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39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9-11-01
    上一期    下一期

    指南与共识
    述评
    专题笔谈
    论蓍
    文献综述
    术式介绍
    术式讨论
    病案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直肠癌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中国专家共识及临床实践指南(2019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
    2019, 39(11): 1121-112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01
    摘要 ( )  
    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腔镜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
    2019, 39(11): 1129-113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02
    摘要 ( )  
    3D腹腔镜手术技术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微创外科医师委员会
    2019, 39(11): 1136-114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03
    摘要 ( )  
    4K腹腔镜手术技术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微创外科医师委员会
    2019, 39(11): 1142-114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04
    摘要 ( )  
    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
    2019, 39(11): 1145-114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05
    摘要 ( )  
    述评
    我国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相关问题思考
    余之刚,王 斐,叶春淼
    2019, 39(11): 1148-115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06
    摘要 ( )  

    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已成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规范化、专业化的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模式与秩序,需要医生、病人及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与协作。理想的乳房重建手术必须同时满足肿瘤安全性与整形美学的双重标准,并且不应违背乳腺癌综合治疗的理念。乳腺外科医师应严格遵循专家共识推荐及个体化治疗原则,客观认识并谨慎开展乳房重建手术,加强与整形外科等多学科协作,以达到肿瘤治疗安全与乳房外观美学的最佳平衡。

    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时机及术式选择
    吴 炅,杨犇龙
    2019, 39(11): 1151-115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07
    摘要 ( )  

    结合整形外科的理念和手段,在保证肿瘤安全性的前提下对乳腺癌病人进行乳房重建修复,成为乳腺外科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乳房重建可以与全乳切除或部分乳房切除术同时进行,也可以延迟至完成辅助治疗后的适当时间进行,前者称为即刻乳房重建,后者称为延期乳房重建。临床上根据病人的疾病情况和自身的需求来确定重建时机。部分病人采用延迟-即刻乳房重建来降低辅助放疗给重建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从重建的技术手段来看,乳房重建有自体皮瓣乳房重建、假体乳房重建以及自体联合假体的乳房重建。植入物重建是即刻乳房重建中最常用的术式。在延期乳房重建中,更常采用自体皮瓣乳房重建或两步法的植入物重建术。

    专题笔谈
    乳腺外科医生在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中的责任与地位
    金贻婷1,储呈玉1,徐 华2,邹 强1
    2019, 39(11): 1156-115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08
    摘要 ( )  

    在我国乳房切除仍是乳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乳腺外科医生应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乳房重建工作。尽管不同的重建方式应综合考虑病人意愿以及医生的技术能力等因素,但坚持肿瘤安全性原则,合理设计乳房手术切口,掌握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技术以及分离皮瓣的厚度和范围都应成为乳腺外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开展多学科合作的模式下,乳腺外科医生应积极参加培训,勤学善思,坚持实践,努力提高乳腺癌病人的整体治疗水平,共同推动我国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的规范进程。

    乳房重建手术中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保护及技术要点
    崔健袖,蒋宏传
    2019, 39(11): 1159-116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09
    摘要 ( )  

    传统的乳房切除术要求切除乳头乳晕复合体(NAC)。该术式无论后续重建与否,都无法满足病人的美观需求。随着乳房重建技术的发展,保留NAC的即刻乳房重建手术具有优越的美学效果,越来越多的乳腺癌病人可以在术后保持形体的完整与美观,如何在乳房重建手术中更好地保护NAC成为乳腺外科医生关注的焦点之一。术者应具有强烈的NAC保护意识,精细掌握NAC后方乳管及血供特点,合理设计手术切口,尽可能降低术后乳头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乳房重建中应用背阔肌肌皮瓣适应证及技术原则
    杨燕文,亓发芝
    2019, 39(11): 1161-116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10
    摘要 ( )  

    无论是延迟乳房重建还是即刻乳房重建,均可以应用背阔肌肌皮瓣来进行。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结合假体同时应用于乳房重建。对于乳房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局部缺损较大的病人,背阔肌肌皮瓣结合乳房假体的乳房重建手术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对于因为腹部手术、腹部疾病等问题,不能采用腹直肌肌皮瓣进行乳房重建的病人,首选背阔肌肌皮瓣重建乳房。但如果不能排除胸背动脉、肩胛下动脉以及背阔肌损伤可能则应该避免采用背阔肌肌皮瓣乳房重建。术前应对背阔肌肌皮瓣进行全面评估及仔细设计,术中谨慎操作,注意避免发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乳房假体重建手术中假体覆盖与人工材料的应用进展
    关 山,王 宇,张 冰,张开通
    2019, 39(11): 1164-116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11
    摘要 ( )  

    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以假体为基础的乳房重建手术,利用胸壁肌肉覆盖假体有效增加了覆盖的强度和厚度,降低了伤口裂开、感染引起的假体外露,同时也减少了假体移位、包膜挛缩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随着材料学的进步,人工材料(人工真皮/网片)作为胸大肌的延伸或替代覆盖假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特别是对于需要植入较大假体的病例,借助人工材料联合胸肌可“延伸”肌肉组织,无张力覆盖假体,可使重建乳房下皱襞更为饱满、自然。对于有条件保留一定皮瓣厚度的病例,采用人工材料完全包裹假体,经皮下植入完成胸肌前乳房重建,避免了胸肌损伤,保留了胸肌功能。因此,对于以假体为基础的乳房重建手术,正确选择假体植入层次、保证假体的有效覆盖、合理应用人工材料,才能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提高重建乳房的美学效果。

    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重建肿瘤安全性探讨
    王 殊,王朝斌
    2019, 39(11): 1168-117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12
    摘要 ( )  

    即刻乳房重建在避免病人接受二次手术的同时,可以减轻病人失去乳房的心理创伤。但是,肿瘤外科医生在选择即刻乳房重建时必须保证肿瘤的安全性,术前细致的评估、术中足够完整的腺体切除是保证肿瘤安全性的前提。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明确指出,炎性乳腺癌是即刻乳房重建的禁忌证,此外,对于拟行术后放疗的病人也需慎重选择即刻乳房重建;尽管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但现有的数据显示,即刻乳房重建并不影响术后辅助化疗的疗效,部分病人选择保留乳头乳晕的皮下腺体切除是安全可靠的,假体植入术后的淋巴瘤虽有报道,但发病率很低。因此,乳房切除术后即刻乳房重建在适宜的乳腺癌病人中是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的腹壁缺损修复基本原则及材料选择
    唐健雄,李蔚萍
    2019, 39(11): 1172-117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13
    摘要 ( )  

    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自体乳房重建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某些术式的自体乳房重建手术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腹壁缺损。腹壁缺损导致腹壁正常功能的缺失,进而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带蒂腹直肌皮瓣和腹壁下深动脉穿支皮瓣的乳房重建。根据乳腺癌术后乳房自体重建术后不同的腹壁缺损的类型,应该在严格遵循腹壁修复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手术修补方案。同时根据不同的腹壁缺损范围选择适当的腹壁修复材料。乳房重建术后形成的腹壁缺损通常其腹直肌后鞘和腹膜是完整的,腹直肌前鞘也可能保留,手术方式可选择腹壁不同层次的修复,同时强调应用修补材料进行修复。

    论蓍
    中国110家中心乳腺癌保乳整形技术现况调查分析
    邵鼎轶,苏永辉,修秉虬,李 伦,郭 瑢,张 琪,王 嘉,季玮儒,吴 可,杨犇龙,张莹莹,曹阿勇,邵志敏,吴 炅
    2019, 39(11): 1176-118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14
    摘要 ( )  

    目的    统计分析国内乳腺癌保乳整形技术开展现况。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取全国乳腺癌年手术量>200例的110家中心的2017年保乳整形手术数据,对保乳整形手术的开展情况、影响手术开展的因素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 结果    调查共获取受访医院2017年全国保乳整形手术8443例,占受访医院全部乳腺癌手术量的9.8%,全部保乳手术量的43.4%。保乳整形技术应用比例极不平衡,有36家(32.7%)医院保乳整形手术占保乳比例在50%以上,但同样有36家(32.7%)医院该比例在10%以下。医院年乳腺癌手术量与保乳整形手术占保乳手术比例有显著性关系(P=0.006),容积移位技术使用比例显著高于容积替代技术(60.1% vs.15.2%,P<0.001),地理分区、地区经济水平、医院等级、医院类型均与保乳整形手术开展情况无显著性关联。 结论    目前国内乳腺癌肿瘤整形技术开展规模不一,乳腺外科医生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培训、强化保乳整形理念,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

    保留乳头乳晕的乳房切除术联合DIEP即刻乳房重建临床效果分析
    储呈玉1,金贻婷1,张 薇1,王红鹰1,董佳生2,徐 华2,邹 强1
    2019, 39(11): 1181-118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15
    摘要 ( )  

    目的    分析总结保留乳头乳晕的乳房切除术联合腹壁下深动脉穿支皮瓣(DIEP)即刻乳房重建的临床效果和操作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甲乳外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行全乳切除联合DIEP即刻乳房重建81例临床资料,比较在联合DIEP即刻重建时,保留乳头乳晕(NSM组,38例)和未保留乳头乳晕(非NSM组,43例)的全乳切除两种不同术式的手术成功率、安全性、并发症、病人满意度等。 结果    81例DIEP均存活,无皮瓣丢失。未出现乳房皮肤坏死、术区感染、皮下积液。NSM组分别有1例(2.6%)血管危象和2例(5.3%)部分脂肪坏死,非NSM组分别有2例(4.7%)血管危象和2例(4.7%)部分脂肪坏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M组NAC血运障碍3例(7.9%),未出现完全坏死。术后6个月,NSM组满意率81.6%,高于非NSM组(72.1%),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5)。中位随访时间22(8~42)个月,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在准确把握手术指征及掌握手术技巧的前提下,NSM联合DIEP即刻乳房重建安全可靠,较不保留乳头乳晕的手术,不增加并发症,NAC坏死率可控,病人满意度高。

    利用垂直双蒂真皮桥行保留乳房外形手术治疗乳腺广泛导管内癌45例疗效分析
    李建一1,贾 实1,王一通1,张 扬1,宋国庆1,孙 强2,齐 霁1,柳羽诗1,曹亚楠1,侯 璐1,赵 毅1
    2019, 39(11): 1186-118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利用垂直双蒂真皮桥行保留乳房外形手术治疗乳腺广泛导管内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乳腺外科45例利用垂直双蒂真皮桥进行乳房重建的广泛导管内癌病人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45例病例中,行扩大Mckissock手术35例,联合假体置入手术10例。中位随访时间40(24~48)个月。病人无病存活率均100%。2例联合假体置入手术病人术后出现乳头部分坏死,经过治疗后于术后6个月内恢复。结论    对于乳腺广泛导管内癌的病人,利用垂直双蒂真皮桥来保留乳房外形的全腺体切除手术(联合或不联合假体)具有良好临床疗效。

    第8版AJCC分期系统对肝内胆管癌术后预后评估价值研究
    杨发才1,薄志远2,李 梦1,段安琪2,沈宁佳2,张永杰2,李敬东1,邱应和2
    2019, 39(11): 1189-119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17
    摘要 ( )  

    目的    探讨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系统对肝内胆管癌(ICC)术后病人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155例行根治性切除术后ICC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病人均根据第8版AJCC分期系统进行分期,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分期系统对预后的评估能力。结果    (1)155例病人随访率为70.3%,中位随访时间为26(1~67)个月,术后病人1、3、5年存活率分别为81%、39%、25%。(2)T1a、T1b、T2、T3、T4期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45.5、28.8、19.1、18.9、16.2个月(P<0.001);N0、N1期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3.4、15.8个月(P<0.001);ⅠA、ⅠB、Ⅱ、ⅢA、ⅢB期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46.8、32.3、21.6、20.3、15.6个月(P<0.001)。T分期、N分期和TNM分期的ROC曲线分析AUC分别为0.704、0.718、0.698。(3)单因素分析提示CA19-9、肿瘤数目、血管侵犯、术中输血、T分期、N分期和TNM分期是ICC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数目、术中输血、N分期是ICC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第8版AJCC分期系统对ICC术后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多发肿瘤、术中输血、N分期是ICC病人的独立预后因素。

    联合腹腔干切除的胰体尾切除术40例疗效分析
    沈 璟1,2,高绥之1,马洪运1,郭世伟1,邵 卓1,何天霖1,李 刚1,金 钢1
    2019, 39(11): 1195-119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18
    摘要 ( )  

    目的    评估联合腹腔干切除的胰体尾切除术(DP-CAR)安全性及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2年1月至 2016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40例行DP-CAR的胰腺癌病人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中位生存期。结果    40例病人在院并发症发生率(Clavien-Dindo评分≥2级)为13例(32.5%),其中因肝缺血导致肝衰竭术后90 d内死亡1例(2.5%),B级以上胰瘘6例(15.0%),胃排空障碍7例(17.5%),严重腹腔感染6例(15.0%),乳糜漏4例(10.0%),术后出血4例(10.0%);总中位生存时间19.1个月(IQR 8.9,30.8个月),1、3、5年存活率分别为 62.5%、17.5%、5.0%,T4期较T1-3期病人的中位生存期(14.2个月 vs. 24.1个月,P=0.0225)、有淋巴结转移N1-2期较N0期病人的中位生存期(8.8个月 vs. 23.2个月,P=0.00967)更差。
    结论    在高选择的胰体尾病人中,DP-CAR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中位生存期是可接受的,对T4期和术前影像学评估有区域淋巴结肿大的病人建议行新辅助治疗后再评估手术的可行性。

    菌群移植联合肠内营养治疗顽固性腹泻伴重度营养不良71例疗效分析
    陈启仪1,田宏亮1,杨 波1,林志亮1,赵 笛1,马春联1,陈 霞1,姜 军2,秦环龙1,李 宁1,2
    2019, 39(11): 1199-120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菌群移植(FMT)联合肠内营养对顽固性腹泻合并重度营养不良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4年6月至2018年10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病专科和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71例顽固性腹泻合并重度营养不良病人的基本信息、症状体征、排便次数、Bristol粪便评分、营养指标等,给予菌群移植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后对上述指标进行随访。结果    经6个月随访,FMT联合肠内营养治疗重度腹泻伴重度营养不良病人,治疗腹泻的有效率为95.8%,其中治愈53例(74.7%),缓解15例(21.1%),无效3例(4.2%),复发6例(8.5%)。排便次数由治疗前的(8.3±2.2)次减少至1个月后(5.3±1.3)次,3个月后(3.2±0.8)次,6个月后(1.9±0.6)次。Bristol粪便评分由治疗前(6.6±0.3)分,减少至治疗后1个月(4.8±0.7)分,3个月后(4.6±0.8)分,6个月后(4.3±0.8)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病人体重指数(BMI)为15.3±1.3,经治疗1、3、6个月分别增加至17.4±2.4、19.0±3.2、19.3±3.8。总蛋白由治疗前(48.6±4.7)g/L,经治疗后1、3、6个月后分别增加至(55.4±5.7)g/L、(60.3±5.4) g/L、(68.4±6.9)g/L。白蛋白由治疗前(22.4±1.7 )g/L,治疗后1、3、6个月后分别增加至(31.7±2.4) g/L、(35.8±2.7) g/L、(37.5±3.7)g/L;纤维蛋白原由治疗前(1.6±0.4) g/L,治疗1、3、6个月后分别增加至(2.0±0.7)g/L、(2.4±0.8)g/L、(2.4±0.7)g/L;前白蛋白由治疗前(82.0±18.6) mg/L,治疗1、3、6个月后分别增加至(178.3±25.3)mg/L、(235.7±28.2) mg/L、(259.6±33.5) m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经6个月随访,FMT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可有效减少顽固性腹泻合并重度营养不良病人腹泻次数、改善粪便性状,并明显增加BMI、总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接受普通外科手术安全性评价
    陈 凌,孙 杰,陈 昊,刘凤林,秦 净,孙益红,秦新裕
    2019, 39(11): 1203-121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20
    摘要 ( )  

    目的    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接受普通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加以评价。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2016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162例(164例次)接受普通外科手术(不含血管外科和肝脏外科手术)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的人口学特征、基础疾病、术前实验室检查、手术相关信息等临床数据,应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来确定与主要出血事件和非出血性并发症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    162例(164例次)手术中,12例(7.3%)围手术期发生主要出血事件,27例(16.5%)术后发生非出血性并发症。7例(4.3%)病人围手术期发生Ⅲ级并发症,1例(0.6%)病人死亡(V级)。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相比,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高(25.0% vs. 4.9%,P = 0.007),非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0% vs. 16.7%,P=1.000)。围手术期发生主要出血事件的风险因素包括急诊手术[比值比(OR)=6.455,95%置信区间(CI) 1.672~24.472,P=0.008]、手术时间 ≥ 60 min(OR=14.989,95%CI 1.683-2015.140,P=0.009),以及主动脉瓣膜置换(OR = 3.408,95%CI 1.001-12.191,P=0.050)。术后发生非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因素是胃肠道手术(OR = 4.323,95%CI 1.740-11.629,P = 0.002)和房颤(OR=2.717,95%CI 1.053-7.022,P=0.037)。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可以安全的接受普通外科择期手术,而且,只要进行规范的围手术期抗凝和抗血栓治疗管理,急诊手术的出血性并发症风险同样安全可控。

    利用Endurant支架行不良近端瘤颈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疗效和解剖学因素分析
    王永刚1,史振宇2,符伟国2
    2019, 39(11): 1211-121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21
    摘要 ( )  

    目的    评估Endurant支架在不良近端瘤颈腹主动脉瘤病人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影响近端瘤颈相关不良事件的解剖学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连续收治采用Endurant支架治疗的144例近端瘤颈不良腹主动脉瘤病人资料。观察围手术期及随访过程中近段瘤颈相关不良事件,分析影响近端瘤颈相关的不良事件的近端瘤颈解剖学因素。 结果    随访时间36(1~73)个月。144例病人中,有26例病人发生不良事件,累计不良事件发生率18.1%、临床成功率98.6%、技术成功96.5%。其中发生近端瘤颈相关的不良事件19例。单因素相关分析示近端瘤颈长度、瘤颈角度、短瘤颈、扭曲瘤颈是影响Endurant支架术中及术后发生近端瘤颈相关不良事件的解剖学因素(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示近端瘤颈长度、瘤颈角度、梯形瘤颈是影响Endurant支架术中及术后近端瘤颈相关不良事件的独立因素(P均<0.05)。结论    Endurant支架治疗不良近端瘤颈腹主动脉瘤总体安全、有效,其中近端瘤颈长度、瘤颈成角和梯形瘤颈需要加强随访。

    外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并发症50例分析与处理
    张进泓1,2,罗 凤1
    2019, 39(11): 1216-122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22
    摘要 ( )  

    目的    探讨外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在乳腺癌化疗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情况,了解其临床可行性、实用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使用外周TIVAP行多疗程化疗的201例病例临床资料。比较各类并发症的构成比差异,以及改良加压包扎与常规加压包扎发生切口出血、改良植入方法与常规植入方法发生导管异位、左/右外周静脉置港后发生导管异位的病例差异。 结果    201例病人术后共发生并发症50例(24.9%),其中切口出血15例(7.5%),导管相关性血栓4例(2.0%),底座暴露3例(1.5%),囊袋感染4例(2.0%),导管异位15例(7.5%),回抽无血7例(3.5%),导管相关上肢运动受限2例(1.0%)。拟合优度检验(等比例)比较各类并发症的构成比差异(χ2=30.520,P<0.001),即并发症不服从等比例分布,其中切口出血和导管异位占比最高;常规加压包扎方式(78例)与改良加压包扎方式(123例)发生切口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例(14.1%)vs.4 例(3.3%),χ2=6.642,P=0.010];常规置港方法(90例)与改良置港方法(121例)发生导管异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例(10.0%)vs.3例(2.4%),χ2=4.131,P=0.042];经左(106例)/右(95例)外周静脉置港后发生导管异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例(7.5%)vs.7例(7.3%),χ2=0.020,P=0.962]。结论    通过安全管理、密切观察及积极治疗,外周TIVAP并发症可获得有效控制。若不存在禁忌证,TIVAP仍然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长期临床使用的静脉输液通道。

    文献综述
    乳房重建背景下放射治疗新进展
    张 丽,俞晓立,郭小毛
    2019, 39(11): 1221-122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23
    摘要 ( )  
    3D打印技术在保乳手术中应用进展
    张聚良,延常姣,黄美玲,凌 瑞
    2019, 39(11): 1225-122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24
    摘要 ( )  
    肝切除治疗乳腺癌肝转移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冯 韵,贺西淦,王 鲁
    2019, 39(11): 1228-123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25
    摘要 ( )  
    术式介绍
    保乳整形手术中的容量移位技术
    胡 震
    2019, 39(11): 1231-123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26
    摘要 ( )  
    术式讨论
    利用大网膜组织行乳房重建技术
    王子函,张玉龙,屈 翔
    2019, 39(11): 1235-123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27
    摘要 ( )  
    病案报告
    食管憩室误诊为甲状腺肿瘤1例报告
    阳圆圆1,赵 平1,潘 武2,李 漓1,刘 武1
    2019, 39(11): 1238-123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1.28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