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4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1-12-01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论蓍
    文献综述
    讲座
    木式讨论
    病案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重视静脉疾病规范化诊治
    陈 忠, 杨耀国
    2021, 41(12): 1321-132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01
    摘要 ( )  
    静脉疾病是发病率最高的一类血管外科疾病,主要包括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和静脉血栓栓塞。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因为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各级医院的硬件条件和经验技术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静脉疾病的诊疗面临着不够规范的现象。血管外科医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规范化的最新诊疗理念,并对病人采用最适合的治疗方法,才能最大程度提升治疗效果,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重视慢性深静脉阻塞性疾病腔内治疗
    王深明, 汪 睿
    2021, 41(12): 1327-132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02
    摘要 ( )  
    造成慢性深静脉阻塞性疾病的常见病因有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和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这类疾病可以通过外科旁路手术矫正,但手术疗效不理想。血管腔内治疗已成为近几年治疗的常见策略之一。由于静脉腔内技术还不够成熟,使用的材料还比较单一,静脉腔内治疗的开展还不够普及,现有循证医学证据等级也较低。尽管如此,随着技术的进步,腔内技术治疗慢性深静脉阻塞性疾病还将进一步推进。因此,血管外科医师应重视开展静脉腔内治疗慢性深静脉阻塞性疾病。
    专题笔谈
    影像学在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中应用及其评价
    赵 渝, 刘 洪
    2021, 41(12): 1330-133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03
    摘要 ( )  
    下肢静脉疾病(VD)发病率高,临床表现多样且复杂,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及时准确地诊断VD对正确治疗和改善病人预后有着重要意义。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如彩色多普勒超声(CDU)、CT静脉成像(CTV)、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血管腔内超声(IVUS)等可很好地检测下肢静脉阻塞和反流的解剖范围和功能严重程度,为临床精准诊断及治疗VD提供重要依据。
    髂静脉疾病腔内治疗焦点问题
    吴丹明, 沈世凯
    2021, 41(12): 1337-134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04
    摘要 ( )  
    髂静脉疾病的腔内治疗是处理重度髂静脉狭窄和闭塞的主流手段,尽管依然存在争议问题,但绝大部分已形成规范与共识。髂静脉疾病主要表现为静脉回流受阻,静脉高压及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明确髂静脉疾病的病变特点,选择合适的腔内治疗手段清除血栓,合理选择并放置静脉支架,规范应用腔静脉滤器,这些是目前髂静脉疾病腔内治疗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
    静脉支架临床研究及应用进展
    马天峰, 郭 伟
    2021, 41(12): 1341-134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05
    摘要 ( )  
    慢性静脉疾病(CVD)是常见的血管疾病,约占我国血管外科疾病的60%,而静脉流出梗阻是慢性静脉疾病的主要原因,如深静脉血栓(DVT),血栓后综合征(PTS)以及非血栓性髂静脉病变(NIVLs)等导致静脉压力过高而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的微创介入已成为公认静脉流出道梗阻的治疗方法,然而静脉疾病的血管内支架技术局限于使用动脉支架,而非使用静脉系统专用支架。由于动脉狭窄和髂静脉阻塞的病理生理学以及解剖位置不同,因此理想的静脉支架必须在静脉疾病的病理生理条件下提供灵活性,径向支撑力,精准释放等特点。目前,欧美市场兴起多款静脉专用支架,在临床研究以及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国内的静脉支架也逐一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原则及并发症处理
    史振宇, 符伟国
    2021, 41(12): 1345-134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06
    摘要 ( )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其基础治疗为抗凝。对于VTE风险评估中高危而且没有出血风险的病人推荐进行预防性抗凝。已经发生的VTE在评估低出血风险后更加需要进行长期治疗性抗凝。常见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为代表的直接口服抗凝药、磺达肝癸钠和阿加曲班。不同抗凝药物有各自的适应人群、注意事项和推荐剂量。对于血栓复发风险高的病人建议延长抗凝。
    抗凝药物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争议与共识
    张福先, 侯本新, 吴勇金
    2021, 41(12): 1348-135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07
    摘要 ( )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动脉栓塞(PE),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和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种表现形式。VTE是仅次于心脏病和中风后的第三大常见心血管疾病死亡原因。美国每年>900 000例病人发生症状性VTE,除带来巨大的医疗负担外,其中300 000例病人死于PE。1949年,抗凝被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引入我国后,至今仍占据VTE一线治疗地位。然而,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在VTE的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尚待研究和解决。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处理原则
    郭相江, 张 岚
    2021, 41(12): 1352-135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08
    摘要 ( )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CRT)的处理包括血栓的预防和治疗,两者缺一不可。预防策略又包括置管前危险因素的分析和准备如选择合理的导管规格和置管部位能减少CRT的发生;置管术中减少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如无菌操作,导管头端放置于上腔静脉心房入口处;置管后血栓发生的预防措施如功能锻炼,不建议常规预防抗凝治疗。一旦发生了血栓,排除抗凝禁忌证后尽快开始抗凝治疗,抗凝时间至导管拔除后3个月;不建议放置上腔静脉滤器,不建议导管溶栓。尽可能保留有功能的导管,直到导管失功或者不再需要导管。至于拔管时机,建议在抗凝治疗2周后,分次拔出,以减少血栓脱落肺栓塞的风险。
    下肢深静脉血栓机械性血栓清除术循证医学证据及展望
    刘 冰, 李哈莉, 韩 鹏
    2021, 41(12): 1356-136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09
    摘要 ( )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急性期可引起肺栓塞(PE),威胁病人生命;慢性期可导致血栓后综合征(PTS),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经历了早期的单纯药物治疗,到后来的接触性导管溶栓术(CDT),再到近年来开展和逐渐普及的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PMT与CDT临床效果相当,而在血栓清除效率上PMT明显优于CDT;在有溶栓禁忌证和需要快速开通血运的特定条件下,PMT优于CDT;PMT可降低PTS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此外PMT产生的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与CD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PMT在临床使用中安全、有效,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清除首选方式。PMT可单独使用,也可根据具体血栓清除效果给予后续的CDT治疗。
    下肢静脉高压肿胀诊断及治疗
    辛世杰, 李凤贺
    2021, 41(12): 1360-136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10
    摘要 ( )  
    下肢静脉高压是慢性静脉疾病的基础病理生理改变,而下肢肿胀是下肢静脉高压所致静脉疾病的常见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从发病机制看,能诱发下肢静脉高压而导致下肢肿胀的疾病主要分为“血液倒流性病变”和“回流障碍性病变”两类病变。包括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等。引发下肢静脉高压肿胀病因不同,其干预手段也有所不同:(1)改变生活方式,避免久坐久站,平卧时抬高患肢,规律活动踝关节和小腿。(2)加压治疗,包括弹力袜、弹力绷带气压泵加压治疗。(3)药物治疗,如口服黄酮类、七叶皂苷类,马栗树籽提取物等静脉活性药物。(4)应用长效青霉素等抗炎药物进行长期抗炎治疗。
    双下肢静脉曲张治疗策略
    马 博, 刘 鹏
    2021, 41(12): 1365-136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11
    摘要 ( )  
    双侧下肢静脉曲张是较常见的下肢慢性静脉疾病,其治疗策略随着手术技术和微创技术的发展也随之发生改变。传统的高位结扎剥脱术创伤较大,在治疗双下肢静脉曲张病人时往往采用分期手术的策略,目前通过选择合适的病人以及改变手术策略可实现在不增加并发症风险的情况下完成双下肢静脉曲张的同期剥脱处理。随着腔内射频闭合术(RFA)和腔内激光灼闭术(EVLA)的推广应用,这类热损伤闭合静脉主干的微创治疗方法能更好地应用于双下肢静脉曲张的同期处理,既有理想的主干闭合率,也能在降低并发症、改善下肢静脉相关症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方面有较好的效果。腔内机械化学闭合术(MOCA)和氰基丙烯酸盐黏合剂注射闭合作为非热闭合的腔内微创技术,在双下肢静脉治疗方面可能会有一定的前景。
    下肢静脉曲张治疗方法进展及要点
    蒋劲松, 陈 磊
    2021, 41(12): 1368-137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12
    摘要 ( )  
    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最为常见的疾病,经典的传统术式为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但近年来该治疗领域涌现了不少新技术新方法,腔内热闭合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该技术逐渐成为了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主流朮式,大有取代经典传统手术的趋势。随着下肢静脉曲张治疗理念的更新,后热闭合时代也即将来临,常温闭合技术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选择日趋多样化、个体化和微创化。
    不同微创腔内术式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价值及评价
    吴鉴今, 曲乐丰
    2021, 41(12): 1372-137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13
    摘要 ( )  
    下肢静脉曲张是最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随着技术和理念进步,微创腔内手术已成为C2期以上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因术式多样、原理不同、适应证不一、临床开展不规范等原因,有时并未达到预期疗效。不同的微创腔内术式各具特点,腔内激光消融术(EVLA)与射频消融(RFA)治疗大隐静脉主干并发症发生率低、中远期闭合率高,获指南推荐首选;硬化剂注射术在静脉属支、穿通支和复发曲张治疗上安全、有效、简捷,具有优势;机械化学腔内消融术(MOCA)因中远期闭合率不及腔内热闭合,国内未得到广泛应用;氰基丙烯酸盐黏合剂栓塞术(CGE)无须肿胀麻醉、操作简单、中远期闭合率高,未来有望成为新选择。在临床应用中,需结合病人需求与各单位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单独或不同术式联合治疗。
    论蓍
    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党晓卫, 王培举, 李路豪, 李素新, 刘兆臣, 李 林
    2021, 41(12): 1377-138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14
    摘要 ( )  
    目的    分析布-加综合征(B-CS)合并下腔静脉(IVC)血栓病人介入开通后的复发情况,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79例B-CS合并IVC血栓病人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复发率并绘制复发曲线,对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    42例病人于首次术后出现复发,6个月、1年、2年、3年、5年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24.3%、32.5%、51.0%、56.5%、69.7%。36例复发病人再次接受了介入治疗,其中14例IVC阻塞病人二次术后6个月、1年、2年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7.1%、15.6%、26.1%;另外22例合并血栓形成的病人二次术后累计复发率为14.3%、33.3%、38.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IVC阻塞段长度、A类副肝静脉数目、口服抗凝药类别、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New Clichy指数是病人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    B-CS合并IVC血栓的介入术后复发率较高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定期复查、尽早干预能够改善病人预后。
    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临床价值研究
    毛志君, 王 琛, 徐 欣, 陈高华, 方立挺
    2021, 41(12): 1381-138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15
    摘要 ( )  
    目的    通过经股静脉插管造影验证磁共振血管成像(MRV)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岭中医院2017年10月至2020年9月收治按国际静脉联盟临床分级(CEAP分级)C3及以上的静脉曲张病人309例,其中C3病人69例、C4病人94例、C5病人57例、C6病人89例。采用磁共振检查下腔静脉和髂静脉,根据MRV检查结果髂静脉狭窄>50%的病人行股静脉造影,对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09例CEAP C3~C6病人通过MRV检查发现髂静脉中度以上狭窄192例,阳性率为59.33%(192/309),其中160例行经股静脉造影检查,证实髂静脉中度以上狭窄120例;MRV与造影检查证实,静脉曲张病人中髂静脉中度以上狭窄符合率为75%(120/160)。结论    MRV可作为临床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一种重要无创检查方法,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单中心近10年腹主动脉瘤1246例流行病学研究
    辛世杰a, 张珈玮a, 张 健a, 付凌雨b, 杨 昱a, 马文峰a, 宋清斌a, 罗英伟a, 王传疆a, 胡新华a, 张赞松a, 杨 栋a, 周宝森c, 胡海地a, 史潇兮a, 程 帅a, 刘远霖a, 段志泉a
    2021, 41(12): 1384-139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16
    摘要 ( )  
    目的    回顾性分析近10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腹主动脉瘤(AAA)病人的流行病学特点,为研究近10年AAA流行病学变化趋势,以及为AAA的进一步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自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1246例AAA病人的病案资料,回顾性分析包括病人年龄、性别、就诊时间、就诊科室、首发症状、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式选择等信息,分析近10年AAA流行病学变化特点。结果    入院病人平均年龄为(66.9±10.5)岁,男女占比约为4∶1。男性AAA病人以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为主,女性以血脂升高为主。AAA病人的主要合并症为3级高血压(41.9%)、冠心病(31.1%)和合并髂动脉瘤(25.8%)。男性AAA合并髂动脉瘤比率明显高于女性(27.8% vs.17.8%,P<0.01)。72.7%的AAA病人首诊原因为体检发现,其次是AAA破裂(18.7%)。AAA病人急诊与门诊就诊例数呈逐年升高态势,急诊与门诊就诊占比约为2∶3。65~69岁为现阶段住院病人主要年龄段。各年份男性占比约为80%,年龄段65~69岁为男性占比可达近90%。各年份腔内修复术(EVAR)是AAA的主要治疗方式,行EVAR治疗病人的例数和比例总体趋势逐年增加,行EVAR治疗的占比随病人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大。近10年AAA病人的病死率呈降低趋势,2015年后病死率总体维持在2%~3%,以男性为主,年龄段70~74岁的病死率最高为5.8%。AAA病人平均住院(17.0±16.4)d,平均住院费用为(11.3±10.7)万元。结论    近10年AAA住院病人有逐年增高趋势,主要患病人群为年龄>60岁男性,男女临床特点有较大差异。采用EVAR治疗的占比逐年增加。对于老年AAA人群,尤其是年龄段65~69岁男性AAA病人,在AAA的防治过程中应给予更多关注。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右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转移907例临床研究
    周天晗, 吴 凡, 陆凯宁, 赵玲倩, 潘 钢, 彭 友, 张 煜, 周 力, 罗定存,
    2021, 41(12): 1394-139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17
    摘要 ( )  
    目的    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右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LN-prRLN)转移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7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接受手术的90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分别纳入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被膜侵犯、多灶性等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时间序列,分为训练组(n=595)和验证组(n=312)。运用Logistic回归及分类树、随机森林、梯度提升法、支持向量机等机器学习算法进行特征变量选择,并构建LN-prRLN转移的预测模型。结果    分类树模型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654,敏感度为33.00%,特异度为97.78%,准确率为86.89%;随机森林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3,敏感度为57.00%,特异度为100.00%,准确率为92.77%;支持向量机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04,敏感度为27.00%,特异度为83.19%,准确率为86.39%;梯度提升法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3,敏感度为72.00%,特异度为89.49%,准确率为87.90%。结论    LN-prRLN转移预测模型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右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转移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其中梯度提升法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胆管对端吻合联合胆管空肠吻合术治疗高位胆管损伤疗效分析
    杨 俊, 傅子轩, 李恩亮, 罗帅武, 王 聪, 戈 进, 雷 钧, 廖雯俊, 邬林泉
    2021, 41(12): 1400-140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高位胆管损伤的术区的显露,胆管对端吻合联合胆管空肠吻合术的安全性及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4年12月至2020年12月诊治的80例因胆囊及胆管手术并发的高位胆管损伤病人资料。胆管损伤病人均为Strasberg—Bismuth分型中对应为E2、E3、E4型损伤。结果    术中发现并修复5例,治疗成功率60.0%;早期修复(≤2周)34例,治疗成功率79.4%;延期修复(>2周)41例,治疗成功率73.1%。胆管对端吻合联合胆管空肠吻合术(A组15例)与传统的胆管空肠吻合术(B组59例)相比较,A组与B组术后住院时间[(15.14±4.13)d vs.(20.22±9.27)d]及术后近期并发症总例数(2例 vs. 32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与B组胆漏例数(0 例vs. 13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远期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55 344±12 890)元vs.(65 156±28 707)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术前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或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术前白蛋白水平、总胆红素水平、肝酶升高、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进行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平均手术时间[(202.73±32.95)min vs.(190.26±39.32)min]、术中输血(4例 vs. 20例)、术中出血量[(212.00±226.66)mL vs.(225.42±238.33)m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高位胆管损伤病人,部分肝切除显露术区可增加手术中胆管缝合的可靠性,胆管对端吻合联合胆管空肠吻合术这一术式较传统的胆管空肠吻合术具有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尤其是胆漏的发生等优势。
    机器人辅助保留脾脏远端胰腺切除术围手术期指标回顾性研究
    黄锡泰, 蔡建鹏, 陈 伟, 房 鹏, 陈流华, 殷晓煜
    2021, 41(12): 1407-140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机器人在保留脾脏的远端胰腺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5月至2020年8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胆胰外科行机器人辅助保留脾脏远端胰腺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转归情况。结果    共有46例术前拟行机器人辅助保留脾脏远端胰腺切除术的病人入组研究,其中男性15例、女性31例,中位年龄42(32~56)岁。最终39例病人完成机器人辅助保留脾脏的远端胰腺切除术,保脾成功率为84.8%;另有6例病人行机器人辅助联合脾脏切除的远端胰腺切除术;中转开腹1例,中转率2.2%。中位手术时长为270(218~323)min。中位术中失血量为50(30~63)mL。所有病人均获得完整切除。术后6例并发临床相关胰瘘(均为B级胰瘘、无C级胰瘘),腹腔感染4例,胃排空延迟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术后死亡病例。中位术后住院时间为8(7~11) d。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24例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21例为胰腺囊性肿瘤(包括10例浆液性囊腺瘤、3例黏液性囊腺瘤、5例实性假乳头状瘤、3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例为慢性胰腺炎。结论    机器人辅助保留脾脏的远端胰腺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方式。
    达芬奇与妙手机器人系统辅助直肠癌直肠全系膜切除短期疗效比较研究
    易 波, 雷 阳, 张 皓, 谢京茂, 刘毅辉, 王国慧, 李 政, 曾一家, 朱晒红
    2021, 41(12): 1410-141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20
    摘要 ( )  
    目的    对比妙手机器人系统(Micro Hand S)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在机器人辅助直肠全系膜切除(R-TME)的短期疗效,探讨Micro Hand S在R-TME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前瞻性纳入连续68例接受直肠癌的病人,均接受了Micro Hand S或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R-TME治疗。主要评价结果为直肠全系膜切除(TME)标本的完整性。次要评价结果是环周切缘(CRM)和远端切缘(DRM)、清扫淋巴结数目、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手术中转率、综合并发症指数(CCI)、术后泌尿功能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大便失禁程度Wexner评分。结果    37例病人接受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R-TME治疗,31例病人接受了Micro Hand S R-TME治疗。两组之间的TME完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完全TME加几乎完全TME,分别为93.5%和94.6%,P=0.944)。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肿瘤分期、手术时间、失血率、VAS评分、GOALS评分、转化率、CRM、CRM阳性率、DRM、DRM阳性率、淋巴结数目、CCI、IPSS或Wexne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icro Hand S手术机器人的装机时间较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中位装机时间明显延长[23(15~40)min vs. 15(10~40)min, P=0.001]。结论    da Vinci、Micro Hand S手术机器人在R-TME中的临床应用是安全且有效的。
    文献综述
    下肢静脉性溃疡诊治进展
    崔超毅, 黄新天
    2021, 41(12): 1419-142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21
    摘要 ( )  
    下肢静脉性溃疡(VLU)是静脉疾病最严重的表现,属CEAP分级的C5或C6级。具有溃疡形成的慢性病程长、低愈合率、高复发率等特点。溃疡创面迁延不愈与巨额医疗费用,给病人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也会加重社会经济负担。VLU的病因复杂,各种慢性静脉疾病导致的静脉高压是其病理学基础。溃疡的病史、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有助于VLU的诊断。VLU的治疗选择包括药物治疗、压力治疗、外科治疗、溃疡创面处理等,应经仔细评估后,根据病人病情特点进行综合治疗。
    盆腔淤血综合征诊治现状
    王瑞华, 陆信武
    2021, 41(12): 1423-142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22
    摘要 ( )  
    盆腔淤血综合征(PCS)是指盆腔静脉曲张、淤血引起的,以慢性盆腔疼痛(CPP)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由于对该病认识上的限制和诊断上的困难,临床上PCS 常被漏诊或误诊。一般治疗及药物治疗可暂时缓解症状,然而容易出现症状反复。目前介入治疗已经成为PCS首选的治疗方法。
    讲座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在内脏静脉疾病中应用
    刘仕睿, 李 震
    2021, 41(12): 1427-142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23
    摘要 (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20世纪90年代初被引入中国,在一代代专家的不懈努力下,TIPS技术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该技术广泛用于治疗门静脉高压并发症,随着技术的进步,其适应证也在逐步扩展。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顽固性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布-加综合征、门静脉血栓、顽固性肝性脑病、肝小静脉闭塞(肝窦阻塞综合征)等的治疗,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改进,经历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检验,已经被临床广泛接受和认可。
    提高下腔静脉滤器回收率核心要点
    刘建龙, 李金勇
    2021, 41(12): 1430-143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24
    摘要 ( )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院内常见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应用下腔静脉滤器能大幅度降低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率,同时下腔静脉滤器长期植入带来的相关并发症不可忽视。越来越多的指南推荐当肺栓塞风险可控时应及时回收腔静脉滤器。但是由于临床理念与技术发展差异,临床上下腔静脉滤器的总体回收率并不高,大多数滤器最终还是永久性植入。减少滤器的并发症并大幅度提高下腔静脉滤器回收率须做到以下3点:(1)明确植入指征,严格选择,规范操作,精准植入。(2)植入后对滤器进行系统监测,及时处理原发血栓,充分抗凝。(3)有效处理滤器内血栓,回收技术规范化,充分利用多种介入技术提高回收率。
    木式讨论
    无充气腋窝入路内镜甲状腺系膜切除术
    葛军娜, 魏志刚, 孙百慧, 雷尚通
    2021, 41(12): 1434-143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25
    摘要 ( )  
    病案报告
    腹膜后苗勒管源性交界黏液囊性肿瘤1例报告
    谢建明, 张 莉, 陈清锋, 张志平, 张谋成, 严志龙
    2021, 41(12): 1437-143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26
    摘要 ( )  
    巨大副脾梗死致急性肠梗阻1例报告
    穆 华, 陈 涛, 谭 广
    2021, 41(12): 1439-144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2.27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