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43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23-09-01
    上一期   

    述评
    专家论坛
    专题笔谈
    我的观点
    论著
    讲座
    文献综述
    病案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腹腔镜胃癌手术相关重要临床研究解析
    王振宁, 朱甲明, 孙景旭
    2023, 43(09): 961-96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9.01
    摘要 ( )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其治疗方式目前仍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近年来,腹腔镜胃癌手术虽得到较大发展,但仍存在争议。随着一系列大型临床研究的开展,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性、有效性已被证实,且得到了世界各国胃癌诊治指南和共识的推荐。然而腹腔镜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结果证实。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和更多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腹腔镜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已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可。尤其是中、日、韩三国的大型系列临床研究,为腹腔镜胃癌手术的推广与技术进步提供了大量、全面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腹腔镜胃癌手术质量控制相关问题
    李子禹, 关广民, 王胤奎, 陕 飞
    2023, 43(09): 966-97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9.02
    摘要 ( )  
     手术是胃癌获得根治的主要手段。近年来腹腔镜胃癌手术因其微创、放大视野及精细操作等优势而得到快速推广,在胃癌手术中占比逐步提高。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存在操作难度大、学习曲线长等特点。国内不同地区及医师间的技术差距也是腹腔镜胃癌手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由于腹腔镜手术技术要求高的特点,需要统一的质量控制及评价体系对其进行监督及规范。腹腔镜胃癌手术质量控制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全流程的质量控制,涉及术前分期、风险及适应证评估,术中高质量、同质化手术操作,术后标本处理、并发症登记及随访等各个环节。统一规范的手术质量控制不仅是决定病人预后的关键因素,也是确保相关临床研究结论准确性的重要前提,同时能助力教学培训工作、安全度过学习曲线。
    从2023年国际胃癌大会看胃癌外科治疗进展与发展趋势
    徐泽宽, 李 铮, 徐 皓
    2023, 43(09): 971-97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9.03
    摘要 ( )  
    胃癌仍然是严重威胁世界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目前,外科治疗依旧是胃癌治疗的前提及基石,随着腹腔镜及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胃癌靶点的发掘及免疫治疗的开展、人工智能辅助以及组学探索等方面取得突破,胃癌治疗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2023年国际胃癌大会(IGCC 2023)于2023年6月14~17日在日本横滨市召开,作为疫情以来全世界胃癌诊治及研究领域学者线下相聚的盛会,IGCC 2023带来了丰富的学术内容。会议汇聚了来自全球4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340余名胃癌领域著名专家和近1300余名医生及科研工作者。议题涵盖胃癌流行病学、预防、筛查诊断、胃癌微创外科治疗、进展期及晚期胃癌的药物治疗选择、围手术期管理、基础与转化研究等方向,以及对食管胃结合部肿瘤诊治策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话题展开探讨。在可预见的未来,胃癌外科将更为精准化、智能化、微创化,同时免疫及靶向等辅助治疗疗效的提升将使病人进一步获益。
    腹腔镜胃癌外科手术30年:感悟与展望
    臧 潞, 李树春, 郑民华
    2023, 43(09): 975-98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9.04
    摘要 ( )  
     腹腔镜胃癌外科手术在我国发展近30年,历经从无到有,由少及多,由多而广发展历程。在此期间,国内腹腔镜胃癌外科的手术技术不断成熟突破,各类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制定使得腹腔镜胃癌手术愈发规范、合理,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在国际胃癌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国际交流合作亦愈发频繁深入。展望未来,有望在肿瘤特异性的腹腔镜导航手术系统、智能化的机器人胃癌手术平台、内外科融合下的早期胃癌保功能手术等方面获得新的进展与突破。
    专家论坛
    远处转移胰腺癌手术切除是否合理——国际胰腺病学协会和日本胰腺学会立场声明解读
    浦 宁, 刘 亮, 楼文晖
    2023, 43(09): 981-98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9.05
    摘要 ( )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多数病人确诊时已发生远处器官转移,例如肝脏和腹膜转移。远处转移不可切除胰腺癌的标准治疗方式为化疗,但总体预后仍较差。随着化疗的突破性进展,近年来预后逐渐改善,部分病人的转移灶明显缩小或消失。面对新的临床问题,临床上逐渐开始尝试将寡转移灶与原发肿瘤联合切除,亦或在一段期间的抗癌治疗获得良好反应后同步行原发肿瘤和转移灶切除。2022年7月6日,外科治疗转移性胰腺癌的国际共识会议在日本京都举办的第26届国际胰腺病学协会会议暨第53届日本胰腺学会年会期间召开。该共识会议总结了转移性胰腺癌的标准治疗方式、手术指征、手术时机、转化手术临床疗效、复发模式及术后辅助化疗作用等,最终旨在揭示转移性胰腺癌手术治疗的现状,并为将来的临床试验和指南制定提供依据。
    专题笔谈
    腹腔镜探查在胃癌根治术应用技术要点及临床意义
    胡建昆, 刘 凯
    2023, 43(09): 985-98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9.06
    摘要 ( )  
    近年来,随着胃癌诊疗技术和治疗策略转变,以新辅助化疗加术前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术前综合治疗逐渐成为进展期胃癌常态化的治疗模式,其短期和长期的临床效果也得到广泛认可。准确的术前分期是通过多学科讨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和决策的前提,精准的术前分期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和腹腔镜探查,诊断性腹腔镜探查在辅助临床诊断和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腹腔镜探查可以准确地判断胃癌腹膜转移和腹腔脱落细胞的情况,也可对胃癌的可切除性提供重要参考。因此,腹腔镜探查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起着重要作用,为进展期胃癌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更准确的治疗选择。规范化的腹腔镜探查操作是获得准确术前分期的前提,腹腔镜探查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和技术要点亦成为胃癌外科医师关注的焦点之一。
    胃癌新辅助治疗后行腹腔镜手术争议与共识
    俞鹏飞, 程向东
    2023, 43(09): 989-99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9.07
    摘要 ( )  
    外科手术联合围手术期治疗是进展期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随着新辅助治疗的深入研究和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在接受新辅助治疗后的进展期胃癌病人中的应用也逐渐成为胃癌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治疗模式的关注点主要在于病例选择、围手术期获益、远期预后等问题上。最新研究结果表明,胃癌新辅助治疗后行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已获得初步验证,但该治疗模式能否为进展期胃癌病人带来长期生存获益仍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此外,该治疗模式在病例选择的合理性问题上需尤为谨慎,如对于合并融合淋巴结,Borrmann Ⅳ型和大Ⅲ型等类型胃癌病人应进行全面评估、谨慎决策。再者,如何实现新辅助治疗后胃癌腹腔镜手术操作规范和落实腹腔镜手术资质认定是施行该项技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仍需开展更多大样本前瞻性临床研究对该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腹腔镜手术在晚期胃癌中应用争议与共识
    卫 勃, 崔 昊, 宋立强,
    2023, 43(09): 993-99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9.08
    摘要 ( )  
    腹腔镜手术已成为胃癌外科治疗的一种常用技术手段。晚期胃癌预后差,治疗目标有限,合理使用腹腔镜技术至关重要。晚期胃癌病情个体化特征明显,首先应充分评估肿瘤局部侵犯程度、有无非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器官转移等,然后经多学科讨论评估腹腔镜手术方式、合适时机及最佳策略。同时应关注其在转化治疗后手术、姑息性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发挥腹腔镜技术在晚期胃癌综合治疗各个环节的关键作用,利用其微创探查、加速康复、改善生活质量等优势,不断改善晚期胃癌的整体治疗效果。
    腹腔镜胃癌手术中高位食管空肠吻合重点与难点
    季 刚, 卫江鹏, 李世森, 余鹏飞, 李晓华, 郭 欣
    2023, 43(09): 997-100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9.09
    摘要 ( )  
    随着腹腔镜胃癌手术的普及,作为关键步骤的常规食管空肠吻合技术已逐步成熟,但中高位食管空肠吻合由于位置高而深导致吻合操作困难及术后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高等问题。合适的手术入路和充分的术野暴露是降低腹腔镜中高位食管空肠吻合操作难度的必要手段,而管型吻合或线性吻合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及操作技巧更是需要术者仔细考量。在现阶段腹腔镜下使用线型切割缝合器行食管空肠侧侧吻合可能是最常用的选择,但在中高位吻合时管型吻合器具有诸多优势,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临床实践中需在把握适应证同时注重操作细节,以便更好地完成中高位食管空肠吻合。
    腹腔镜胃癌手术中高位食管离断双肌瓣吻合技术要点
    朱甲明, 孙景旭, 王 鑫, 郭彭涛, 那 迪
    2023, 43(09): 1002-100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9.10
    摘要 ( )  
    腹腔镜下双肌瓣吻合是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的方法之一,其利用吻合口两侧胃壁肌瓣包裹食管-胃吻合口,可压迫人工胃底以实现抗反流的目的。经过长期的探索和改进,双肌瓣吻合所重建的吻合口结构已经与自然贲门的功能接近。双肌瓣吻合技术在高位食管离断病例中的应用目前已被认为是较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病人术后营养状态较好,且吻合口漏、严重反流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其操作较为复杂,尤其在全腹腔镜下进行重建,对于腹腔镜操作初学者可能较为困难,且容易引起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随着操作方法和流程的规范化和程序化,该吻合方式仍有较大的推广和普及空间。目前有关高位食管离断双肌瓣吻合的临床研究仍然较少,且多以单中心或回顾性研究为主。期待未来对其进行更多的大型、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以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腹腔镜胃癌手术中近端胃切除单肌瓣吻合难点与对策
    吴永友, 陈 强
    2023, 43(09): 1006-100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9.11
    摘要 ( )  
    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右开襟单肌瓣成形术(ROSF)是一种用于治疗胃上部早期癌和胃食管结合部癌的新型手术方法,其特点是利用胃壁浆肌层制作一个单肌瓣,将其覆盖在食管胃黏膜侧侧吻合口上,以增强抗反流效果和防止吻合口狭窄。该手术简化了手术操作,经临床观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可保障手术安全和改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腹腔镜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下纵隔淋巴结清扫范围与技巧
    李 勇, 郑佳彬, 赖宏坤
    2023, 43(09): 1008-101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9.12
    摘要 (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肿瘤,其发病位置特殊,区别于胃癌和食管癌,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淋巴结转移是AEG最常见的转移途径之一,淋巴结转移可向口侧的下纵隔淋巴结及肛侧的腹腔淋巴结发生转移,因此,AEG病人行根治性手术时除了常规清扫腹腔淋巴结外,下纵隔淋巴结也应该被列入清扫范围,但是对于下纵隔淋巴结清扫的适用人群、清扫范围和手术入路目前仍缺乏高级别的证据支持。由于目前仍然存在争议,加之下纵隔淋巴结位置较高,清扫难度较大,一般只在部分有经验的中心开展。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No.16淋巴结清扫价值及技术要点
    宋 武, 汪晓峰
    2023, 43(09): 1012-101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9.13
    摘要 ( )  
    D2淋巴结清扫是局部进展期胃癌(LAGC)的标准手术方式,但关于LAGC病人是否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No.16淋巴结)清扫(PAND)仍存在争议。对于局限于No.16a2、No.16b1淋巴结转移、不伴有其他非治愈因素的LAGC病人,经多学科讨论,筛选出PAND的获益人群,在新辅助治疗有效的前提下,建议行扩大D2+PAND,以期达到R0切除。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研究结果现已证实,在进展期胃癌病人中,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及效果不亚于开放手术,故腹腔镜下PAND的手术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对于伴有No.16淋巴结转移的LAGC病人,如何合理地选择治疗模式及规范地开展腹腔镜下PAND手术仍然是外科医生面临的挑战。
    我的观点
    腹腔镜胃癌 D2 淋巴结各区域清扫技术要点
    2023, 43(09): 1016-102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9.14
    摘要 ( )  
    论著
    冠脉支架置入后行胃癌根治术病人围手术期抗栓治疗方案疗效对比研究
    徐子尧a, 郝新宇b, 袁晓航, 吴 迪a, 李 硕a, 高 磊, 王鑫鑫a
    2023, 43(09): 1021-102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9.15
    摘要 ( )  
     目的    比较围手术期不同抗栓治疗方案对合并冠脉支架置入的胃癌病人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出血事件的发生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合理选择抗栓用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收治的冠脉支架置入术后1年内行胃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抗栓用药方案分为阿司匹林组(持续使用阿司匹林 100 mg/d),桥接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 75 mg/d+达肝素钠 2500 U/d)。比较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临床病理特征、术前心脏及凝血、手术等相关指标、MACE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ACE及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268例病人,其中阿司匹林组84例(31.4%),桥接治疗组184例(68.6%)。两组病人一般资料、临床病理特征、术前心脏及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首次排气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总住院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低于桥接治疗组,术后进入重症监护室的发生率高于桥接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病人MACE总发生率高于桥接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5% vs. 22.8%,P<0.05);亚组分析显示阿司匹林组心绞痛发生率高于桥接治疗组(15.5% vs. 6.5%,P<0.05)。两组出血学术研究会(BARC)1型、2型、3型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Ⅲ/Ⅳ级是术后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抗栓治疗方案并不是影响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桥接治疗、吸烟史、高血压、支架数量、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到胃癌根治术的时间及支架置入部位与病人术后出现MACE可能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s分析显示桥接治疗是术后MACE的独立保护因素(OR:0.132,95%CI:0.095~0.337,P<0.01)。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作为围手术期中断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桥接治疗方案应用于合并冠脉支架置入的胃癌手术病人可以有效降低MACE的发生,同时有较低出血事件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改良单孔平台在单孔plus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管状吻合术中应用研究
    刘文居, 刘声源, 王志纬, 滕文浩, 姜键平, 陈梅梅, 臧卫东
    2023, 43(09): 1027-103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9.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改良单孔平台在单孔plus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管状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期间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采用改良单孔平台行单孔plus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n-en-Y管状吻合术的39例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详细记录其围手术期各项指标,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至术后30 d,获得病人术后近期生存情况。结果    39例病人均顺利完成单孔plus腹腔镜手术,其中单孔加一孔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34例,单孔加二孔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5例,改良单孔平台装置后重建气腹,利用圆形吻合器在腹腔镜直视下完成食管空肠Roun-en-Y端侧吻合,无中转为开腹或传统腹腔镜辅助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学检查显示切缘均为阴性。中位手术时间为200(180,240)min,术中出血量为30(20,50)mL,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前3 d疼痛评分分别为(1.8±0.4)、(1.1±0.6)、(0.6±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68.9±2.9)h,术后住院天数(9.9±2.0)d,切口长度为(4.2±0.7)cm,肿瘤近切缘距离为2.5(1.5,3.5)cm,淋巴结清扫数目为(37.3±16.4)枚。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率为7.7%(3/39),包括肺部感染1例,腹腔感染2例。术后美容评价为“非常满意”占97.4%。所有病人均随访至术后30 d以上,生存状态良好。结论    改良单孔平台装置应用于单孔plus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管状吻合术是安全可行的,且近期疗效满意,可以选择合适病例进行开展。
    基于Web of Science的胃硬癌研究可视化及热点分析
    王钟怡, 黄楚殷, 刘 琳, 胡彦锋, 余 江, 李国新, 陈 豪
    2023, 43(09): 1033-104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9.17
    摘要 ( )  
    目的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胃硬癌相关文章进行可视化及热点分析,为未来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自建库至2022-12-31的所有胃硬癌相关文献,运用VOSviewer对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进行社会网络可视化分析;利用CiteSpace绘制关键词突现、作者共被引网络分析图谱。结果    共有354篇英文文献纳入分析,载文量最大的期刊是Cancer Science;日本的发文量及研究成果高影响力在国际上十分突出,其国内的大阪市立大学发文量在所有机构中排名第一;日本作者Yashiro的发文量及共被引频次均居于首位,处于胃硬癌领域核心。该领域研究以同一机构内的作者合作为主,不同机构间、国家间合作较少。研究热点早期为胃硬癌的机制研究,中期为诊断和分期,近期为临床治疗与临床研究。结论    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对胃硬癌领域的文章进行分析,外科手术和围手术期药物治疗有望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多倍体肿瘤巨细胞与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研究
    邓城旗, 耿长宇, 朱康伟, 田馨迪, 韩濡郁, 陈 平, 宋天强, 齐丽莎, 陈 璐
    2023, 43(09): 1041-104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9.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GCC)阳性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手术的72例ICC病人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应用HE染色组织病理学分析ICC中PGCC的分布和比例,通过多变量回归分析探索PGCC与IC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术后总生存期(OS)和无复发生存期(DFS)的关系。结果    在72例ICC中,血管侵犯和术前总胆红素水平是影响ICC预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PGCC是影响ICC预后DFS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切除样本中PGCC阳性ICC病人的DFS劣于PGCC阴性的病人(P<0.01)。进一步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PGCC与ICC的病理学分期和肿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Ⅱ~Ⅲ期病人较Ⅰ期病人具有更高的PGCC比例(P=0.006);同时低分化的ICC较中-高分化的ICC具有更高的PGCC比例(P=0.032)。结论    PGCC与ICC病人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是影响胆管癌病人DFS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望成为评估胆管癌预后生存及指导临床诊疗的新指标。
    微创与开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或壶腹周围肿瘤效果Meta分析
    王建晖, 高 翔, 张培荣
    2023, 43(09): 1046-105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9.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微创下与开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或壶腹周围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病人的预后。方法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通过对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维普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的检索,确定所有关于比较微创与开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或壶腹周围肿瘤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文章的相关数据进行提取,主要结果是90 d病死率、严重术后并发生症、再手术率、住院时长;次要结果包括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出血,术后胃排空延迟,术后胰漏、胆漏,入住ICU时长,再次入院率;肿瘤学结局指标包括R0切除率、淋巴结清扫数。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一共检索到文献9226篇,经过剔除非随机对照研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筛选出4项随机对照研究,共738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比开放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的失血量低(MD:-128.59 mL,95%CI -173.28~-83.89,P<0.00001),住院时间短(RR=-1.63;95%CI -2.71~-0.54;P=0.003),但手术时间明显延长(MD:66.78 min,95%CI 34.47~99.10,P<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在90 d病死率、严重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3级)、胰腺切除术后出血、胃排空延迟、术后胰漏、胆漏、再手术率、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再入院率、R0切除率、淋巴结清扫数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目前的证据水平上,LPD和OPD的安全性相类似,其优点在于出血量低、住院时间短,除此之外,LPD并没有表现出比OPD更多的临床益处。
    讲座
    腹腔镜食管胃结合部癌手术的解剖学基础与手术入路
    陈 凌, 刘凤林
    2023, 43(09): 1056-106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9.20
    摘要 ( )  
    食管胃结合部是远端食管与近端胃的交界区,其抗反流屏障由食管下括约肌、胃上括约肌、横膈膜及膈食管韧带和胃食管瓣膜等结构组成。近端胃切除术后,单纯食管残胃吻合病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为此,临床上出现了多种抗反流术式,其机制包括重建机械性抗反流屏障、建立抗反流缓冲带、促进胃排空、保留生理抗反流屏障等。由于食管胃结合部的静脉和淋巴管具有头侧与尾侧双向流动的特点,当肿瘤位于贲门周围尚未侵犯食管下段时,主要向腹腔淋巴结转移。而随着肿瘤侵犯食管距离的增加,下纵隔淋巴结的转移发生率显著增加。因此,国内专家共识建议,针对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如果肿瘤侵犯食管长度>2 cm,须行纵隔淋巴结清扫。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可采用经腹入路、经胸入路以及胸腹联合入路。经胸入路手术便于纵隔淋巴结清扫和下段食管切除,但并发症发生率高;经腹入路手术虽然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对于清扫下纵隔淋巴结和确保食管切缘阴性存在劣势。当前,针对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全腹腔镜手术还在不断摸索和改进中,总体趋势是将经腹与经胸入路相结合,以期给病人带来真正的生存获益。总之,只有将食管胃结合部的生理、解剖等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有机结合,才有可能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治疗中的诸多难点找出最优解,使病人从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中获益。
    文献综述
    腹腔镜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研究进展
    赵恩昊, 张子臻
    2023, 43(09): 1061-106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9.21
    摘要 ( )  
    腹腔镜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直接影响病人短期恢复及长期生存质量,是胃癌微创外科领域讨论的热点和难点。无论实施何种胃切除术,术者均不可避免地需要选择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因此,确保消化道重建的安全、降低吻合口相关短期和长期并发症,对改善病人预后及生存质量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腹腔镜胃切除术后化道重建方式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在远端胃切除、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术中均有其特有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各类重建方式孰优孰劣仍然需要高级别研究证据来证实。在临床实践中,术者须根据病人实际情况,结合术者腹腔镜操作经验,选择安全、有效、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漏防治研究进展
    王 权, 夏明杰
    2023, 43(09): 1066-106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9.22
    摘要 ( )  
    吻合口漏是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吻合口漏的早期诊断与规范治疗对于防止腹部感染加重播散至关重要。大多数无感染症状的吻合口漏通过液体及营养治疗、充分引流、合理抗生素输注等保守治疗措施可以实现愈合。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例,内镜下夹闭、引流及封堵等新技术的出现为吻合口漏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内镜治疗应严格把握治疗时机与适应证,避免加重吻合口损伤。如果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感染加重,应果断选择手术治疗。吻合口漏手术不必追求一期缝合,主要目的是清除感染灶、实现彻底引流并解决病人肠内营养通道建立的问题。
    肝内胆管癌外科治疗进展
    张 捷, 刘颖斌
    2023, 43(09): 1070-107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9.23
    摘要 ( )  
    肝内胆管癌(ICC)是位于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胆管上皮细胞恶性肿瘤。其在肝脏原发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近年来在全球发病率都呈上升趋势。外科手术仍是目前可以使病人获得较长生存期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但针对手术治疗中的术前黄疸的处理、肝切除范围和切缘宽度、淋巴结清扫与否等尚无统一标准。随着医学发展,肝移植、消融治疗、放化疗以及靶向免疫治疗等治疗方式为病人带来了更多生存机会。
    病案报告
    甲状腺周围神经鞘瘤2例报告
    杨明宇, 王 程, 李昆临, 李长霖, 刘长秋, 张大奇, 孙 辉
    2023, 43(09): 1077-108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9.24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