的差异。 方法2002年6月至2003年6月间对北京6个近郊区县随机整群抽取6193例2~12岁健康儿童和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疾病专业门诊随机抽取的200例2~12岁缓解期哮喘儿童,由专人负责对家长进行儿童睡眠状况问卷调查。 结果哮喘儿童睡眠障碍症状发生率为47.0%(94例)。其中睡眠频繁鼾症发生率为11.0%(22例),喉头哽咽1.5%(3例),张口呼吸13.0%(26例),睡眠呼吸暂停1.5%(3例),磨牙8.0%(16例),梦呓7.0%(14例),梦游0.5%(1例),睡眠中肢体抽动4.0%(8例),睡眠不安28.5%(57例)。哮喘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较无呼吸道疾病的正常儿童高,其中睡眠频繁打鼾、睡眠不安、张口呼吸和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哮喘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高于无呼吸道疾病的正常儿童,其中睡眠频繁打鼾、睡眠不安、张口呼吸和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应引起重视。对哮喘儿童睡眠障碍的防治应进行进一步研究。
    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体内镁离子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王远照,孙明洪,董勤,王利玲
    2005, 20(09): 563-564 . 
    摘要 ( )  
    目的探讨哮喘儿童急性发作期血镁、尿镁、红细胞内镁离子的浓度变化,了解尿镁在判断低镁缺乏症中的意义。 方法观察组为自2001年9月至2004年12月浙江省东方医院以及鄂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100例,年龄3~14岁;对照组为同时期、相同年龄段的托幼机构、学校健康儿童80例。2组研究对象均取静脉血3mL、同时收集24h尿,记录尿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镁、血钙,尿镁、尿肌酐和红细胞内镁浓度。 结果观察组尿镁、红细胞内镁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儿童血镁、血钙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儿童哮喘在急性发作期会合并镁缺乏症,尿镁浓度测定是判断是否有镁离子缺乏的简单、有效方法,血浆镁浓度不能作为衡量体内镁离子平衡的一个可靠指标。
    论著摘要
    儿童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5例临床分析
    江佩芳,冯建华
    2005, 20(09): 565-565 . 
    摘要 ( )  
    综述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疒间研究进展
    王纪文,石秀玉综述,孙若鹏审校
    2005, 20(09): 566-568 . 
    摘要 ( )  
    短篇报道
    暴发性紫癜1例
    史长松,高丽
    2005, 20(09): 568-568 . 
    摘要 ( )  
    学术争鸣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个有效的诊断吗?
    .,
    2005, 20(09): 569-572 . 
    摘要 ( )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第9讲小儿腹膜后肿块的影像学诊断
    李欣
    2005, 20(09): 573-575 . 
    摘要 ( )  
    临床经验
    Wernicke脑病16例临床分析
    田茂强,潘泽华,田茂尧,唐飞燕
    2005, 20(09): 575-575 .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