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4年, 第44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4-02-01
    上一期   

    指南与共识
    指南(共识)解读
    述评
    专题笔谈
    论著
    讲座
    文献综述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胃肠外科手术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诊断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
    2024, 44(02): 121-12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2.01
    摘要 ( )  
    腔镜和机器人甲状旁腺手术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专家工作组,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旁腺与骨代谢疾病专业委员会
    2024, 44(02): 125-13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2.02
    摘要 ( )  
    中国乳腺癌术后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外科诊治指南(2024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
    2024, 44(02): 134-13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2.03
    摘要 ( )  
    指南(共识)解读
    2023年版《Bethesda甲状腺细胞学分类诊断系统》更新要点及解读
    张福荣, 赵萩阳, 黄 韬
    2024, 44(02): 139-14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2.04
    摘要 ( )  
    2023年版《Bethesda甲状腺细胞学分类诊断系统》与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甲状腺肿瘤分类相对应。相比于2010年和2017年两个版本,2023年版《Bethesda甲状腺细胞学分类诊断系统》在诊断分级、推荐管理方式、恶性肿瘤风险等方面均有更新并增加分子检测内容。不同的分子事件推动甲状腺癌的去分化演进进程并证实了分子检测的意义。随着分子检测对甲状腺癌诊断效能的提高,其在甲状腺癌诊治方面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甚至部分应用于确定术式。但目前无论单基因或是多基因分子检测均存在其不足,故而分子检测是否确实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来决策手术方式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述评
    外科病人出院后的营养管理实践与思考
    吴国豪
    2024, 44(02): 144-14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2.05
    摘要 ( )  
    外科病人出院后营养状态进一步恶化十分常见,这将影响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因此,重视外科病人出院后的营养管理,对存在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的病人给予合适的营养治疗并进行监测,防治营养治疗相关并发症。此外,随着多学科协作的不断加强,营养治疗联合体能锻炼和心理治疗的多模态营养治疗在外科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越发凸显,加上远程医疗系统与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应用增加了病人营养治疗的依从性,未来这种多模态、智能化的营养治疗将会进一步提升营养治疗效果,改善外科出院后病人的营养状态和预后。
    专题笔谈
    外科重症病人实施肠内营养的难点及对策
    马晓春, 杜宇荣, 朱 然
    2024, 44(02): 148-15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2.06
    摘要 ( )  
    几乎所有的外科医生都认识到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于外科病人的益处,但是对于外科重症病人,早期实施肠内营养并达到临床满意的支持效果仍然要面临很大的挑战。首先,将重症预警和治疗的位点提前,能够减少外科重症病人因疾病或手术导致的消化道原发性结构与功能的损伤;其次,优化包括肠内营养在内的重症治疗方案,能够避免出现医源性消化道灌注不足或缺血;再次,在启动肠内营养治疗前,应该对病人的营养状态、营养需求、营养代谢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个体化评估,在实施肠内营养后,应该对消化道结构和功能、营养耐受性、营养治疗效果等进行充分评估。外科重症病人更容易出现急性胃肠道损伤与喂养不耐受,胃肠道超声的可视化评估结合其他临床评估,可以在临床更好地反馈重症病人的系统性治疗和肠内营养治疗,更有助于改善肠内营养治疗的效率。外科重症病人的营养治疗应该作为重症整体治疗的一部分,其评估和治疗的节奏和理念应该整合到重症的全流程管理中,从而发挥更好的营养治疗效果,改善外科重症病人的预后。
    生物制剂时代营养治疗在克罗恩病治疗中的价值及评价
    贡钰霞, 朱维铭
    2024, 44(02): 151-15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2.07
    摘要 ( )  
    克罗恩病(CD)主要累及胃肠道,影响营养的消化吸收,因此营养治疗一直是CD的重要手段,并可能伴随疾病的始终。生物制剂的问世在CD治疗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二十年,生物制剂的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CD的治疗效果。营养治疗不但能够纠正营养不良,还能够诱导CD缓解,并提高生物制剂的治疗效果;营养治疗还是CD围手术期最重要的治疗手段,甚至在CD合并感染时作为生物制剂和免疫抑制剂的替代治疗手段,发挥治疗作用。
    从加速康复外科到预康复——理念更新与临床实践模式转变
    李幼生
    2024, 44(02): 155-15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2.08
    摘要 ( )  
    加速康复外科(ERAS)可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ERAS主要强调围手术期及术后干预。然而,术前病人各项功能及相关能力差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增加有关,提高病人术前各项功能及相关能力可以改善术后恢复。包括运动、营养和心理社会成分在内的术前多模式预康复可作为对ERAS方案的有益补充,目标是增强病人的能力、降低术后发病率,提高术后恢复率,最终通过持续行为改变和并发症管理以期改善病人长期预后。
    肠道菌群移植外科临床应用的争议与共识
    秦环龙a, b, 方芷珣, 陈启仪a, b, 田宏亮a, b
    2024, 44(02): 159-16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2.09
    摘要 ( )  
    肠道菌群移植(FMT)是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经一定的方式移植到病人的肠道内,从而调控肠道微生态平衡、重建肠道菌群,达到预防和治疗肠道内外疾病的目的。近年来,FMT治疗病种从复发性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rCDI)扩展至炎症性肠病(IBD)、肠易激综合征(IBS)、慢性便秘及其他疾病,FMT治疗领域也从内科、儿科延伸到外科。目前有限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外科围手术期应用FMT可能会提高手术病人治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以及提高术后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但由于FMT在外科领域研究时间尚短,缺乏大样本高质量临床研究,同时,FMT本身方法学较为复杂且存在诸如供体选择、粪便样本标准化处理、FMT移植途径建立等方法学问题仍待完善。因此,对于在外科围手术期应用FMT的具体治疗策略以及疗效尚需要更多更高级别证据加以验证和进一步深入探讨。
    免疫营养素在外科感染防治中的价值及评价
    杨 桦, 杨 杨
    2024, 44(02): 164-16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2.10
    摘要 ( )  
    外科感染是外科手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给病人的康复和生存带来重大挑战。免疫系统在预防感染和清除病原体中起关键作用。免疫营养素,如ω-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谷氨酰胺、精氨酸和核糖核酸等作为维持免疫功能和提高抵抗力的重要因素,在外科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医学营养的不断发展,免疫营养素的临床应用日益普及,其临床效果也得到认可,但尚存在较多争议。在使用免疫营养素时,应考虑不同病人的营养状况和疾病状态,以及免疫营养素的个体化选择和剂量使用。
    放射性肠损伤营养治疗难点及对策
    王新颖, 解廷斌
    2024, 44(02): 168-17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2.11
    摘要 ( )  
    营养治疗是放射性肠损伤综合治疗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贯穿放射治疗以及放射性肠损伤治疗的整个过程。放射性肠损伤的临床表现复杂,既有营养不良和电解质失衡等代谢问题,更有肠梗阻甚至肠穿孔等需要外科处理的问题。营养治疗的难点在于准确地评估营养状况、把握营养治疗干预时机以及选择合理的营养通路。营养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是否出现外科干预的指征,及时调整营养治疗的目的以及方式。
    肌肉减少症对肿瘤病人预后的影响和对策
    周建平, 宋 禾
    2024, 44(02): 172-17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2.12
    摘要 ( )  
    肌肉减少症(以下简称肌少症)在恶性肿瘤病人中普遍存在,其危害主要是降低综合治疗强度且降低临床疗效、影响精神状况、恶化生活质量,危及生存预后。干预策略主要包括早筛早诊、营养治疗、药物治疗、运动训练、肌电刺激、心理干预等。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肿瘤病人的肌少症往往被忽视。更多的医护人员应该予以重视,了解其机制和诊断标准,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影像组学在围手术期营养评估的应用
    沈 贤
    2024, 44(02): 176-18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2.13
    摘要 ( )  
    围手术期的营养评估在手术管理和病人康复中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评估手段有助于筛查识别出需要额外营养干预的病人,从而改善病人的长期预后。现有的围手术期营养评估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主观感受及客观实验室检查及身体成分指标,结合病人的膳食调查结果从而下达营养不良的诊断,其评估流程相对复杂繁琐。影像组学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分析医学影像学数据的技术,包括传统数据处理中提取影像学特征和建立预测模型的经典方法,以及近些年来利用深度学习实现图像识别处理的新手段,从而实现对病人的身体成分信息的深度挖掘,更加客观而全面地进行个体化营养评估。常用的影像组学技术包括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和机器学习等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从医学影像中提取出丰富的信息,为围手术期精准营养评估提供支持。然而,数据隐私和伦理问题、技术标准化和数据分析的挑战是影像组学在围手术期营养评估中需要面对的问题。未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影像组学在围手术期营养管理中的应用,并为病人提供更好的个体化护理和治疗方案。
    论著
    术前全肠外营养与肠内联合肠外营养对克罗恩病手术治疗效果影响的比较分析
    孙振亚, 宋天润, 陈宇升, 郭 振, 曹 磊, 李 毅, 朱维铭
    2024, 44(02): 183-18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2.14
    摘要 ( )  
    目的    评估术前采用全肠外营养(TPN)与肠内联合肠外营养(EN+PN)进行营养预康复对克罗恩病(CD)合并肠梗阻或肠瘘病人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12-01—2021-12-01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普通外科炎症性肠病治疗中心因CD合并肠梗阻或肠瘘需要采用TPN或EN+PN进行营养预康复后行手术治疗的200例病人临床资料。根据采用营养预康复方式不同分为TPN组(137例)和EN+PN组(63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方法比较TPN组与EN+PN组营养治疗效果与术后30 d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PSM前,经营养预康复治疗后,TPN组和EN+PN组病人白蛋白水平和血红蛋白水平均较营养预康复治疗前升高, EN+PN组的白蛋白水平高于TPN组[(35.7 ± 4.4)g/L vs. (33.5 ± 5.4)g/L, t=-2.79,P=0.003];EN+PN组C-反应蛋白低于TP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6.3(1.1,20.5)mg/Lvs.9.9(2.3,30.0)mg/L,Z=-1.27,P=0.201];EN+PN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TPN组(112.5 ± 15.5 g/L vs. 105.3 ± 18.8 g/L,t=-2.6,P=0.005)。以血红蛋白和白蛋白为匹配变量,按1∶2 比例进行PSM后, TPN 组和EN+PN 组分别为96例和60例 ,两组预康复白蛋白水平和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手术治疗后,TPN组较EN+PN组肠造口率(50.0% vs. 30.0%,χ2=6.1,P=0.022)、浅表切口感染率(27.1% vs. 10.0%,χ2=6.6,P=0.018)、术后肠麻痹发生率(58.3% vs. 33.3%,χ2=9.2,P=0.004)和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70.8% vs. 41.7%,χ2=13.1,P=0.001)更高。此外,TPN组较EN+PN组的住院时间长[11.0(7.0,16.0)d vs. 8.0 (6.7,11.0)d,Z=-2.4,P= 0.013]。结论    TPN和EN+PN均可用于营养预康复,且均可取得满意的效果,但采用EN+PN进行营养预康复在营养治疗效果和手术结果方面可能更佳,值得进一步研究验证。
    根据亚洲恶病质工作组2023年标准诊断的胃肠恶性肿瘤恶病质病人术后临床结局分析
    张知格, 严明月, 奚秋磊, 谈善军, 吴国豪
    2024, 44(02): 190-19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2.15
    摘要 ( )  
    目的    分析亚洲恶病质工作组(AWGC)2023年发布的恶病质新诊断标准(以下简称AWGC 2023标准)诊断的胃肠恶性肿瘤恶病质病人术后短期和长期临床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胃肠恶性肿瘤接受手术治疗的641例病人资料,根据AWGC 2023标准将病人分为恶病质组(125例)和非恶病质组(516例)。比较两组病人术前营养状态,以及术后短期和长期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    与非恶病质组比较,恶病质组病人术前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体重指数、骨骼肌指数、白蛋白以及前白蛋白显著降低(P<0.05),C-反应蛋白、白介素-6(IL-6)显著升高(P<0.05),体重、握力、转铁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恶病质组比较,恶病质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25.6% vs. 16.9%,χ2=5.084,P=0.024),术后住院时间和30 d再入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随访显示,恶病质组病人无复发转移生存率(65.6% vs. 78.7%,χ2=9.477,P=0.002)与总体生存率(76.0% vs. 87.2%,χ2=9.929,P=0.002)均低于非恶病质组。结论    根据AWGC 2023标准诊断的胃肠恶性肿瘤恶病质病人术前营养状态差,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高,预后差。
    肿瘤相关性肌肉减少症的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一项基于NHANES数据库的研究
    肖先皓, 宋 禾, 周建平
    2024, 44(02): 194-19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2.16
    摘要 ( )  
    目的    通过使用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数据库,探究肿瘤相关性肌肉减少症(以下简称肌少症)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来自于2011—2018年的NHANES数据库中的410例肿瘤病人。使用四肢肌肉质量指数(ASMI)判定肌少症,分析病人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肿瘤相关性肌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NHANES数据库内433个变量中,1周内是否完成≥10 min的高强度运动是男性病人唯一一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P<0.1)。在女性病人中,血钙、血钾、血磷、血清白蛋白,是否被告知超重、1周内是否完成≥10 min的高强度体力工作,有无减重意愿,过去1年是否曾尝试减重,是否存在非运动状态漏尿症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总胆红素、自我体重认知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P均<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周内高强度运动<10 min是男性病人患肌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血钾、非运动状态存在漏尿症状、高密度脂蛋白、自我认为体重过低为女性病人患肌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不同性别肿瘤病人肌少症的发病危险因素不同,男性主要与高强度运动不足有关,女性主要与血生化的营养相关指标、漏尿以及自我认知有关。
    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全胰切除术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孙蒙清, 陈少博, 洪夏飞, 董良博, 何小东, 韩显林
    2024, 44(02): 199-20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2.17
    摘要 ( )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及腹腔镜全胰切除术(LTP)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PV-SMV)切除重建的技术要点,及其安全性、可行性和根治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接受LPD及LTP联合PV-SMV切除重建手术的13例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13例病人中,10例病人行LPD,3例病人行LTP。7例(53.8%)病人行PV-SMV侧壁切除缝合,4例(30.8%)病人行PV-SMV节段切除、对端吻合,2例(15.4%)病人行PV-SMV节段切除、人工血管搭桥。手术时间(314.2±70.5)min。术中出血量(442.3±247.4)mL。PV-SMV中位阻断时间22(8~80)min。术后1例病人发生胃排空延迟,未发生B级以上胰瘘、术后出血、腹腔感染、胆瘘、二次手术、急性血栓栓塞事件及30 d内围手术期死亡。术后住院时间(10.7±4.7)d。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1例为胰腺伴有破骨巨细胞的未分化癌,12例为胰腺导管腺癌。标本肿瘤大小(3.9±1.6)cm。术中淋巴结清扫(25.7±12.7)枚。淋巴结转移9例(69.2%)。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侵犯门静脉者5例(38.5%)。所有病人均为R0切除。术后门静脉通畅率100.0%。结论    对于经验丰富的微创胰腺手术团队,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基础上,LPD或LTP联合PV-SMV切除重建用于部分胰头癌侵犯PV-SMV的病人是安全可行的,可提高肿瘤的R0切除率,使病人获益。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狭窄的临床特征及再手术治疗可行性分析
    何俊闯a, 闫宏宪a, 田建国a, 魏思东a, 刘广波a, 王维伟a, 李亚其b, 张继翔, 陈国勇a
    2024, 44(02): 205-21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2.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肠吻合口狭窄(PJS)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及再手术行胰肠吻合重建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间诊治的6例PD术后PJS病人的临床资料、诊治过程及随访情况。结果    6例PD术后病人出现PJS症状的中位时间为19.7(8~60)个月,表现为上腹痛(5/6,83.3%)、腹胀(3/6,50.0%)、脂肪泻(1/6,16.7%)和复发性胰腺炎(1/6,16.7%)。CT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主要表现为胰肠吻合口狭窄及远端胰管扩张。5例在研究期间接受了胰肠吻合口重建手术,手术方式包括:胰肠吻合口重新端侧吻合、胰管结石取出+胰管支架植入、胰管-空肠侧侧吻合。中位随访时间为32(23~44)个月,5例重建手术病人术后症状缓解良好,1例保守治疗病人的胰腺炎症状仍反复发作。结论    胰管支架植入、可靠的胰肠吻合技术及降低术后胰瘘(POPF)发生率是减少PJS发生的重要因素;胰肠吻合重建手术是安全有效的PJS治疗方式,但应采取个体化的原则。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注射吲哚菁绿与声诺维混合剂在腹腔镜肝锥形单元切除中的应用研究
    程东辉, 杨 冲, 蒋佶朋, 左邦佑, 曹文斌, 吴 昊, 杨文昊, 游欣雨, 张 宇
    2024, 44(02): 211-21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2.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注射吲哚菁绿(ICG)与声诺维混合剂在腹腔镜肝锥形单元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注射ICG与声诺维混合剂并行ICG荧光成像辅助腹腔镜肝锥形单元切除术的16例病人临床资料。观察指标包括肿瘤荧光显像情况、锥形单元荧光染色情况、病人围手术期指标以及随访情况等。结果    16例病人的ICG荧光染色均成功显示肝锥形单元边界且肝脏锥形单元荧光显像均完整包含肿瘤,其中15例病人肝锥形单元荧光边界距离肿瘤边界>1 cm,1例病人肝锥形单元ICG荧光显像边界距离肿瘤边界较近约0.5 cm。术后解剖标本切缘距离肿瘤达0.5~1.6 cm。16例病人中3例病人穿刺2支门静脉分支,13例病人穿刺1支门静脉分支,与术前评估相似。手术时长在62~121 min,中位时长89 min。术中出血30~110 mL,中位出血量80 mL,术中无输血,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截止至2023-07-12,随访时间2~14个月,病人均未出现术后复发。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注射ICG与声诺维混合剂辅助腹腔镜肝锥形单元切除安全可行,其对于肝脏恶性肿瘤的长期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学分析及预后因素评价
    章朝雷a, 金俊斌b, 丁国平b, 梁 霄b, 王观宇b, 许 斌b, 曹利平b
    2024, 44(02): 216-22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2.20
    摘要 ( )  
    目的    探讨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影响恶性病人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4年1月至 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 33例IPNB病人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术后随访资料。比较不同组织学分级及不同解剖分型病人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分析影响恶性IPNB病人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良性组相比,恶性IPNB病人年龄较大(P=0.050),CA19-9的中位数水平更高(P=0.004),术前CT或MR检查提示胆管内肿块比例更高(P=0.027),手术切除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恶性病人的总生存率低于良性组(P=0.012)。肝内型、肝外型与弥漫型IPNB病人在术前腹痛症状(P=0.013)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复发是恶性IPNB病人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结论改良解剖学分型能够一定程度上指导临床制定手术切除范围,恶性IPNB病人预后相对较差,术后复发与恶性IPNB病人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
    讲座
    肠外营养液处方规范化开具、审核和使用
    陈莲珍
    2024, 44(02): 224-22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2.21
    摘要 ( )  
    肠外营养液含有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电解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10多种营养素。为确保安全、有效,医师不但应该掌握病人的代谢营养需求,即肠外营养组分、三大宏量营养素制剂、热量及非蛋白热氮比、微量营养素以及总液体量和渗透压;还必须了解影响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因素,避免脂肪乳“破乳”、小分子化合物沉淀、有效成分降解和吸附等;药师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审核和配制职责,仔细审核各种营养组分的比例,使处方更加规范、配伍合理和稳定,配制顺序正确;护士作为执行者应予以正确输注和使用。此外,肠外营养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生化指标和并发症以保证营养液用药安全。
    肠外营养相关性肝损伤机制及防治
    徐 璇, 陈 伟
    2024, 44(02): 230-23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2.22
    摘要 ( )  
    肠外营养相关性肝损伤(PNALD)是持续肠外营养(PN)相关的严重代谢性并发症,也是常见并发症。其病理生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胆汁淤积和肝脂肪浸润,临床上表现为肝酶异常、胆汁淤积和黄疸,严重者可导致肝功能发生不可逆的损害,甚至可引起肝衰竭及死亡,目前尚无早期识别方法。PNALD的相关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包括胆汁淤积、肠外营养制剂、肠道相关性感染。对于除外其他引起肝损的常见病因且有PN输注史的病人,可考虑诊断PNALD。PNALD的治疗原则是尽早恢复肠内营养,同时加用保肝药物。
    文献综述
    PD-1与PD-L1抑制剂在非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应用进展
    周思成, 辛 灵, 叶京明, 刘荫华
    2024, 44(02): 234-24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2.23
    摘要 ( )  
    三阴性乳腺癌(TNBC)病人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s)表达水平与活性明显高于其他乳腺癌亚型。多项临床试验表明,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在非转移性TNBC新辅助治疗阶段取得出色的治疗结果。此外,新辅助治疗阶段降低化疗强度联合免疫治疗或去化疗的双免疫治疗有较好的治疗前景,可能是未来发展趋势。不同于转移性TNBC,PD-L1在非转移性TNBC新辅助治疗疗效的特异度与敏感度较低,未来需结合其他免疫标记物,细化TNBC分型,有针对性地选择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人群,进一步提高PD-1和(或)PD-L1抑制剂的疗效价值,从而实现TNBC的精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