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乳腺外科日间手术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
    2021, 41(11): 1201-120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1.01
    摘要 ( )  
    院士论坛
    人工智能在临床肿瘤领域中应用现状和基础建设问题
    宋尔卫, 尚桐锐, 陈 凯
    2021, 41(11): 1206-120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1.02
    摘要 ( )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全球各国都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以重视。人工智能在临床肿瘤领域更是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根据人工智能与常规人类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的相对差异,可将人工智能划分为Ⅰ类人工智能(与人类能力水平相近)和Ⅱ类人工智能(超越人类能力水平)。此外,人工智能在临床肿瘤领域应用的关键性基础建设问题,包括数据与隐私问题、法律与监管问题等。
    述评
    2021年St.Gallen国际乳腺癌会议早期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热点问题解析
    江泽飞, 李健斌
    2021, 41(11): 1209-121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1.03
    摘要 ( )  
    2021年,St.Gallen国际乳腺癌会议在线上如期举办,国际专家基于证据和经验讨论2年来早期乳腺癌诊疗中的热点问题,如早期乳腺癌的分子检测、免疫治疗、术后辅助强化治疗等,给出了最新的国际专家共识。我国学者在参与St.Gallen共识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创新,亦不断推动我国乳腺癌领域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我国乳腺癌规范诊疗工作。
    乳腺癌保乳手术与重建策略
    吴 炅, 修秉虬, 张 琪
    2021, 41(11): 1213-121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1.04
    摘要 ( )  
    随着乳腺外科的发展,乳腺癌手术治疗术式有了更多选择。对于早期乳腺癌病人,保乳手术仍应是首选手术方式之一,肿瘤整形保乳可以扩大该手术的适应证。对于缺乏保乳指征的病人,应合理选择乳房重建手术的方法和时机。乳房重建手术可分为即刻重建、延期重建和即刻-延期重建3种术式。具体方法包括植入物重建、自体皮瓣重建和脂肪移植等。对称性手术也应纳入乳房重建策略制定之中。
    专题笔谈
    年轻女性乳腺癌外科治疗焦点问题及对策
    吴克瑾, 陈宏亮
    2021, 41(11): 1217-122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1.05
    摘要 ( )  
    年轻乳腺癌病人预后较差,与侵袭性生物学特征密切相关,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点。年轻女性乳腺癌病人的外科手术抉择需要综合权衡肿瘤生物学特征、病人的自身需求、社会家庭支持因素等各个方面。对于早期肿瘤应当积极开展保乳手术,对于临床分期较晚的肿瘤,建议参照分子分型积极开展新辅助治疗,或者实施合适的乳房重建技术。临床医师应当为病人提供更加充分的信息与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鼓励病人积极参与外科手术决策的制定。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策略与手术时机
    毕 钊, 王永胜
    2021, 41(11): 1220-122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1.06
    摘要 ( )  
    新辅助治疗(NAT)已成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应用日益广泛。在临床实践中应依据肿瘤生物学、疗效与肿瘤负荷,采用适应性研究设计,优化病人NAT策略,进行个体化、精准化治疗。NAT期间动态监测疗效,重视早期疗效评估和预测,推荐以疗效为导向制定后续治疗的决策。新辅助内分泌治疗逐渐受到关注。NAT有效的病人手术应于NAT结束后的21 d内完成,对于NAT无效病人鼓励其在NAT平台上积极寻找有效的无交叉耐药方案。临床淋巴结阴性病人推荐NAT后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临床淋巴结分期cN1病人可通过NAT后SLNB降期避免腋窝淋巴结清扫。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行保乳手术值得关注的问题
    刘振宇, 范志民
    2021, 41(11): 1226-123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1.07
    摘要 ( )  
    新辅助化疗的目的从初始的局部晚期乳腺癌降期,逐渐扩展到肿瘤药物敏感性检测和根据临床试验短期疗效加快药物的审批。其降期的目的之一是为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病人提供接受保乳手术可能性。根据肿瘤分期、分子分型等因素所选取的个体化新辅助化疗方案使疗效逐渐提高,近年来化疗药物与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的组合使更多的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和三阴性乳腺癌获得满意的降期疗效,使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成为可能。鉴于新辅助化疗降期后的保乳手术与未行新辅助化疗的保乳手术相比仍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能否成功通常取决于新辅助治疗前获得准确的影像学信息、临床和病理特征、肿瘤的精准定位和标记,以及通过术前复习新辅助化疗前资料了解肿瘤退缩模式和预期切除病灶的再次精准定位。在保证病灶R0切除、术后放疗和良好美容效果的必要前提下,给予新辅助化疗后降期的病人实施保乳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哨淋巴结处理原则
    于理想, 余之刚
    2021, 41(11): 1230-123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1.08
    摘要 ( )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新辅助治疗已成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措施,也是个体化治疗的重要体现。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具有较高的腋窝淋巴结控制率,如何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病人中精准、高效实施前哨淋巴结活检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新辅助治疗前后腋窝淋巴结状态的精准评估是实施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基础。对于新辅助治疗前腋窝淋巴结阴性的病人,推荐新辅助治疗后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对于新辅助治疗前腋窝淋巴结阳性,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转阴的病人,需在双示踪、前哨淋巴结检出数≥3枚及阳性淋巴结靶向切除的前提下,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我国医疗资源现状下,需结合示踪药物的可及性及技术条件,谨慎选择适宜病人。
    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放疗原则
    郑思悦, 陈佳艺
    2021, 41(11): 1234-123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1.09
    摘要 ( )  
    早期乳腺癌病人腋窝淋巴结处理的原则是在有效控制疾病的基础上追求精准与安全。因此,以腋窝放疗替代手术成为近年来的关注焦点。在未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中,腋窝淋巴结初诊阴性或保乳术后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的病人无须追加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或完整的腋窝照射;保乳术后SLN 1~2枚宏转移可豁免ALND并行全乳或高切线野照射,SLN转移数目>2枚或SLN外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者,豁免ALND后需补充腋窝放疗;乳房切除术后SLN阳性病人中目前证据不足,如未行ALND可考虑补充腋窝放疗;在接受了新辅助全身治疗的病人中,如SLN转阴可豁免ALND并补充腋窝放疗,如SLN未转阴目前依然推荐行ALND。
    乳腺癌分子异质性与分类治疗
    王 硕, 郑新宇
    2021, 41(11): 1238-124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1.10
    摘要 ( )  
    乳腺癌在组织学、流行病学和分子特性层面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目前,基于免疫组化的乳腺癌分类方法,根据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检测结果将乳腺癌分为临床亚型,显然与基于基因表达谱的固有亚型分类不一致。这表现为临床亚型内治疗反应性和结果的异质性。异质性肿瘤细胞的存在直接反映了亚型内部(或肿瘤内)的异质性。乳腺癌的异质性,特别是亚克隆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决定了乳腺癌的最终治疗必须准确地针对特定的亚克隆肿瘤细胞群。对原发性和转移性乳腺癌分子特征的深入分析表明,遗传改变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分子发现有助于开发针对HER-2、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或涉及BRCA突变携带者的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和免疫治疗的新的治疗方法。
    三阴性乳腺癌诊治若干进展
    贾 实, 马 瑶, 赵 毅
    2021, 41(11): 1243-124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1.11
    摘要 ( )  
    三阴性乳腺癌具有侵袭性强,预后差的特点,并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因此,明确三阴性乳腺癌的各类亚型对其诊断与治疗非常重要,根据其亚型所呈现的不同生物学及临床特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才有可能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虽然化疗仍是目前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核心,但近年来大量研究开始聚焦于三阴性乳腺癌的亚分型,并依据亚分型的不同开发了多种新的治疗手段,如针对胚系BRCA突变的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以及针对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分子及配体(PD-1/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白蛋白紫杉醇联合治疗等,对于三阴性乳腺癌而言,个体化、精准化的诊治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激素受体阳性、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选择
    王朝斌, 王 殊
    2021, 41(11): 1248-125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1.12
    摘要 ( )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包括激素受体阳性及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激素受体阳性、HER-2阳性乳腺癌两条信号通路共同作用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且两条信号通路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这部分病人新辅助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低于激素受体阴性病人。针对这部分病人新辅助治疗的强化及优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进行探索:标准双靶治疗基础上联合传统内分泌治疗或强化的内分泌治疗、抗HER-2治疗的进一步强化联合或不联合内分泌治疗、内分泌联合靶向的降阶优化治疗。已有小样本研究就上述三种治疗策略进行了相应的探索,结果并不十分一致。因此,对于激素受体阳性、HER-2阳性的早期乳腺癌,化疗联合靶向治疗仍然是新辅助治疗的标准方案,同时也期待更多大样本的研究及长期随访结果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使病人得到更加精准的治疗。
    乳腺癌术后放疗对植入物重建不同技术策略的影响与思考
    熊 敏, 陈嘉健, 吴 炅
    2021, 41(11): 1252-125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1.13
    摘要 ( )  
    术后辅助放疗是乳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能够降低局部区域复发率,延长生存期。植入物重建是最为常见的乳房重建方式之一,可以显著提高乳房切除术后病人的外形满意度,改善生活质量。鉴于放疗是乳房重建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面对乳房切除术后可能计划放疗的病人,应综合考虑肿瘤负荷、术后治疗计划、多学科协作能力、病人意愿、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审慎制定植入物重建方案,并且告知病人潜在的手术风险。
    指南(共识)解读
    2021版《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重点内容解读
    向泓雨, 刘 倩, 刘荫华
    2021, 41(11): 1257-126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1.14
    摘要 ( )  
    乳腺疾病是女性最常见的病种之一。近年来,尽管临床诊治水平不断进步,但是外科手术仍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编写的2021版《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即将出版发行,该指南在参考GRADE系统标准基础上,对乳腺外科领域亟待解决的20项临床基本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专家组结合中国临床研究特点,优先选择Ⅰ类和Ⅱ类证据纳入指南评价体系,并结合中国临床实践的可及性提出不同强度的推荐意见,旨在为中国乳腺疾病专业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提供参考借鉴。
    论蓍
    年轻女性早期乳腺癌病人生育相关调查研究
    吴克瑾, 陈玉芸, 金玉春, 张 鹏, 安 培
    2021, 41(11): 1262-126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1.15
    摘要 ( )  
    目的    了解年轻女性乳腺癌病人的生育现状。 方法    以2018年11月至2021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乳腺外科门诊就诊的226例女性乳腺癌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对病人年龄、婚姻状况、生育史、生育计划及生育力保存等资料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    226例病人中,≤40岁且无远处转移者占63.27%(143/226),143例病人中,未婚未育乳腺癌病人更倾向于有生育意愿。年龄、婚姻状况、生育史、乳腺癌分子分型是乳腺癌诊断时“是否与医师讨论生育功能保留问题”、“是否担心药物治疗会影响生育功能”、“是否与医师讨论改变药物治疗方案”、“是否采取生育功能保留措施”的关键影响因素(P值均<0.05)。 结论    未婚未育的年轻女性乳腺癌病人有更高的生育需求,乳腺外科医师要增加对癌症病人生育力保存的知识储备,抗癌治疗前充分了解病人的生育需求,及时启动乳腺癌病人生育力保存的多学科诊疗。

    基于SEER数据库男性乳腺癌手术切除病人预后分析及列线图建立
    余军林a, 余幼林b
    2021, 41(11): 1269-127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1.16
    摘要 ( )  
    目的    分析男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手术切除病人的独立预后因素及构建预后列线图,同时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方法    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下载2010—2018年间诊断为男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且经过手术切除的1662例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信息。随机数字分组法将病人按照3∶1分为训练队列(1246例)和验证队列(416例)。 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 COX分析筛选出独立预后因素并构建预测1、3、5年的总生存率(OS)的列线图。一致性指数(c-指数)和校准曲线确定列线图预测的准确性和判别能力。结果    年龄、肿瘤直径、临床TNM、病理学分级、婚姻状态5个指标均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P均<0.05)。基于独立预后因素构建了1、3、5年OS的列线图。训练队列中列线图的c-指数为0.730(95%CI 0.694-0.766),高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临床TNM分期系统 0.628(95%CI 0.588-0.668);验证队列列线图的c-指数为0.737(95%CI 0.680-0.794),高于AJCC 临床TNM分期系统 0.584(95%CI 0.516-0.652)。校准曲线表明列线图预测生存率与实际生存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基于年龄、肿瘤直径、临床TNM、病理学分级、婚姻状态的独立预后因素构建的列线图能较准确地显示男性乳腺癌手术切除病人预后,有利于进行临床个体化预后评估。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病人免疫功能及引流影响研究
    刘 盼, 赵 毅
    2021, 41(11): 1277-128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1.17
    摘要 ( )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病人免疫功能及引流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一乳腺外科收治的64例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病人,根据病人知情同意分为两组:未应用组(25例,术中未应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和应用组(39例,术中应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比较分析两组病人术后7 d内引流量情况;根据血液检查结果资料分为对照组(20例)和试验组(27例),比较分析两组病人术后第4天免疫学指标。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病人比较,免疫球蛋白IgA、IgG、IgM、T抑制毒细胞、T辅助细胞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总B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总B细胞升高更明显;应用组术后第2~7天内每日胸壁及腋窝引流量、第2~7天胸壁及腋下引流量总量与未应用组相比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组胸壁带管时间、腋下带管时间与未应用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病人较正常体重病人胸壁与腋下带管时间延长(P<0.05);不同手术清扫范围对于引流管留置时间无影响(P>0.05)。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可减少病人术区引流量,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同时可以为提高病人的免疫功能奠定一定的基础。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D147表达及其对预后影响分析
    刘晋廷, 黄建军, 万 宇, 龚楚岚, 薛南方, 朱 硕, 王 荣
    2021, 41(11): 1282-128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1.18
    摘要 ( )  
    目的    通过检测CD14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情况与临床资料、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对病人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乳腺癌的诊疗提供新的预测因素和潜在的治疗靶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3—2014年199例术后经病理学活检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随访5年病人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病人蜡块标本组织中CD14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CD147的表达情况与病人的年龄、绝经状态、家族史、肿瘤大小无相关性(P>0.05),而与病人肿瘤临床分期、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同时,CD147的表达情况与乳腺癌病人的5年总生存率(OS)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与病人的5年无病生存率(DFS)无明显相关性(P=0.28)。结论    CD147可能是乳腺癌病人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有望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骶前持续低负压冲洗引流在骶前囊肿切除术后促进骶前残腔及会阴切口恢复价值研究
    张国强, 王刚成, 张 志, 丁亮亮, 刘英俊, 王有财, 王 方, 王红丽
    2021, 41(11): 1287-129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1.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骶前持续低负压冲洗引流在骶前囊肿切除术后促进骶前残腔及会阴切口恢复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30例接受骶前囊肿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骶前引流方式不同,分为骶前持续低负压冲洗引流组(67例)和传统骶前引流组(63例),比较两组病人术后骶前残腔、会阴部切口并发症及治疗效果,骶前残腔、会阴部切口感染的处理及效果等。结果    骶前持续低负压冲洗引流组会阴部切口感染、骶前积液并感染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传统骶前引流组[3例(4.5%)vs 10例(15.9%),1例(1.5% )vs 7例(11.9%);P均<0.05];骶前持续低负压冲洗引流组骶前残腔恢复时间及会阴部切口愈合时间均短于传统骶前引流组[14(12,24)vs.16(14,40)d,12(10,28)vs. 14(12,48)d;P均<0.05]。两组共21例术后骶前残腔及会阴部感染,骶前持续低负压冲洗引流组切口拆开引流处理低于传统骶前引流组[0 vs.10例(58.8%),P<0.05];其骶前残腔及会阴部切口感染症状转归时间短于传统骶前引流组[(5.0±1.4)d vs.(7.2±2.6)d,P<0.05]。结论    骶前持续负压冲洗引流可降低骶前积液及会阴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加速骶前囊肿切除术后骶前残腔及会阴部切口恢复,促进病人快速康复。
    甲状腺髓样癌137例临床预后相关因素及无复发生存分析
    莫聪慧, 卢秀波
    2021, 41(11): 1293-129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1.20
    摘要 ( )  
    目的    探讨影响甲状腺髓样癌(MTC)病人的预后和无复发生存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5-01—2021-03-3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37例首次行甲状腺手术治疗且术后常规经病理科诊断为MTC的病人资料。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MTC病人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对相关危险因素的无复发生存率进行估计,绘制无复发生存曲线,使用Log-rank法对无复发生存曲线进行比较。结果   137例病人,中位随访时间29(1~108)个月,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0.6%。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有无远处转移(P=0.049)、侧区淋巴结转移状态(P=0.002)为影响MTC病人术后复发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无复发生存曲线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无远处转移(χ2=15.59,P<0.0001,HR=4.662,95%CI 1.049-20.73),侧区淋巴结转移状态(χ2=16.96,P<0.0001,HR=4.775,95%CI 2.269-10.05)。结论    侧区淋巴结转移状态和有无远处转移为影响MTC病人术后复发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发生侧区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对预测MTC病人术后复发具有临床意义。
    文献综述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乳腺癌免疫治疗中应用进展
    朱 荔, 王建东
    2021, 41(11): 1297-130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1.21
    摘要 ( )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其异质性使得乳腺癌分类治疗进入了精准治疗时代。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成功,既往被认为“弱免疫原性”的乳腺癌也跨入了免疫治疗阶段。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乳腺癌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乳腺癌免疫治疗单药的获益人群有限,联合方案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有效联合免疫治疗和化疗可能提高乳腺癌病人的生存率,但用药时机和适用人群仍需合理评估。免疫治疗在乳腺癌中既有应用前景,也存在挑战。
    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进展
    王 阳, 屈 翔
    2021, 41(11): 1304-130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1.22
    摘要 ( )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的诊治近年来一直是乳腺癌领域的研究热点,抗HER-2靶向治疗是HER-2阳性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手段,单克隆抗体类靶向药物曲妥珠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显著改善了HER-2阳性乳腺癌病人的预后。此外同类型靶向药物帕妥珠单克隆抗体、小分子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体⁃药物偶联物等抗HER-2新药的相关研究也进展迅速,无论在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还是晚期乳腺癌治疗方面均显示了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HER-2阳性乳腺癌病人的疗效。
    腹部枪弹伤特点及诊治现状
    逄 川, 郗洪庆
    2021, 41(11): 1309-131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1.23
    摘要 ( )  
    腹部枪弹伤是一种涉及多系统、多器官的严重腹部创伤,死亡率较高,大多数伤者死于伤后24 h内。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腹膜炎的病人,应尽快行诊断和治疗性急诊手术,以及时探查和控制潜在的腹腔内损伤,改善病人预后。手术主要原则是充分止血、清创、引流和修补,术后应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新型武器弹药的出现使枪弹伤趋于复杂化,但新型医疗设备和技术研发则不断改善对腹部枪弹伤的诊疗能力和病人预后。
    讲座
    乳腺癌内乳淋巴结检查方式
    马 慧, 贾红燕
    2021, 41(11): 1313-131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1.24
    摘要 ( )  
    淋巴结状态是乳腺癌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腋窝淋巴结(ALN)处理已有标准模式,而内乳淋巴结(IMLN)作为仅次于ALN的重要引流途径,由于其检查困难而无明确处理方式。随着技术的进步,不同的检查方式被用于IMLN 的临床检查中。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式有解剖影像学、功能影像学及有创的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IM-SLNB)等,且对其他检查方式的探讨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病案报告
    特发性胆囊创伤性神经瘤1例报告
    朱滢洁, 林天宇, 曹利平
    2021, 41(11): 1316-131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1.25
    摘要 ( )  
    黑斑息肉综合征并反复肠套叠1例报告
    李钦国, 吴 帆,
    2021, 41(11): 1319-132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11.26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