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肝胆管结石三维可视化精准诊治专家共识(2019版)
    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数字
    2019, 39(10): 1001-100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01
    摘要 ( )  
    院士论坛
    我国肝癌诊疗和临床研究进展
    樊 嘉
    2019, 39(10): 1010-101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02
    摘要 ( )  

    肝癌作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疾病背景和临床诊治与国外有所不同,具有中国特色。近年来,我国在肝癌诊疗和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肝癌的早期诊断方面,以循环微小核糖核酸(miRNA)、循环肿瘤细胞(CTC)、循环肿瘤DNA(ctDNA)为代表的液体活检技术取得一系列进展和成果,极大推动了肝癌的早诊早治。在手术治疗方面,通过不断探索新的手术方式、手术适应证以及术后转移复发干预策略,使更多病人得到手术切除机会,同时降低了术后肝癌转移复发的风险,显著延长病人总生存时间。此外,肝癌临床研究日益受到重视,部分临床试验的结论作为重要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肝癌诊疗规范推陈出新,为我国肝癌病人“量体裁衣”,更加符合中国肝癌的疾病特点。

    述评
    复发性肝癌治疗方式合理选择
    蔡秀军,金仁安
    2019, 39(10): 1015-102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03
    摘要 ( )  

    原发性肝癌术后面临着高复发率和高转移率的问题,一直制约着病人的长期生存。针对复发性肝癌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以手术为主导的综合治疗方案,对于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局部消融、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放射治疗、全身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中药、最佳支持治疗等措施是延缓肿瘤进展、改善病人生存的有效手段。根据病人的病情特点及个体化差异,开展多学科联合治疗模式,可优化肿瘤治疗效果、减少副反应,为病人带来更好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

    肝癌术后复发风险预测及干预策略
    陆伟东,李风伟,张小峰,李 俊,王 葵,沈 锋
    2019, 39(10): 1021-102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04
    摘要 ( )  

    肝细胞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是其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但术后肿瘤的高复发率显著降低了长期存活率。微血管侵犯(MVI)可预测术后肿瘤复发的风险,是肝切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重点关注如何制定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MVI的肝细胞癌病人的术后抗复发措施,以及应用预测模型指导外科治疗方法的个体化选择,明确复发预防重点对象,提高抗复发的效率。

    专家论坛
    外科医生面对肝癌术后复发的无奈及作为
    姜洪池
    2019, 39(10): 1025-102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05
    摘要 ( )  

    尽管部分肝癌病人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可无瘤生存数十年,但多数病人虽经外科医师不懈努力,却在术后不久复发甚至出现远处转移,此情况令外科医生感到无奈及沮丧。然而,对于此类病人,外科医师依然需要而且应该有所作为,包括规范化实施初次及再次肝切除手术,严格遵守无瘤原则,联合射频消融、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等方法进行多学科综合治疗,甚至进行肝移植手术。

    专题笔谈
    复发性肝癌诊治的几个焦点问题
    汪珍光,周伟平
    2019, 39(10): 1027-103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06
    摘要 ( )  

    复发性肝癌是临床治疗肝癌病人的常见问题。目前,缺乏针对复发性肝癌的分期方案和治疗体系,缺少高水平的临床研究,在治疗上有较多争议。复发性肝癌的治疗争议主要体现在是否需要积极采用手术再切除或肝移植等创伤大的治疗手段。针对多克隆起源的复发肿瘤,临床治疗决策基本参照初发肝癌的分期和治疗体系,预后不劣于初发肿瘤。而对于短期内出现的单克隆起源的复发肿瘤,临床治疗更趋于介入、消融、放疗或靶向药物等创伤小的治疗手段。制定肝癌治疗方案必须综合考虑治疗创伤、安全性、有效性和费用等多个因素,复发性肝癌的治疗既类似于初发肝癌,又不同于初发肝癌。因此,其治疗不能完全参考初发肝癌的治疗体系。

    肝癌术后复发的分子机制及其预测研究进展
    杨 鑫,贾户亮,钦伦秀
    2019, 39(10): 1030-103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07
    摘要 ( )  

    根治性切除是原发性肝癌的最重要治疗方式,但复发率高是影响病人术后生存的主要原因。根据复发时间,肝癌术后复发分为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前者主要与肿瘤侵袭转移有关,后者主要由于肝病背景基础上的多中心发生所致。早期预测术后复发风险有助于及时有效干预、改善预后。近十余年,临床上围绕肝癌术后复发进行了系统研究,对转移复发的分子机制有了新认识:肝癌转移潜能始于原发瘤早期;微环境炎性反应失衡促进癌症发生转移。同时,识别和鉴定出多种预测复发的分子标记物,创建并优化了肝癌转移分子预测模型。这些研究成果为临床更准确地把握肝癌复发转移规律,制订更加精准预防和治疗策略奠定基础。

    肝癌术后复发再次手术的价值及合理选择
    梁力建
    2019, 39(10): 1035-103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08
    摘要 ( )  

    对于复发性肝癌,肝切除手术是积极、主动的治疗方法,选择合适的病例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复发性肝癌符合Milan标准,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为0~2分,可考虑行挽救性肝移植(SLT)。如肿瘤直径<5 cm,单个或多个集中在一定范围、位于肝边缘、肝功能尚好的应首选再次肝切除治疗。在设备良好、有经验积累的单位,也可考虑行腹腔镜手术。对于肿瘤直径>5 cm的复发性肝癌,只要肝脏储备功能允许、剩余肝体积(FRLV)足够,应积极争取再次切除。如果已经证实复发性肝癌为单中心起源或合并微血管侵犯(MVI),建议进行综合治疗,除再次肝切除外,应序贯联合应用射频消融(RFA)、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TACE+RFA、靶向药物等,否则单纯再次肝切除疗效并不理想。如果复发性肝癌合并肝功能失代偿、严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肝内脉管主干受侵犯,建议放弃再手术切除而采用其他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腹腔镜手术治疗复发性肝癌的价值及评价
    张 磊,陈亚进
    2019, 39(10): 1037-104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09
    摘要 ( )  

    复发性肝癌再次切除率低,原手术导致的腹腔粘连及解剖变异等增加了手术难度及风险,使得复发性肝癌再次切除的微创化进程非常缓慢。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设备的更新及手术经验的积累,国内外开始对腹腔镜下复发性肝癌再次切除进行初步探索。对于经过严格适应证选择的病人,腹腔镜再次肝切除能够显著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且达到与开腹手术相似的生存效果。但由于该治疗方式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建议仅在有丰富开腹和腹腔镜肝切除经验的医疗中心对严格选择的病例实施。仍需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推动其规范化开展。

    吲哚菁绿荧光成像在复发性肝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邹雄峰1,2,简志祥2
    2019, 39(10): 1040-104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10
    摘要 ( )  

    原发性肝癌复发率高,手术切除仍是治疗复发性肝癌的最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吲哚箐绿(ICG)荧光成像技术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术中导航工具,为复发性肝癌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及多样性。将ICG荧光成像技术与术前影像、三维成像技术、术中超声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复发性肝癌手术的根治性和精准度。ICG引导的肝切除更加符合现代综合医学模式倡导的全新肝脏外科理念和技术体系,实现复发性肝癌的功能解剖性肝切除。

    肝癌术后复发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张耀军,陈敏山
    2019, 39(10): 1042-104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11
    摘要 ( )  

    复发性肝癌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再次手术切除、肝移植、局部消融治疗、介入治疗、靶向治疗以及全身化疗等,但由于复发性肝癌病情复杂,单一治疗效果并不满意,多学科综合治疗是其必然选择,目前比较常用的联合治疗方式主要有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外科治疗、TACE+局部治疗、TACE+全身治疗等。临床上应以延长生存和保证生存质量为目的,针对不同病人的肝脏情况、全身状况以及肿瘤复发情况选择不同的多学科联合治疗方案,可显著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

    挽救性肝移植治疗复发性肝癌
    李长贤,李相成
    2019, 39(10): 1044-104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12
    摘要 ( )  

    外科手术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肝癌治疗方式。相对于肝切除,肝移植在5年存活率和复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由于临床上肝脏供体短缺等因素,故提出了挽救性肝移植(SLT)概念。即在供肝紧缺的情况下,肝癌病人先行肝切除术,术后肝癌复发或发生肝功能衰竭时再行肝移植的治疗策略。国内外各大移植中心对于SLT手术的时机、标准、疗效及影响因素仍然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对术前存在门静脉高压症、严重肝硬化、肝功能储备较差的肝癌病人尽可能首选一期肝移植。而对肝功能储备较好、肿块可切除的低危复发风险病人可选择先行一期肝切除,同时进行严密的随访和监测,如证实为肝癌复发符合肝移植标准可行SLT。如果肝癌切除术后病理学检查显示高危复发风险病人应尽快行SLT,不需等到肿瘤复发。

    复发性肝癌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
    毛廷辉,吴 刚
    2019, 39(10): 1048-105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13
    摘要 ( )  

    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率高,>50%的肝癌病人最终将接受全身系统治疗。晚期肝癌的全身系统治疗手段匮乏,近十年来索拉非尼是惟一的一线治疗药物。目前,仑伐替尼、瑞戈非尼、卡博替尼和雷莫卢单抗等靶向治疗药物的Ⅲ期临床试验已得到阳性结果,且肝癌的免疫治疗也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但仍存在客观反应率低,缺乏有效的临床生物标记物等不足,而以免疫治疗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在Ⅰ、Ⅱ期临床试验中取得较单药更满意的抗肿瘤效果,且未产生更严重的副反应,其将是未来值得深入研究的治疗策略。

    特别推荐论著
    中国急诊腹部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李 泽1,温士康1,王执帅1,吴昌亮1,王培戈1,任建安2,金炜东3,胡建昆4,李 勇5,张建文6,李蜀华7,等
    2019, 39(10): 1052-105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14
    摘要 ( )  

    目的    调查分析急诊腹部手术(EAS)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现状,并讨论其发生的风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收集26家医院2018年5月行EAS的293例成年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围手术期数据和感染切口微生物培养结果。主要结局指标为EAS术后SSI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住院时间、ICU入住率、ICU住院时间、术后30 d病死率及治疗费用。结果    293例EAS病人中,22例(7.5%)术后发生SSI。SSI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培养阳性率为36.4%(8/22)。发生SSI的病人较未发生病人的总住院时间和ICU入住时间显著延长,ICU入住率和治疗费用显著提高。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P=0.030)和手术时间(P=0.007)是发生SSI的危险因素,腹腔镜手术(P=0.022)是发生SSI的保护因素。结论    EAS后SSI发生率为7.5%,SSI导致病人的医疗负担显著提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腹腔镜手术可减少EAS后SSI的发生,对男性病人EAS后的切口须给予相对更多关注。

    论蓍
    吲哚菁绿荧光融合影像技术用于复发性肝癌手术12例分析
    方驰华,曾思略,张 鹏,胡浩宇,曾 宁,项 楠,杨 剑,祝 文,文 赛
    2019, 39(10): 1057-105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荧光融合影像技术(FIGFI)在复发性肝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一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应用FIGFI辅助手术治疗的12例复发性肝癌病人临床资料。采集高质量薄层CT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个体化肝分段、术前手术规划。术中使用FIGFI辅助界定肝脏表面肿瘤边界,确定肝切除范围,侦测微小肝癌和转移癌病灶,结合三维可视化图像进行精准肝切除。随访观察术后疗效。结果    12例病人均成功实现三维重建并施行肝切除术,术前CT检查发现12个病灶,而术中FIGFI侦测到15个病灶,新发现的3个病灶中,2个为肝细胞肝癌,1个肝硬化结节。手术时间为267.5(185,345)min,术中出血量287.5(62.5,512.5)mL。术后未发生腹腔出血、腹腔感染、胆漏、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围手术期无病例死亡。随访29(3~36)个月,1例失访,4例病人出现转移或复发。所有病人至随诊终点均存活。结论  对于复发性肝癌治疗,FIGFI有助于实现解剖性、功能性、根治性肝切除术。

    再次肝切除与射频消融治疗复发性肝癌疗效对比研究
    陈 康1,刘新宇1,滕煜宪1,2,李旻骏1,2,黎宇松1,2,等
    2019, 39(10): 1060-106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16
    摘要 ( )  

    目的    比较再次肝切除术和射频消融(RFA)治疗复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行再次肝切除术(77例)和RFA(82例)的复发性肝癌病人临床资料,使用倾向性匹配分析方法均衡基线资料,采用Kaplan-Meier 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倾向性匹配分析筛选出41对病人。RFA组病人的围手术期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住院时间更短。以再次肝切除术(或RFA)的时间为起点,或以首次肝切除术的时间为起点统计总存活率,两组病人的总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58、0.820);倾向性匹配后,两组病人的总存活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443、0.917)。结论    对于符合适应证的复发性肝癌,RFA安全性较好,病人住院时间短,且远期存活率与再次肝切除术相近。

    异常凝血酶原联合增强CT预测肝癌微血管侵犯价值研究
    何 涛,郭晓冬,余 快,李 秋,付文广
    2019, 39(10): 1065-106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17
    摘要 ( )  

    目的    探讨术前异常凝血酶原(DCP)联合增强CT对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01-01至2019-03-01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行手术切除的105例HCC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学检查分为MVI组(30例)和无MVI组(75例),分析HCC发生MVI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DCP联合增强CT预测HCC发生MVI的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DCP水平(t=4.667,P<0.001)、肿瘤大小(t=9.427,P<0.001)、包膜类型(χ2=18.456,P<0.001)和病理类型(χ2=11.914,P=0.003)是影响HCC发生MVI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OR=12.610,P=0.001)、包膜类型(OR=14.363,P=0.008)、血清DCP水平(OR=19.254,P=0.014)是影响HCC发生MV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DCP联合增强CT预测HCC发生MVI的敏感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0%、74.7%和0.856。结论    术前DCP水平检测联合增强CT检查有助于预测HCC是否存在MVI。

    三维可视化辅助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复发性肝癌价值分析
    赵勤显1,于 杰1,董立男1,于晓玲1,程志刚1,韩治宇1,刘方义1,杨 健2,窦健萍1,梁 萍1
    2019, 39(10): 1068-107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18
    摘要 ( )  

    目的    评价三维可视化辅助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复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12-01至2019-06-0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介入超声科连续收治的经皮微波消融的84例复发性肝癌病人,根据是否进行三维可视化评估分为三维重建组(30例,49个病灶)和常规组(54例,111个病灶)。比较两组病人治疗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用三维可视化软件计算术前全肝体积、肿瘤体积、预计消融体积、术后全肝体积、消融体积,并对比术前规划消融体积与术后实际消融体积。结果    所有病人均完成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肿瘤最大径为(4.3±1.0)cm。随访时间为10(2~19)个月。三维重建组和常规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6.7% vs. 9.3%)、总存活率(100% vs. 94.4%)、肝内复发率(8.2% vs. 12.6%)及局部复发率(6.1% vs. 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重建组病人术前规划体积和消融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6),消融后剩余肝体积与标准肝体积的比值为98.0%±25.6%。两组病人微波消融前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胆碱酯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可视化辅助经皮微波消融在复发性肝癌的精准治疗中有重要的价值。

    肝内胆管癌肝切除术后“教科书式结局”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雷正清1a,司安锋2,杨平华3,张 齐1b,郭光猛1a,王 轩2,周家华1a,程张军1a
    2019, 39(10): 1071-107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19
    摘要 ( )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癌(ICC)病人肝切除术后“教科书式结局”(TO)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TO评分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八一医院收治的261例行肝切除术的ICC病人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TO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的权重构建预测TO的评分模型。结果    261例ICC病人中,67例(25.7%)术后发生TO。年龄、肝硬化、手术时间和T分期[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癌症分期]为术后TO的独立预测因素。依此4项因素构建的评分模型显示了较好的预测准确性,最佳截断值为-1.9分,其敏感度为67.2%,特异度为62.9%。一致性检验显示其预测概率和实际发生概率有着较好的一致性(χ2=1.350,P=0.853)。结论    基于年龄、肝硬化、手术时间、T分期4个因素建立的评分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ICC病人术后TO的可能性,即手术时间短、无肝硬化、肿瘤直径<5 cm的年轻ICC病人肝切除后获得TO的可能性更大。

    4K和3D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主观感受调查研究
    洪希周,马君俊,余超然,薛 佩,张鲁阳,孙 晶,宗雅萍,冯 波,臧 潞,董 峰,陆爱国,郑民华
    2019, 39(10): 1077-108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20
    摘要 ( )  

    目的    探讨4K、3D腹腔镜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主观感受优势。方法    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胃肠外科参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医师(主刀医师、第一助手、扶镜手)进行问卷调查,所使用器械包括2D、3D以及4K腹腔镜。主观感受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视力疲劳度、术中眩晕度、空间定向感、视野和视角操控协调度、手术视敏度、光亮度、平面分辨率、纵深感分辨率、颜色分辨率、术中操作感、最佳观赏距离、帧数及刷新频率、对比度。结果    共完成有效调查问卷124份,其中2D腹腔镜组38份,3D腹腔镜组43份,4K腹腔镜组43份。(1)所有手术医师主观感受评分:3组医师的空间定向感、视角操作协调度、视敏度、分辨率、纵深感、颜色分辨率、术中操作感、术者与屏幕距离、刷新频率的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主刀医师主观感受评分:3组在分辨率、纵深感、颜色分辨率、术中操作感的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K腹腔镜在分辨率、颜色分辨率最具优势,3D腹腔镜在纵深感、术中操作感最具优势。(3)第一助手主观感受评分:3组的视力疲劳度、视角操作协调度、分辨率、纵深感、术中操作感、刷新频率的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K腹腔镜的视角操作协调度、分辨率最具优势,而3D腹腔镜虽然视力疲劳度的评分最低,但在纵深感、术中操作感最具优势。(4)扶镜手主观感受评分:3组的视敏度、分辨率、纵深感、术中操作感、术者与屏幕距离、对比度的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K腹腔镜的视敏度、分辨率、对比度最具优势,3D腹腔镜的纵深感、术中操作感最具优势。结论    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与传统腹腔镜相比,4K腹腔镜可提供更好的分辨率、视角操作协调度、视敏度、颜色分辨率,而3D腹腔镜系统可提供更好的纵深感及术中操作感。

    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平台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识别多中心临床研究
    刘书豪1a,苏柯帆1a,张宪祥1a,刘广伟1a,张正东2,马金龙1b,周晓明1b,李 硕1a,信芳杰1c,等
    2019, 39(10): 1081-108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21
    摘要 ( )  

    目的    探索基于区域卷积神经网络(Faster R-CNN)的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平台对识别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EMV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国7家医院2016年7月至2019年2月行直肠高分辨MRI检查的500例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EMVI阳性174例和EMVI阴性326例。使用随机数字法将病人资料随机分配到训练组(400例,包括EMVI阳性133例和EMVI阴性267例)和验证组(100例,包括EMVI阳性41例和EMVI阴性59例)。利用Faster R-CNN对训练组20 430张高分辨MRI图像进行学习和训练,建立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平台。对验证组5107张高分辨MRI图像进行临床验证,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平台与高年资影像专家的诊断结果。结果    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平台识别EMVI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4%、97.3%、89.5%、0.90和0.97。AUC为0.98。自动识别单张图像所需时间为0.2 s,而影像学专家判读时间约为10 s。结论    基于Faster R-CNN的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平台对识别直肠癌EMVI具有高效率和可行性,可辅助影像科医生进行成像诊断。

    胰胃吻合术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狭窄3例疗效分析
    王许安1,蔡炜龙2,翁 昊1,吴文广1,周学平1,陈立天1,等
    2019, 39(10): 1085-108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22
    摘要 ( )  

    目的    观察胰胃吻合术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例内镜治疗失败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通过开腹探查、切除胰肠吻合口,采用单层捆绑式胰管胃黏膜吻合术进行残胰消化道重建。观察术中和术后情况。结果    从胰肠吻合至诊断胰肠吻合口狭窄的时间分别为72、37 和21个月。3例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137、210、120 min,出血量为 210、350、180 mL。术后未出现胰瘘、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术后症状缓解,术后随访23、58和15个月未再发作。结论    对于内镜治疗失败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狭窄病人,胰胃吻合术特别是单层捆绑式胰管胃黏膜吻合术是可考虑采取的手术方案。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39例诊治分析
    贾成朋,李国庆,徐西伯,贾 勇,李轶龙,李 乐,王拥卫,陈 华,孙 备
    2019, 39(10): 1089-109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23
    摘要 ( )  

    目的    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8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胰胆外科收治的141例SAP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SAP并发AAC,分析SAP并发AAC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要点,并与未合并AAC的病人基本资料及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SAP并发AAC的发生率为27.7%(39/141)。与未合并AAC病人比较,SAP合并AAC病人在年龄[(48.8±12.5)岁 vs. (41.4±10.9)岁]、Balthazar CTSI评分[(6.8±1.3)分 vs. (5.7±1.3)分]、既往合并糖尿病(35.9% vs. 18.6%)、禁食时间[(16.9±9.5)h vs. (12.2±7.6)h]、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74.3% vs. 54.9%)及急性肾衰竭发生率(43.6% vs. 23.5%)、住院时间[(33.7±19.6)d vs. (21.9±12.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AAC病人中,8例行保守治疗,31例因胆囊炎症较重而行有创治疗,其中20例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D)后病情好转。随访3.5(1~8)个月,SAP合并AAC病人的病死率高于同期未并发AAC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5% vs. 8.8%,P=0.106)。结论    AAC是SAP病程后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是延缓病程进展及提高疗效的关键;对于此类病人,PTG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反向淋巴作图安全性研究
    张明亮,钱 军,谢 强,郭晨旭,张立功,许 睿
    2019, 39(10): 1093-109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24
    摘要 ( )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经新辅助化疗(NAC)后行腋窝反向淋巴作图(ARM)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行NAC达ycN0的45例乳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腋窝淋巴结处理方法包括双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其中部分病人因SLNB失败或前哨淋巴结(SLN)阳性改行ALND。所有病人术中均行亚甲蓝染料法ARM。分析术中ARM施行情况、淋巴结保留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ARM淋巴结保留13例,ARM淋巴结切除32例。随访截至2019年6月,随访时间为37.5(12~48)个月。ALND组和SLNB组ARM成功率分别为93.1%(27/29)和40%(8/20)。ARM淋巴结与SLN重叠3例,ARM淋巴结肿瘤转移1例。ARM淋巴结保留病人术后上肢水肿发生率显著低于ARM淋巴结切除者(P=0.010),腋窝局部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对于NAC后达ycN0的乳腺癌病人,术中行ARM成功率较高,ARM淋巴结肿瘤转移率低,安全可行。

    短篇报道
    吲哚菁绿荧光导航腹腔镜肝中叶切除术2例疗效分析
    成 剑1,胡琦嵘2,张宇华1,金丽明1,吴 嘉1,吴伟顶1,张成武1
    2019, 39(10): 1096-109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25
    摘要 ( )  
    文献综述
    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研究进展
    陈 况,胡明根
    2019, 39(10): 1099-110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26
    摘要 ( )  
    复发肝癌挽救性放疗研究现状
    苏庭世a,黎乐群b
    2019, 39(10): 1103-110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27
    摘要 ( )  
    直径≥10 mm胆总管结石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吴 波1,彭慈军1,冯赞杰2,李 阳1,耿 新1,高伟东1
    2019, 39(10): 1107-111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28
    摘要 ( )  
    静脉血栓防治相关出血风险评估模型研究进展
    林小娟1,2,张进华2
    2019, 39(10): 1111-111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29
    摘要 ( )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70年巡礼
    从北京协和医院医师培养体系感悟青年医生的责任
    徐 强
    2019, 39(10): 1114-111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30
    摘要 ( )  

    青年医生在成长中应重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做到“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提高临床水平;更要重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的学习和培养;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应不忘医者初心,牢记治病救人使命,以病人为中心,勇于付出,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病案报告
    克罗恩病累及脐尿管囊肿继发感染2例报告
    王科皓1,郭 振2,李 毅2,朱维铭2
    2019, 39(10): 1116-111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31
    摘要 ( )  
    会议纪要
    “普通外科著名专家学术沙龙(34)”纪要
    成 伟1,张 宇2
    2019, 39(10): 1118-112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0.32
    摘要 ( )