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诊疗模式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
    2024, 44(01): 1-1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1.01
    摘要 ( )  
    腹壁硬纤维瘤外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专家工作组,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普通外科学分会腹壁修复与重建外科学组
    2024, 44(01): 17-2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1.02
    摘要 ( )  
    指南(共识)解读
    日本《腹膜播散诊疗指南(2021版)》解读
    李 伟, 所 剑
    2024, 44(01): 24-3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1.03
    摘要 ( )  
    日本《腹膜播散诊疗指南(2021版)》是日本腹膜播散研究会经过多年研究与临床实践总结出的权威指南。这部指南详细阐述了发生在腹部的恶性肿瘤导致腹膜播散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手术方面,该指南强调了严格筛选手术适应证的重要性,以确保手术质量和效果,在化学治疗方面,该指南介绍了各种药物和方案的使用方法和效果,为医生和病人提供了全面而准确的信息。同时,该指南还明确了腹膜播散诊疗相关临床问题的推荐度,进一步提升了其指导性和可靠性。了解并借鉴该指南,将有助于提高我国肿瘤腹膜播散的诊疗水平,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普通外科进展
    甲状腺癌根治术关键技术标准及评价
    田 文, 王 冰
    2024, 44(01): 38-4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1.04
    摘要 ( )  
    手术是治疗甲状腺癌的首选方式。甲状腺手术以技术精准、操作精细为特点。术前精准诊断并严格把握手术指征,规范原发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范围并合理选择手术入路,重视神经、甲状旁腺、血管、气管及食管的保护,做到肿瘤根治与功能保护并重。实施甲状腺癌根治术需避免及积极处理术后并发症。应重视甲状腺癌的初次手术治疗,建立培训制度,加强诊疗规范化,完善手术质量控制体系。相信随着规范化诊治理念不断深入、手术技巧不断进步、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发展,中国甲状腺癌的诊治会更加规范精准,病人生存率及生存质量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乳腺癌根治手术关键问题
    刘荫华, 周思成, 向泓雨, 辛 灵
    2024, 44(01): 43-4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1.05
    摘要 ( )  
    1894年Halsted报道切除全部乳腺、胸大、小肌联合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乳腺癌根治手术使乳腺癌病人5年生存率达到40%。历时近130年,Halsted手术方式作为肿瘤经典根治术载入乳腺癌外科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以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的Patey,Auchincloss等改良根治手术方式,以Halsted术式为对照组完成了生存获益的非劣效研究,并成为70%以上中国早期乳腺癌病人接受的常规手术方式。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乳腺癌诊治理念的更新,保留乳房手术联合放疗,前哨淋巴结活检阴性豁免腋窝淋巴结清扫所带来的临床获益得到广泛认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的基本理念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科学解读乳腺癌根治性手术的基本定义和基本问题是推动并提高乳腺癌临床同质化诊疗水平的关键。
    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关键技术标准及评价
    李健文, 乐 飞, 薛 佩
    2024, 44(01): 47-5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1.06
    摘要 ( )  
    手术空间的建立、疝囊的处理和补片的平展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中最关键的手术操作步骤。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APP)只需打开腹膜,利用气腹的自然扩充,就可进入理想的层面。而全腹膜外修补术(TEP)需要采用一定的技术,经肌后间隙进入壁平面或脏平面,并在不同的区域进行平面转换,才能到达正确的平面。壁平面是TEP的神圣平面,但在分离斜疝时只能转入脏平面操作。直疝疝囊的回纳是腹横筋膜(TF)和腹膜前筋膜(PPF)的分离,操作简单,不要轻易横断。斜疝疝囊的回纳是腹膜与精索成分的分离,操作有难度。较小的疝囊应完整剥离,较大的疝囊可高位横断。补片需覆盖肌耻骨孔并与周围组织有足够的重叠。松解腹膜前环,连通壁、脏平面,才能平展补片。LIHR中几乎不需要采用机械性或穿透性的方法固定补片。
    肝癌肝切除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及评价
    陈亚进
    2024, 44(01): 52-5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1.07
    摘要 ( )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目前肝癌治疗的主要模式,由于肝脏结构的特殊性,肝癌肝切除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风险性的特征,既要保证围手术期安全和加速康复,又要争取肿瘤学获益,同时肝癌肝切除也面临技术推广普及和同质化管理的瓶颈,迫切需要建立中国特色的肝癌肝切除的质量控制管理系统。肝癌肝切除的过程质量控制包括术前评估、手术方式及关键技术、术后监测及康复。结果质量控制包括围手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非计划再次手术率等。规范细致的过程质量控制将会带来良好的临床结局。肝癌肝切除质量控制指标的凝练将随着精准微创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关键技术标准及评价
    李 斌, 姜小清
    2024, 44(01): 55-6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1.08
    摘要 ( )  
    肿瘤根治性切除是肝门部胆管癌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也是肝胆外科最具挑战性的技术领域。合理有效的术前准备方案以及规范的手术方案,是实现高质量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的必要条件。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涉及多个核心环节,包括肿瘤可切除性和肝储备功能评估、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及术后并发症处理等。有效的术前准备包括无创性影像学检查、胆道引流、肝体积测量、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等,目的是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改善肝功能、确保大范围肝切除安全性。围肝门解剖、肝切除范围、门静脉切除重建、肝动脉切除重建、区域淋巴结清扫范围等是肿瘤根治性切除关键技术,目的是实现所有切缘阴性,彻底清除肿瘤及其侵袭的组织。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仍存在诸多争议点,如术前胆道引流途径及周期、肝切除范围、肝动脉重建的必要性、淋巴结清扫数目等,仍有待进行更多临床研究以形成共识。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关键技术标准及评价
    余 江, 李国新
    2024, 44(01): 61-6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1.09
    摘要 (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一种微创、精准的手术方式,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努力,已经成为中下部早期胃癌的标准治疗手段,同时适应证也逐渐扩大到进展期胃癌、全胃切除、近端胃切除、食管胃结合部癌等领域。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关键技术步骤包括戳孔的布局和建立气腹、探查和脱落细胞学检测、淋巴规范清扫、切缘判断及消化道重建、标本处理及淋巴结挑拣等,应遵循相应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标准。目前针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各项临床研究,如CLASS、KLASS、JCOG等,以及相关专家共识和指南,为推动我国腹腔镜胃癌外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机器人手术、3D腹腔镜手术、荧光腹腔镜等技术的进步,以及保功能手术的兴起,代表着目前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创新发展方向,期待未来开展更多规范化临床研究,以解决争议的临床问题,提高我国腹腔镜胃癌外科的诊疗水平。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关键技术标准及评价
    姚宏伟, 宋建宁, 魏鹏宇, 张忠涛
    2024, 44(01): 66-6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1.10
    摘要 ( )  
    多项大型临床研究已证实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腹腔镜已成为我国结直肠癌外科治疗的主要方式。如今,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技术仍在持续优化和改进,其关键技术主要围绕以下3方面:(1)完整的手术切除范围。(2)合适的淋巴结清扫范围。(3)安全的消化道重建。直肠癌手术应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TME)的原则,保证直肠系膜的完整性和环周切缘的阴性,对于直肠上动脉根部和侧方淋巴结的清扫,应根据肿瘤的浸润深度和转移情况进行选择性切除。结肠癌手术应遵循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的理念,将结肠脏层筋膜从壁层筋膜完整分离,清扫至第3站淋巴结,提高淋巴结检出率和降低局部复发率。结肠癌肠管切除范围,应满足清扫区域转移淋巴结的要求,参考欧美的“10 cm 原则”或日本的“10+5”原则。淋巴结清扫范围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分期、转移情况和术前影像学检查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决策。消化道重建是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的消化道重建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病人术后康复等具有重要意义。推动手术的规范化开展、形成科学的手术技术评价工具、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是提高我国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规范化水平的关键。
    减重及代谢外科手术的关键技术标准及评价
    王 勇, 谢佳冀
    2024, 44(01): 70-7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1.11
    摘要 ( )  
    减重手术在全球开展多年,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已由最初的开放性手术方式逐渐发展为微创的减重手术。随着手术的广泛开展与普及,人们逐渐认识到手术的规范化程度将直接影响病人术后的减重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因此,对手术操作细节的规范化、标准化受到了业界的高度重视并推出多部减重代谢外科临床指南来规范此类手术的开展。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外科治疗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领域,需要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技术,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以保证手术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要加强术后的管理和随访,以实现病人受益的最大化。
    胰腺癌诊治新进展
    从技术到策略—2023年胰腺癌治疗热点聚焦
    刘光年, 田孝东, 杨尹默
    2024, 44(01): 74-7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1.12
    摘要 ( )  
    胰腺癌在所有消化道肿瘤中预后最差。系统治疗背景下胰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的开展,对胰腺外科产生了深远影响。外科技术方面进步巨大,手术安全性、切除率显著提高,微创手术逐步成为胰腺外科未来发展的趋势。新辅助治疗日趋普及与规范,逐步成为交界可切除及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病人的标准化治疗模式。免疫和靶向治疗等相关探索曙光初现,但尚乏敏感靶点,为免疫“冷肿瘤”表现。胰腺癌基础研究亟待突破与转化,生物学认知的深入与正确的肿瘤学评价是指导临床决策与改善胰腺癌病人远期预后的根本路径。
    从ESMO指南更新分析胰腺癌诊疗进展与发展趋势
    李剑昂, 刘 亮, 楼文晖
    2024, 44(01): 79-8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1.13
    摘要 ( )  
    胰腺癌的预后整体欠佳、发病率逐年递增,是世界范围内人群健康的一大威胁。2023年9月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指南委员会对胰腺癌诊疗指南进行了更新,汇总了近十年胰腺癌诊疗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进展,形成了新的循证学意见,对国内外胰腺癌的诊疗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从该指南看,胰腺癌研究领域的进展主要集中在精准医学、诱导和转化治疗、老年胰腺癌以及诊疗流程的规范化4个方面。精准医学包括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两个方面。精准诊断主要涉及胰腺癌的组学分子分型和基因标记,这些分型和标记有助于预测胰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治疗反应和预后。精准治疗主要涉及针对特定分子标记的靶向治疗药物,这些药物已经在临床试验中显示了一定的效果,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其与化疗、放疗或免疫治疗的最佳组合方案。诱导和转化治疗主要适用于交界可切除胰腺癌(BRPC)和局部晚期胰腺癌(LAPC)病人。诱导治疗的目的是提高手术的切除率和质量,转化治疗的目的是将不可切除的肿瘤转化为可切除肿瘤。推荐BRPC病人优先进行 FOLFIRINOX或GN方案的诱导治疗,而LAPC病人优先进行FOLFIRINOX或GN方案的转化治疗。诱导和转化治疗的疗程和手术时机的选择应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和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而定,而不仅仅是技术和局部解剖特征。老年胰腺癌病人的诊治面临着独特的困境和挑战,其治疗策略应基于全面的术前评估,而不应仅以年龄作为手术或化疗的禁忌。诊疗流程的规范化是提高胰腺癌病人预后的关键因素。胰腺癌病人的治疗策略应由专门的胰腺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共同制定,胰腺癌的可切除性评估应由 MDT 综合影像资料、CA19-9水平、体力状况评分等因素后做出,胰腺癌的影像学报告应采用结构化的模板,以提高报告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NCCN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23.V2版)更新解读
    白 睿, 孙 备
    2024, 44(01): 85-8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1.14
    摘要 ( )  
    胰腺导管腺癌生物学行为不良、预后较差,如何规范诊疗以进一步提高术后生存率和长期生存质量是胰腺外科医生长久以来所面临的难题。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于2023年6月19日发表了本年度第2版胰腺癌诊治指南。相较于前版,新版指南做出如下更新:NALIRIFOX方案正式进入局部进展期和转移性胰腺癌的一线全身治疗中;功能状态评分细分为良好(0~1分),中等(2分)和较差(3~4分);以及某些新型药物纳入了胰腺癌靶向治疗的范畴,整体治疗趋于精准化、综合化、实效化。NCCN指南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权威的影响力,期待未来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的面世,从而使胰腺癌的治疗更加规范。
    论著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胃癌肝转移全国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RECORD研究)年度报告
    高云鹤 , 郗洪庆 , 商 亮 , 唐兆庆 , 余 江, 卫 勃 , 唐 云 , 乔 治 , 等
    2024, 44(01): 89-9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1.15
    摘要 ( )  
    目的    研究真实世界条件下,中国多地区多中心胃癌肝转移病人总体临床病理特征、诊疗措施、临床分型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自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等10家胃癌专科诊疗中心收治的胃癌肝转移病人的真实世界病例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18周岁≤年龄≤80周岁;(2)胃原发灶肿瘤经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证实为胃腺癌,肝转移灶经影像学检查提示或活检病理检查结果证实;(3)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的住院治疗病人。排除标准:(1)发病时或发病前5年内合并其他肿瘤病人;(2)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3分或预期寿命<1个月病人;(3)无随访数据或临床资料严重缺失者。结果    最终1901例符合入排标准的胃癌肝转移病人纳入本研究,胃癌肝转移中国专家共识分型(Chinese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 for gastric cancer liver metastasis,C-GCLM)Ⅰ型(初始可切除型)病人368例(19.4%),Ⅱ型(潜在可切除型)病人475例(25.0%),Ⅲ型(初始不可切除型)病人1058例(55.6%)。入组病人的中位年龄为62(54~68岁)岁,其中男性病人居多,为1562例(82.2%),同时性肝转移1512例(80.1%)。胃原发灶中,肿瘤位于远端胃(36.7%)者略高于胃体(24.1%)及近端胃(29.3%);肝脏转移灶中以弥漫多发肝转移多见(60.4%),但右肝转移(20.5%)比例略高于左肝(15.4%)。RECORD研究中胃癌肝转移病人总体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42.0%和16.4%。C-GCLM Ⅰ型、Ⅱ型、Ⅲ型胃癌肝转移病人的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3.0%、24.5%和6.4%,三组病人的总体生存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提示,C-GCLM分型为可能影响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Ⅲ型vs. Ⅰ型,HR=2.35,95% CI 2.00-2.76,P<0.001;Ⅱ型 vs. Ⅰ型,HR=1.29,95% CI 1.07-1.54,P=0.006)。结论    中国胃癌肝转移病人就诊时以初始不可切除型病人(C-GCLM Ⅲ型)居多;化疗仍是胃癌肝转移病人治疗的基础和主要手段,胃和肝脏转移灶的根治性手术在初始可切除型(C-GCLM Ⅰ型)和潜在可切除型(C-GCLM Ⅱ型)病人中居多。胃癌肝转移中国分型C-GCLM系统对不同型胃癌肝转移病人的预后有较好的区分价值。
    中国118家三级医院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现状调查报告
    辛 灵, 周思成, 江泽飞, 刘荫华,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
    2024, 44(01): 98-10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1.16
    摘要 ( )  
    目的    调查中国早期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病人新辅助治疗现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登记2023年1月1日至6月30日各医院经治的乳腺癌病例,调查内容包括病理实验室资质、HER2检测试剂、收治早期乳腺癌例数、HER2阳性乳腺癌例数、接受含抗HER2靶向药物的新辅助治疗例数和新辅助治疗结局。结果    全国1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18家三级医院参加调查并提供病例资料,包括99家综合性医院和19家肿瘤专科医院。其中85家(72%)医院具备病理实验室资质认证并使用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HER2检测试剂认证,33家(28%)医院未能提供病理实验室资质或检测试剂。118家医院共收治39 014例早期乳腺癌病例,其中,HER2阳性乳腺癌9160例,HER2阳性率23.5%。3222例(35.2%)病人接受了双靶方案新辅助治疗,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为51.3%。具有HER2检测资质认证的医院双靶新辅助治疗pCR率显著高于未提供资质认证医院(56.2% vs. 48.0%,P=0.046)。结论    规范和推广病理实验室资质及HER2检测试剂认证是改善乳腺癌临床同质化诊治水平的重要举措。
    减重手术对肥胖病人胃癌和食管癌发病率影响的Meta分析
    郭晓晶, 钟 情, 上官芷昕, 江一铭, 陈起跃, 陆 俊, 王家镔, 谢建伟, 李 平, 郑朝辉, 黄昌明, 林建贤
    2024, 44(01): 103-11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1.17
    摘要 ( )  
    目的    系统性评价减重手术后肥胖病人的胃癌和食管癌发病率的情况。方法 系统性地检索和筛查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中国知网与万方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寻找减重手术后胃癌和食管癌发病情况,检索期限为从2000年至2023年7月15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文献数据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4和STATA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7项与胃癌和11项与食管癌发病情况有关的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减重手术后胃癌总体发病率与未行手术肥胖病人相当(RR 0.59,95%CI 0.31-1.14,P=0.12);而减重手术后食管癌的总体发病率明显低于未行减重手术的肥胖病人(RR 0.61,95%CI 0.37-1.00,P≤0.05)。对减重手术后食管癌发病情况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病人中位年龄≤42岁时与食管癌发病率降低相关(RR 0.44,95%CI 0.20-0.99,P=0.05),而中位年龄>42岁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减重手术术后随访5年内食管癌发病率显著降低(RR 0.45,95%CI 0.29-0.70,P=0.0003),而术后随访大于5年时,减重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病人术后的食管癌发病率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31);对不同手术方式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手术方式中食管癌发病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未接受减重手术的肥胖病人相比,接受减重手术后病人的胃癌的发病率与非手术肥胖病人相当,而接受减重手术后食管癌的总体发病率则明显降低。
    肝左外叶翻转法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10例分析
    颜上程, 陈任维, 彭 巍, 程 明, 任 睿, 盛梦超, 刘天华, 陈 强, 吴永友
    2024, 44(01): 111-11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1.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肝左外叶翻转法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9—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连续10例胃癌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病例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肝左外叶翻转法显露术野。术后观察近期疗效。结果    10例病人术中均成功完成肝左外叶翻转,操作时间为(13.7±3.5)min。所有病人均无需进行肝脏重新牵引或更改牵引方法,未发生肝脏遮挡食管裂孔,无需操作钳辅助暴露。所有病人术中未发生肝脏出血、肝静脉损伤、肝淤血等情况。术后住院时间为10.5(10~14)d,术后30 d内均未发生消化系统相关Clavien-Dindo分级≥Ⅱ级的并发症,仅2例病人出现胸腔积液。部分病人术后第1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第3天开始明显下降,术后第7天均下降至术前正常水平。结论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使用肝左外叶翻转法显露术野,效果满意,在方便手术操作、减少手术创伤、保护肝脏、降低手术费用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文献综述
    肠瘘诊断和治疗进展
    王革非
    2024, 44(01): 115-11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1.19
    摘要 ( )  
    肠瘘是胃肠外科术后尚无法避免的并发症,后继可能引起腹腔感染、脓毒症、腹腔高压、腹腔大出血、腹壁坏死性筋膜炎、慢性危重症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肠瘘并发的腹腔感染是高死亡危险的始动因素,导致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应基于肠瘘发生早期的直接与间接征象,结合腹部症状、生命体征、细菌学与感染标记物检测以及小肠造影CT等检查及时精准诊断。遵循损伤控制理念,采取阶段性治疗策略,明确肠瘘所处阶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制定阶段性治疗方案与治疗目标。重点关注肠瘘引起的腹腔感染,可以采用递增式治疗方案。内镜下夹闭技术可以促进肠瘘愈合,对于不能自行愈合的肠瘘,在腹腔粘连松解、营养状况改善、器官功能恢复的情况下实施确定性手术。再发肠瘘是令人沮丧的并发症,但再发肠瘘的治疗策略与初发肠瘘相同,只要继续努力,再发肠瘘也可能得到治愈。肠空气瘘是特殊类型肠瘘,使用3D打印肠瘘支架进行肠腔隔绝可以控制瘘口肠液流出,从而可以充分实施肠内营养,为确定性手术切除肠瘘进行消化道重建与腹壁缺损修复创造条件。如何早期精准诊断肠瘘及腹腔感染仍然是一大挑战,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提供解决方案。如何在治疗胃肠道肿瘤术后并发肠瘘的同时兼顾肿瘤的治疗以及如何优化治疗方案以降低克罗恩病术后并发肠瘘及肠瘘复发值得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